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列傳·卷一百六十四

作者:張廷玉等

朱大典(王道焜等) 張國維 張肯堂(李向中 吳鍾巒 朱永佑等)曾櫻 朱繼祚(湯芬等) 余煌(陳函輝) 王瑞栴 路振飛 何楷(林蘭友)熊汝霖 錢肅樂(劉中藻 鄭遵謙) 沈宸荃(邑子履祥)

朱大典,字延之,金華人。家世貧賤。大典始讀書,為人豪邁。登萬曆四十四年進士,除章丘知縣。天啟二年擢兵科給事中。中官王體乾、魏忠賢等十二人及乳嫗客氏,假保護功,蔭錦衣世襲,大典抗疏力諫。五年出為福建副使,進右參政,以憂歸。

崇禎三年,起故官,蒞山東,尋調天津。五年四月,李九成、孔有德圍萊州。山東巡撫徐從治中炮死,擢大典右僉都御史代之,詔駐青州,調度兵食。七月,登萊巡撫謝璉復陷於賊,總督劉宇烈被逮。乃罷總督及登萊巡撫不設,專任大典,督主、客兵數萬及關外勁旅四千八百餘人合剿之。以總兵金國奇將,率副將靳國臣、劉邦域,參將祖大弼、祖寬、張韜,游擊柏永福及故總兵吳襄、襄子三桂等,以中官高起潛監護軍餉,抵德州。賊復犯平度,副將牟文綬、何維忠等救之,殺賊魁陳有時,維忠亦被殺。八月,巡按監軍御史謝三賓至昌邑,請斬王洪、劉國柱,詔逮治之。兵部尚書熊明遇亦坐主撫誤國,罷去。三賓復抗疏請絕口勿言撫事。

國奇等至昌邑,分三路。國奇等關外兵為前鋒,鄧玘步兵繼之,從中路灰埠進。昌平總兵陳洪範,副將劉澤清、方登化,從南路平度進。參將王之富、王文緯等從北路海廟進。檄游擊徐元亨等率萊陽師來會,以牟文綬守新河。諸軍皆攜三日糧,盡抵新河東岸,亂流以濟。祖寬至沙河,有德迎戰。寬先進,國臣繼之,賊大敗,諸軍乘勝追至城下。賊夜半東遁,圍始解。守者疑賊誘,炮拒之。起潛遣中使入諭,闔城相慶。明日,南路兵始至。國奇等遂擊賊黃縣,斬首萬三千,俘八百,逃散及墜海死者數萬。

賊竄歸登州,國臣等築長圍守之。城三面距山,一面距海,牆三十里而遙,東西俱抵海。分番戍,賊不能出,發大炮,官軍多死傷。李九成出戰相當。十一月,九成搏戰,降者泄其謀。官軍合擊之,馘於陣,賊乃曉夜哭。賊渠魁五,九成、有德、有時、耿仲明、毛承祿也,及是殺其二。帝嘉解圍功,進大典右副都御史,將吏升賞有差。是月,國奇卒,以襄代。攻圍既久,賊糧絕,恃水城可走,不降。及王之富、祖寬奪其水門外護牆,賊大懼。

六年二月中旬,有德先遁,載子女財帛出海。仲明以水城委副將王秉忠,已亦以單舸遁,官軍遂入大城。攻水城,未下。游擊劉良佐獻轟城策,匿人永福寺中,穴城置火藥,發之,城崩,官軍入。賊退保蓬萊閣,大典招降,始釋甲,俘千餘人,獲秉忠及偽將七十五人,自縊及投海死者不可勝計,賊盡平。有德等走旅順,島帥黃龍邀擊,生擒其黨毛承祿、陳光福、蘇有功,斬李應元。惟有德、仲明逸去。乃獻承祿等於朝。磔之先一日,有功脫械走。帝震怒,斬監守官,刑部郎多獲罪。未幾被執,伏誅。敘功,進大典兵部右侍郎,世蔭錦衣百戶,巡撫如故。

八年二月,流賊陷鳳陽,毀皇陵,總督楊一鵬被逮。詔大典總督漕運兼巡撫廬、鳳、淮、揚四郡,移鎮鳳陽。時江北州縣多陷。明年正月,賊圍滁州,連營百餘里,總兵祖寬大破之。大典會總理盧象升追襲,復破之。急還兵遏賊眾於鳳陽,賊始退。十一年,賊復入江北,謀竄茶山。大典與安慶巡撫史可法提兵遏之,賊乃西遁。大典先坐失州縣,貶秩視事。是年四月以平賊逾期,再貶三秩。尋敘援剿及轉漕功,盡復其秩。

十三年,河南賊大入湖廣。大典遣將救援,屢有功,進左侍郎。明年六月命大典總督江北及河南、湖廣軍務,仍鎮鳳陽,專辦流賊,而以可法代督漕運。賊帥袁時中眾數萬,橫潁、亳間。大典率總兵劉良佐等擊破之,敘賚有差。大典有保障功,然不能持廉,屢為給事中方士亮、御史鄭昆貞等所劾,詔削籍侯勘。事未竟,而東陽許都事發。

許都者,諸生,負氣,憤縣令苛斂,作亂,圍金華。大典子萬化募健兒御之,賊平而所募者不散。大典聞,急馳歸。知縣徐調元閱都兵籍有萬化名,遂言大典縱子交賊。巡按御史左光先聞於朝,得旨逮治,籍其家充餉,且令督賦給事中韓如愈趣之。

已而京師陷,福王立。有白其誣者,而大典亦自結於馬士英、阮大鋮,乃召為兵部左侍郎。逾月,進尚書,總督上江軍務。左良玉興兵,命監黃得功軍御之。福王奔太平,大典與大鋮入見舟中,誓力戰。得功死,王被擒,兩人遂走杭州。會潞王亦降,大典乃還鄉郡,據城固守。唐王聞,就加東閣大學士,督師浙東。逾年,城破,闔門死之。

其時浙東西郡縣前後失守死事者,抗州則有同知王道焜、錢塘知縣顧鹹建、臨安知縣唐自彩,紹興則有兵部主事高岱、葉汝厓,衢州則有巡按王景亮、知府伍經正、推官鄧岩忠、江山知縣方召。若夫諸生及布衣殉義者,會稽潘集、周卜年,山陰朱瑋,諸暨傅日炯,鄞縣趙景麟,浦江張君正,瑞安鄒欽堯,永嘉鄒之琦,其尤著雲。

王道焜,字昭平,錢塘人。以天啟元年舉於鄉。崇禎時,為南平知縣,遷南雄同知。會光澤寇發,其父老言非道焜不能平。撫按為請,詔改邵武同知,知光澤縣事。撫剿兼施,境內底定。莊烈帝破格求賢,盡征天下賢能吏,撫按以道焜名聞。方待命而都城陷,微服南還。及杭州失守,遂投繯死。

顧鹹建,字漢石,崑山人,大學士鼎臣曾孫也。崇禎十六年進士。授錢塘知縣。甫之官,聞京師陷,人情恟恟。鹹建戢奸宄,嚴警備。巡按御史彭遇颽以貪殘激變,賴鹹建調護,事寧而民免株連。及南都失守,鎮江守將鄭彩等率眾還閩,緣道劫掠。鹹建出私財迎犒,乃斂威去。亡何,馬士英擁兵至。頃之,大將方國安兵亦至。鹹建謀於上官,先期遣使行賂,兵乃不入城。四鄉多被淫掠,城中得無擾。時監司及郡縣長吏悉逋竄,鹹建散遣妻子,獨守官不去。潞王既降,鹹建不至。尋被執,死之。

唐自彩,達州人。為臨安知縣。杭州失守,自彩與從子階豫逃山中。有言其受魯王敕,陰部署為變,遂被捕獲。自彩麾階豫走,不從,竟同死。

高岱,字魯瞻,會稽人。崇禎中,以武學生舉順天鄉試,魯王授為職方主事。及紹興失守,即絕粒祈死。子朗知父意不可回,先躍入海中死。岱聞之曰:“兒果能先我乎!”自是不復言,數日亦卒。

葉汝厓,字衡生,岱同邑人,由舉人為兵部主事。聞變,與妻王氏出居桐塢墓所,並赴水死。

王景亮,字武侯,吳江人。崇禎末登進士。仕福王為中書舍人。唐王立,擢御史,巡撫金、衢二府,兼視學政。伍經正,安福人。由貢生為西安知縣,唐王超擢知府事。鄧岩忠,江陵人。由鄉舉為推官。衢州破,經正赴井死,景亮、岩忠皆自縊死。魯王所遣鎮將張鵬翼亦死之。

