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志·卷二十九

作者:張廷玉等

◎禮七(嘉禮一)

登極儀 大朝儀 常朝儀 皇太子親王朝儀諸王來朝儀 諸司朝覲儀中宮受朝儀 朝賀東宮儀 大宴儀 上尊號徽號儀

二曰嘉禮。行於朝廷者,曰朝會,曰宴饗,曰上尊號、徽號,曰冊命,曰經筵,曰表箋。行於辟雍者,曰視學。自天子達於庶人者,曰冠,曰婚。行於天下者,曰巡狩,曰詔赦,曰鄉飲酒。舉其大者書之。儀之同者,則各附於其類雲。

登極儀

漢高帝即位氾水之陽,其時綿蕞之禮未備。魏、晉以降,多以受禪改號。元世祖履尊既久,一統後,但舉朝賀。明興,太祖以吳元年十二月將即位,命左相國李善長等具儀。善長率禮官奏。

即位日,先告祀天地。禮成,即帝位於南郊。丞相率百官以下及都民耆老,拜賀舞蹈,呼萬歲者三。具鹵簿導從,詣太廟,上追尊四世冊寶,告祀社稷。還,具袞冕,御奉天殿,百官上表賀。

先期,侍儀司設表案于丹墀內道之西北,設丞相以下拜位於內道東西,每等異位,重行北面。捧表、展表、宣表官位於表案西,東向。糾儀御史二人於表案南,東西向。宿衛鎮撫二人於東西陛下,護衛百戶二十四人於其南,稍後。知班二人,於文武官拜位北,東西向。通贊、贊禮二人於知班北,通贊西,贊禮東。引文武班四人於文武官拜位北,稍後,東西向。引殿前班二人於引文武班南。舉表案二人於引文武班北。舉殿上表案二人於西陛下,東向。丹陛上設殿前班指揮司官三人,東向。宣徽院官三人,西向。儀鸞司官於殿中門之左右,護衛千戶八人於殿東西門,俱東西向。鳴鞭四人於殿前班之南,北向。將軍六人於殿門左右,天武將軍四人於陛上四隅,俱東西向。殿上,尚寶司設寶案於正中,侍儀司設表案於寶案南。文武侍從兩班於殿上東西,文起居注、給事中、殿中侍御史、尚寶卿,武懸刀指揮,東西向。受表官於文侍從班南,西向。內贊二人於受表官之南,捲簾將軍二人簾前,俱東西向。

是日,拱衛司陳鹵簿,列甲士於午門外,列旗仗,設五輅於奉天門外,侍儀舍人二,舉表案入。鼓初嚴,百官朝服立午門外。通贊、贊禮、宿衛官、諸侍衛及尚寶卿侍從官入。鼓三嚴,丞相以下入。皇帝袞冕升御座,大樂鼓吹振作。樂止,將軍捲簾,尚寶卿置寶於案。拱衛司鳴鞭,引班導百官入丹墀拜位。初行樂作,至位樂止。知班贊班,贊禮讚拜。樂作,四拜,興。樂止。捧表以下官由殿西門入。內贊贊進表。捧表官跪捧。受表官搢笏,跪受,置於案。出笏,興,退立,東向。內贊贊宣表。宣表官前,搢笏,跪,展表官搢笏,同跪。宣訖,展表官出笏,以表復於案,俱退。宣表官俯伏興。俱出殿西門,復位。贊禮讚拜。樂作,四拜,樂止。搢笏,鞠躬三,舞蹈。拱手加額,呼萬歲者三。出笏,俯伏興。樂作,四拜,賀畢。遂遣官冊拜皇后,冊立皇太子,以即位詔告天下。

成祖即位倉猝,其議不詳。仁宗即位,先期,司設監陳御座於奉天門,欽天監設定時鼓,尚寶司設寶案,教坊司設中和韶樂,設而不作。是日早,遣官告天地宗社,皇帝具孝服告几筵。至時,鳴鐘鼓,設鹵簿。皇帝袞冕,御奉天門。百官朝服,入午門。鴻臚寺導執事官行禮,請升御座。皇帝由中門出。升座,鳴鞭。百官上表,行禮,頒詔,俱如儀。宣宗以後,儲宮嗣立者並同。正德十六年,世宗入承大統。先期造行殿於宣武門外,南向。設帷幄御座,備翼善冠服及鹵簿大駕以候。至期,百官郊迎。駕入行殿,行四拜禮。明日,由大明門入。省詔草,改年號,素服詣大行几筵謁告。畢,設香案奉天殿丹陛上。皇帝袞冕,行告天地禮。詣奉先殿、奉慈殿謁告,仍詣大行几筵、慈壽皇太后、莊肅皇后前各行禮,遂御華蓋殿。百官朝服入。傳旨免賀,五拜三稽首。鴻臚寺官請升殿,帝由中門出御奉天殿。鳴鞭,贊拜,頒詔,如制。

大朝儀

漢正會禮,夜漏未盡七刻,鐘鳴受賀。公卿以下執贄來庭,二千石以上升殿,稱萬歲,然後宴饗。晉《鹹寧注》,有晨賀晝會之分。唐制,正旦、冬至、五月朔、千秋節,鹹受朝賀。宋因之。

明太祖洪武元年九月,定正旦朝會儀,與登極略相仿。其後屢詔更定,立為中制。凡正旦冬至,先日,尚寶司設御座於奉天殿,及寶案於御座東,香案于丹陛南。教坊司設中和韶樂於殿內東西,北向。翌明,錦衣衛陳鹵簿、儀仗于丹陛及丹墀,設明扇於殿內,列車輅于丹墀。鳴鞭四人,左右北向。教坊司陳大樂于丹陛東西,北向,儀禮司設同文、玉帛兩案于丹陛東。金吾衛設護衛官於殿內及丹陛,陳甲士于丹墀至午門外,錦衣衛設將軍于丹陛至奉天門外,陳旗幟於奉天門外,俱東西列。典牧所陳仗馬犀象於文、武樓南,東西向。司晨郎報時位於內道東,近北。糾儀御史二,位於丹墀北,內贊二,位於殿內,外贊二,位於丹墀北,傳制、宣表等官位於殿內,俱東西向。鼓初嚴,百官朝服,班午門外。次嚴,由左、右掖門入,詣丹墀東西,北向立。三嚴,執事官詣華蓋殿,帝具袞冕升座,鐘聲止。儀禮司奏執事官行禮,贊五拜,畢,奏請升殿。駕興,中和樂作。尚寶司捧寶前行,導駕官前導,扇開簾卷,寶置於案,樂止。鳴鞭報時,對贊唱排班,班齊。贊禮唱鞠躬,大樂作。贊四拜,興,樂上。典儀唱進表,樂作。給事中二人,詣同文案前,導引序班舉案由東門入,置殿中,樂止。內贊唱宣表目。宣表目官跪,宣訖,俯伏,興。唱宣表,展表官取表,宣表官至簾前,外贊唱,眾官皆跪。宣表訖,內外皆唱,俯伏,興。序班舉表案於殿東,外贊唱眾官皆跪。代致詞官跪丹陛中,致詞云:“具官臣某,茲遇正旦,三陽開泰,萬物鹹新。”冬至則云:“律應黃種,日當長至。”“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納祜,奉天永昌。”賀畢,外贊唱,眾官皆俯伏,興。樂作,四拜,興。樂止。傳制官跪奏傳制,由東門出,至丹陛,東向立,稱有制。贊禮唱,跪,宣制。正旦則云:“履端之慶,與卿等同之。”冬至則云:“履長之慶,與卿等同之。”萬壽聖節則致詞曰:“具官臣某,欽遇皇帝陛下聖誕之辰,謹率文武官僚敬祝萬歲壽。”不傳制。贊禮唱俯伏,興。樂止。贊搢笏,鞠躬三,舞蹈。贊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額曰“萬歲”;唱山呼,曰“萬歲”;唱再山呼,曰“萬萬歲”。凡呼萬歲,樂工軍校齊聲應之。贊出笏,俯伏,興,樂作。贊四拜,興,樂止。儀禮司奏禮畢,中和樂作。鳴鞭,駕興。尚寶官捧寶,導駕官前導,至華蓋殿,樂止。百官以次出。

洪武三十年,更定同文、玉帛案俱進安殿中,宣表訖,舉置於寶案之南。嘉靖十六年,更定蕃國貢方物案入于丹陛中道左右,設定時鼓於文樓上,大樂陳奉天門內東西,北向。他儀亦略有增損。

立春日進春,都城府縣舉春案由東階升,跪置於丹陛中道,俯伏,興。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文武官北向立,致詞官詣中道之東,跪奏云:“新春吉辰,禮當慶賀。”贊拜,樂作。五拜三叩頭,興,樂止。儀禮司奏禮畢。正統十一年,正旦立春,禮部議順天府官進春後,百官即詣班行賀正旦禮。舊制,冬至日行賀禮。嘉靖九年,分祀二郊,以冬至大報,是日行慶成禮。次日,帝詣內殿,行節祭禮。又詣母后前行賀禮訖,始御奉天殿受賀。

