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列傳·卷一百七十

作者:脫脫、阿魯圖等

湯璹 蔣重珍 牟子才 朱貔孫 歐陽守道

湯璹,字君寶,瀏陽人。淳熙十四年進士,調德安府學教授,轉三省樞密院架閣,遷國子博士。時召朱熹為侍講,未幾辭歸,朝廷從其請,予祠。璹上疏言:"熹以正學為講官,四方顒望其有啟沃之益。曾未逾時,輒聽其去,必駭物論。宜追召熹還,仍授講職。"疏上,不報。由是浸惡權相意,而璹之直聲亦大聞於時。歷禮部、駕部二郎官,出知常州,入為大理少卿,進直徽猷閣,卒。

璹負直概,與韓侂胄、陳自強不合,故屢嗾言者中傷。璹生平奉祠閒居之日,多於揚歷,其在禮曹,例掌三省奏記。臨安大火,寧宗遇災避正殿,中書三表請復,不許。璹屬辭務持大體,不為阿曲,言者摭其語涉訕上,而朝廷實知其無他,故起複製詞有"清風峻節"之語。璹嘗擇婿得蔣重珍,後舉進士第一。

蔣重珍,字良貴,無錫人。嘉定十六年進士第一,簽判建康軍,丁母憂,改昭慶軍,尋以公事與部使者異議,請祠,易簽判奉國軍。紹定二年,召入對,首以"自天子至於庶人所當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為言:"界限明,則知有天下治亂而已,何樂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樂其奉。"且論:"苞苴有昔所未有之物,故吾民罹昔所未有之害;苞苴有不可勝窮之費,故吾民有不可勝窮之憂。"遷秘書省正字,屢乞祠,以伯父喪予告,遷校書郎,辭,不可。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閣門,請對,當路憚之,添差通判鎮江府,辭。會行都火,應詔曰:"

臣頃進本心外物界限之說,蓋欲陛下親攬大柄,不退托於人,盡破恩私,求無愧於己。儻以富貴之私視之,一言一動,不忘其私,則是以天下生靈、社稷宗廟之事為輕,而以一身富貴之所從來為重,不惟上負天命,以先帝聖母至於公卿百執事之所以望陛下者,亦不如此也。昔周勃今日握璽授文帝,是夜即以宋昌領南北軍;霍光今年定策立宣帝,而明年稽首歸政。今臨御八年,未聞有所作為。進退人才,興廢政事,天下皆曰此丞相意,一時恩怨,雖歸廟堂,異日治亂,實在陛下。焉有為天之子,為人之主,而自朝廷達於天下,皆言相而不言君哉?天之所以火宗廟、火都城者殆以此。

臣所以痛心者,九廟至重,事如生存,而徹小塗大,不防於火之未至;宰相之居,華屋廣袤,而焦頭爛額,獨全於火之未然,亦足以見人心陷溺,知有權勢,不知有君父矣。他有變故,何所倚仗,陛下自視,不亦孤乎?昔史浩兩入相,才五月或九月即罷,孝宗之報功,寧有窮已,顧如此其亟,何哉?保全功臣之道,可厚以富貴,不可久以權也。

上讀之感動,授寶章閣,主管雲台觀,則告吏部,不受貼職祿,不願貼職恩。

它日星變求言,復申前說。又慮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縱,大權旁落,則進《為君難》六箴。召為秘書郎兼莊文府教授。端平初入對,上五事,且曰:"隱蔽君德,昔咎故相,故臣得以專詆權臣;昭明君德,今在陛下,故臣以責難君父。"乞召真德秀、魏了翁用之,帝謂之曰:"人主之職無它,惟辨君子小人。"重珍對曰:"小人亦指君子為小人,此為難辨。人主當精擇人望,處之要津,正論日聞,則必知君子姓名、小人情狀矣。"兼崇政殿說書,戒家事勿以白,務積精誠以寤上意。每草奏,齋心盛服,有密啟則手書削稿,帝稱其平實。遷著作佐郎。

