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

出自宋代歐陽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
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
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
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咨嗟。
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
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
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
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
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
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
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
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

古文島APP客戶端立即打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北方少數民族以鞍馬為家,以打獵為生。
泉水甘甜,野草豐美沒有固定的地點,鳥兒受驚,野獸互相追逐。
是誰將漢人女子嫁給胡人,風沙是無情的,而女子容貌如此美麗。
出門都很難看到中原人,只能在馬背上暗自思念故鄉。
在琵琶聲中,胡人也會感到嘆息。

閱讀全文 ∨

賞析

這組詩第一首頭四句,破空而來,用類似散文的詩語,寫胡人遊獵生活,晴示胡、漢之異。接著以「誰將漢女嫁胡兒」,接到明妃身上。寫明妃以「漢女嫁胡兒」,以「如玉」之顏面,冒「無情」之「風沙」,而且「身行」之處,連「中國(指中原)人」也看不到,明示明妃「流落」之苦。接下用「推手為琵卻手琶」,緊承「馬

閱讀全文 ∨

創作背景

自漢代以來, 王昭君的故事一直是詩人們樂於吟誦的題材,但在主題上大多不出「悲怨」二字。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字介甫)作《明妃曲二首》,議論新警,一時和者甚眾。歐陽修也作兩首以和。

簡析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是一組雜言古詩。其一由胡地習俗之異,寫到昭君流落之苦,再寫到明妃思歸作曲;其二寫昭君從被選入宮到遠嫁胡人的過程,借漢言宋,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這兩首詩敘事、抒情、議論雜出,轉折跌宕,而自然流暢,形象鮮明,雖以文為詩而不失詩味。
歐陽修

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1357篇詩文 ► 1795條名句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