方召,宣城人。署江山縣事。金華被屠,集父老告之曰:“兵且至,吾義不當去。然不可以一人故,致闔城被殃。”遂封其印,冠帶向北拜,赴井死。士民為收葬,立祠祀焉。

張國維,安玉笥,東陽人。天啟二年進士。授番禺知縣。崇禎元年,擢刑科給事中,劾罷副都御史楊所修、御史田景新,皆魏忠賢黨也。已,陳時政五事,言:“陛下求治太銳,綜核太嚴。拙者跼艴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誰能展布四體,為國家營職業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誼實薄,此英察宜斂也。祖宗朝,閣臣有封還詔旨者,有疏揭屢上而爭一事者。今一奉詰責,則俯首不遑;一承改擬,則順旨恐後。倘處置失宜,亦必不敢執奏,此將順宜戒也。召對本以通下情,未有因而獲罪者。今則惟傳天語,莫睹拜揚。臣同官熊奮渭還朝十日,旁措一詞,遂蒙譴謫。不可稍加薄罰,示優容之度乎?此上下宜洽也。”其二條,請平刑罰,溥膏澤。帝不能盡用。進禮科都給事中。京師地震,規弊政甚切,遷太常少卿。

七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安慶等十府。其冬,流賊犯桐城,官軍覆沒。國維方壯年,一夕鬚髮頓白。明年正月率副將許自強赴援,游擊潘可大、知縣陳爾銘等守桐不下。賊乃攻潛山,知縣趙士彥重傷卒。攻太湖、知縣金應元、訓導扈永寧被殺。國維至,解桐圍,遣守備朱士胤趨潛山,把總張其威趨太湖。士胤戰死,自強遇賊宿松,殺傷相當。安慶山民桀石以投賊,賊多死,乃越英山、霍山而遁。九月,賊復由宿松入潛山、太湖,他賊掃地王亦陷宿松等三縣。國維乃募土著二千人戍之,而以兵事屬監軍史可法。明年正月,賊圍江浦,遣守備蔣若來、陳於王戰卻之。十二月,賊分兵犯懷寧,可法及左良玉、馬爌遏之。復犯江浦,副將程龍及若來、於王等拒守。諸城並全。又圍望江,遣兵援之,亦解去。

十年三月,國維率龍等赴安慶,御賊酆家店,龍軍數千悉沒。賊東陷和州、含山、定遠,攻陷六合,知縣鄭同元潰走,賊遂攻天長。國維見賊勢日熾,請於朝,割安慶、池州、太平,別設巡撫,以可法任之。安慶不隸江南巡撫,自此始也。議者欲並割江浦、六合,俾國維專護江南,不許。

國維為人寬厚,得士大夫心。屬郡災傷,輒為請命。築太湖、繁昌二城,建蘇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內外塘、長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鎮江及江陰漕渠,並有成績。遷工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歲大旱,漕流涸,國維浚諸水以通漕。山東飢,振活窮民無算。

十四年夏,山東盜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臨、通四鎮兵,護漕運。大盜李青山眾數萬,據梁山濼,遣其黨分據韓莊等八閘,運道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謁之,言率眾護漕,非亂也。延儒許言於朝,授以職。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臨清。國維合所部兵擊降之,獻俘於朝,磔諸市。兵部尚書陳新甲下獄,帝召國維代之。乃定戰守賞罰格,列上嚴世職、酌推升、慎咨題等七事,帝皆報可。會開封陷,河北震動,條防河數策,帝亦納之。

十六年四月,我大清兵入畿輔,國維檄趙光抃拒螺山,八總兵之師皆潰。言者詆國維,乃解職,尋下獄。帝念其治河功,得釋。召對中左門,復故官,兼右僉都御史,馳赴江南、浙江督練兵輸餉諸務。出都十日而都城陷。

福王召令協理戎政。尋敘山東討賊功,加太子太保,蔭錦衣僉事。吏部尚書徐石麒去位,眾議歸國維。馬士英不用,用張捷。國維乃乞省親歸。

南都覆,逾月,潞王監國於杭州,不數日出降。閏六月,國維朝魯王於台州,請王監國。即日移駐紹興,進國維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督師江上。總兵官方國安亦自金華至。馬士英素善國安,匿其軍中,請入朝。國維劾其十大罪,乃不敢入。連復富陽、於潛,樹木城緣江要害,聯合國安及王之仁、鄭遵謙、熊汝霖、孫嘉績、錢肅樂諸營,為持久計。順治三年五月,國安等諸軍乏餉潰,王走台州航海,國維亦還守東陽。六月知勢不可支,作絕命詞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張肯堂,字載寧,松江華亭人。天啟五年進士。授濬縣知縣。崇禎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賊陷鳳陽,條上滅賊五事。俄以皇陵震驚,疏責輔臣不宜作秦、越之視,帝不問。出按福建,數以平寇功受賚。還朝,言:“監司營競紛紜,意所欲就,則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則易地借才。今歲燕、秦,明歲閩、粵,道路往返,動經數千,程限稽遲,多逾數月。加一番更移,輒加一番擾害。”帝是其言。十二年十月,楊嗣昌出督師。肯堂奏言:“從古戡亂之法,初起則解散,勢成則剪除,未有專任撫者。今輔臣膺新命而出,賊必仍用故技,佯搖尾乞憐。而失事諸臣,冀掩從前敗局,必多方熒惑,仍進撫議。請特申一令,專務剿除。有進招撫說者,立置重典。”帝以偏執臆見責之。

十四年四月言:“流寇隳城破邑,往來縱橫,如入無人之境,此督師嗣昌受事前所未有。目前大計,在先釋嗣昌之權。”疏入而嗣昌已死。十二月復言:“今討賊不可謂無人,巡撫之外更有撫治,總督之上又有督師。位號雖殊,事權無別。今楚自報捷,豫自報敗,甚至南陽失守,禍中親藩,督師職掌安在。試問今為督師者,將居中而運,以發蹤指示為功乎,抑分賊而辦,以焦頭爛額為事乎?今為秦、保二督者,將兼顧提封,相為掎角之勢乎,抑遇賊追剿,專提出境之師乎?今為撫者,將一稟督師之令,進退惟其指揮乎,抑兼視賊勢之急,戰守可以擇利乎?凡此肯綮,一切置不問,中樞冥冥而決,諸臣瞶瞶而任。至失地喪師,中樞糾督撫以自解,督撫又互相委以謝愆,而疆事不可問矣。”帝納其言,下所司詳議。十五年請召還建言譴謫諸臣,乃復給事中陰潤、李清、劉昌,御史周一敬官。肯堂遷大理丞,鏇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

總兵鄭鴻逵擁唐王聿鍵入閩,與其兄南安伯芝龍及肯堂勸進,遂加太子少保、吏部尚書。曾櫻至,言官請令櫻掌吏部,乃令肯堂掌都察院。肯堂請出募舟師,由海道抵江南,倡義旅,而王由仙霞趨浙東,與相聲援。乃加少保,給敕印,便宜從事。芝龍懷異心,陰沮之,不成行。

順治三年,王敗死,肯堂飄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魯王用為東閣大學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霧集螺頭門。定西侯張名振奉王航海去,屬肯堂城守。城中兵六千,居民萬餘,堅守十餘日。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令四妾、一子婦、一女孫先死,乃從容賦詩自經。

時同死者,兵部尚書李向中、禮部尚書吳鍾巒、吏部侍郎朱永佑、安洋將軍劉世勛、左都督張名揚。又有通政使會稽鄭遵儉,兵科給事中鄞縣董志寧,兵部郎中江陰朱養時,戶部主事福建林瑛、蘇州江用楫,禮部主事會稽董元,兵部主事福建朱萬年、長洲顧珍、臨山衛李開國,工部主事長洲顧中堯,中書舍人蘇州蘇兆人,工部所正鄞縣戴仲明,定西侯參謀順天顧明楫,諸生福建林世英,錦衣指揮王朝相,內官監太監劉朝。凡二十一人。

李向中,鍾祥人。崇禎十三年進士。授長興知縣,調秀水。福王時,歷車駕郎中,蘇松兵備副使。唐王以為尚寶卿。閩事敗,避海濱。魯王監國,召為右僉都御史,從航海,進兵部尚書,從至舟山。及是破,大帥召向中,不赴。發兵捕之,以衰糹至見。大帥呵之曰:“聘汝不至,捕即至,何也。?”向中從容曰:“前則辭官,今就戮耳。”

