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洛橋晚望

唐代孟郊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閒,月明直見嵩山雪。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天津橋下的冰剛結不久,洛陽的大道上便幾乎沒了行人。
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著靜謐的樓台亭閣,萬籟俱寂,悄無人聲。在明靜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白雪。

注釋
天津橋:即洛橋,在今河南省洛陽西郊洛水之上。
蕭疏:形容樹木葉落。
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嶽中的中嶽。

鑑賞

寫出了“明月照積雪”的壯麗景象。天空與山巒,月華與雪光,交相輝映,舉首燦然奪目,遠視浮光閃爍,上下通明,一片銀白,真是美極了。詩人從蕭疏的洛城冬景中,開拓出一個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潔之物,展現出一個清新淡遠的境界,寄寓著詩人高遠的襟懷。

前人有雲孟開端最奇,而此詩卻是奇在結尾。它通過前後映襯,積攢力量,造成氣勢,最後以警語結束全篇,具有畫龍點睛之妙。

題名《洛橋晚望》,突出了一個“望”字。詩中四句都寫所見之景,句句寫景,沒一句寫情。然而前三句之境界與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時節的蕭瑟氣氛:橋下冰初結,路上行人絕,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著靜謐的樓台亭閣,萬籟俱寂,悄無人聲。就在這時,詩人大筆一轉:“月明直見嵩山雪”,筆力遒勁,氣象壯闊,將視線一下延伸到遙遠的嵩山,給沉寂的畫面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在人們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到這時,人們才恍然驚悟,詩人寫冰初結,乃是為積雪作張本;寫人行絕,乃是為氣氛作鋪陳;寫榆柳蕭疏,乃是為遠望創造條件。同時,從初結之“冰”,到絕人之“陌”,再到蕭疏之“榆柳”、閒靜之“樓閣”,場景不斷變換,而每一變換之場景,都與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這樣由近到遠,視線逐步開闊,他忽然發現在明靜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白雪,感受到極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僅增添了整個畫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見”,硬語盤空,使人精神為之一振。

詩人寫景固然是從審美出發,但是都是以情為景的精神。沒有情的景是死板的。詩人寫情以景物人物事件為依託,沒有景的情是空洞的。從原理上說來,形神兼備和情景交融是一致的,只不過形神兼備多用於事物描寫,情景交融多用於景物描寫。

創作背景

約作於元和年(806年)初,詩人隨河南尹鄭餘慶為水路轉運從事之時。
孟郊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506篇詩文

猜您喜歡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代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難著 一作:猶著)
瀚海闌乾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

冬十月

魏晉曹操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肅清,繁霜霏霏。
鵾雞晨鳴,鴻雁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棲。
錢鎛停置,農收積場,逆旅整設,以通賈商。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浣溪沙·半夜銀山上積蘇

宋代蘇軾

半夜銀山上積蘇,朝來九陌帶隨車。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濕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伴捻髭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