常朝儀

古禮,天子有外朝、內朝、燕朝。漢宣帝五日一朝。唐制,天子日御紫宸殿見群臣曰常參,朔望御宣政殿見群臣曰入閣。宋則侍從官日朝垂拱謂之常參,百司五日一朝紫宸為六參,在京朝官朔望朝紫宸為朔參、望參。

明洪武三年定製,朔望日,帝皮弁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於丹墀東西,再拜。班首詣前,同百官鞠躬,稱“聖躬萬福”。復位,皆再拜,分班對立。省府台部官有奏,由西階升殿。奏畢降階,百官出。十七年,罷朔望起居禮。後更定,朔望御奉天殿,常朝官序立丹墀,東西向,謝恩見辭官序立奉天門外,北向。升座作樂。常朝官一拜三叩頭,樂止,復班。謝恩見辭官序立奉天門外,北向。升座作樂。常朝官一拜三叩頭,樂止,復班。謝恩見辭官於奉天門外,五拜三叩頭畢,駕興。

又凡早朝,御華蓋殿,文武官於鹿頂外東西立,鳴鞭,以次行禮訖。四品以上官入侍殿內,五品以下仍前北向立。有事奏者出班,奏畢,鳴鞭以次出。如御奉天殿,先於華蓋殿行禮。奏事畢,五品以下詣丹墀,北向立,五品以上及翰林院、給事中、御史於中左、中右門候鳴鞭,詣殿內序立,朝退出。凡百官於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畢復坐。後皇帝行丹墀,常北面,不南向,左右周鏇不背北。皇帝升奉天門及丹陛,隨從官不得徑由中道並王道。二十四年,定侍班官:東則六部都察院堂上官、十三道掌印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應天府、翰林院、春坊、光祿寺、欽天監、尚寶司、太醫院、五軍斷事及京縣官,西則五軍都督、錦衣衛指揮、各衛掌印指揮、給事中、中書舍人。又令禮部置百官朝牌,大書品級,列丹墀左右木柵上,依序立。二十六年,令凡入殿必履鞋。

永樂初,令內閣官侍朝立金台東,錦衣衛在西,後移御道,東西對立。四年諭六部及近侍官曰:“早朝多四方所奏事。午後事簡,君臣之間得從容陳論。自今有事當商榷者,皆於晚朝。”四年,諭行在禮部曰:“北京冬氣嚴凝,群臣早朝奏事,立久不勝。今後朝畢,於右順門內便殿奏事。”

景泰初,定午朝儀。凡午朝,御左順門,設寶案。執事奏事官候於左掖門外。駕出,以次入。內閣、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案西序立;侍班御史二,序班二,將軍四,案南面北立;鳴贊一,案東,西向立;錦衣衛、鴻臚寺東向立;管將軍官、侍衛官立於將軍西。府部奏事畢,撤案,各官退。有密事,赴御前奏。

嘉靖九年,令常朝官禮畢,內閣官由東陛、錦衣衛官由西陛升,立於寶座東西。有欽差官及外國人領敕,坊局官一人奉敕立內閣後,稍上,候領敕官辭,奉敕官承旨由左陛下,循御道授之。隆慶六年,詔以三六九日視朝。萬曆三年,令常朝日記注起居官四人,列於東班給事中上,稍前,以便觀聽。午朝,則列於御座西,稍南。

凡入朝次第,洪武二十四年,令朝參將軍先入,近侍次之,公、侯、駙馬、伯又次之,五府、六部又次之,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又次之。成化十四年令進士照辦事衙門次第,立見任官後。

皇太子親王朝儀

前史多不載。明洪武元年十月定製,凡正旦等大朝,皇帝御奉天殿,先設皇太子、親王次於文樓,設拜位並拜褥于丹陛上正中。皇帝升座,殿前執事班起居訖。引進引皇太子及親王由奉天東門入,百官齊入。樂作,皇太子、親王升自東階,至丹陛拜位,樂止。贊四拜,樂作,興,樂止。引進導由殿東門入,樂作。內贊引至御座前位,樂止。唱跪,皇太子跪稱賀云:“長子某,茲遇履端之節”,冬至則雲“履長”,“謹率諸弟某等,欽詣父皇陛下稱賀”。傳制如前,贊俯伏,興。皇太子、諸王由東門出,樂作。引進引復丹陛位,樂止。贊四拜,樂作,興,樂止。降自東階,樂作。至文樓,樂止。百官隨入賀。其朝皇后則於坤寧宮,略如朝皇帝儀。

二十六年,改定朝賀於乾清宮。其日,皇帝、皇后升座,侍從導引如儀,引禮引皇太子及妃、親王及妃詣上位前,贊禮讚四拜,興。贊禮引皇太子詣前,贊跪,引禮讚太了妃、諸王及妃皆跪。皇太子致詞,同前,不傳制。贊禮讚皇太子俯伏,興,引禮讚諸王俯伏,興,太子妃、諸王妃皆興。贊禮引皇太子復位。贊拜,皇太子以下皆四拜。禮畢,引禮引至皇后前,其前後贊拜,皆如朝皇帝儀。致詞稱“母后殿下”。禮畢,出。七年更定,不致賀辭,止行八拜禮。朝賀皇太后禮皆同。

諸王來朝儀

古者,六年五服一朝。漢法有四見儀。魏制,藩王不得入覲。晉泰始中,令王公以下入朝者,四方各為二番。唐以後,親藩多不就國。明代仿古封建,親王之藩不常入朝,朝則賜賚甚厚。

明初,凡來朝,先期陳御座於奉天殿,如常儀。諸王次於奉天門外東耳房。鼓三嚴,百官入就侍立位。引禮導王具袞冕,由東門入,升東陛,就位。王府從官就丹墀位。贊拜,樂作,王與從官皆四拜。興,樂止。王從殿東門入,樂作。內贊導至御前,樂止。王跪,王府官皆跪。王致辭曰:“第几子某王某,茲遇某時入覲,欽詣父皇陛下朝拜。”贊俯伏,興。王由東門出。樂作,復拜位,樂止。贊拜,王興。從官皆四拜,興。樂作,駕興,王及各官以次出。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諸王大朝,行八拜禮。常朝,一拜。凡伯叔兄見天子,在朝行君臣禮,便殿行家人禮。伯叔兄西向坐,受天子四拜。天子居中南面坐,以尚親親之義,存君臣之禮。凡外戚朝見,皇后父母見帝行君臣禮,後見父母行家人禮。皇太子見皇后父母,皇后父母西向立,皇太子東向行四拜禮,皇后父母立受兩拜,答兩拜。

諸司朝覲儀

明制,天下官三年一入朝。自十二月十六日始,鴻臚寺以次引見。二十五日後,每日方面官隨常朝官入奉天門行禮,府州縣官及諸司首領官吏、土官吏俱午門外行禮。正旦大朝以後,方面官於奉天殿前序立,知府以下,奉天門金水橋南序立,如常朝儀。天順三年,令凡方面官入朝,遞降京官一等。萬曆五年,令凡朝覲,南京府尹、行太僕寺苑馬寺卿、布按二司,俱於十二月十六日朝見,外班行禮。由右掖門至御前,鴻臚寺官以次引見。其鹽運司及知府以下官吏,浙江、江西十七日,山東、山西十八日,河南、陝西十九日,湖廣、南直隸二十日,福建、四川二十一日,廣東、廣西二十二日,雲南、貴州二十三日,北直隸二十四日,各外班行禮,至御前引見。免朝則止,仍候御朝日引見。正旦朝賀,俱入殿前行禮。凡朝覲官見辭謝恩,具公服,正旦具朝服,不著朱履。常朝俱錦繡。

中宮受朝儀

惟唐《開元禮》有朝皇太后及皇后受群臣賀,皇后會外命婦諸儀。明制無皇后受群臣賀儀,而皇妃以下,正旦、冬至朝賀儀,則自洪武元年九月詔定。

凡中宮朝賀,內使監設皇后寶座於坤寧宮。丹陛儀仗,內使執之,殿上儀仗,女使執之。陳女樂於宮門外。設皇貴妃幄次於宮門外之西,近北;設公主幄次於宮門外之東,稍南;設外命婦幄次於門外之南,東西向。皇后服禕衣出閤,仗動,樂作。升座,樂止。司賓導外命婦由東門入內道,東西班侍立,訖。導皇貴妃、眾妃由東門入,至陛上拜位。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導由殿東門入,樂作。內贊接引至殿上拜位,樂止。贊跪,妃皆跪。皇貴妃致祠曰,“妾某氏等,遇茲履端之節”,冬至則雲“履長”,“恭詣皇后殿下稱賀”。致詞畢,皆俯伏,興,樂作,復位,樂止。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降自東階出。司賓導公主由東門入,至陛下拜位,以次立,行禮如皇妃儀。司賓導外命婦入殿前中道拜位。贊拜如儀。班首由西陛升,入殿西門,樂作。內贊接引至殿上拜位,班首及諸命婦皆跪。班首致詞曰:“某國夫人妾某氏等稱賀。”賀畢,出復位。司言跪承旨,由殿中門出,立露台之東,南向,稱有旨。命婦皆跪,司言宣旨曰:“履端之慶,與夫人等共之。”贊興。司言奏宣旨畢。皇后興,樂作。入內閤門,樂止。諸命婦出。太皇太后、皇太后朝賀儀同。