吳鍾巒,字巒稚,武進人。崇禎七年進士。授長興知縣。以旱潦,征練餉不中額,謫紹興照磨。逾年,移桂林推官。聞京師變,流涕曰:“馬君常必能死節。”已而世奇果死。福王立,遷禮部主事。抵南雄,聞南都失,轉赴福建,痛陳國計。魯王起兵,以鍾巒為禮部尚書,往來普陀山中。大清兵至寧波,鍾巒慷慨謂人曰:“昔仲達死璫禍,吾以諸生不得死。君常死賊難,吾以遠臣不得從死。今其時矣!”乃急渡海,入昌國衛之孔廟,積薪左廡下,抱孔子木主自焚死。仲達者,江陰李應升,鍾巒弟子,忤魏忠賢死黨禍者也。

朱永佑,字爰啟。崇禎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罷歸。事唐王,後至舟山。城破被執,願為僧,不許,乃就戮。

名揚,名振弟。城破,母範以下自焚者數十人。

朝相聞城失守,護王妃陳氏、貴嬪張氏、義陽王妃杜氏入井,用巨石覆之,自刎其旁。開國母,瑛、明楫妻皆自盡。

曾櫻,字仲含,峽江人。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授工部主事,歷郎中。天啟二年,稍遷常州知府。諸御史巡鹽、侖、江、漕及提學、屯田者,皆操舉劾權,文牒日至。櫻牒南京都察院曰:“他方守令,奔命一巡按,獨南畿奔命數巡按。請一切戒飭,罷鉤訪取贖諸陋習。”都御史熊明遇為申約束焉。

櫻持身廉,為政愷悌公平,不畏強御。屯田御史索屬吏應劾者姓名,櫻不應。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屬已盡,無可糾,止知府無狀。”因自署下考,杜門待罪。撫按亟慰留,乃起視事。織造中官李實迫知府行屬禮,櫻不從。實移檄以“爾”“汝”侮之,櫻亦報以“爾”“汝”,卒不屈。無錫高攀龍,江陰繆昌期、李應升被逮,櫻助昌期、應升貲,而經紀攀龍死後事,為文祭之,出其子及僮僕於獄。宜興毛士龍坐忤魏忠賢遣戍,櫻諷士龍逃去。上官捕其家人,賴櫻以免。武進孫慎行忤忠賢,當戍,櫻緩其行。忠賢敗,事遂解。

崇禎元年以右參政分守漳南。九蓮山賊犯上杭,櫻募壯士擊退之,夜搗其巢,殲馘殆盡。士民為櫻建祠。母憂歸。服闋,起故官,分守興、泉二郡。進按察使,分巡福寧。先是,紅夷寇興、泉,櫻請巡撫鄒維璉用副總兵鄭芝龍為軍鋒,果奏捷。及劉香寇廣東,總督熊文燦欲得芝龍為援,維璉等以香與芝龍有舊,疑不遣。櫻以百口保芝龍,遂討滅香,芝龍感櫻甚。

十年冬,帝信東廠言,以櫻行賄謀擢官,命械赴京。御史葉初春嘗為櫻屬吏,知其廉,於他疏微白之。有詔詰問,因具言櫻賢,然不知賄所從至。詔至閩,巡撫沈猶龍、巡按張肯堂閱廠檄有奸人黃四臣名。芝龍前白曰:“四臣,我所遣。我感櫻恩,恐遷去,令從都下訊之。四臣乃妄言,致有此事。”猶龍、肯堂以入告,力白櫻冤,芝龍亦具疏請罪。士民以櫻貧,為醵金辦裝,耆老數千人隨至闕下,擊登聞鼓訟冤。帝命毋入獄,俟命京邸。削芝龍都督銜,而令櫻以故官巡視海道。

尋以衡、永多寇,改櫻湖廣按察使,分守湖南,給以敕。故事,守道無敕,帝特賜之。時賊已殘十餘州縣,而永州知府推官鹹不任職。櫻薦蘇州同知晏日曙、歸德推官萬元吉才。兩人方坐事罷官,以櫻言並起用。櫻乃調芝龍剿賊,賊多降,一方遂安。遷山東右布政使,分守登、萊。

十四年春,擢右副都御史,代徐人龍巡撫其地。明年遷南京工部右侍郎,乞假歸。山東初被兵,巡撫王永吉所部濟、兗、東三府州縣盡失,匿不以聞。兵退,以恢復報。而櫻所部青、登、萊三府失州縣無幾,盡以實奏。及論罪,永吉反擢總督,而櫻奪官,逮下刑部獄。不十日而京師陷,賊釋諸囚,櫻乃遁還。

其後唐王稱號於福州。芝龍薦櫻起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無何,令掌使部,尋進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文淵閣。王駐延平,令櫻留守福州。大清兵破福州,櫻挈家避海外中左衛。越五年,其地被兵,遂自縊死。

朱繼祚,莆田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天啟中,與修《三朝要典》,尋罷去。崇禎初,復官。累遷禮部右侍郎,充實錄總裁。給事中葛樞言繼祚嘗纂修《要典》,得罪清議,不可總裁國史,不聽。繼祚鏇謝病去。起南京禮部尚書,又以人言罷去。福王時起故官,未赴。南都失,唐王召為東閣大學士,從至汀州。王被擒,繼祚奔還其鄉。魯王監國,繼祚舉兵應王,攻取興化城。既而大清兵至,城復破。繼祚及參政湯芬、給事中林嵋、知縣都廷諫並死之。

芬,字方侯,嘉善人。崇禎十六年進士。福王時,為史可法監紀推官。唐王以為御史。尋以監司分守興泉道。城破,緋衣坐堂上,被殺。嵋,字小眉,繼祚同邑人。由進士為吳江知縣。蘇州失,歸仕唐王。至是自縊死。廷諫,杭州人,莆田知縣。

王自監國二年正月至長垣,迨次年正月,連克建寧、邵武、興化三府,福寧一州,漳浦、海澄、連江、長樂等二十七縣,軍聲頗振。及是得者復失。海澄失,知縣洪有文死之。永福失,邑人給事中鄢正畿、御史林逢經俱投水死。長樂失,邑人御史王恩及服毒死,妻李氏同死。建寧失,守將王祈巷戰不勝,自焚死。

余煌,字武貞,會稽人。天啟五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與修《三朝要典》。崇禎時,以內艱歸。服闋,起左中允,歷左諭德、右庶子,充經筵講官。給事中韓源劾禮部侍郎吳士元、御史華琪芳及煌皆與修《要典》,宜斥,帝置不問。煌疏辯,帝復溫旨慰諭之。戶部崇尚書程國祥請借京城房租,煌爭,乞假歸。遂丁外艱。服除,久不起。魯王監國紹興,起禮部右侍郎,再起戶部尚書,皆不就。明年以武將橫甚,拜煌兵部尚書,始受命。時諸臣競營高爵,請乞無厭。煌上言:“今國勢愈危,朝政愈紛,尺土未復,戰守無資。諸臣請祭,則當思先帝烝嘗未備;請葬,則當思先帝山陵未營;請封,則當思先帝宗廟未享;請蔭,則當思先帝子孫未保;請謚,則當思先帝光烈未昭。”時以為名言。大清兵過江,王航海遁。六月二日,煌赴水,舟人拯起之。居二日,復投深處,乃死。

陳函輝,字木叔,臨海人。崇禎七年進士。授靖江知縣,為御史左光先劾罷。北都陷,誓眾倡義。會福王立,不許草澤勤王,乃已。尋起職方主事,監軍江北。事敗歸,魯王擢為禮部右侍郎。從王航海,已而相失,哭入雲峰山,作絕命詞十章,投水死。

王瑞栴,字聖木,永嘉人。天啟五年進士。授蘇州推官,兼理兌運。軍民交兌,桓相軋啟釁。瑞梅調劑得宜,歲省浮費三萬金,上官為勒石著令。貴人弟奸法,執問如律。其人中之當道,將議調,遂歸。崇禎七年,起河間推官,遷工部主事,調兵部,轉職方員外郎,擢湖廣兵備僉事,駐襄陽。十一年春,張獻忠據谷城乞撫,總理熊文燦許之。瑞栴以為非計,謀於巡按林銘球、總兵官左良玉,將俟其至,執之。文燦固執以為不可。瑞栴言:“賊以計愚我,我不可為所愚。今良玉及諸將賈一選、周仕鳳之兵俱在近境,誠合而擊之,何患不捷。”文燦怒,責以撓撫局。瑞栴曰:“賊未創而遽撫,彼將無所懼。惟示以必剿之勢,乃心折不敢貳。非相撓,實相成也。”文燦不從。瑞栴乃列上從征、歸農、解散三策,文燦亦不用。瑞栴自為檄諭獻忠,獻忠恃文燦庇己,不聽。明年,獻忠叛,瑞栴先己丁憂歸。獻忠留書於壁,言己之叛,總理使然。具列上官姓名及取賄月日,而題其末曰:“不納我金者,王兵備一人耳。”由是瑞栴名大著。服闋,未及用而都城陷。福王時,乃為太僕少卿,極陳有司虐民之狀,鏇告歸。唐王召赴福建,仍故官,未幾復歸。及閩地盡失,溫州亦不守,避之山中。有欲薦令出者,乃拜辭家廟,從容入室自經死。

