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針灸上·五臟六腑變化旁通訣第四原文賞析注釋譯文

凡五臟六腑,變化無窮,散在諸經,其事隱沒,難得具知。今纂集相附,以為旁通,令學者少留意推尋,造次可見矣。

五臟:腎水一,心火二,肝木三,肺金四,脾土五。

六腑:膀胱,小腸,膽,大腸,胃,三焦。

五臟經:足少陰,手少陰,足厥陰,手太陰,足太陰。

六腑經:足太陽,手太陽,足少陽,手陽明,足陽明,手少陽。

五臟脈:沉濡,洪盛,弦長,浮短,緩大。

五臟斤兩:一斤二兩又雲一斤一兩,十二兩三毛七孔,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三斤三兩六葉兩耳 二斤三兩。

六腑斤兩:九兩二銖,二斤十四兩,三兩三銖,二斤十二兩,二斤十四兩。

六腑丈尺:縱廣七寸又雲九寸,長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三寸三分,一丈二尺廣六寸,大一尺五寸。

 六腑所受:九升二合又雲九升九合,二斗四升,一合《難經》作三合,一斗二升,三斗五升。

五臟官:後宮列女,帝王,上將軍又為郎官,大尚書又為上將軍,諫議大夫。

六腑官:水曹掾,監倉吏,將軍,決曹吏,監倉掾,內嗇吏。

五臟俞:十四椎,五椎,九椎,三椎,十一椎。

六腑俞:十九椎,十八椎,十椎,十六椎,十二椎,十三椎。

五臟募:京門,巨闕,期門,中府,章門。

六腑募:中極,關元,日月,天樞,中管,石門。

五臟脈出:湧泉,中沖此心胞絡經,心經出少沖,大敦,少商,隱白。
 
流《甲乙》作留:然谷,勞宮心經流少府,行間,魚際,大都。

註:太溪,大陵心經注神門,太沖,大泉,太白。

過:水泉,內關心經過通里,中封,列缺,公孫。

行:伏留,間使心經行靈道,中郄,經渠,商丘。

入:陰谷,曲澤心經入少海,曲泉,尺澤,陰陵泉。

六腑脈出:至陰,少澤,竅陰,商陽,厲兌,關沖此三焦經出入。

流:通谷,前谷,俠溪,二間,內庭,腋門。

註:束骨,後溪,臨泣,三間,陷谷,中渚。

過:京骨,腕骨,丘墟,合谷,沖陽,陽池。

行:崑崙,陽穀,陽輔,陽溪,解溪,支溝。

入:委中,小海,陽陵泉,曲池,三里,天井。

五竅:耳二陰,舌口,目,鼻,唇。

五養:骨精,血脈,筋,皮毛氣,肉。

 五液:唾,汗,淚,涕,涎。

五聲:呻噫,言,呼,哭,歌。

六氣:呬,吹,呼,呵,噓,唏。

五神:志精,神性,又作脈神,血魂,氣魄,意智,又作營意。

五有餘病:脹滿,笑不止,怒,喘喝仰息,涇溲不利。

五不足病:厥逆,憂一作悲,恐,息利少氣,四肢不用。

六情:惡哀,怵慮一作惠好,好喜一作直喜,威怒,樂愚,貪狠,廉貞,陰賊,寬大,公正,奸邪。

八性:欲忌,友愛,慈惠悲,氣正,公私怨。

五常:智謀,禮哲,仁肅,義又,信聖。

五事:聽聰,視明,貌恭,言從,思睿。

五咎:急,豫,狂,僭,蒙。

五音:吟詠,肆呼,諷,唱,歌。

五聲:羽四十八絲,徵五十四絲,角六十四絲,商七十二絲,宮八十一絲。

五色:黑,赤,青,白,黃。

五味:鹹,苦,酸,辛,甘。

五臭:腐,焦,膻臊,腥,香。

五宜子來扶母:酸,甘,苦,鹹,辛。

五惡味之惡:甘,鹹,辛,苦,酸。

五惡氣之惡:燥,熱,風,寒,濕。

五數: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

五行:水,火,木,金,土。

五時:冬,夏,春,秋,季夏。

五形《外台》云:外應五行之形,內法五臟之象:曲,兌,直,方,圓。

五畜:豕《外台》雲豕鼠,羊《外台》雲蛇馬,雞《外台》雲虎兔,犬《外台》雲猴雞,牛《外台》雲龍羊犬牛。

五穀:大豆,麥,痲,稻黃黍,稷。

五果:栗,杏,李,桃,棗。

五菜:藿,薤,韭,蔥,葵。

論曰:假令人腎、心、肝、肺、脾為髒,則膀胱、小腸、膽、大腸、胃為腑。

足少陰為腎經,足太陽為膀胱經,下至五臟、五果、五菜皆爾,觸類長之,他皆仿此。《外台》續添二十三條,本非《千金》之舊,今更不附入。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