洪武二十六年,重定中宮朝賀儀:先日,女官設御座香案。至日內官設儀仗、陳女樂于丹陛東西,北向,設箋案於殿東門。命婦至宮門,司賓引入就拜位,女官具服侍班。尚宮、尚儀等官詣內奉迎,皇后具服出,作樂,贊拜如前儀。女官舉箋案由殿東門入,樂作。至殿中,樂止。贊跪,命婦皆跪。贊宣箋目,女官宣訖,贊展箋,宣箋女官詣案前,展宣訖,舉案於殿東。命婦皆興,司賓引班首由東階升入殿東門,樂作。內贊引至殿中,樂止。贊跪,班首及諸命婦皆跪。班首致詞訖,皆興,由西門出。贊拜及司言宣旨,皆如儀,禮畢。千秋節致詞云:“茲遇千秋令節,敬詣皇后殿下稱賀。”不傳旨。凡朔望命婦朝參,是日設御座於宮中,陳儀仗女樂。皇后升座,引禮女官引命婦入班,文東武西,各以夫品。贊拜,樂作,四拜。禮畢,出。陰雨、大寒暑則免。後命婦朝賀,俱於仁智殿。朝東宮妃,儀如朝中宮,不傳令。

朝賀東宮儀

漢以前無聞。隋文帝時,冬至百官朝太子,張樂受賀。唐制,宮臣參賀皇太子,皆舞蹈。開元始罷其禮。故事,百官詣皇太子止稱名,惟宮臣稱臣。明洪武十四年,給事中鄭相同請如古制,詔下群臣議。編修吳沈等議曰:“東宮國之大本,所以繼聖體而承天位也。臣子尊敬之禮,不得有二。請凡啟事東宮者,稱臣如故。”從之。

凡朝東宮,前期,典璽官設皇太子座於文華殿,錦衣衛設儀仗於殿外,教坊司陳大樂於文華門內東西,北向,府軍衛列甲士旗幟於門外,錦衣衛設將軍十二人於殿中門外及文華門外,東西向,儀禮司官設箋案於殿東門外,設百官拜位於殿下東西,設傳令宣箋等官位於殿內東西。是日,百官詣文華門外。導引官啟外備,皇太子具冕服出,樂作。升座,樂止。百官入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丞相升自西階,至殿內拜位,俱跪。丞相致詞曰:“某等茲遇三陽開泰,萬物維新。敬惟皇太子殿下,茂膺景福。”畢,俯伏,興,復位。舍人舉箋案入殿中,其捧箋、展箋、宣箋、傳令,略與皇后同。令曰:“履茲三陽,願同嘉慶。”余俱如儀。冬至致詞,則易“律應黃鐘,日當長至”。傳令則易“履長之節。”千秋節致詞則雲“茲遇皇太子殿下壽誕之辰,謹率文武群官,敬祝千歲壽。”不傳令。凡朔望,百官朝退,詣文華殿門外,東西立。皇太子升殿,樂作。百官行一拜禮。其謝恩見辭官亦行禮。

洪武元年十二月,帝以東宮師傅皆勛舊大臣,當待以殊禮,命議三師朝賀東宮儀。禮官議曰:“唐制,群臣朝賀東宮,行四拜禮,皇太子答後二拜。三公朝賀,前後俱答拜。近代答拜之禮不行,而三師之禮不可不重。今擬凡大朝賀,設皇太子座於大本堂,設答拜褥位於堂中,設三師、賓客、諭德拜位於堂前。皇太子常服升座,三師、賓客常服入就位,北向立。皇太子起立,南向。贊四拜,皇太子答後二拜。”

六年,詔百官朝見太子,朝服去蔽膝及佩。二十九年,詔廷臣議親王見東宮儀。禮官議,諸王來見,設皇太子位於正殿中,設諸王拜位於殿門外及殿內,設王府官拜位於庭中道上之東西,設百官侍立位於庭中,東西向。至日,列甲士,陳儀仗,設樂如常。諸王詣東宮門外幄次,皇太子常服出,樂作。升座,樂止。引禮導諸王入就殿門外位。初行,樂作,就位,樂止。導詣殿東門入,樂作。內贊引至位,北向立,樂止。贊跪,王與王府官皆跪,致詞曰:“茲遇某節,恭詣皇太子殿下。”致詞畢,王與王府官皆俯伏,興,樂作。復位,樂止。贊拜,樂作,王與王府官皆四拜。興,樂止。禮畢,王及各官以次出。王至後殿,敘家人禮。東宮及王皆常服,王由文華殿東門入,至後殿。王西向,東宮南向。相見禮畢,敘坐,東宮正中,南面,諸王列於東西。

嘉靖二十八年,禮部奏,故事,皇太子受朝賀,設座文華殿中,今易黃瓦,似應避尊。帝曰:“東宮受賀,位當設文華門之左,南向。然侍衛未備,已之。”隆慶二年冊皇太子,詔於文華殿門東間設座受賀。

大宴儀

漢大朝會,群臣上殿稱萬歲,舉觴。百官受賜宴饗,大作樂。唐大饗登歌,或於殿庭設九部伎。宋以春秋仲月及千秋節,大宴群臣,設山樓排場,窮極奢麗。明制,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

洪武元年,大宴群臣於奉天殿,三品以上升殿,余列于丹墀,遂定正旦、冬至聖節宴謹身殿禮。二十六年,重定大宴禮,陳於奉天殿。永樂元年,以郊祀禮成,大宴。十九年,以北京郊社、宗廟及宮殿成,大宴。宣德、正統間,朝官不與者,給賜節錢。凡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陽、臘八日,永樂間,俱於奉天門賜百官宴,用樂。其後皆宴於午門外,不用樂。立春日賜春餅,元宵日糰子,四月八日不落莢,(嘉靖中,改不落莢為麥餅。)端午日涼糕粽,重陽日糕,臘八日面,俱設午門外,以官品序坐。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群臣《喜雪》詩,復賜賞雪宴。群臣進和章,帝擇其寓警戒者錄之,而為之序。皇太后聖誕,正統四年賜宴午門。東宮千秋節,永樂間,賜府部堂上、春坊、科道、近侍錦衣衛及天下進箋官,宴於文華殿。宣德以後,俱宴午門外。凡祀圜丘、方澤、祈谷、朝日夕月、耕耤、經筵日講、東宮講讀,皆賜飯。親蠶,賜內外命婦飯。纂修校勘書籍,開館暨書成,皆賜宴。閣臣九年考滿,賜宴於禮部,九卿侍宴。新進士賜宴曰恩榮。

凡大饗,尚寶司設御座於奉天殿,錦衣衛設黃麾於殿外之東西,金吾等衛設護衛官二十四人於殿東西。教坊司設九奏樂歌於殿內,設大樂於殿外,立三舞雜隊於殿下。光祿寺設酒亭於御座下西,膳亭於御座下東,珍羞醯醢亭於酒膳亭之東西。設御筵於御座東西,設皇太子座於御座東,西向,諸王以次南,東西相向。群臣四品以上位於殿內,五品以下位於東西廡,司壺、尚酒、尚食各供事。至期,儀禮司請升座。駕興,大樂作。升座,樂止。鳴鞭,皇太子親王上殿。文武官四品以上由東西門入,立殿中,五品以下立丹墀,贊拜如儀。光祿寺進御筵,大樂作。至御前,樂止。內官進花。光祿寺開爵注酒,詣御前,進第一爵。教坊司奏《炎精之曲》。樂作,內外官皆跪,教坊司跪奏進酒。飲畢,樂止。眾官俯伏,興,贊拜如儀。各就位坐,序班詣群臣散花。第二爵奏《皇風之曲》。樂作,光祿寺酌酒御前,序班酌群臣酒。皇帝舉酒,群臣亦舉酒,樂止。進湯,鼓吹響節前導,至殿外,鼓吹止。殿上樂作,群臣起立,光祿寺官進湯,群臣復坐。序班供群臣湯。皇帝舉箸,群臣亦舉箸,贊饌成,樂止。武舞入,奏《平定天下之舞》。第三爵奏《眷皇明之曲》。樂作,進酒如初。樂止,奏《撫安四夷之舞》。第四爵奏《天道傳之曲》,進酒、進湯如初,奏《車書會同之舞》。第五爵奏《振皇綱之曲》,進酒如初,奏《百戲承應舞》。第六爵奏《金陵之曲》,進酒、進湯如初,奏《八蠻獻寶舞》。第七爵奏《長楊之曲》,進酒如初,奏《採蓮隊子舞》。第八爵奏《芳醴之曲》,進酒、進湯如初,奏《魚躍於淵舞》。第九爵奏《駕六龍之曲》,進酒如初。光祿寺收御爵,序班收群臣盞。進湯,進大膳,大樂作,群臣起立,進訖復坐,序班供群臣飯食。訖,贊膳成,樂止。撤膳,奏《百花隊舞》。贊撤案,光祿寺撤御案,序班撤群臣案。贊宴成,群臣皆出席,北向立。贊拜如儀,群臣分東西立。儀禮司奏禮畢,駕興,樂止,以次出。其中宴禮如前,但進七爵。常宴如中宴,但一拜三叩頭,進酒或三或五而止。