路振飛,字見白,曲周人。天啟五年進士。除涇陽知縣。大吏陷魏忠賢,將建祠涇陽,振飛執不從。邑人張問達忤奄,坐追贓十萬。振飛故遷延,奄敗事解。流賊入境,擊卻之。崇禎四年,征授御史。疏劾周延儒卑污奸險,黨邪醜正,祈立斥以清揆路,被旨切責。未幾,陳時事十大弊,曰務苛細而忘政體,喪廉恥而壞官方,民愈窮而賦愈亟,有事急而無事緩,知顯患而忘隱憂,求治事而鮮治人,責外重而責內輕,嚴於小而寬於大,臣日偷而主日疑,有詔旨而無奉行。疏入,詔付所司。山東兵叛,劾巡撫余大成、孫元化,且論延儒曲庇罪,帝不問。已,劾吏部尚書閔洪學結權勢,樹私人,秉銓以來,吏治日壞,洪學自引去。廷推南京吏部尚書謝升為左都御史,振飛歷詆其醜狀,升遂不果用。六年,巡按福建。海賊劉香數勾紅夷入犯,振飛懸千金勵將士,遣游擊鄭芝龍等大破之,詔賜銀幣。俸滿,以京卿錄用。初,振飛論海賊情形,謂巡撫鄒維璉不能辦,語侵之。維璉罷去,命甫下,數奏捷,振飛乃力暴其功,維璉復召用。

八年夏,帝將簡輔臣。振飛言:“枚卜盛典,使夤緣者竊附則不光。如向者周延儒、溫體仁等公論俱棄,宅揆以後,民窮盜興,辱己者必不能正天下。”時延儒已斥,而體仁方居首揆,銜之。已而振飛按蘇、松,請除輸布、收銀、白糧、收兌之四大患,民困以蘇。會常熟錢謙益、瞿式耜為奸民張漢儒所訐,體仁坐振飛失糾,擬旨令陳狀。振飛白謙益無罪,語刺體仁。體仁恚,激帝怒,謫河南按察司檢校。入為上林丞,屢遷光祿少卿。

十六年秋,擢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巡撫淮、揚。明年正月,流賊陷山西。振飛遣將金聲桓等十七人分道防河,由徐、泗、宿遷至安東、沭陽。且團練鄉兵,犒以牛酒,得兩淮間勁卒數萬。福、周、潞、崇四王避賊,同日抵淮。大將劉澤清、高傑等亦棄汛地南下。振飛悉延接之。四月初,聞北都陷,福王立於南京。河南副使呂弼周為賊節度使來代振飛,進士武愫為賊防禦使招撫徐、沛,而賊將董學禮據宿遷。振飛擊擒弼周、愫,走學禮。竿弼周法場,命軍士人射三矢,乃解磔之。縛愫徇諸市,鞭八十,檻車獻諸朝,伏誅。五月,馬士英欲用所親田仰,乃罷振飛。振飛亦遭母喪,家無可歸,流寓蘇州。尋錄功,即家加右副都御史。

振飛初督漕,謁鳳陽皇陵。望氣者言高牆有天子氣。唐王聿鍵方以罪錮守陵,中官虐之。振飛上疏乞概寬罪宗,竟得請。順治二年,大兵破南京,聿鍵自立於福州,拜為左都御史。募能致振飛者官五宮,賜二千金。振飛乃赴召,道拜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至則大喜,與宴,抵夜分,撤燭送歸,解玉帶賜之,官一子職方員外郎。又錄守淮功,蔭錦衣世千戶。王每責廷臣怠玩,振飛因進曰:“上謂臣僚不改因循,必致敗亡。臣謂上不改操切,亦未必能中興也。上有愛民之心,而未見愛民之政;有聽言之明,而未收聽言之效。喜怒輕發,號令屢更。見群臣庸下而過於督責,因博鑒書史而務求明備,凡上所長,皆臣所甚憂也。”其言曲中王短雲。三年,大清兵進仙霞關,聿鍵走汀州,振飛追赴不能及。汀州破,走居海島,明年赴永明王召,卒於途。

何楷,字元子,漳州鎮海衛人。天啟五年進士。值魏忠賢亂政,不謁選而歸。崇禎時,授戶部主事,進員外郎,改刑科給事中。流賊陷鳳陽,毀皇陵。楷劾巡撫楊一鵬、巡按吳振纓罪,而刺輔臣溫體仁、王應熊,言:“振纓,體仁私人;一鵬,應熊座主也。逆賊犯皇陵,神人共憤。陛下輟講避殿,感動臣民。二輔臣獨漫視之,欲令一鵬、振纓戴罪自贖。情面重,祖宗陵寢為輕;朋比深,天下譏刺不恤。”忤旨,鐫一秩視事。又言:“應熊、體仁奏辯,明自引門生姻婭。刑官瞻徇,實由於此。乞宣諭輔臣,毋分別恩仇,以國事為戲。”應熊復奏辯。楷言:“臣疏未奉旨,應熊先一日摭引臣疏詞,必有漏禁中語者。”帝意動,令應熊自陳,應熊竟由是去。吏部尚書謝升言登、萊要地,巡撫陳應元引疾,宜允其去。及推勞永嘉代應元,則言登萊巡撫本贅員。楷亦疏駁之。楷又請給贈都御史高攀龍官,誥賜左光斗諸臣謚,召還惠世揚。疏多見聽。屢遷工科都給事中。

十一年五月,帝以火星逆行,減膳修省。兵部尚書楊嗣昌方主款議,歷引前史以進。楷與南京御史林蘭友先後言其非。楷言:“嗣昌引建武款塞事,欲藉以申市賞之說,引元和田興事,欲藉以申招撫之說,引太平興國連年兵敗事,欲藉以申不可用兵之說,徒巧附會耳。至永平二年馬皇后事,更不知指斥安在。”帝方護嗣昌,不聽。逾月,嗣昌奪情入閣,楷又劾之,忤旨,貶二秩為南京國子監丞。母憂歸。服闋,廷臣交薦,召入京,都城已陷。

福王擢楷戶部右侍郎,督理錢法,命兼工部右侍郎。連疏請告,不許。順治二年,南都破,楷走杭州。從唐王入閩,擢戶部尚書。鄭芝龍、鴻逵兄弟橫甚,郊天時,稱疾不出,楷言芝龍無人臣禮。王獎其鳳節,命掌都察院事。鴻逵扇殿上,楷呵止之,兩人益怒。楷知不為所容,連請告去。途遇賊,截其一耳,乃芝龍所使部將楊耿也。漳州破,楷遂抑鬱而卒。

楷博綜群書,寒暑勿輟,尤邃於經學。

林蘭友,字翰荃,仙遊人。崇禎四年進士。授臨桂知縣。擢南京御史。疏劾大學士張至發、薛國觀,吏部尚書田惟嘉等,因論嗣昌忠孝兩虧。貶浙江按察司照磨,與楷及黃道周、劉同升、趙士春稱“長安五諫”。遷光祿署丞。京師陷,薙髮自匿。為賊所執,拷掠備至。賊敗,南還。唐王用為太僕少卿,遷僉都御史。事敗,挈家遁海隅,十餘年卒。

熊汝霖,字雨殷,餘姚人。崇禎四年進士。授同安知縣。擢戶科給事中。疏陳用將之失,言:“自偏裨至副將,歷任有功,方可授節鉞。今足未履行陣,幕府已上首功。胥吏提虎旅,紈褲子握兵符,何由奮敵愾。若大將之選,宜召副將有功者,時賜面對,擇才者用之。廷臣推擇有誤,宜用文吏保舉連坐法。”帝納其言。已,言:“楊嗣昌未罪,盧象升未褒,殊挫忠義氣。至為嗣昌畫策練餉、驅中原萬姓為盜者,原任給事中沈迅也。為嗣昌運籌、以三千人駐襄陽、城破輒走者,監紀主事余爵也。為嗣昌援引、遭襄藩之陷、重賂陳新甲、嫁禍鄖撫袁繼鹹者,今解任侯代之宋一鶴也。皆誤國之臣,宜罪。”不報。

