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登隴

唐代高適

隴頭遠行客,隴上分流水。
流水無盡期,行人未雲已。
淺才通一命,孤劍適千里。
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這個遠行之人,站在隴山坡頭,望著隴山上四分而流開去的水流,心潮為之起伏。
流水沒有間斷之時,旅途之人也從無休歇之時。
我的才能微薄,只夠得上做一個小官,如今承蒙知己相召,委以重任,於是不辭艱辛,孤獨地仗劍往來萬里之途。
我哪裡是不思念故鄉呢?我之所以離鄉背井前往赴任,為的是感念知遇之恩。

注釋
《全唐詩》題作“登壠”,題下註:“壠,應作隴,詩同。”隴:隴山,在今陝西隴縣西北。
隴頭、隴上:《全唐詩》作“壠頭”、“壠上”,同時又註明應作“隴”。
淺才:微才。通:往來。一命:命即官階,一命為最低級的官。
適:走、往的意思。

創作背景

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是高適哥舒翰的徵召為河西節度使幕府掌書記,離長安前去河西節度使治所涼州(今甘肅武威)上任途中,登隴山有感而作。

賞析

的頭四句以隴上流水來映襯詩人的獨身遠行。“遠行客”是詩人自稱。詩人登上隴山之巔,想起樂府民歌《隴頭歌辭》:“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與歌辭中說的是非常相似的。“隴上分流水”既是寫實,也是襯托作者隻身遠遊的孤寂悲涼心情。據《三秦記》:“隴山頂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詩的第三、四句運用頂真法緊承頭兩句而來:“流水無盡期,行人未雲已。”以流水不盡來比喻人的行程無盡。

詩的後四句是詩人以大丈夫自許,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淺才通一命”,這裡是指詩人即將就任的左饒衛兵曹、充翰府掌書記。實際上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職軍官,地位僅僅次於判官。詩人稱“淺才通一命”不過是謙詞罷了。“孤劍適千里”,大有慷慨行俠的意味。《史記·淮陰侯列傳》:“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結尾兩句“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指明了詩人此番遠行的原因。詩人並非不眷戀思念自己的故鄉,他之所以離鄉遠行,全都是為了報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高適也是一個很重友情的人,他對哥舒翰的薦舉是非常感激的,當時世風,要作官除考試一途外,若無人薦舉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適說“從來感知己”。“感知己”也僅是表層的一面,深層的原因則是高適想藉此薦舉機會,入幕從戎,一展身手,實現他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抱負。正是這種內在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奠定了詩的後半部分昂揚的基調。

這首詩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簡潔的詩句表達了儘可能豐富的思想,詩中既有遊子思鄉的情思,又有仗劍戍邊的豪情,既有報答知己的俠肝義膽,又有為國效力建功的雄心壯志,思想感情波瀾起伏,曲折多變。從全詩的情感流動看,是先抑後揚,最後以昂揚的調子結束全篇,給人以奮發向上之感。胡應麟評說高適的五言古詩“意調高遠”,“深婉有致”,由此詩可見一斑。

高適

高適

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 作品收錄於《高常侍集》。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226篇詩文

猜您喜歡

一萼紅·古城陰

宋代姜夔

丙午人日,予客長沙別駕之觀政堂。堂下曲沼,沼西負古垣,有盧橘幽篁,一徑深曲。穿徑而南,官梅數十株,如椒、如菽,或紅破白露,枝影扶疏。著屐蒼苔細石間,野興橫生。亟命駕登定王台,亂湘流,入麓山,湘雲低昂,湘波容與,興盡悲來,醉吟成調。

古城陰,有官梅幾許,紅萼未宜簪。池面冰膠,牆腰

瑞鶴仙·濕雲粘雁影

宋代陸叡

濕雲粘雁影,望征路,愁迷離緒難整。千金買光景,但疏鍾催曉,亂鴉啼暝。花悰暗省,許多情,相逢夢境。便行雲都不歸來,也合寄將音信。
孤迥,盟鸞心在,跨鶴程高,後期無準。情絲待剪,翻惹得舊時恨。怕天教何處,參差雙燕,還染殘朱剩粉。對菱花與說相思,看誰瘦損?

青玉案·碧山錦樹明秋霽

宋代曹組

碧山錦樹明秋霽。路轉陡,疑無地。忽有人家臨曲水,竹籬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淒涼只恐鄉心起。鳳樓遠、回頭謾凝睇。何處今宵孤館裡,一聲征雁,半窗殘月,總是離人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