凡宴命婦,坤寧宮設儀仗、女樂。皇后常服升座,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亦常服隨出閤,入就位,大小命婦各立於座位後。丞相夫人率諸命婦舉御食案。丞相夫人捧壽花,二品外命婦各舉食案於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前。大小命婦各就座位,奉御執事人分進壽花於殿內及東西廡。酒七行,上食五次,酌酒、進湯、樂作止,並如儀。

上尊號徽號儀

子無爵父之道。漢高帝感家令之言而尊太公,荀悅非之。晉哀帝欲尊崇皇太妃,江以為宜告顯宗之廟,明事不在己。宋、元志俱載皇太后上尊號儀,而不行告廟,非禮也。明制,天子登極,奉母后或母妃為皇太后,則上尊號。其後或以慶典推崇皇太后,則加二字或四字為徽號。世宗時,上兩宮皇太后,增至八字。上徽號致詞,而上尊號則止進寶冊。

上尊號,自宣宗登極尊皇太后始。先期遣官祭告天地宗社,帝親告太宗皇帝、大行皇帝几筵。是日,鳴鐘鼓,百官朝服。奉天門設冊寶彩輿香亭。中和韶樂及大樂,設而不作。內官設皇太后寶座,陳儀仗於宮中。設冊寶案於寶座前,設皇帝拜位於丹陛正中,親王拜位於丹墀內。女樂設而不作。皇帝冕服御奉天門。奉冊寶官以冊寶置輿中,內侍舉輿,皇帝隨輿降階升輅。百官於金水橋南,北向立,輿至皆跪,過興。隨至思善門外橋南,北向立。皇帝至思善門內降輅。皇太后升座。輿至丹陛。皇帝由左門入,至陛右,北向立。親王冕服各就位。奏四拜,皇帝及王以下皆四拜。奉冊寶官以冊寶由殿中門入,立於左。皇帝由殿左門入,至拜位跪,親王百官皆跪。奏搢圭,奏進冊。奉冊官以冊跪進,皇帝受冊獻訖,執事官跪受,置案左。奏進寶,奉寶官以寶跪進。皇帝受寶,獻訖,執事官跪受,置案右。奏出圭,奏宣冊,執事官跪宣讀。皇帝俯伏,興,由左門出,至拜位。奏四拜,傳唱百官同四拜。禮畢,駕興。是日,皇帝奉皇太后謁奉先殿及几筵,行謁謝禮。禮畢,皇太后還宮,服燕居冠服,升座。皇帝率皇后、皇妃、親王、公主及六尚等女官行慶賀禮。翌日,外命婦四品以上行進表箋禮。宣德以後,儀同。正統初,尊太皇太后儀同。天順八年二月,增命婦致詞云:“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惟皇太后陛下尊居慈極,永膺福壽。”弘治十八年,上兩宮尊號,改皇太后致詞云:“尊居慈闈,茂隆福壽。”

嘉靖元年二月上尊號,以四宮行禮過勞,分為二日。又以武宗服制未滿,莊肅皇后免朝賀,命婦賀三宮,亦分日。

上徽號,自天順二年正月奉皇太后始。致詞云:“嗣皇帝臣,伏惟皇太后陛下,功德兼隆,顯崇徽號,永膺福壽,率土同歡。”命婦進表慶賀致詞云:“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惟皇太后陛下德同坤厚,允協徽稱,壽福無疆,輿情歡戴。”餘如常儀。後上徽號及加上徽號,仿此。成化二十三年,禮部具儀上,未及皇太子妃禮,特命增之。