京師戒嚴,汝林分守東直門。嘗召對,言:“將不任戰。敵南北往返,謹隨其後,如廝隸之於貴官,負弩前驅,望塵靡及。何名為將,何名為督師。”帝深然之。已,言:“有司察處者,不得濫舉邊才;監司察處者,不得遽躐巡撫。庶封疆重任,不為匪人借途。”又言:“自戒嚴以來,臣疏凡二十上。援剿機宜,百不行一。而所揣敵情,不幸言中矣。比者外縣難民紛紛入都,皆雲避兵,不雲避敵。霸州之破,敵猶不多殺掠,官軍繼至,始無孑遺。朝廷歲費數百萬金錢以養兵,豈欲毒我赤子。”帝惡其中有“飲泣地下”語,謫為福建按察司照磨。

福王立,召還。上疏言:“臣自丹陽來,知浙兵為邊兵所擊,火民居十餘里。邊帥有言,四鎮以殺掠獲封爵,我何憚不為。臣意四鎮必毅然北征,一雪此恥,今戀戀淮、揚,何也?況一鎮之餉多至六十萬,勢必不能供。即仿古藩鎮法,亦當在大河以北開屯設府,曾奧{穴交}之內,而遽以藩籬視之。”頃之,言:“臣竊觀目前大勢,無論恢復未能,即偏安尚未可必。宜日討究兵餉戰守,乃專在恩怨異同。勛臣方鎮,舌鋒筆鍔是逞,近且以匿名帖逐舊臣,以疏遠宗人劾宰輔,中外紛紛,謂將復廠衛。夫廠衛樹威牟利,小民雞犬無寧日,先帝止此一節,未免府怨。前事不遠,後事之師。且先帝篤念宗藩,而聞寇先逃,誰死社稷;先帝隆重武臣,而叛降跋扈,肩背相踵;先帝委任勛臣,而京營銳卒徒為寇藉;先帝倚任內臣,而開門延敵,眾口喧傳;先帝不次擢用文臣,而邊才督撫,誰為捍禦,超遷宰執,羅拜賊庭。知前日之所以失,即知今日之所以得。及今不為,將待何時。”疏奏,停俸。尋補吏科右給事中。

初,馬士英薦阮大鋮,汝霖爭不可。及大鋮起佐兵部,汝霖又言:“大鋮以知兵用,當置有用地,不宜處中朝。”不聽。逾月,以奉使陛辭,言:“朝端議論日新,宮府揣摩日熟。自少宰樞貳悉廢廷推,四品監司竟晉詹尹。蹊徑疊出,謠諑繁興。一人未用,便目滿朝為黨人; 一官外遷,輒訾當事為可殺。置國恤於罔聞,逞私圖而得志。黃白充庭,青紫塞路,六朝佳麗,復見今時。獨不思他日稅駕何地耶?”不報。

未幾,南京破,士英竄杭州。汝霖責其棄主,士英無以應。杭州亦破,與孫嘉績同起兵。魯王監國,擢右僉都御史,督師防江,戰屢敗。入海寧募兵萬人,進兵部右侍郎。唐王立閩中,遣劉中藻頒詔,汝霖出檄嚴拒之。順治三年進兵部尚書,從魯王泛海。明年以本官兼東閣大學士。又明年春,鄭彩憾汝霖,遣兵潛害之,並其幼子投海中。

錢肅樂,字希聲,鄞縣人。臨江知府若賡孫,寧國知府敬忠兄子也。崇禎十年成進士,授太倉知州。豪家奴與黠吏為奸,而兇徒結黨殺人,焚其屍。肅樂痛懲,皆斂手。又以朱白榜列善惡人名,械白榜者階下,予大杖。久之,杖者日少。嘗攝崑山、崇明事,兩縣民皆立碑頌德。遷刑部員外郎,尋丁內外艱。

順治二年,大兵取杭州,屬郡多迎降。閏六月,寧波鄉官議納款,肅樂建議起兵。諸生華夏、董志寧等遮拜肅樂倡首,士民集者數萬人,肅樂乃建牙行事。郡中監司守令皆逃,惟一同知治府事。肅樂索取倉庫籍,繕完守具,與總兵王之仁締盟共守。聞魯王在台州,遣舉人張煌言奉表請監國。會紹興、餘姚亦舉兵,王乃赴紹興行監國事。召肅樂為右僉都御史,畫錢塘而守。尋進右副都御史。當是時,之仁及大將方國安並加封爵,其兵食用寧波、紹興、台州三郡田賦,不能繼,恆缺食。已,加兵部右侍郎。明年五月,軍食盡,悉散去。魯王航海,肅樂亦之舟山。唐王召之,甫入境,王已沒。遂隱海壇山,采山薯為食。明年,魯王次長垣,召為兵部尚書,薦用劉沂春、吳鍾巒等。明年拜肅樂東閣大學士。

唐王雖歿,而其將徐登華為守富寧,魯王遣大學士劉中藻攻之。登華欲降,疑未決,曰:“海上豈有天子?舟中豈有國公?”肅樂致書:“將軍獨不聞南宋之末二帝並在舟中乎?”登華遂降。鄭彩專柄,連殺熊汝霖、鄭遵謙。肅樂憂憤卒於舟,故相葉向高曾孫進晟葬之福清黃檗山。

劉中藻,福安人。由進士官行人。賊陷京師,薙髮,被搒掠。賊敗南還,事唐王。既事魯王,攻降福寧守之,移駐福安。大清兵破城,冠帶坐堂上,為文自祭,吞金屑死。

鄭遵謙,會稽人。為諸生。潞王以杭州降大清,遵謙倡眾起兵,事魯王,崎嶇浙、閩間。從王航海,與汝霖並為彩害。

沈宸荃,慈谿人。崇禎十三年進士。授行人,奉使鏇里。福王立,復命。擢御史,疏陳五事,皆切時病。已,論群臣醜正黨邪,請王臥薪嘗膽,為雪恥報仇之計。尋薦詞臣黃道周、劉同升、葛世俊、徐氵幵、吳偉業等。又言:“經略山東、河南者,王永吉、張縉彥也。永吉失機,先帝拔為總督,擁兵近甸,不救國危。縉彥官部曹,先帝驟擢典中樞,乃率先從賊。即加二人極刑,不為過。陛下屈法用之,而永吉觀望逗遛,縉彥狼狽南竄。死何以對先帝,生何以對陛下。昌平巡撫何謙失陷諸陵,罪亦當按。都城既陷,守土臣宜皆厲兵秣馬,以報國讎,乃賊塵未揚,輒先去以為民望。如河道總督黃希憲、山東巡撫丘祖德,尚可容偃臥家園乎!”疏入,謙、祖德等皆命逮治,永吉、縉彥不罪。時朝政大亂,宸荃獨持正,要人多疾之。明年以年例出為蘇松兵備僉事。未赴,南都破,宸荃舉兵邑中。魯王監國,擢右僉都御史。已而事敗,宸荃棄家從王海外。王次長垣,連擢至大學士。從王於舟山,又從泛海抵廈門、金門。後艤舟南日山,遭風,沒于海。

其邑子沈履祥嘗為知縣,監國時,以御史督餉台州。城破,避山中,被獲死之。

贊曰:自甲申以後,明祚既終,不逾年而南都亦覆,勢固無可為矣。朱大典、張國維等抱區區之義,徒假名號于海濱,以支旦夕。而上替下陵,事無統紀,欲以收偏安之效,何可得乎。

部分譯文

朱大典,字延之,金華人。家世貧賤,到大典這裡才開始讀書。他為人氣勢豪邁。考中萬曆四十四年(1616)榜進士,授官章丘知縣。天啟二年(1622)提拔為兵部給事中。宦官王體乾、魏忠賢等十二人以及乳母客氏,借護衛皇上的功績蔭封子孫世襲錦衣,大典抗言上書,極力諫阻。五年外出擔任福建副使,之後晉升為右參政,因守喪去職還鄉。

崇禎三年(1630)重新被起用,到山東擔任原先的官職,不久調往天津。五年四月,李九成、孫有德圍攻萊州。山東巡撫徐從治中炮而死,朝廷就提升大典為右僉都御史取代其職,又下詔書讓他駐守青州,負責部署兵馬和糧草。七月,登、萊巡撫謝璉又陷落在賊手中,總督劉宇烈被逮捕。於是朝廷廢除總督以及登、萊巡撫,不再設立,專門任命大典率領主、客兵數萬人以及關外的精幹部隊四千八百多人聯合剿滅賊寇。讓總兵金國奇擔任將領,統帥副將靳國臣、劉邦域,參將祖大弼、祖寬、張韜,游擊柏永福以及舊總兵吳襄和他的兒子吳三桂等人,讓宦官高起潛監督、護守軍餉,進駐德州。賊兵又進犯平度,副將牟文綬、何維忠等前去救援當地駐軍,殺死賊首陳有時,維忠也被殺頭。八月,巡撫監軍御史謝三賓到昌邑,請求朝廷斬掉王洪、劉國柱,朝廷下令逮捕他們加以治罪。兵部尚書熊明遇也因為曾主張招安貽誤國事,被罷官回家。謝三賓又上疏請求朝廷從此不要再談論招安的事了。

