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脈法·分別病形狀第五原文

脈數則在腑,遲則在髒。

脈長而弦,病在肝;《脈經》作出於肝。

脈小血少,病在心;扁鵲云:脈大而洪,出於心。

脈下堅上虛,病在脾胃;

脈滑一作澀而微浮,病在肺;

脈大而堅,病在腎。扁鵲云:小而緊。

脈滑者,多血少氣;

脈澀者,少血多氣。

脈大者,血氣俱多,又雲脈來大而堅者,血氣俱實;

脈小者,血氣俱少,又雲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

沉細滑疾者熱,遲緊為寒。《脈經》云:洪數滑疾為熱,澀遲沉細為寒。

脈盛滑緊者,病在外熱。

脈小實而緊者,病在內冷。

脈小弱而澀,謂之久病;

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

脈浮滑,其人外熱,風走刺有飲,難治。

脈沉而緊,上焦有熱,下寒,得冷即便下。

脈沉而細,下焦有寒,小便數,時苦絞痛,下利重。

脈浮緊且滑直者,外熱內冷,不得大小便。

脈洪大緊急,病速進在外,苦頭髮熱,癰腫;

脈細小緊急,病速進在中,寒為疝瘕積聚,腹中刺痛。

脈沉重而直前絕者,病血在腸間。

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

脈直前而中散絕者,病消渴。一雲病浸淫瘡。

脈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絕者,病在肌肉遁屍。

脈左轉而沉重者,氣微,陽在胸中。

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內有肉癥。

脈累累如貫珠不前至,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

脈累累如止不至,寸口軟者,結熱在小腸膜中,伏留不去。

脈直前左右彈者,病在血脈中,衃血也;

脈後而左右彈者,病在筋骨中也。

脈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

脈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所苦。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太素》作滑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危,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緩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內,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脈實者病在內,脈虛者病在外。在上為表,在下為里。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滑為實為下又為陽氣衰,數為虛為熱,浮為風為虛,動為痛為驚,沉為水為實又為鬼疰,弱為虛為悸。遲則為寒,澀則少血,緩則為虛,洪則為氣一作熱,緊則為寒。弦數為瘧,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微則為虛,代散則死,弦為痛痹一作浮為風疰,偏弦為飲,雙弦則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惡寒,脈大寒熱在中,伏者霍亂,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凡亡汗,肺中寒,飲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虛冷,此等其脈並緊。

浮而大者,風。

浮大者,中風頭重鼻塞。

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癱緩風,滑為鬼疰。

澀而緊,痹病。

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

大堅疾者,癲病。

弦而鉤,脅下如刀刺,狀如飛屍,至困不死。

緊而急者,遁屍。

洪大者,傷寒熱病。

浮洪大者,傷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細滑,傷飲。

遲而澀,中寒有癥結。

快而緊,積聚有擊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為癖病。一作痹病。

遲而滑者,脹。

盛而緊曰脹。

弦小者,寒澼。

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緊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澀,胃反。

遲而緩者,有寒。

微而緊者,有寒。

沉而遲,腹髒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氣。

實緊,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利者,難治。一作時時嘔,稽難治。

滑數,心下結,熱盛。

滑疾,胃中有熱。

緩而滑曰熱中。

沉而急,病傷暑,暴發虛熱。

浮而絕者,氣。

辟大而滑,中有短氣。

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嗽也。

沉而數,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數,心痛心煩。

弦而緊,脅痛,髒傷有瘀血。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為下重,亦為背膂痛。

脈來細而滑,按之能虛,因急持直者,僵僕從高墮下,病在內。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數,雖甚不成病,不可勞。

浮滑疾緊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陽邪來見,浮洪。

陰邪來見,沉細。

水谷來見,堅實。

脈來乍大乍小,乍長乍短者,為祟。

脈來洪大裊裊者,祟。

脈來沉沉澤澤,四肢不仁而重,土祟。

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緊者,可下之。

緊而數,寒熱俱發,必下乃愈。

弦遲者,宜溫藥。

緊數者,可發其汗。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