譯文

第二是嘉禮。

在朝廷行禮,叫朝會,叫宴饗,叫上尊號、上徽號,叫冊命,叫經筵,叫表箋。

在學校行禮,叫視學。

白天子到平民都舉行,叫冠,叫婚。

皇上頒行於天下,叫巡狩,叫詔赦,叫鄉飲酒。

列舉重要的記錄下來。

相同的禮儀,就各自附在同類。

漢高帝在泛水北面即位,當時朝儀典韋沒有制訂。

魏、晉以下,多因受禪改號。

元世祖登上尊位已久,統一天下後,只舉行朝賀。

明朝興起,太祖在昊元年十二月將即位,命令左相國李善長等人準備禮儀。

李善長率禮官奏報。

即位那天,先告祭天地。

禮儀結束,太祖在南郊即帝位。

丞相率領百官以下及京城百姓、有德望的老年人,行舞蹈禮拜賀,連呼三次萬歲。

準備儀仗隊在前引導,在後跟從。

到太廟,給四代先人追加尊號上呈冊書、實璽,祭告土地神與穀神。

返回,穿戴好袞冕服,駕臨奉天殿,百官上表祝賀。

在舉行儀節之前,侍儀司在宮殿丹陛內道的西北設定表案,在內道的東西設定丞相以下的拜位。

每個等次不同位,重行,面向北。

在表案西是捧表官、展表官、讀表官的位置,面向東。

糾儀御史二人在表案南,東西向。

宿衛鎮撫二人在東西台階下面,護衛百戶二十四人在他們南邊,稍後。

知班二人,在文武官員拜祭的位子以北,東西向。

通贊、贊禮二人在知班的北面,通贊在西,贊禮在束。

引文武班四人在文武官員拜祭的位子以北,稍後,東西向。

引殿前班二人在引文武班的南面。

舉表案二人在引文武班的北面。

舉殿上表案二人在西面台階下,面向東。

宮殿台階上設殿前班指揮司官三人,面向東。

宣徽院官三人,面向西。

儀鸞司官在殿中門的左右,護衛千戶八人在殿東西門,都東西相向。

鳴鞭四人在殿前班的南面,面向北。

將軍六人在殿門左右,天武將軍四人在宮殿台階的四角,都東西相向。

殿上,尚寶司在正中設寶案,侍儀司在寶案南設表案。

文武侍從兩班在殿上的束面和西面,文起居注、給事中、殿中侍御史、尚寶唧,武懸JJ指揮,東西相向。

受表官在文侍從班以南,面向西。

內贊二人在受表官的南面,捲簾將軍二人在簾前,都東西相向。

這一天,拱衛司陳設扈從儀仗隊,在午門外陳列甲士,排列旗仗,在奉天門外設五轄車。

侍儀舍人兩名,舉著表案進入。

初更擎鼓,百官穿朝服站在午門外。

通贊、贊禮、宿衛官、眾侍衛以及尚寶卿侍從官進入。

三更擊鼓後,丞相以下進入。

皇帝穿袞冕服登上御座,大樂、鼓吹開始演奏。

樂止,將軍捲起帘子,尚寶卿將寶印放到案上。

拱衛司揮鞭使人肅靜,引班引導百官到丹陛上的禮拜位。

初行樂開始演奏,至位樂止。

知班贊唱班次,贊禮讚唱跪拜。

奏樂,四拜,起身。

音樂停止。

捧表以下官員從殿西門進入。

內贊官贊唱進表。

捧表官跪著捧表獻上。

受表官插上笏板,跪著接表,放到案上。

拿出笏板,起身,退步站立,面向東。

內贊贊唱宣讀表文。

宣表官上前,插笏板,跪下,展表官插笏板,也跪下。

宣讀完表,展表官拿出笏板,將表又放在案上,都退下。

宣表官俯身伏地,起身。

都出殿西門,回到原來的位子上。

贊禮官贊唱下拜。

奏樂,拜四拜,音樂停止。

插上笏板,鞠躬三次,行舞蹈禮朝拜皇帝。

拱手放在額上,連呼三次萬歲。

拿出笏板,俯身伏地,起身。

奏樂,拜四拜,賀禮完成。

於是派遣官員冊拜皇后,冊立皇太子,以即位詔書告示天下。

成祖即位倉猝,他即位的禮儀不能詳知。

仁宗即位,至期之前,司設監在奉天門陳放御座,欽天監設定時鼓,尚寶司設寶案,教坊司設中和.韶樂,設了卻不演奏。

這天早上,派官員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皇帝穿孝服祭告靈座。

到時,嗚響鐘鼓,設扈從儀仗隊。

皇帝穿袞冕服,駕臨奉天門。

百官穿朝服,進入午門。

鴻臚寺導引執事官行禮,請登上御座。

皇帝從中門出,升座,揮嗚禮鞭使人肅靜。

百官上表,行禮,頒布詔書,都按禮儀。

宣宗以後,太子繼承君位相同。

正德十六年,世宗入京繼承帝位。

至期以前在宣武門外造行殿,向南。

設帷幄御座,準備翼善冠服以及扈從俄仗大駕等侯。

到了日期,百官在郊外迎接。

皇帝車駕進入行殿,行四拜禮。

第二天,從大明門進入。

省察草擬的詔書,改年號,穿素服到剛剛死去的皇帝靈座告祭。

結束以後,在奉天殿丹陛上設香案。

皇帝穿著袞冕,舉行告祭天地的禮儀。

到奉先殿、奉慈殿拜謁告祭,接著到剛剛死去的皇帝靈座、慈壽皇太后、莊肅皇后前分別行禮,於是到華蓋殿。

百官穿著朝服進入。

皇帝傳旨免除祝賀,五拜三叩頭。

鴻臚寺官請求升殿,皇帝從中門出來到奉天殿。

揮鞭肅靜,贊唱拜禮,頒布詔令,按制度辦理。

漢代的正月初一朝會禮,離夜漏盡前七刻,鳴鐘接受朝賀。

公卿以下拿著禮物來到朝廷,二千石以上升殿,口稱萬歲,然後設宴席招待。

晉《鹹寧注》,有早晨慶賀、白天朝會的分別。

唐朝制度,正月初一、冬至、五月朔日、皇帝誕辰,都要接受朝賀。

宋代沿襲唐制。

明太祖洪武元年九月,制定正月初一的朝會禮儀,與皇帝即位大致相仿。

這以後屢次下詔更改修定,立為適當的典章制度。

凡是正月初一、冬至,早一天,尚寶司在奉天殿設御座,寶案設定在御座束面,香案設定在宮殿丹陛南面。

教坊司在殿內東西設中和韶樂,面向北。

次日天明,錦衣衛在丹陛以及丹墀上陳列扈從儀仗隊、儀仗,在殿內設明扇,在丹墀上陳列車轄。

嗚鞭四人,分列左右面向北。

教坊司在丹陛東西陳放大樂,面向北。

儀禮司設同文案、玉帛案于丹陛東。

金吾衛在殿內及丹陛上設護衛官,在丹墀至午門外陳列甲士,錦衣衛在丹陛到奉天門外設將軍,在奉天門外陳列旗幟,都東西陳列。

典牧所在文武樓南陳列仗馬、犀象,東西相向。

司晨郎的報時位在內道東,靠近北面。

兩名糾儀御史,位於丹墀北面,兩名內贊官,位於殿內,兩名外贊官,位於丹墀北面,傳制、宣表等官位於殿內,都東西相向。

剛擎初更鼓,百官穿著朝服,依次在午門外列班。

擊二更鼓.百官由左右掖門進入,到丹墀東西,向北站著。

擊三更鼓,執事官員到華蓋殿,皇帝穿袞冕服升座,鐘聲停止。

儀禮司奏唱執事官行禮,贊唱拜五拜,結束,奏唱請升殿。

皇帝起身,奏中和樂。

尚寶司捧寶印在前面走,導駕官在前面引導,打開扇,捲起簾,寶印放置在案上,音樂停止。

揮鞭肅靜報告時辰,對贊宣唱排列班次,班次整齊。

贊禮宣唱鞠躬,大樂奏響。

贊唱拜四拜,起身,音樂停止。

典儀官宣唱進表,奏樂。

兩名給事中,到同文案前,引導序班舉案從束門進入,放置到殿中,音樂停止。

內贊官唱宣表目。

宣表目官跪下,宣唱完畢,俯身伏地,起身。

宣唱宣讀表文,展表官取表,宣表官到簾前,外贊官宣唱,眾官都下跪。

宣表完畢,內贊官、外贊官都宣唱,俯身伏地,起身。

序班舉表案到殿束,外贊官宣唱,眾官都下跪。

代致詞官跪在丹陛中央,致詞說:“具官臣某人,現在正遇正月初一日,三陽開泰,萬物更新。”冬至則說:“節律應合黃鐘,時日正當冬至。”“恭敬地希望皇帝陛下,承受天命接納祥福,奉行天命永遠昌盛。”祝賀完畢,外贊官宣唱,眾官都俯身伏地,起身。

奏樂,拜四拜,起身。

音樂停止。

傳制官跪著奏請傳達制命,從柬門出,到丹陛,向東站立,聲稱有制命。

贊禮官宣唱,跪下,宣讀制命。

正月初一則說:“正月初一的福慶,與你們共同分享。”冬至則說:“冬至的福慶,與你們共同分享。”皇帝生日就致詞說:“具官臣某人,正遇上皇帝陛下的生日,謹率領文武官員敬祝萬壽無疆。”不傳達制命。

贊禮官宣唱俯伏,起身。

音樂停止。

贊唱插笏板,三鞠躬,行舞蹈禮。

贊跪唱叩頭高呼萬歲,百官拱手放到額頭上說“萬歲”;宣唱山呼,說“萬歲”;宣唱再次山呼,說“萬萬歲”。

凡是高呼萬歲時,樂工、軍校官都齊聲呼喊回響。

贊唱抽出笏板,俯身伏地,起身,奏樂。

贊拜四拜,起身,音樂停止。

儀禮司上奏禮儀結束,奏中和樂0揮鞭肅靜,皇帝起身。

尚寶官捧寶印,導駕官在前面引導,到華蓋殿,音樂停止。

百官依次出來。

洪武二十年,修改制定同文案、玉帛案都安放在殿中,宣讀完表文,舉著放在寶案的南面。

嘉靖十六年,修改制定蕃王國進貢土產的桌案放在丹陛中道左右,在文樓上設定定時鼓,大樂陳放在奉天門內的東西面,向北。

其它禮儀略有增鹼。

立春日舉行進春禮,京城府縣舉著春案從東階升登,跪著放置在丹陛中道,俯身伏地,起身。

贊唱跪拜,奏樂。

拜四拜,起身,音樂停止。

文武官員向北站立,致詞官到中道的束面,跪著上奏說:“新春吉祥時辰,按禮應當慶賀。”贊唱跪拜,奏樂。

五拜二叩頭,起身,音樂停止。

儀禮司上奏禮儀結束。

正統十一年,正月初一立春,禮部提議順天府官舉行進春禮之後,百官就到班列舉行慶賀正月初一的禮儀。

舊有制度,冬至日舉行賀禮。

嘉靖九年,在兩郊分別祭祀,因冬至遍祭天神,這一日舉行慶成禮。

第二日,皇帝到內殿,舉行節祭禮。

又到母后前舉行賀禮完畢,纔到奉天殿接客群官朝賀。

古代禮制,天子有外朝、內朝、燕朝。

漢宣帝五日一上朝。

唐代制度,天子每天到紫宸殿接見群臣叫做常參,朔日、望日到宣政殿接見群臣叫做入閣。

宋代則是侍從官每天在垂拱殿朝見叫做常參,各個部門五天在紫宸殿朝見一次叫做六參,在京的朝官朔日、望日在紫宸殿朝見叫做朔參、望參。

明洪武三年確立制度,朔日、望日,皇帝穿皮弁服到奉天殿,百官穿朝服在丹墀東西,行再拜禮。

班首上前,同百官一起鞠躬,稱“聖體萬福”。

返回原位,都行再拜禮,分班列對著站立。

省府台部官有事上奏,從西階上殿。

奏完後走下台階,百官出宮。

十七年,罷除朔日、望日起居禮。

後來更改修定,朔日、望日到奉天殿,常朝官依次站立丹墀上,東西相向,謝恩的官員和當朝辭職的官員依次站在奉天門外,面向北。

皇帝升座,奏樂。

常朝官拜一拜三叩頭,音樂停止,恢復班位。

謝恩的官員和當朝辭職的官員在奉天門外,拜五拜三叩頭完畢,皇帝起身。

又,凡是早朝.駕臨華蓋殿,文武官員在東西房與南北房連線轉角的地方東西站立,揮鞭肅靜,依次行完禮。

四品以上官員入殿侍從,五品以下仍如以前向北站立。

有事奏報的人走出班列,奏完,揮鞭肅靜,依次出去。

如果到奉天殿,先在華蓋殿行禮。

奏完事,五品以下到丹墀,向北站立,五品以上以及翰林院、給事中、御史在中左門、中右門等候,揮鞭肅靜,到殿內依次站立,退朝出來。

凡是百官在皇帝面前侍坐,有官奏事,必須起立,奏完又坐下。

跟從皇帝到丹墀,常向北面,不向南,左右行禮不背朝北面。

皇帝登奉天門以及丹陛,隨從官不能直接走中道與王道。

洪武二十四年,規定侍班官:柬面是六部都察院堂上官、十三道掌印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應天府、翰林院、春坊、光祿寺、欽天監、尚寶司、太醫院、五軍斷事官以及京縣官,西面是五軍都督、錦衣衛指揮、各衛掌印指揮、給事中、中書舍人。