國奇等人到達昌邑,兵分三路:國奇等關外兵為先鋒,鄧王己率領步兵緊跟在後邊,從中路的灰埠進兵;昌平總兵陳洪範,副將劉澤清、方登化從南路的平度進兵;參將王之富、王文緯等從北路的海廟進兵。又傳達文書徵調游擊徐元亨等人率領萊陽的軍隊前來會合,讓牟文綬把守新河。各路軍都攜帶了三天的糧食,全部抵達新河東岸,橫渡而過。祖寬到達沙河,孔有德過來迎戰。祖寬率先發起進攻,國臣做後援,賊兵徹底潰敗。各路軍隊乘勝追擊到城下。賊兵半夜向東逃跑,平度之圍才被解除。守城的士兵懷疑是賊兵又來引誘他們出城,發大炮抵抗他們。起潛派宮廷信使對他們做了說明,全城軍民歡慶起來。第二天,南路軍隊到來。國奇等人於是在黃縣擊敗賊兵,斬獲首級一萬三千,俘虜八百,逃亡以及墜海死去的賊兵大約有幾萬人。

賊兵逃竄回登州,國臣等人修築長長的圍牆圍困他們。城牆三面臨山,一面臨海,城牆有三十多里長,東西兩面都與大海相接,分兵輪流戍守。賊兵不能出去,就發大炮轟擊,官軍死傷很多。李九成率兵出戰,雙方勝負相當。十一月,九成與官軍短兵相接,奮力拚戰,投降的賊兵泄露了他們的機密。官軍聯合攻擊他們,在作戰中把不少敵兵的耳朵割下來,賊兵於是日夜哭泣。賊首五人,分別是九成、有德、有時、耿忠明、毛承祿。到這時殺掉了其中的兩人。崇禎帝嘉獎了他們解圍的功績,提升大典為右副都御史,其他將領、官員程度不等地也得到升賞。這個月,國奇去世,讓吳襄取代其職。圍攻進行了很長時間後,賊兵的糧食斷絕,但因為背靠水城可以逃跑,他們仍然不肯投降。等到王之富、祖寬攻取了他們的水城門外的護城牆,賊兵就十分害怕了。

六年二月中旬,有德最先逃跑,用船載著自己的兒子和金銀財寶出海。仲明把水城委託給副將王秉忠,自己也乘一艘小船逃跑了,官軍於是進攻大城。繼而攻奪水城,沒有攻下。游擊劉良佐獻上轟城的計策,讓人隱藏在永福寺中,然後在城牆上挖洞放火藥,點燃火藥,城牆被炸,官軍就沖了進去。賊兵退守蓬萊閣,大典向賊兵招降,賊兵才放下武器,一千多人做了俘虜,共捉住秉忠和其他賊將七十五人,賊兵自殺和投水而死的人不計其數,賊兵這下全部被平定了。活捉了同黨毛承祿、陳光福、蘇有功,斬掉了李應元,只有有德、仲明逃脫。於是把承祿等人獻給朝廷。在即將絞死他們的前一天,有功掙脫枷鎖逃脫跑了。崇禎皇帝非常惱怒,殺了監守的官員,刑部的郎官大多數被問了罪。不多久,有功重新被抓獲,殺掉了。評定功績,提升大典為兵部右侍郎,蔭封子孫世襲錦衣百戶,仍然巡撫登、萊一帶地面。

八年二月,流賊攻陷鳳陽,摧毀皇陵,總督楊一鵬被捕。朝廷詔令大典總管漕運兼巡撫廬、鳳、淮、揚四郡,移兵鎮守鳳陽。這時江北州縣大多陷落賊手。第二年正月,賊兵圍攻滁州,兵營相連有一百多里長,總兵祖寬把他們打得大敗。大典會同總理盧象升追襲賊兵,又打敗了他們。然後急忙回師在鳳陽遏止大批賊兵的進攻,賊兵才撤退了。十一年,賊兵又進入江北,打算竄入茶山。大典與安慶巡撫史可法率兵阻止他們,賊兵於是向西逃跑了。大典因為丟失州縣,被貶官治事。這年四月又因為超過期限未能平賊,又被貶官三級。不久評定援剿賊兵以及漕運的功績,完全恢復了他的官職。

十三年,河南賊兵聲勢浩大地進犯湖廣。大典派遣將領前去援救,多次立功,被提拔為兵部左侍郎。第二年六月命令大典總管江北以及河南、湖廣的軍務,仍然坐鎮鳳陽,專門辦理平定流賊的軍務,讓史可法取代他掌管漕運。賊兵將領袁時中率領幾萬兵力橫行在潁州、亳州之間。大典率領總兵劉良佐等擊敗了他們,程度不同地得到記功獎賞。大典有保衛國家的功勞,但不能廉潔奉公,因而多次被給事中方士亮、御史鄭昆貞等人彈劾,朝廷下令把他剝奪官籍,等候查處,事情還沒有了結,東陽地方許都的事又發生了。

許都是一個學生,憑著意氣,因憤恨縣令搜刮百姓,在當地造反,圍攻金華。大典的兒子朱萬化招募勇敢的年青人抵禦他們,剿平賊寇後招募的人員沒有疏散。大典聽說後,趕忙騎馬回家。知縣徐調元在查許都的叛軍花名冊時發現上面有萬化的名字,就說大典縱容自己的兒子與賊兵勾結。巡撫御史左光先把這事報告了朝廷,奉旨逮捕大典父子治罪,把他的家產抄沒充當軍餉,並且命令督賦給事中韓如愈前往催促當地官員予以執行。

後來京都陷落,福王即位。有人在朝中替他辯白,而且大典也同馬士英、阮大鋮結好,於是被召為兵部左侍郎。過了一個月,晉升為尚書,總管長江上游的軍務。左良玉舉兵東下,福王命令他監督黃得功的軍隊抵禦左良玉。福王逃往太平,大典與大鋮在船中覲見,發誓竭力作戰。得功死後,福王被俘,他和大鋮兩個人於是逃往杭州。恰好潞王也投降了,大典才回到家鄉所在的金華郡,占據城堡頑強地防禦。唐王聽說後,就原地加封他為東閣大學士,督管浙東的軍隊。過了一年,城被攻下,大典全家與城共亡了。

張國維,字玉笥,東陽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初任番禺知縣。

崇禎二年(1629),國維升任刑科給事中,彈劾、罷免了副都御史楊所修、御史田景新,這兩個人都是魏忠賢的黨羽。後來他上書對當時政治提出五條意見,說“:陛下求治之心太急迫,綜合考察太嚴格。笨拙的官員小心戒懼但求無過,用心機巧的則敷衍塞責以圖保住官位,誰還能施展身手為國家辦理應做的事呢?所以皇上治國的氣象精明,把臣下看作心腹、手足一樣的情義實在缺乏,這樣說來皇上的英明察決應該有所收斂了。祖宗在位時,閣臣有封還聖旨不肯執行的,有章奏屢上爭議一事的。現在大臣一旦受到批評,就趕快低頭認錯;一旦意見被皇上批評,就趕快順著您的旨意來。陛下處理不當,大臣也不敢堅持自己的意見進奏。這樣說來大臣的一味順隨應該有所戒除了。陛下召見大臣問話本來是要下情上通的,沒有因此該被問罪的。現在召見大臣只是傳達皇上的指示,沒見哪個人敢有所褒貶。我的同事熊奮渭回朝才十天,只是從旁邊講了句話,就被貶出去了。難道不能把懲罰稍微減輕一些,顯示陛下您寬宏的肚量嗎?這樣說來君臣間的關係應該有所和洽了。”另外兩條是請求平治刑罰,廣施恩惠的。莊烈帝沒能全採納。國維後來升任禮科都給事中。京師地震後,他上書規諫弊政,話講得很嚴厲。過後升任了太常少卿。