邊帥以《八陵圖》來上,詔百官集議,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於幕巢,猶欲邀功,自固其位,請擇賢帥如漢用充國,使之親至邊境,審度事勢,條上便宜。丞相主出師關、洛,重珍力爭。會邊帥義和戰不一,復召集議,重珍奏:"曩乞專意備守,不得已則用應兵,今不敢變前說。"不聽,遂自劾以密勿清光,乃不能遏兵端,乞免說書職。遷著作郎兼權司封郎官、起居舍人,言:"近者當侍講席,鏇命止之,或曰是日道流生朝。夫輟講偶以它故,則當知聖躬舉措之難;或所傳果得其實,則當知聖心持守之難。"帝曰:"非卿不聞此言。"關、洛師大衄,復進兵,重珍言:"若恥敗而欲勝之,則心不平而成忿,氣不平而成怒,生靈之命,豈可以忿怒用哉!"又言:"邇來用台諫,頗主不必矯激之說,似畏剛方大過之士。竊窺選用之意,正謂其平易而省事耳。然數月之間,一失於某,再失於某,借曰慎重台綱而憂其激,亦當以平正者居之。"又論禁旅貧弱,教習頻嚴,輒不能堪,不稍變通,非消變之道。

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言:"更化以來,舊敝未去者五:徇私、調停、覆護、姑息、依違是也。今又益之以輕易。"遷起居郎,以疾求去。以集英殿修撰知安吉州,權刑部侍郎,三辭不許,自劾其不能取信朝廷之罪,乞鐫斥置閒散,促覲愈力而疾不可起。詔守刑部侍郎致仕,贈朝請大夫,謚忠文。

牟子才,字薦叟,井研人。八世祖允良生期歲,淳化間盜起,舉家殲焉,惟一姑未笄,以瓮覆之,得免。子才少從其父客陳鹹,鹹張樂大宴,子才閉戶讀書若不聞,見者鹹異之。學於魏了翁、楊子謨、虞剛簡,又從李方子,方子,朱熹門人也。嘉定十六年舉進士,對策詆丞相史彌遠,調嘉定府洪雅縣尉,監成都府榷茶司賣引所,辟四川提舉茶馬司準備差遣,使者魏泌眾人遇之,子才拂衣竟去,泌以書幣謝,不受。改辟總領四川財賦所幹辦公事。

詔李心傳即成都修《四朝會要》,辟兼檢閱文字。制置司遣之文州,視王宣軍餉,鄧艾縋兵處也。道遇宣曰:"敵且壓境,宣已退矣,君毋庸往。"子才不可,遂至州視軍慶而還。甫出境,文州陷。辟知成都府溫江縣事,未上,連丁內外艱。時成都已破,遂盡室東下。免喪,心傳方修《中興四朝國史》,請子才自助,擢史館檢閱。

入對,首言大臣不公不和六事,次陳備邊三策。理宗顧問甚悉,將下殿,復召與語。翼日,帝諭宰相曰:"人才如此,可峻擢之。"左丞相李宗勉擬秘書郎,右丞相史嵩之怨子才言己,遽曰:"姑遷校勘。"俄宗勉卒,嵩之獨相,亟請外,通判吉州,轉通判衢州。日食,詔求言,上封事萬言,極陳時政得失,且乞蚤定立太子。入為國子監主簿兼史館校勘,逾年,遷太常博士。