又命令禮部設定百官的朝牌,用大字寫上官品級別,列在丹墀左右木柵欄上,百官依照牌序站立。

洪武二十六年,命令凡是進殿必須穿鞋。

丞樂初年,命令內閣官員在金台東面侍立等待上朝,錦衣衛立在西面,後來移到御道,東西對立。

永樂四年,訓諭六部以及近侍官員說:“早朝多是四方所奏之事。

午後事情少,君臣之間能不慌不忙地討論。

從現在起,有事需要商量的,都在晚朝提出。”七年,訓諭北京行在禮部說:“北京冬天天氣嚴寒,群臣早朝奏事,長時間站著經受不住。

從今以後,朝拜完畢,在右順門內便殿奏事。”景泰初年,制定午朝的禮儀。

凡是午朝,皇帝到左順門,設賓案。

執事奏事官在左掖門外等候。

皇帝出來,百官依次進入。

內閣、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依次在寶案西面站立;兩名侍班御史,兩名序班,四名將軍,在寶案南面向北站立;一名嗚贊官,在寶案束,向西站立;錦衣衛、鴻臚寺向東站立;管將軍官、侍衛官站在將軍的西面。

府部奏事完畢,撤除寶案,各官退下。

有密事,到皇帝面前呈奏。

嘉靖九年,命令常朝官禮棄結束後,內閣官員從束階、錦衣衛官從西階升殿,站在寶座的東西兩邊。

如有欽差官以及外國人領受敕令,坊局官一名捧著敕令站在內閣後面,稍微上前一點,等著領敕官辭行,奉敕官領旨從左階退下,沿著御道把敕令交給他。

隆慶六年,皇帝下詔在三、六、九日上朝。

萬曆三年,命令常朝日記注起居官四人,站立在束班給事中之上,稍微向前,以方便梘聽。

午朝,就列於御座的西面,稍微向南。

凡是入朝的順序,洪武二十四年,命令朝參將軍先進入,近侍其次,公、侯、駙馬、伯又其次,五府、六部又在其次,應天府以及在京雜職官員又在其次。

成化十四年,命令進士按照辦事衙門的次第,立於現任官員的後面。

以前的史書多不記載這一禮儀。

明洪武元年十月規定製度,凡是正月初一等大型朝會,皇帝到奉天殿,先在文樓設皇太子、親王位次,在丹陛上正中設拜位與跪拜墊褥。

皇帝升座,殿前執事班起居結束。

引進官引領皇太子以及親王從奉天束門進入,百官一齊進入。

奏樂,皇太子、親王從束階升登,到台階的拜位上,音樂停止。

贊唱拜四拜,音樂奏響,起身,音樂停止。

引進官引導從殿束門進入,奏樂。

內贊官導引到御座前位,音樂停止。

宣唱跪下,皇太子跪下稱賀說,“長子某,正遇上正月初一的節日”,冬至就說:“冬至”,“謹率領眾弟某等人,恭敬地來向父皇陛下稱賀”。

像前文所說的一樣傳達制命的禮儀,贊唱俯伏,起身。

皇太子、眾王從東門出,奏樂。

引進官引導回到丹陛拜位上,音樂停止。

贊唱拜四拜,奏樂,起身,音樂停止。

從束階下來,奏樂。

到文樓,音樂停止。

百官隨後進入祝賀。

朝見皇后,就在坤寧宮,大略如同朝見皇帝的禮儀。

洪武二十六年,改定在乾清宮朝賀。

這一夭,皇帝、皇后登上座位,侍從按禮儀導引,引禮官導引皇太子以及妃、親王以及王妃到皇上位前,贊禮官贊唱拜四拜,起身。

贊禮官導引皇太子上前,贊唱跪拜,引禮官贊唱太子妃、眾王以及王妃都跪拜。

皇太子致詞,如同前邊所記,不傳達制命。

贊禮官贊唱皇太子俯伏,起身,引禮官贊唱眾王俯伏,起身,太子妃、眾王妃都起身。

贊禮官導引皇太子回到原位。

贊唱禮拜,皇太子以下都拜四拜。

禮儀結束,引禮官引導到皇后面前,前後的贊拜,都如同朝見皇帝的禮儀。

致詞稱“母后殿下”。

禮儀結束,退出。

七年更改修定,不致賀辭,只行八拜禮。

朝賀皇太后禮,也相同。

古代,六年五服來京朝拜一次。

漢代禮法有四見的禮儀。

曹魏制度,藩王不能入京朝見皇帝。

晉泰始年間,命令王公以下入京朝拜的,四方各為兩次。

唐以後,親藩多不到藩王封國去。

明代仿照古代封邦建國的辦法,親王到藩國不經常入京朝拜,朝見就賞賜很豐厚。

明朝初年,凡是諸王來京朝拜,事先在奉天殿陳設御座,如同平常禮儀。

眾王住在奉天門外的柬耳房。

三更擊鼓以後,百官進入到侍立位。

引禮官引導王穿袞冕服,從柬門進入,從柬台階升登,到御座上去。

王府的從官到丹墀的拜位上。

贊唱拜禮,奏樂,王與從官都拜四拜。

起身,音樂停止。

王從殿束門進入,奏樂。

內贊官引導到御座前,音樂停止。

王跪下,王府的從官都跪下。

王致辭說:“第几子某王某,正遇某時入京朝覲,恭敬地到父皇陛下面前朝拜。”贊唱俯伏,起身。

王從柬門出。

奏樂,返回拜位,音樂停止。

贊唱行拜禮,王起身。

隨從官都拜四拜,起身。

奏樂,皇上起身,王及各位官員依次退出。

洪武二十六年規定,凡是諸王來京大朝會,行八拜禮。

常朝,行一拜禮。

凡是伯叔兄拜見天子,在朝堂上行君臣禮,在便殿行家人禮。

伯叔兄面向西坐,受天子四拜。

天子居中面向南坐,以尊崇規親的義理,保存君臣的禮節。

凡是外戚朝見,皇后父母見皇帝行君臣禮,皇后見父母行家人禮。

皇太子見皇后父母,皇后父母向西站立,皇太子向東行四拜禮,皇后父母站著受兩拜,答兩拜。

明朝制度,天下官吏三年入京朝拜一次。

從十二月十六日開始,鴻臚寺依次引見。

二十五日以後,每天地方軍政長官跟隨常朝官進入奉天門行禮,府州縣官以及各部門首領官吏、土官吏都在午門外行禮。

正月初一大型朝會以後,地方軍政長官在奉天殿前依次站立,知府以下,在奉天門金水橋南依次站立,如同常朝禮儀。

天順三年,命令凡是地方軍政長官入朝,依次享受比同等京官降一等的待遇。

萬曆五年,命令凡是朝見天子,南京府尹、行太僕寺苑馬寺卿、布政按察二司,都在十二月十六日朝見,外班行禮。

由右掖門到御前,鴻臚寺官依次引見。

鹽運司以及知府以下官吏,浙江、江西在十七日,山東、山西在十八日,河南、陝西在十九日,塑庭、南直隸在二十日,福建、四川在二十一日,廣塞、塵西在二十二日,雲南、貴州在二十三日,北直隸在二十四日,各外班行禮,到御前引見。