崇禎七年(1634),國維升任左僉都御史,外出巡撫應天、安慶等十府。這年冬天,流賊進犯桐城,當地的官軍全軍覆沒了。國維正當壯年,卻因此一夜之間頭髮、鬍鬚都變白了。第二年正月,他帶著副將許自強前往增援,游擊潘可大、知縣陳爾銘等固守桐城,賊寇不能攻下來。於是轉攻潛山,知縣趙士彥重傷而死。攻太湖,知縣金應元、訓導扈永寧被殺。國維趕到後,解除了桐城之圍,派守備朱士胤赴潛山,把總張其威赴太湖增援。士胤戰死了,自強在宿松遇上賊兵,雙方傷亡相當。安慶山區的百姓用木棍、石頭投擊賊兵,賊兵死了很多人,於是越過英山、霍山逃跑了。九月,賊兵又從宿松進入潛山、太湖,另外的賊寇掃地王也打下了宿松等三個縣。國維於是招募當地居民兩千人防守,把軍事交監軍史可法指揮。第二年正月,賊寇圍攻江浦,國維派守備蔣若來、陳於五打退了他們。十二月,賊寇兵分幾路進犯懷寧,可法及左良玉、馬火廣頂住了他們。賊寇又進犯江浦,副將程龍及若來、於五等人抗敵防守,這幾座城都得以保全。賊寇又包圍望江,國維派兵援救,賊寇也撤圍走掉了。

十年五月,國維率領程龍等赴安慶,在酆家店抵禦賊兵,程龍的幾千士兵都覆滅了。賊寇往東打下了和州、含山、定遠,攻陷六合,知縣鄭同元敗逃,賊寇於是又攻打天長。國維看到賊寇的氣焰越來越囂張,就向朝廷申請割安定、池州、太平,另外設定巡撫,讓可法擔任。安慶不歸江南巡撫管轄,就是從這裡起始的。有人主張一併割下江浦、六合,讓國維專門護守江南,莊烈帝不答應。

國維為人寬厚,得到士大夫們的擁戴。他所轄的郡縣發生災傷,他都替百姓向朝廷請命。他對修建太湖、繁昌兩城的城牆,開挖蘇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內、外塘,長州至和等水塘,壘砌松江的防海堤,疏通鎮江及江陰的灌運河道,都做出了成績。被朝廷升為工部右侍郎並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當時氣候嚴重乾旱,漕運河道枯涸,國維把周圍河流中的水疏通引進運河。山東發生饑荒,他賑濟無數窮苦百姓,使他們得以生存。

十四年夏天,山東的賊寇開始活動,國維改任兵部右侍郎兼統領淮州、徐州、臨江、通州四鎮的部隊,保衛漕運。大盜李青山有幾萬嘍口羅,占據梁山泊,派遣他的黨羽分別占領了韓莊等八處水閘,運糧河道因此被阻塞了。周延儒應召北上時,青山去拜見他,說自己在領兵護漕,不是造反作亂。延儒答應向朝廷講一講,給他加封官職。可是青山竟然攔截運糧船隻,大肆焚掠,兵逼臨清。國維召集自己部下的兵力打擊並降服了他,把他交給朝廷,在京師街頭把他肢解了。兵部尚書陳新甲入獄後,莊烈帝召國維入朝替任。國維於是擬定了戰守賞罰的標準,上書提出嚴格世襲官員,斟酌推薦升用,認真對待大臣的題本和對他們的諮詢等七條意見,莊烈帝都回答說可以。當開封失陷,黃河以北受到震動時,國維又遞上保防黃河的幾條辦法,莊烈帝也採納了他的意見。

十六年四月,我大清部隊攻進京師郊區,國維傳令趙光扌卞在螺山抵抗,八個總兵的部隊都潰敗了。言官因此攻擊國維,他被解除了職務,不久又被關進監獄。莊烈帝記起他治河的功勞,他才被放出來。後來,莊烈帝在中左門召他問話,恢復他的原職,讓他兼任右僉都御史,趕往江南、浙江管理練兵、運餉等事務。國維離開北京才十天,北京就失陷了。

福王召國維到南京協理軍政,不多日子,評定他在山東討賊的戰功,給他加官太子太保,蔭子錦衣僉事。吏部尚書徐石麟離職後,大臣們討論讓國維接任,馬士英不用他,而用了張捷。國維於是請假探親,回鄉去了。

南京失守一個月後,潞王在杭州監國,沒幾天就投降了。閏六月,國維到台州朝見魯王,請魯王監國。魯王當天就移駐紹興,提升國維為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讓他在錢塘江上統帥部隊。總兵官方國安這時也從金華來了。馬士英一向跟國安要好,現在躲在他的部隊中,申請入朝。國維彈劾了他十大罪狀,士英才不敢入朝。國維連續收復了富陽、於潛,在沿江的要害地帶紮下木城防守,聯合了國安及王之仁、鄭遵謙、熊汝霖、孫嘉績、錢肅樂的各支部隊,想做好持久戰的打算。

順治三年(1646)五月,國安等各軍因為缺餉潰敗,魯王逃到台州航行離去,國維也返回家鄉東陽防守。六月,他看到大勢已去,無法支持下去,寫了三首絕命,赴水自殺了,終年五十二歲。

張肯堂,字載寧,松江華亭人。天啟五年(1625)進士,初任濬縣知縣。

崇禎七年(1634),他升任御史。第二年春天,賊寇打下鳳陽,他上書就消滅賊寇的事講了五點意見。不久因為皇陵受到戰火威脅,他上書批評輔臣不應該對戰事謀劃疏遠,悲喜不關於心,莊烈帝沒有追究。過後他外出巡察福建,幾次因為平定賊盜的戰功受到獎賞。回朝以後,他上書說:“監司胡亂鑽營,花樣百出,心中想讓誰呆在那裡,就可以讓他換個地方,說是借用人才。一個官員,今年在河北、陝西,明年調到福建、廣東,道路往返,動不動就是幾千里,時限的耽誤,經常超過幾個月。官員多一次更換地方,就多一份紛擾侵害。”莊烈帝同意了他的意見。十二年二月,楊嗣昌出任督師。肯堂進奏說“:自古以來平定叛亂的辦法,賊寇剛剛起事,就予以解散;如果是勢力已經形成,就應加以剪除,沒有專用招安的。現在輔臣接受新的任命出去剿賊,賊寇一定會故技重演,假裝搖尾乞憐,而那些耽誤過軍事的大臣想借用招安掩飾以往的敗局,一定會採用各種辦法迷惑陛下,仍然提出招安的主張來。請陛下特別下達一道命令,對賊寇專門從事剿除,有誰提出招安的主張,立即重法嚴懲。”莊烈帝批評他的意見偏執、主觀。

十四年四月,肯堂上書說:“流寇攻城破邑,往來縱橫,如入無人之境,這是督師嗣昌任職前所沒有過的事。目前最好的辦法是首先解除嗣昌的職權。”他的奏疏剛遞進去嗣昌就死掉了。十二月肯堂又上書說“:現在討伐賊寇不能說是沒有人才,巡撫之外又有撫治,總督之上又有督師。官名雖然不同,所要辦的事和他們的許可權沒什麼差別。現在湖北只管自己報捷,河南只管報敗,甚至南陽失守,禍及親王,也無人過問,督師的職掌到底是什麼呢?試問現在擔任督師的大臣,是把運籌帷幄之中,發出指示當成自己的功績呢,還是劃分賊群各自剿除,把焦頭爛額當成自己的責任?現在擔任陝西、保定兩地督師的大臣,是要兼顧封疆,互為犄角呢,還是遇賊追剿,或專門統領出境的部隊呢?現在擔任巡撫重任的,是完全聽督師的命令,進退都由他指揮呢,還是兼看賊勢的鬆緊,戰守可以自取其利呢?以上這些關鍵,朝廷都不加過問,中樞在這裡想當然地做出決策,下邊的大臣在那裡稀里糊塗地執行。弄到失地喪師的時候,中樞糾舉督撫來自我開脫,督撫又相互推諉推卸責任,疆場上的戰事就這樣沒法子辦了。”莊烈帝採納了他的意見,把他的奏疏交給有關部門詳細討論。十五年,肯堂請求召回那些因為提建議被貶出的大臣,朝廷就恢復了給事中陰潤、李清、劉冒,御史周一敬的官職。肯堂被提拔為大理丞,不久又升任右僉都御史,外出巡撫福建去了。

總兵鄭鴻逵護唐王朱聿鍵到福建以後,與他的哥哥、南安伯鄭芝龍以及肯堂勸說唐王即了皇位,肯堂就被加官太子少保、吏部尚書。曾櫻來後,言官奏請讓曾櫻掌管吏部,於是唐王讓肯堂改掌都察院。肯堂自請從海路到江南,號召義師舉事,請唐王從仙霞直趨浙東,與自己相互聲援。唐王於是給他加官為少保,給他發了敕命、印信,由他自行見機行事。芝龍懷有二心,暗中阻撓他,肯堂未能成行。