鄭清之再相,子才兩上封事,言今日有徽、欽時十證,又請為濟王立後,以回天怒。校書郎徐霖言諫議大夫鄭寀、臨安府尹趙與{竹忌},不報,出關。子才言:"陛下行霖言則霖留,不然則不留也。二人之中,寀尤無恥,請先罷之。"寀去。至若嵩之謀復相,清之誤引嵩之之黨別之傑共政,皆歷歷為上言之。作書以孔光、張禹切責清之,清之復書愧謝。謁告還安吉州寓舍,遷秘書郎,屢辭,主管崇道觀。逾年,遷著作佐郎,又辭。清之卒之明日,詔子才還朝,遷著作郎;左丞相謝方叔、右丞相吳潛交書道上意,趣行益急,乃至。兼崇政殿說書,子才隨事奏陳,舉朝誦子才奏疏,皆曰:"有德之言也。"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兼權禮部郎官。時修《四朝史》,乃復兼史館檢討。

信州守徐謂禮奉行經界苛急,又以脊杖比校催科,饑民嘯聚為亂。子才言於上,立罷經界,謫謂禮。浙東、福建九郡同日大水,子才言:"今日納私謁,溺近習,勞土木,庇小人,失人心,五者皆蹈宣和之失。苟不恐懼修省,臣恐宣和京城之水將至矣。燮理陰陽,大臣之事,宜諭大臣息乖爭以召和氣,除壅蔽以通下情。今遣使訪問水災,德至渥也,願出內帑振之。"又言:"君子難聚而易散,今聚者將散,其幾有十。"又言:"謚以勸懲,當出自朝廷,毋待其家自請。"

左司徐霖言諫議大夫葉大有,帝大怒,逐霖,給事中趙汝騰繳之,徙它官。汝騰即出關,子才上疏留之,大有遂劾汝騰。子才上疏訟汝騰誣及大有之欺,未幾,罷大有言職。故事,早講講讀官皆在,晚講惟說書一員,宰相懼子才言己,並晚講於早,自是不得獨對矣。遷軍器少監。御史蕭泰來劾高斯得、徐霖,右司李伯玉言泰來所劾不當,上切責伯玉,降兩官,罷。子才言:"陛下更化,召用諸賢,今汝騰、斯得、霖相繼劾去,伯玉又重獲罪,善人盡矣。"除兼侍立修注官,力辭。

行都大火,子才應詔上封事,言甚切直,兼直舍人院。會泰來亦遷起居郎,恥與泰來同列,七疏力辭,上為出泰來,而子才亦請去不已,曰:"泰來既去,臣豈得獨留。"上不允。又言:"蜀當以嘉、渝、夔三城為要,欲保夔則巴、蓬之間不可無屯以控扼之,欲保渝則利、閬之間不可無屯以遏截之,欲守嘉則潼、遂之間不可無屯以掎角之,屯必萬人而後可。"升兼侍講。御史徐經孫劾府尹厲文翁,不報,出關,子才奏留之。文翁改知紹興府,又繳其命。伯玉降官已逾年,舍人院不敢行詞,子才曰:"故事,文書行不過百刻。"即為書行,以為敘復地。帝曰:"謫詞皆褒語,可更之。"子才不奉詔,丞相又道帝意,子才曰:"腕可斷,詞不可改。丞相欲改則自改之。"乃已。

淮東制置使賈似道以海州之捷,子才草獎諭詔,第述軍容之盛,不言其功,且語多戒敕,似道不樂。又言:"全蜀盛時,官軍七八萬人,通忠義為十四萬,今官軍不過五萬而已,宜招新軍三萬,並撫慰田、楊二家,使歲以兵來助。如此則蜀猶可保,不則不出三年,蜀必亡矣。"湯漢、黃蛻召試學士院,子才發策,蛻譽嵩之,罷蛻正字去。遷起居郎,言:"外郡以進奉易富貴,左右以土木蠱上心,小人以嘩競朋比陷君子,此天災所以數見也。"