不上朝時就停止,仍等到皇帝朝見日引見。

正月初一朝賀,都進殿前行禮。

凡是朝見官員朝見告辭謝恩,都穿公服,正月初一穿朝服,不穿紅鞋。

平常朝見穿錦繡。

只有唐《開元禮》有皇太后及皇后接受群臣朝賀、皇后會見外臣命婦等禮儀。

明朝制度無皇后接受群臣朝賀的儀禮,,而皇妃以下,正月初一、冬至朝賀的禮儀,則從洪武元年九月下詔制定。

凡是中宮皇后接受朝賀,宮內太監在坤寧宮設皇后寶座。

丹陛儀仗,由太監執持。

殿上儀仗,由宮女執持。

在宮門外陳設女樂。

在宮門外以西設皇貴妃幃帳,靠近北面;在宮門外以柬設公主幃帳,稍靠南;在門外以南,設外臣命婦幃帳,東西相向。

皇后窮祭服出閣門,儀仗啟行,奏樂。

登上后座,音樂停止。

司賓引導命婦從束門進入內道,東西列班侍立,完畢。

引導皇貴妃、眾妃從東門進入,到台階上行禮位置。

引導官宣唱行禮,奏樂,拜四拜,起身,音樂停止。

引導從殿東門進入,奏樂。

內贊官迎接引導到殿上行禮位置,音樂停止。

贊唱跪下,妃子都跪下。

皇貴妃致詞說:“妾某氏等人,遇到正月初一的節日”,冬至就說“冬至”,“恭拜皇后殿下稱賀”o致詞完畢,都俯伏,起身,奏樂。

回到原位,音樂停止。

贊唱禮拜,奏樂,拜四拜,起身,音樂停止。

自柬階下來出宮。

司賓引導公主從束門進入,到台階上行禮的位置,依次站立,如皇妃禮儀一樣行禮。

司賓引導命婦進入殿前中道行禮位置,按禮儀贊唱行拜禮。

班首從西階上,進入殿西門,奏樂。

內贊官迎接引導到殿上行拜禮位置,班首以及聚命婦都跪下。

班首致詞說:“某國夫人妾某氏等人稱賀。”慶賀完畢,出來回到原位置。

司言官跪下接受懿旨,從殿中門出來,站在露台的東面,面向南,稱有懿旨。

命婦都跪下,司言官宣讀懿旨說:“正月初一福慶,與夫人等共同分享。”贊唱起身。

司言上奏宣讀懿旨完畢。

皇后起身,奏樂。

進入內殿門,音樂停止。

案受封命婦出來。

太皇太后、皇太后的朝賀禮儀相同。

洪武二十六年,復位中官朝賀禮儀。

前一天,女官設御座香案。

到了這天,太監在丹陛東西設定儀仗,陳設女樂,面向北,在殿束門設箋案。

命婦到了宮門,司賓官引導進入行拜禮的位置,女官穿禮服隨班侍立。

尚宮、尚儀等官到裡面迎接,皇后穿禮服出來,奏樂,如同前邊的儀禮讚唱行拜禮。

女官舉著箋案從殿柬門進入,奏樂。

到殿中,音樂停止。

贊唱跪下,命婦都跪下。

贊唱宣讀箋目,女官宣讀完畢,贊唱展開箋,宣讀箋的女官到案前,展箋宣讀完畢,舉案放在殿束。

命婦都起身,司賓引導班首徒東階升入殿東門,奏樂。

內贊官引導到殿中,音樂停止。

贊唱跪下,班首及眾命婦都跪下。

班首致詞完畢,都起身,從西門出來。

宣唱行拜禮以及司言官宣讀聖旨,都按禮儀行事,禮畢。

皇后生日致詞說:“正遇上皇后生日,恭敬地拜見皇后殿下稱賀。”不傳旨。

凡是朔日、望日命婦上朝參拜,這一天,在宮中設御座,陳設儀仗、女樂。

皇后升座,引禮女官引導命婦入班列,文官柬面武官西面,各自按照丈夫的品級排列。

贊唱行拜禮,奏樂,拜四拜。

行禮完畢,出來。

陰雨、大寒、大暑就免去。

後來命婦朝賀,都在仁智殿。

朝見束宮妃,禮儀如同朝見中宮皇后,不傳達命令。

漠代以前沒有聽說。

隋文帝時,冬至日,百官朝見太子,陳設音樂接受朝賀。

唐朝制度,太子屬官參見朝賀皇太子,都要行舞蹈禮。

開元時纔罷用此禮。

按照舊例,百官拜見皇太子只稱名,祇有太子屬官稱臣。

明洪武十四年,給事中鄭相同請求按照古代禮制行禮,下詔交群臣討論。

編修昊沈等人議論說:“束宮太子,是國家的重要根本,是延續聖體繼承帝位的人。

臣子尊敬的禮節,不能不遵從。

請求凡是向東宮啟奏事情,仍如以前稱臣。”皇帝聽從。

凡是朝見東宮,此前,典璽官在文華殿設皇太子座,錦衣衛在殿外設儀仗,教坊司在文華門內東西陳設大樂,面向北,府軍衛在門外陳列甲土旗幟,錦衣衛在殿中門外及文華門外設將軍十:二人,東西相向,儀禮司官在殿柬門外設箋案,在殿下東西設百官行禮位,在殿內東西面設傳令宣箋等官位。