順治三年(1646),唐王敗死,肯堂漂泊海外。六年,他去到舟山。魯王任用他為東閣大學士。八年,大清部隊乘滿天大霧的機會集結在螺頭門。定西侯張名振保護魯王航海走掉,囑咐肯堂防守。城中兵力只六千,居民一萬多,堅守了十多天。城被打下後,肯堂身穿官袍朝南坐著,讓四個妾、一個兒媳、一個孫女先死,然後從容不迫地寫下絕命詩,上吊自殺了。

當時和他一同死掉的還有:兵部尚書李向中、禮部尚書吳鍾巒、吏部侍郎朱永佑、安洋將軍劉世勛、左都督張名揚等。共二十一個人。

李向中,鍾祥人。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初任長興知縣,改調到秀水。福王在位時他先後做過車駕郎中、蘇松兵備副使。唐王用他當尚寶卿。福建的朝廷敗亡以後,他在海邊避難。魯王監國後,召他為右僉都御史,他跟著魯王航海時,升為兵部尚書,跟隨魯王來到了舟山。到這時城被打下,大清的將帥召他,他不來,派兵去抓,他穿著喪服來見。大清的將帥呵斥說“:請你,你不來,要抓你,你就來了,什麼道理?”向中從容不迫地說:“上次不來是辭你的官不做,現在來是準備受死的。”

吳鍾巒,字巒稚,武進人。崇禎七年(1634)進士。初任長興知縣,因為水旱災害,他徵收練餉沒達到標準,被貶為紹興照磨。過了一年,改任桂林推官。鍾巒聽說京師失陷的訊息以後,涕淚交下地說“:馬君常一定能為道義而死。”後來得知士奇果然死了。福王登基後,鍾巒升任禮部主事。他走到南雄,聽說南京失守,便轉赴福建,向唐王痛心地講述國家大計。魯王起兵後,讓鍾巒擔任禮部尚書,他往來於普陀山中,盡瘁國事。大清兵打到寧波後,鍾巒慷慨激昂地對人說“:過去仲達死於宦官之禍,我因為一幫學生沒能死。君常死於賊寇之災,我是邊遠的大臣沒法跟著死。現在是時候了!”於是急忙渡海,去到昌國衛的孔廟裡,在左邊的廊檐下堆了柴草,抱著孔子的牌位自焚而死。他所說的仲達,是江陰人李應升,是鍾巒的學生,是觸犯魏忠賢死於黨禍的一位君子。

朱永佑,字爰啟。崇禎七年(1634)進士。初任刑部主事,改吏部主事,被罷官還鄉。後來他扶持唐王,又跟著魯王來到舟山。城失陷後被俘,他表示願意出家為僧,大清官員不答應,他就接受了死刑。

張名揚,是名振的弟弟。城失陷後他一家從母親范氏以下有幾十個人都自焚而死了。

曾櫻,字仲含,峽江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初任工部主事,又做過郎中。

天啟二年(1622),他略有提升,做了常州知府。當時御史巡按鹽政、糧倉、江防、漕運及提學、屯田的都掌握著檢舉、彈劾地方官的大權,他們的文書天天傳來,讓人應接不暇。曾櫻批報告給南京都察院說“:別處的郡守縣令只是為一個巡按官奔走應命,只有南畿的地方官需要奔走應付幾個巡按官。請全面整頓一下,清除巡按官偵查地方官過錯然後讓人設法贖免的陋習。”都察院長官熊明遇為此一再向巡按官申明規約。

曾櫻自己為政清廉,和樂平易,不害怕承擔壓力。屯田御史向他要他手下應予彈劾的官員的名單,曾櫻不理睬,御史故意說些嚇人的話恐嚇他,曾櫻回答說:“我手下的官員都已經沒什麼可以糾舉的了,只有知府罪不可言。”於是他把自己列為下等,呆在家裡等候處理。撫按官急忙安慰他,他才出來辦公。負責織造的宦官李實強迫各地知府向他行下級對上級的禮儀,曾櫻不服從。李實傳送公文就用“爾”、“汝”的稱呼來侮辱他,曾櫻的回文也對他使用“爾”、“汝”的稱呼,到底都不肯屈服。無錫的高攀龍,江陰的繆昌期、李應升被逮捕時,曾櫻送給昌期、應升盤纏錢,等到攀龍死後,曾櫻撰寫祭文祭奠他,設法把他的兒子和僮僕從獄中放出。宜興的毛士龍因為觸犯魏忠賢被判處戍邊,曾櫻暗示他逃走了。上級官員要逮捕他的家人,靠著曾櫻的周鏇才算作罷。武進的孫慎行觸犯了忠賢,應去戍邊,曾櫻拖延把他放出的時間,忠賢倒台後,事情也就過去了。

崇禎元年(1628),曾櫻以右參政的身份負責防守漳南。九蓮山的山賊進犯上杭,曾櫻召募壯士打退了他們,在夜間搗毀他們的巢穴,把山賊基本上消滅完了。上杭的士紳、百姓為他立了一座祠廟。後來他為母親守喪,回家去了。除下喪服後,他以原官起復,負責守護興化、泉州二府。又升為按察使,負責巡視福寧。在此之前,紅夷侵犯興化、泉州,曾櫻請巡撫鄒維蓮用副總兵鄭芝龍的軍隊當先鋒,果然打了勝仗。等劉香侵犯廣東時,總督熊文燦想要芝龍來增援,維蓮等因為劉香和芝龍間有老關係,心中猜疑,不肯派芝龍去。曾櫻用一百張嘴巴保薦芝龍去,後來消滅了劉香。芝龍因此對曾櫻很感激。

十年冬天,莊烈帝相信了東廠的話,認為曾櫻行賄,謀求升官,就傳令把他套上刑具送到京師來。御史葉初春曾經是曾櫻的手下,知道他廉潔,就在上書說別的事時含蓄地提到這一點。莊烈帝下詔責問,初春於是就具體地講說了曾櫻的賢德,但也表示說不知道行賄事是從哪來的。朝廷的詔書下到福建後,巡撫沈猶龍、巡按張肯堂查閱東廠的檄書,看到上面有壞人黃四臣的名字。芝龍前往說明,說:“四臣是我派去的。我感激曾櫻的恩德,怕他調走,讓四臣到京城去打聽訊息。四臣竟胡說八道,以致惹出這樣的事情來。”猶龍、肯堂就把這件事報告給朝廷,極力說明曾櫻的冤屈,芝龍也上書謝罪。當地的士紳、百姓因為曾櫻家裡清貧,為他湊錢準備了行裝,幾千名老年人跟著他到京師敲登聞鼓,為他訴冤。莊烈帝傳令不要把曾櫻送進監房,讓他住到京師的官邸中聽候命令。後來剝奪了芝龍都督的官銜,讓曾櫻以原職去巡視海道。

不久因為衡陽、永州有很多強盜,讓曾櫻改任湖廣按察使,負責分守湖南,給他頒發了敕命。按慣例,守道官不發敕命,是莊烈帝特意賜給他的。當時賊盜已經破壞了十多個州縣,而永州的知府、推官都不能勝任自己的職務。曾櫻向朝廷推薦蘇州同知晏日曙、歸德推官萬元吉的才幹。當時他們兩個正因故被罷官,因為曾櫻的推薦都得到了起用。曾櫻接著調芝龍來剿賊,賊盜大部分歸降了,這一帶於是穩定下來。後來,曾櫻又升為山東右布政使,負責守護登州、萊州。

十四年春天,曾櫻被提拔為右副都御史。接替徐人龍巡撫他的轄區。第二年調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請假還鄉去了。當初山東戰亂時,巡撫王永吉所轄的濟南、兗州、東昌三府的州縣都失陷了,他隱瞞著不往上報。後來賊兵退出,他作為收復之功報了上去。曾櫻所轄的青州、登州、萊州三府沒丟失幾個州縣,他完全如實報上去了。等後來評定功過時,永吉反而升為總督,曾櫻被剝奪官職,逮進了刑部的監獄裡。此後不到十天功夫,京師失陷了,賊寇釋放各種囚犯,曾櫻才得以逃回南方去。

後來唐王在福州稱帝,芝龍推薦曾櫻起任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不久讓他掌管吏部,很快又加封為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唐王駐在延平時,讓曾櫻留守福州。大清部隊打下福州後,曾櫻帶著全家到海外的中左衛避難。過了五年,海島也受到攻打,曾櫻於是上吊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