明堂禮成,帝將幸西太乙宮款謝,實欲游西湖爾,子才力諫止。皇子冠,面諭作樂章,禮部言:"古者適子一醮無樂,庶子三醮有樂,用樂非是。"子才言:"嫡庶之分,特以所立之地不同,非適專用醴,庶專用醮也。樂章乃學士院故事,況面諭臣,不敢不作。"詔從之。又言:"首蜀尾吳,幾二萬里。今兩淮惟賈似道、荊蜀惟李曾伯二人而已,可為寒心。"謂:"宜於合肥別立淮西制置司、江淮別立荊湖制置司,且於漣、楚、光、黃、均、房、巴、閬、綿、劍要害之郡,或築城、或增戍以守之。"似道聞之,怒曰:"是欲削吾地也。"正月望,召妓入禁中,子才言:"此皆董宋臣輩壞陛下素履。"權兵部侍郎,屢辭,帝不允。升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御史洪天錫劾宋臣、文翁及謝堂等,不報,出關。子才請行其言,文翁別與州郡,堂自請外補,宋臣自請解內轄職,而宋臣錄黃竟不至院,蓋子才復有言也。吳子聰之姑知古為女冠得幸,子聰因之以進,得知閣門事。子才繳之曰:"子聰依憑城社,勢焰熏灼,以官爵為市,搢紳之無恥者輻湊其門,公論素所切齒,不可用。"帝曰:"子聰之除,將一月矣,乃始繳駁,何也?可即為書行。"子才曰:"文書不過百刻,此舊制也。今子聰錄黃二十餘日乃至後省,蓋欲俟其供職,使臣不得繳之耳。給、舍紀綱之地,豈容此輩得以行私於其間。"於是子聰改知澧州,待次。子才力辭去,帝遣檢正姚希得挽留之,不可。

以集英殿修撰知太平州,前是例兼提領江、淮茶鹽,子才以不諳財懇免。至郡,首教民孝弟,以前人《慈竹》、《義木》二詩刻而頒之,間詣學為諸生講說經義。修採石戰艦百餘艘,造兵仗以千計。前政負上供綱及總所綱七十萬緡,悉為補之。蠲黃、池酒息六十餘萬貫,三縣秋苗畸零萬五千餘石,夏稅畸零綢帛四千五百餘匹、絲七百餘兩、綿一萬三千餘兩、麥二千餘石。郡有平糴倉,以米五千石益之,又以緡錢二十六萬創抵庫,歲收其息以助糴本。召入對,權工部侍郎。

時丁大全與宋臣表里濁亂朝政,子才累疏辭歸。初,子才在太平建李白祠,自為記曰:"白之斥,實由高力士激怒妃子,以報脫靴之憾也。力士方貴倨,豈甘以奴隸自處者。白非直以氣陵亢而已,蓋以為掃除之職固當爾,所以反其極重之勢也。彼昏不知,顧為逐其所忌,力士聲勢益張,宦官之盛,遂自是始。其後分提禁旅,蹀血宮庭,雖天子且不得奴隸之矣。"又寫力士脫靴之狀,為之贊而刻諸石。屬有拓本遺宋臣,宋臣大怒,持二碑泣訴於帝,乃與大全合謀,嗾御史交章誣劾子才在郡公燕及饋遺過客為入己,降兩官,猶未已。帝疑之,密以槧問安吉守吳子明,子明奏曰:"臣嘗至子才家,四壁蕭然,人鹹知其清貧,陛下毋信讒言。"帝語經筵宮曰:"牟子才之事,吳子明乃謂無之,何也?"眾莫敢對,戴慶炣曰:"臣憶子才嘗繳子明之兄子聰。"帝曰:"然。"事遂解。蓋公論所在,雖仇讎不可廢也。未幾,大全敗,宋臣斥,誣劾子才者悉竄嶺海外,乃復子才官職,提舉玉隆萬壽宮。

帝即欲召子才。會似道入相,素憚子才,又憾草詔事,僅進寶章閣待制、知溫州;又嗾御史造飛語目子才為潛黨,將中以危禍。上意不可奪,遂以禮部侍郎召,屢辭,不許。乃賜御筆曰:"朕久思見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為我強起。"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見帝乃供職;子才至北關,請內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見,大說,慰諭久之。

