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詩文/作者/古籍31 / 37頁

困學紀聞·卷十·地理

賢,曰:“顏淵、黔婁、四皓、韋玄成。”王介甫曰:“出乎顏淵,則聖人矣。出乎韋玄成,則眾人矣。”奔車之上無仲尼,覆舟之下無伯夷。此《韓非》語也,余襄公《謹箴》用之。杜牧注《孫子序》云:“孫武著書數十萬言,魏武削其繁剩,筆其精切,凡十三篇。因注... 閱讀全文

困學紀聞·卷十一·考史

‘周自虞芮質厥成,諸侯並附。’以為受命之年,至九年文王卒。劉歆《三統曆》以為九年。”武王祭於畢,觀兵盟津。歐陽公曰:“《伯夷傳》又載父死不葬之說,皆不可為信。”程子曰:“觀兵必無此理。今日天命絕,則紂是獨夫,豈容更待三年?”林氏曰:“漢儒以... 閱讀全文

困學紀聞·卷十七·評文

默而生。”其言可以立懦。李義山賦怪物,言佞魖、讒[霝鬼]、貪魃,曲盡小人之情狀,螭魅之夏鼎也。白樂天云:“壽於顏回,飽於伯夷,樂於榮啟期,健於衛叔寶。”達人之言也。劉夢得《口兵戒》:可以多食,勿以多言。本《鬼谷子》:口可以食,不可以言。《文... 閱讀全文

慎子·逸文

家滅亂者,何也?無明君賢父以聽之。故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王者,有易政而無易國,有易君而無易民。湯、武非得伯夷之民以治、桀、紂非得跖、蹻之民以亂也。民之治亂在於上,國之安危在於政。《夏箴》曰:“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飢,妻子非其... 閱讀全文

日知錄·卷二

而自焚也,此武王之不幸也。當時八百諸侯,雖並有除殘之志,然一聞其君之見殺,則天下之人亦且恫疑震駭,而不能無歸過於武王,此伯夷所以斥言其暴也。及其反商之政,封殷之後人,而無利於其土地焉,天下於是知武王之兵非得巳也,然後乃安於紂之亡,而不以為周... 閱讀全文

古詩文網APP客戶端立即打開

日知錄·卷十六

歷以後,坊刻盛行,每題之文必注其人之名於下,而刻古書者亦化而同之。如題日《周鄭交質》,下二格,其行未書“左丘明”。題曰《伯夷列傳》,下二格,其行未書“司馬遷”。變歷代相傳之古書,以肖時文之面貌,使古人見之,當為絕倒。○程文自宋以來,以取中士... 閱讀全文

日知錄·卷二十一

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改“黃犬”為“蒼鷹”,改“玉碗”為“金碗”,亦同此病。自漢以來,作文者即有迴避假借之法。太史公《伯夷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本當是附夫子耳,避上文雷同,改作驥尾。使後人為... 閱讀全文

日知錄·卷二十三

之高懟。”《傅子》:“夷叔迂武王以成名。”杜預《遺令》:“南觀伊洛,北望夷叔。”陶潛詩:“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皆謂伯夷、叔齊。漢《廣漢屬國侯李翊碑》:“夷史之高。”《巴郡大守樊敏碑》:“有夷史之直。”皆謂伯夷、史魚,陶潛《讀史》:“述... 閱讀全文

日知錄·卷二十七

元鼎五年,坐酎金不善,國除”,衍“有罪”二字。《梁孝王世家》:“乘布車。”謂微服而行,使人不知耳,無降服自比喪人之意。《伯夷傳》:“其重若彼”,謂俗人之重富貴也;“其輕若此”,謂清士之輕富貴也。《管晏傳》:“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 閱讀全文

後漢演義·第十六回

引為治書。林見囂反覆無常,不願屈事,屢次託疾告辭。囂不肯令歸,且出令道:“杜伯山,林字伯山。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譬如伯夷叔齊,恥食周粟,今且暫為師友,待至道路清平,必使遂志!”到了建武六年,三輔早平,林弟成正當病逝,乃許送喪回籍。林已東...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