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桃源行

宋代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
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望夷宮裡在指鹿為馬,秦人多半死在長城腳下。
逃避亂世的不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種桃人家。
到此地種桃度過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實桃枝可作柴薪。
子孫在這裡生活與世隔絕,雖有父子卻不分君臣。
漁郎盪著船不知遠近,在桃花深處相見吃驚地彼此相問。
世上人怎記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晉。
聽說長安又吹起戰塵,春風中回首往事淚下沾巾。
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紛紛又歷遭多次似秦末之戰禍。

注釋
⑴行(xíng):古代歌的一種體裁,又稱“歌行”。
⑵望夷宮:秦國宮名.秦相趙高在此殺秦二世胡亥。鹿為馬:史載趙高欲作亂.恐群臣不聽,乃指鹿為馬,凡言鹿者皆被殺。後以“指鹿為馬”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這裡用來概指秦國政治的黑暗。
⑶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防禦匈奴南侵,乃修築長城。由於工程浩大.環境艱苦,死了不少人。這裡用來指代秦國繁重的勞役。
⑷避時:逃避亂世。
⑸商山翁:指秦末漢初隱居於商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的東園公、用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四老人.史稱“商山四皓”。這句本自陶淵明《桃花源詩》:“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⑹桃源:代指桃花源。
⑺經幾春:度過了多少冬春。
⑻薪:柴火。
⑼漁郎”二句:本自《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桃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諸語。漾舟,泛舟。
⑽“世上”二句:本自《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世上.指漁人。山中.指桃源中人。
⑾長安:西漢的首都,這裡泛指中原故國。吹戰塵:指發生戰亂。西晉先是有“八王之亂”。隨後是外族人侵.終至滅亡。《桃花源記》所寫是東晉時事,故此概指西漢末年以及西晉頻仍的戰亂。
⑿重華:即舜,名重華,為傳說中上古時代的賢君。寧:豈。

創作背景

王安石此作是在陶潛所作基礎上又有所發揮,他作為一個政治家。不再把目光主要集中在那理想的境界,而更著眼於現實的殘酷,久亂難治。王安石的《桃源行》就是利用這個傳統題材加以發揮,憑著自己的想像,作了一番再創造。

賞析

頭四句作者全翻新陶開篇,點明了陶花源的來歷。陶詩“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舉兩件事:一是指鹿為馬胡亥,二是修築長城害民傷財。說明秦政昏暗朝綱亂,民心盡失,並獨創“種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平之意。

“此來”四句寫桃源與世隔絕,自由平等的社會生活。詩中“種桃經幾春”、“採花食果枝為薪”說明桃源中人不論滄桑之變,遠離塵囂,超凡脫俗,過著淳樸自然的生活,情趣無窮。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獨創“雖有父子無君臣”之句,雖源於陶詩“秋熟靡王稅”,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皇帝遠,雖有血緣親情,但沒有封建等級制度,人人自由平等。

“漁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記》故事的主要內容以及漁人與桃源人的交流和嘆。漁人蕩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為驚嘆。“驚相問”“山中豈料今為晉”則出於《桃花源記》中“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不知秦漢,無論魏晉”諸語的縮寫。“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說世人不入桃源,故難知道暴秦無道的具體情況。此句並說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隱居於此,在此居住了漢、魏、晉多個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滄桑之變。

最後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對天下戰亂不息、朝代替換的感慨。經過秦末大亂的桃源人,聽得如醉如痴,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於戰亂之苦,悲淚泣下而沾巾,感嘆像堯舜一樣賢明的君主已不復出現了,桃源人只經過一次秦末之亂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改朝換代,歷遭多次似秦末之戰禍,滄桑之變故的殘酷現實。真是可嘆可悲!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對亂世的厭惡與對和平自由平等生活的嚮往。

本篇故事新詠詩,與晉唐朝詩風格調有異,一是重整體脈絡而不作具體描繪,二是敘述以議論出,語意出新取勝,雖詩晚出,然極富新意,體現了宋詩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則自創新格,以議論為特點,濃縮陶淵明詩意,精煉詞句,獨造名句佳句,運思謀篇上勝過了前人。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828篇詩文

猜您喜歡

書林逋詩後

宋代蘇軾

吳儂生長湖山曲,呼吸湖光飲山淥。
不論世外隱君子,傭兒販婦皆冰玉。
先生可是絕俗人,神清骨冷無由俗。
我不識君曾夢見,瞳子瞭然光可燭。
遺篇妙字處處有,步繞西湖看不足。
詩如東野不言寒,書似西台差少肉。
平生高節已難繼,將死微言猶可錄。

別離

唐代陸龜蒙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尊酒,恥為遊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東都賦

兩漢班固

東都主人喟然而嘆曰:“痛乎風俗之移人也。子實秦人,矜誇館室,保界河山,信識昭、襄而知始皇矣,烏睹大漢之云為乎?夫大漢之開元也,奮布衣以登皇位,由數期而創萬代,蓋六籍所不能談,前聖靡得言焉當此之時,功有橫而當天,討有逆而順民。故婁敬度勢而獻其說,蕭公權宜而拓其制。時豈泰而安之哉,計不得以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