時似道自謂有再造功,四方無虞皆其力,故肆意逸樂,惡聞讜言。子才言:"開慶之時,天下岌岌殆矣,今幸復安。不知天將去疾,遂無復憂耶?抑順適吾意,而基異時不可測之禍也。奈何懷宴安以鴆毒,而不明閒暇之政刑乎!忠厚者,我朝之家法也。乃者小人枋國,始用一切以戕其脈,今當反其所為,奈何愈益甚乎!"謂"宜悉取祖宗所以待士愛民、祈天永命者循而行之"言:"議者國之元氣也。今言及乘輿,尚見優假,事關廊廟,忿怒斯形,朝政之闕失,臣下之蔽蒙,何由上達乎?"帝曰:"非卿不聞此言。"宣坐賜茶,問外事甚悉,子才具以田裡疾苦對,帝顰蹙久之,即兼侍讀,尋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宋臣有內侍省押班之命,舉朝爭之不能得。子才入疏,詰朝,帝出其疏示輔臣,皆曰:"子才有憂君愛國之真,無要譽沽名之巧。"擢權禮部尚書。祀明堂,子才為執綏官,帝問漢、唐文物,占對詳贍。時士大夫小迕權臣,輒竄流,子才請重者量移,輕者放還。兼直學士院,前是儤直多以疾免,子才始復舊制,帝賜詩褒賞。每直,輒召對內殿,語至夜分,或就賜酒果。

兼給事中,彗星見,應詔上封事,請罷公田,更七司法。正為尚書,力辭,不許。升修國史、實錄院修撰。徐敏子以星赦量移,似道惡其為潛所用,諷後省繳之,子才不可。葉李、呂宙之等上書攻似道,似道怒,欲殺之,以它事下天府獄。子才請宥之,又遺書似道,似道復書辭甚忿,徑從天府斷遣,不復以聞,蓋懼子才再有所論駁也。

度宗在東宮,雅敬子才,言必稱先生。即位,授翰林學士、知制誥,力辭不拜,請去不已。進端明殿學士,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卒,贈四官,官其後二人。

子才事親甚孝。弟子方客死公安,挾其柩葬安吉。女弟在眉山,拔其家於兵火,致之安吉。在吉州,文天祥以童子見,即期以遠大。所薦士若李芾、趙卯發、劉黻、家鉉翁,後皆為忠義士。平江守吳淵籍富民田以千餘畝遺子才,皆即之。身後家無餘貲,賣金帶乃克葬。有《存齋集》、內制外製、《四朝史稿》、奏議、經筵講義口義、《故事四尚》、《易編》、《春秋輪輻》。子巘,大理少卿。

朱貔孫,字興甫,浮梁人。淳祐四年進士,授臨江軍學教授。丞相史嵩之聞貔孫名,欲致之館下,以祿未及親辭。喪父,服除,授福州學教授,差充江東安撫司幹辦公事。制置使王野、丘岳、馬光祖、趙與陋皆薦之。丁大全在台,勢焰熏灼,天久陰雨,貔孫貽書政府,言回積陰之道,去奸邪,罷手實,蠲米稅。奸邪,指大全也。丞相董槐得書嘉嘆。主管尚書刑、工部架閣文字。