這一天,百官到文華門外。

導引官開啟警衛宮禁,皇人子穿冕服出來,奏樂。

升座,音樂停止。

百官進入,贊唱行拜禮,奏樂。

拜四拜,起身,音樂停止。

丞相從西階升登,到殿內行拜禮的位置,都跪下。

丞相致詞說:“某等正遇三陽開泰,萬物維新。

敬祝皇太子殿下,美好地享受洪福。”結柬,俯伏,起身,恢復原位。

舍人舉著箋案進入殿中,捧箋、展箋、宣箋、傳令,大致與朝見皇后禮相同。

皇太子下令說:“遇到春天,願同你們共同享受福慶。”其餘的都按禮儀行事。

冬至致詞,則改變為“節律應合黃鐘,日期正當冬至”。

傳達命令則變為“冬至的節令”。

皇太子生日致詞則說:“正遇皇太子殿下的生日,謹率領文武群官,敬祝皇太子長壽。”不傳令。

凡是朔日、望日,百官退朝,到文華殿門外,東西相向站立。

皇太子升殿,奏樂。

百官行一拜禮。

那些謝恩官員以及當朝辭官官員也行禮。

洪武元年十二月,皇帝認為束宮的師和傅都是有功的元老大臣,應當以特殊禮儀對待,命令討論太師、太傅、太保朝賀束宮的禮儀。

禮官議論說:“唐朝制度,群臣朝賀束宮,行四拜禮,皇太子答禮後拜二拜。

三公朝賀,前後都答拜。

近代答拜的禮儀不施行,而太師、太傅、太保的禮儀不能不隆重。

現在擬定凡是大型朝賀,在大本堂設皇太子座,在堂中設答拜褥位,在堂前設太師、太傅、太保、賓客、諭德行拜禮的位置。

皇太子穿平常衣服登上座位,太師、太傅、太保、賓客穿常服到拜位,向北站立。

皇太子起立,面向南。

贊唱拜四拜,皇太子答禮後拜二拜。

洪武六年,詔令百官朝見太子,朝服去掉蔽膝及佩玉。

二十九年,詔令朝廷大臣討論親王拜見柬宮太f的禮儀。

禮官討論,眾王前來拜見,在正殿中設皇太子位,設眾王行禮位子於殿門外以及殿內,在庭中道上的東西面設王府官行拜禮的位置,在庭中設百官侍立的位置,東西相向。

到了禮拜這天,陳列甲士、儀仗,按常禮設音樂。

諸王到束宮太子門外的帷帳,皇太子穿平常衣服出來,奏樂。

升座,音樂停止。

引禮官引導諸王進入殿門外的拜位。

初次行禮,奏樂,就位,音樂停止。

引導由殿柬門進入,奏樂。

內贊官引導到位置上,向北站立,音樂停止。

贊唱跪下,王與王府官都跪卜,致詞說:“正遇上某節,恭敬地拜見皇太子殿下。”致詞完畢。

王與王府官員都俯伏,起身,奏樂。

返回原位,音樂停此。

贊唱行拜禮,奏樂,王與王府官都拜四拜。

起身,音樂停止。

行完禮,王及各官員依次退出。

王到後殿,敘家人禮。

皇太子以及王都穿常服,王從文華殿束門進入,到後殿。

王向西,皇太子向南。

相見禮結束,按尊卑等次就座,皇太子在正中,面向南,諸王列於東西兩側。

嘉靖二十八年,禮部上奏,按照舊例,皇太子接受朝賀,在文華殿中設座,現在換為黃瓦,似乎應該避尊。

皇帝說:“東宮太子接受朝賀,位子應當設在文華門左邊,面向南。

然而侍衛沒有配備,停止算了。”隆慶二年,冊立皇太子,下詔在文華殿門柬間,設座位接受朝賀。

漢代大型朝會,群臣上殿稱萬歲,舉觴祝賀。

百官受賜宴饗,大奏樂。

唐代大宴,樂師升堂奏歌,或在殿庭設九部樂伎。

宋朝在春秋雨季的第二個月及太子生日。

大宴群臣,搭建樓與戲台,奢侈無比。

明朝制度,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

洪武元年,在奉天殿大宴群臣,三品以上官員升上殿堂,其餘的排列在丹墀,於是決定正月初一、冬至、皇帝生日在謹身殿舉行宴會。

二十六年,重新制定大宴禮儀,在奉天殿陳設。

永樂元年,因郊祀禮完成,舉行大宴會。

十九年,因北京郊社、宗廟以及宮殿建成,舉行大宴會。

宣德、正統年問,朝官沒有參加宴饗的,賜給節日錢。

凡是立春、元宵、四月初八日、端午、重陽、臘月初八日,永樂年間,都在奉天門賜百官宴饗,奏樂。

這以後都在午門外舉行宴會,不用音樂。

立春日賞賜春餅,元宵賜糰子,四月八日賜不落莢,嘉靖年問,改賜不落莢為麥餅。

端午日賜涼糕粽,重陽日賜糕,臘月初八日賜面,都設在午門外,按照官吏的品級高低排列座次。

宣德五年冬,很久沒有下雪,十二月下大雪。

皇帝給群臣看《喜雪》,又賜給賞雪宴席。

群臣進獻和詩,皇帝選擇寓有警戒意義的詩記錄下束,而為詩寫序。

皇太后生日,正統四年在午門賜宴。

束宮太子生日,永樂年問,賞賜府部堂上官、春坊、科道、近侍錦衣衛以及天下進箋官,在文華殿設宴。

宣德以後,都在午門外設宴。

凡是祭祀圜丘、祭祀地祇、祈谷、祭朝日夕月、皇帝親耕勸農、御前講席日講、東宮講讀,都賞賜飯食。

皇后進行親自養蠶之事,賞賜內外命婦飯食。

編纂校勘書籍,開館以及書成,都要賜宴。

內閣大臣九年任滿,在禮部賜宴,九卿侍宴。

賜給新科進士的宴席叫恩榮。

凡是大型宴饗,尚寶司在奉天殿設御座,錦衣衛在殿外東西兩邊設黃麾,金吾等衛在殿的東西兩邊設護衛官二十四人。

教坊司在殿內設九奏樂歌,在殿外設大樂,在殿下立三舞雜隊。

光祿寺在御座下西面設酒亭,在御座下的柬面設膳亭,在酒膳亭的東西兩面設珍饉醯醢亭。

在御座東西面設御筵,在御座束面設皇太子座位,面向西,諸王依次在南面,東西相對。

群臣中四品以上位於殿內,五品以下位於東西糜,司壺、尚酒、尚食等官員各承擔具體事務。

到了大型宴饗日期,儀禮司請求升登座位。

皇帝起身,大樂奏響。

登座,音樂停止。

揮鞭肅靜,皇太子、親王上殿。

文武官四品以上從東西門進入,站立殿中,五品以上站立在丹墀,按禮儀贊唱行拜禮。

光祿寺進獻御筵,奏大樂。

到皇帝前,音樂停止。

太監進獻花。

光祿寺開爵注酒,到皇帝身前,進獻第一爵。

教坊司奏《炎精之曲》。

奏樂,內外官都跪下,教坊司跪著上奏獻酒。

飲完酒,音樂停止。

眾官俯伏,起身,按禮儀贊唱行拜禮。

各自就位坐下,序班到群臣處散花。

進獻第二爵時音樂演奏《皇風之曲》。

奏樂,光祿寺到皇帝身前斟酒,序班斟給群臣酒。

皇帝舉酒,群臣也舉酒,音樂停止。

進獻湯,鼓吹樂響,節制在前引導者,到殿外,停止鼓吹樂。

殿上奏樂,群臣起立,光祿寺官進湯,群臣又坐下。

序班供給群臣湯。

皇帝舉起筷子,群臣也舉筷子,贊唱飯食已成,音樂停正。

跳武舞的人進入,樂奏《平定天下之舞》。

第三爵奏《眷皇明之曲》。

奏樂,像前面那樣進酒。

音樂停止,演奏《撫安四夷之舞》。

第四爵奏《天道傳之曲》,進酒、進湯如前,奏《車書會同之舞》。

第五爵奏《振皇綱之曲》,進酒如前,奏《百戲承應舞》。

第六爵奏《金陵之曲》,進酒、進湯如前,奏《八蠻獻寶舞》。

第七爵奏《長楊之曲》,進酒如前,奏《採蓮隊子舞》。

第八爵奏《芳醴之曲》,進酒、進湯如前,奏《魚躍於淵舞》。

第九爵奏《駕六龍之曲》,進酒如前。

光祿寺收起御爵,序班收起群臣的杯盞。

進湯,進大膳,奏大樂,群臣起立。

進完又坐下,序班供給群臣飯食。

完畢,贊唱膳食完,音樂停止。

撤除膳食,奏《百花隊舞》。

贊唱撤案,光祿寺撤掉御案,序班撤掉群臣案。

贊唱宴饗結束,群臣都出席,向北站立。

按禮儀贊唱行拜禮,群臣分東西站立。

儀禮司上奏宴禮結束,皇上起身,音樂停止,依次出來。

中宴禮像前面所述一樣,但只敬獻七爵。

常宴如同中宴,只是拜一拜三叩頭,敬獻酒或三次或五次就結束。

凡是宴饗命婦,在坤寧宮設儀仗、女樂。

皇后穿常服登座,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也穿常服隨從出閣,入宮到各自的位置。

大小命婦各自站在座位後。

丞相夫人率領眾命婦舉御食案。

丞相夫人捧壽花,二品官的外命婦各自舉著食案,到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的面前。

大小命婦各自到座位上,奉御執事人分別在殿內以及東西廉進獻壽花。

行獻七次酒,上食五次,斟酒、進湯、奏樂止樂,都按禮儀進行。

兒子沒有給父親授爵位的道理。

漠高帝被家令官的話感動,而尊崇太公,苟悅非議此事。

晉哀帝想尊崇皇太妃,江膨認為應該告祭顯宗廟,表明事情不在於自己。

宋、元史志都記載皇太后上尊號的禮儀,而不告祭太廟,與禮儀不合。

明朝制度,天子登帝位,奉母后或母妃為皇太后,就上尊號。

這以後有因慶典推崇皇太后,就加上二字或者四字作為徽號。

世宗時,上兩宮皇太后尊號,增加八個字。

上徽號致詞,而上尊號就只是進獻寶璽與冊害。

上尊號,從宣帝即位尊崇皇太后開始。

上尊號前先派官員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皇帝親自祭告太宗皇帝、剛去世的皇帝靈座。

這天,嗚鐘鼓,百官穿朝服。

在奉天門設冊寶彩輿香亭。

中和韶樂及大樂,設定了卻不演奏。

太監設皇太后寶座,在宮中陳設儀仗。

在寶座前設冊寶案,在丹陛正中設皇帝禮拜的位置,親王的禮拜位置在丹墀內。

女樂設定而不演奏。

皇帝穿冕服到奉天門。

奉冊寶官將冊書寶璽放在輿中,內侍舉輿,皇帝隨輿下台階登上轄車。

百官在金水橋南,向北站立,輿到了都跪下,輿過了纔起身。

百官跟隨到思善門外橋的南面,向北站立。

皇帝到思善門內下轄車。

皇太后升登座位。

輿到丹陛。

皇帝從左門進入,到丹陛右邊,向北站立。

親王穿冕服各就位。

上奏拜四拜,皇帝以及諸王以下都拜四拜。

奉冊寶官拿著冊書與寶璽從殿中門進入,站在左邊。

皇帝從殿左門進入,到行禮位子跪下,親王百官都跪下。

奏唱插圭,奏唱進冊。

奉冊官拿著冊書跪著進獻,皇帝接受冊書獻冊完畢。

執事官跪著接受,放在案的左邊。

奏唱進獻寶璽,奉寶官拿著實璽跪著進獻。

皇帝接受寶璽,進獻完畢,執事官跪著接受,放在案右。

奏唱抽出圭,奏唱宣讀冊書,執事官跪著宣讀。

皇帝俯伏,起身,從左門出,到行拜禮的位置。

奏唱拜四拜,傳唱百官同樣拜四拜。

典禮完畢,皇帝起身。

這一天,皇帝奉皇太后拜謁奉先殿以及靈座,舉行謁謝禮。

行禮完畢,皇太后回宮,穿燕居冠服,登上座位n皇帝率皇后、皇妃、親王、公主以及六尚等女官,行慶賀禮。

第二天,外命婦四品以上,行進獻表箋禮。

宣德以後,禮儀相同。

正統初年,尊崇太皇太后禮儀相同。

天順八年二月,增加命婦致詞道:“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敬地希望皇太后陛下尊居後位,永遠享受福壽。”弘治十八年,上兩宮尊號,改皇太后致詞說:“尊居後位,享受盛大的福壽。”嘉靖元年二月上尊號,因四宮行禮遇於勞累,分為二曰。

又因武宗服喪期未滿,莊肅皇后免去朝賀,命婦朝賀三宮,也分日進行。

上徽號,從天順二年正月奉皇太后開始。

致詞說:“嗣位皇帝臣,恭敬地想到皇太后陛下,功業與德行兼高,顯揚尊崇徽號,永遠享受福壽,天下同歡。”命婦進表慶賀致詞說:“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敬地想皇太后陛下恩德如同大地一樣深厚,確實符合徽號稱呼,壽福無疆,民情歡呼擁戴。”其餘的如同平常儀禮。

後來上徽號及加上徽號,仿照此禮。

成化二十三年,禮部制定禮儀上奏,沒有涉及皇太子妃的禮儀,特別命令增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