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召公諫厲王弭謗

先秦佚名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雍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周厲王暴虐,百姓紛紛指責他。召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衛國的巫師,讓衛國的巫師去監視批評國王的人,按照衛國的巫師的報告,就殺掉批評國王的人。國人不敢說話,路上相見,以目示意。
周厲王頗為得意,對召穆公說:"我能消除指責的言論,他們再也不敢吭聲了!"
召公回答說:"你這樣做是堵住人們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後一旦再決堤,傷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暢通,治民者只能開導他們而讓人暢所欲言。所以君王處理政事,讓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鑑意義的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而看不見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建設事務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勸之責,君王的同宗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元老們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後由君王斟酌取捨,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生。人們用嘴巴發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就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法預防,這是增加衣食財富的途徑啊。人們心中所想的通過嘴巴表達,他們考慮成熟以後,就自然流露出來,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讚許的人還能有幾個呢?"
周厲王不聽,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於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釋
謗:指責,公開的批評。
弭(mǐ)謗:消除議論。弭,消除。謗,公開批評指責別人的過失;謗言,這個詞後來一般作貶義詞。
巫:古代以降神事鬼為職業的人。
莫:沒有誰。
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動詞。表示敢怒不敢言。
障:障礙。
川壅(yōng)而潰:壅(yōng),堵塞。潰:水衝破堤壩。
為川者決之使導: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他暢通,為:治,決:挖開,排除,導:疏通。為川者:治水的人;決之使導,引水使它流通。
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導百姓,使之盡言。宣,放,開導。
聽政:治理國政。聽,治理,處理。
公卿:三公九卿。至於: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詩:指採集於民間的諷諫詩,不是指《詩經》。
瞽(gǔ)獻曲:盲人樂師向國王進獻樂曲。瞽,無目,失明的人。
史獻書:史官向國王進獻記載史實的書籍。
師箴(zhēn):少師進獻規勸的文辭。箴規諫的文辭。
瞍(sǒu)賦:無眸子的盲人吟詠(公卿烈士所獻的詩)。瞍,沒有眸子的盲人。賦,朗誦。
曚誦:有眸子而看不見的盲人誦讀(諷諫的文章)。曚,有眸子而看不見東西的人。
百工:百官。
庶人傳語:百姓的意見間接傳給國王。
近臣盡規:常在左右的臣子,進獻規諫的話。盡規:盡力規勸。
親戚補察:同族的親屬,彌補並監察國王的過失。
耆(qí)、艾修之:國內元老大臣把這些規諫修飭整理。耆,六十歲的人。艾,五十歲的人。
而後王斟酌焉:而後由國王仔細考慮,付之實行。
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國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於違背事理。悖,違背。事行,政事暢行,政令通行。而:轉折連詞,但是。
於是乎出:從這裡生產出來。於,從。 是,這。 乎,助詞。
猶其有原隰衍沃也 :猶:如同,其,指代土地,原,寬闊。隰,地下而潮濕的土地。衍,地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得土地,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的一樣。
原:寬闊而平坦的土地。
隰(xí):低下而潮濕的土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由於百姓用口發表意見國家政治的好壞才能從中表現出來。
宣言:發表議論。宣:宣洩,引導。善敗, 治亂:於是,從這裡面。興:暴露出來。
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fù)財用衣食者也:這兩句是說,凡是老百姓認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備, 這是增多衣食財物 的辦法。.備:防備。
所以,用來……的方法。其:副詞,表示揣測,(這)大概(就是)。 所以:用來……的。阜,增加。使……豐富。意動用詞。
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現。胡,怎么。
其與能幾何:能有什麼幫助呢?這句是說,那贊同的人能有多少呢?其,代詞,那。與,幫助,《戰國策》說:"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乃流王於彘(zhì):把國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終於,副詞。流:流放,放逐。於:到,介詞。.於是:從,從這裡。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縣境內。
甚:比……更嚴重。超過。

文言現象

判斷句
是障之也。(“也”表判斷)

省略句
(1)召公告(厲王)曰:“民不堪命矣!”(省略賓語)
(2)三年,(民)乃流王於彘(省略主語)
(3)使(之)監謗者

賓語前置句
是以事行而不悖。(應是“以是事行而不悖。”)

狀語後置句
夫民慮於心而宣之於口。(應是“夫民於心慮而於口宣之。”)

古今異義
親戚
古義:包括父母兄長的同族人。
今義:不包括父母兄長的族內族外外人

古義:忍受
今義:比;如此

通假字
“弭”通“彌” 意思:止,息

評析

本篇在結構上與前篇《祭公諫征犬戎》完全相同,仍然是諫因、諫言、諫果的三段式。首尾敘事,中間記言,事略言詳,記言為主,體現了《國語》的一般特點。但本文的開頭結尾卻仍有獨到之處。

文章開頭,妙語傳神。“厲王虐,國人謗王”,寥寥七字,勝於千言。一邊是厲王虐,一邊是國人謗。謗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壘分明,一開篇便展現給讀者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諫的緣由,也為厲王的可悲下場埋下了伏筆。接下來厲王的一“怒”一“喜”,兩個動詞,如千鈞之力,又將矛盾推向高潮,且把這位暴虐無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結尾是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間。開頭“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語真乃神來之筆,厲王以為高壓就可止謗,因而“大喜”,其實高壓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噴發前的死寂。結尾“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這是憤怒與反抗的岩漿在凝聚力量。終於火山噴發,國人暴動,厲王被逐,那該是何等壯觀的場面,何其複雜的鬥爭。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寫了“三年,乃流王於彘”,淡淡的七個字,對厲王是何等輕蔑,而留給後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諫詞,前後都是比喻。前一個比喻,說明“防民之口”的害處;後一個比喻,說明“宣之於口”的好處。只有中間一段切入正題,以“天子聽政”總領下文,從正面寫了“宣之使言”的種種好處。從公卿列士,史、瞽、師、蒙,到百工庶人,廣開言路,暢所欲言,而後經天子斟酌取捨,補察時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當生動的比喻與嚴肅認真的正題有機結合,夾和成文,筆意縱橫,態度真誠,用心良苦。

猜您喜歡

弈秋

先秦孟子及弟子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

唐雎說信陵君

先秦佚名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

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

蘇武傳(節選)

兩漢班固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並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