宦者董宋臣寵幸用事,貔孫發策試胄子,極論宦寺專權之患,宋臣諷言者論罷之。光祖辟添差江東安撫司機宜文字,擢史館校勘。時大全執政,使其黨許以驟用,貔孫力拒之,且謁告歸省。遷太學博士,屬帝親擢監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首疏論大全權奸誤國之罪,倡言學校六士之冤。又以翕聚人才,凝固人心,精擇人言;增禁旅以壯帝畿,擇良守以牧內郡,選全才以守江面,嚴舟師以防海道;因地募兵,以應突至之敵,並力合勢,以援必守之地。時有建議遷都四明者,貔孫亟上疏言:"鑾輿若動,則三邊之將士瓦解,而四方之盜賊蜂起,必不可。"遂止。貔孫在講筵,言及宋臣撓政事忤旨。遷大理少卿,又遷司農少卿兼太子右諭德,詔許乘馬赴講。貔孫諭導得體,衍說經義,有關於君道者必委曲敷暢,陰寓警戒,太子每為之改容。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兼權直舍人院。

時大禮成,封命叢委,吏持詞頭下,每夕無慮數十,貔孫運筆如飛,夜未中已就,皆溫潤典雅。遷宗正少卿。丁母憂,服除,授秘書監兼太子左諭德。改監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姓名已付外矣,尋復改命浙西行公田。吏並緣為奸,貔孫疏其敝。推《春秋》尊王絀霸之旨,勸帝崇仁政,用吉士,行正論,賜齎甚渥。擢殿中侍御史兼侍講,請嚴京師淫聲奇服之禁。他所論苗耗役害及經理川蜀,皆當世急務。

宋臣覆出,朝論紛然,貔孫因對,力斥其奸,卒奪祠。升侍御史兼侍講。長星出東方,貔孫力詆外戚內臣及進奉羨餘失人心者,且曰:"回天心自回人心始。"辭旨懇切,帝為之感動,升侍讀。貔孫之再入台,屬疆場多事,屢陳備御之策。理宗春秋高,倚成賈似道,似道擅命,貔孫隨事進諫,不肯阿附,至若行公田之政,屢於經筵密以告帝,似道自是深忌之。貔孫累疏求去。

理宗崩,度宗即位,擢右諫議大夫,賜紫金魚袋兼賜章服犀帶,以疾乞辭言職,遷吏部尚書,不拜。帝以舊學故雅欲留貔孫,使者旁午於道,而貔孫辭益力,以華文閣學士知寧國府,似道諷言者論罷。久之,提舉太平興國宮,復華文閣學士、知袁州。至郡,宣布德意,以戢暴禁貪為先務。郡倉受租,舊倚斛面取贏,吏加漁取。貔孫知其敝,悉榜除之,許民自概量。宿敝頓革,田裡歡聲。興學校以勸士。升敷文閣學士,知福州、福建安撫使。未幾,卒於袁之郡治。贈四官,與恩澤二,令所在給喪事。有文集、奏議行世。

歐陽守道,字公權,一字迂父,吉州人。初名巽,自以更名應舉非是,當祭必稱巽。少孤貧,無師,自力於學。里人聘為子弟師,主人瞷其每食舍肉,密歸遺母,為設二器馳送,乃肯肉食,鄰媼兒無不嘆息感動。年未三十,翕然以德行為鄉郡儒宗。江萬里守吉州,守道適貢於鄉,萬里獨異視之。

淳祐元年舉進士,廷對,言:"國事成敗在宰相,人才消長在台諫。昔者當國惡箴規,言者疑觸迕,及其去位,共謂非才。或有迎合時宰,自效殷勤,亦有疾惡乖方,苟求玼纇,以致忠邪不辨,黜陟無章。"唱名,徐儼夫為第一,儼夫握守道起曰:"吾愧出君上矣,君文未嘗不在我上也。"授雩都主簿。

丁母憂,服除,調贛州司戶,其次在十年,後萬里作白鷺洲書院,首致守道為諸生講說。湖南轉運副使吳子良聘守道為嶽麓書院副山長。守道初升講,發明孟氏正人心、承三聖之說,學者悅服。宗人新及子必泰先寓居長沙,聞守道至,往訪之。初猶未識也,晤語相契,守道即請於子良,禮新為嶽麓書院講書。新講《禮記》"天降時雨、山川出雲"一章,守道起曰:"長沙自有仲齊,吾何為至此。"仲齊,新之字也。逾年,新卒,守道哭之慟,自銘其墓,又薦其子必泰於當道。子良代,守道復還吉州。

里有張某喪其父,小祥,而舅氏訟以事,系之獄,使不得祭,邀其售己地以葬。守道聞之,嘆曰:"吾惟痛斯子之不得一哭其父也,且其痛奈何?"明日告之邑令曰:"此非人心,濱祭而薄之,撓葬而奪之,舅如此,是自食其肉也。請任斯子出,祭而復獄。"令亟出之。其舅醜誣守道,守道亦不自辨。轉運使包恢為請祠於朝。萬里入為國子祭酒,薦為史館檢閱,召試館職,授秘書省正字。

安南國王陳日照傳位其子,求封太上國王,下省官議。守道謂:"太上者,漢高帝以尊其父,累朝未之有改,若賜詔書稱太上國王,非便。南越尉佗嘗自稱'蠻夷大長老',正南夷事也。《禮》,方伯自稱曰'天子之老',大夫致仕曰'老',自稱亦曰'老'。自蠻夷言之則有尉佗之故事;自中國言之,亦方伯致仕者之常稱。漢亦有老上單于之號,易'太'以'老'無損。或去'上'字存其'太'字,太王則有古公,三太、三少,太宰、少宰,'太'所以別於'少'也。謂父為太,則子為少矣。太以尊言,則太后、太妃、太子、太孫;以卑言,則太史、太卜、太祝、樂太、師太,固上下所通用也。"時病足,不及與議。

遷校書郎兼景憲府教授,遷秘書郎,轉對,言:"欲家給人足,必使中外臣庶無復前日言利之風而後可。風化惟反諸身。化之以儉,而彼不為儉,吾惟有卑宮室、菲飲食;化之以廉,而彼不興廉,吾惟有不貴難得之貨、不厚無益之藏。"以言罷。守道徒步出錢塘門,唯書兩篋而已。理宗遺詔聞,守道與其徒相向哭踴,僮奴孺子各為悲哀。鹹淳三年,特旨與祠。詔大臣舉賢才,少傅呂文德舉九十六人,守道預焉。添差通判建昌軍,以書謝廟堂曰:"史贊大將軍不薦士,今大將軍薦士矣,而某何以得此於大將軍哉。幸嘗蒙召,擢備數三館,異時或者謂其放廢無聊,託身諸貴人,虧傷國體,則寧得而解,願仍賦祠祿足矣。"遷著作佐郎兼崇政殿說書兼權都官郎官。經筵所進,皆切於當世務,上為動色。遷著作郎,卒,家無一錢。

守道之兄之妻蚤喪,其子演五歲余,且多病,浚生甫數月,守道三十未有室,顧無能乳哺者,日夜抱二子泣,里巷憐之。演既長,出莫知所之,守道哭而求諸野,終不能得,三年不食肉,憔悴不釋者終身。吉有賢守而大家怨之厚誣以贓者,下其事常平使者。會旱甚,禱雲騰,守道曰:"無以禱也,雲騰之神,唐郡守吳侯也。冤莫甚於前守,冤不直而吳侯於禱,侯有辭矣。匹婦藏冤,旱或三年,冤在民牧,害豈其小。"反覆千餘言,或迂笑之,守道不改,告來者不倦,守卒以得直。所著有《易故》、文集。

論曰:湯璹立朝蹇諤。蔣重珍自擢巍科,既居盛名之下,而能樹立於當世,可謂難矣。牟子才、朱貔孫,直聲著於中外。歐陽守道,廬陵之醇儒也。

部分譯文

歐陽守道,字公權,另一字迂父,吉州人。起初名叫歐陽巽,他自己認為改名去考科舉不妥當,每逢祭祀時一定稱歐陽巽。歐陽守道從小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他沒有老師,在學問上他自己很努力學習。同鄉的人請他擔任自己孩子的老師,主人偷著看到他每次在學堂吃肉時,他都偷著回家把肉送給母親,主人就替他用兩個容器裝好肉趕緊送給他母親,他才肯吃肉食,鄰居婦女、兒童沒有不為他嘆息和感動的。歐陽守道不到三十歲,就以自己的德行成為鄉裡間儒者的宗師。江萬里為吉州知州,歐陽守道參加鄉試,江萬里只對他另眼相看。

淳祐元年(1241)歐陽守道被推舉參加進士考試,在朝廷上奏對時,他說“:國事的成功和失敗在於宰相,人才的減少和增加在於台諫。從前掌管國家的人厭惡規諫,負責勸諫的人懷疑自己觸犯了當權的人,等他們罷官後,人們共同認為他們不是人才。有的人迎合當時的宰相,對宰相阿諛逢迎,十分殷勤,也有的人痛恨乖巧奸詐,對錯誤和過失也是得過且過,以至於忠直和姦邪不能辨別,提升和罷免官員沒有章法。”決定進士名次時,徐儼夫排在第一位,徐儼夫握著歐陽守道的手站起來說:“我的名次在您之上,使我感到羞愧,您的文章未嘗不在我之上啊。”歐陽守道被授予雩都主簿。

歐陽守道遭母喪,他為母親守孝期滿後,調任為贛州司戶,他在贛州呆了十年,後來江萬里建成白鷺洲書院,首先請歐陽守道為學生講說。湖南轉運副使吳子良聘請歐陽守道為嶽麓書院副山長,歐陽守道第一次給學生講課,就闡明了孟氏端正人心,繼承三聖的學說,學習的人都心悅誠服。族人歐陽新和自己的兒子歐陽必泰先在長沙客居,聽說歐陽守道來了,就前去拜訪他,開始他們還不認識,見面後他們談話都能互相契合,歐陽守道就向吳子良請求,對歐陽新給予優禮,請他為嶽麓書院講書。歐陽新講《禮記》中“上天降下符合時氣的雨、山川出現雲”一章,歐陽守道站起來說“:長沙自己有仲齊這樣的人,我為什麼到這來。”仲齊,是歐陽新的字。第二年,歐陽新去世,歐陽守道十分悲痛,親自為他寫墓志銘,又在掌權的人面前推薦歐陽新的兒子歐陽必泰。吳子良代歐陽守道為嶽麓書院副山長的職位,歐陽守道又回到吉州。

鄉里有位喪父的張某,在父親死後一周年準備舉行祭祀禮時,他的舅舅因事訴訟他,他被投到監獄裡,使張某不能祭祀父親,張某的舅舅要求他買自己的土地埋葬父母。歐陽守道聽說這件事後,嘆著氣說:“我只痛惜這個兒子不能去哭祭父親啊,但只痛惜又能怎么樣?”第二天歐陽守道把這事報告給縣令說:“這不是人心所能想到的,在將要舉行祭禮時而去逼迫他,阻撓安葬死去的人而耽誤他,舅舅這樣,是在自己吃自己的肉。請讓這個兒子出來,等他祭祀完父親再回到獄中。”縣令馬上放出了張某。張某的舅舅誣陷歐陽守道,歐陽守道也不替自己申辯。轉運使包恢替他向朝廷請求回家祭祀。江萬里入朝擔任國子祭酒,推薦歐陽守道為史館檢閱,歐陽守道應召試館職,被授予秘書省正字。

安南國王陳日照傳王位給他的兒子,請求朝廷封他為太上國王,皇上把這個請求交給大臣們討論。歐陽守道說:“太上的稱號,是漢高帝用來尊奉他父親的,歷朝都沒有改變,如果賜封陳日照為太上國王,不合適。南越的尉佗曾經自稱‘蠻夷大長老’,這符合南夷的事。《禮》中說,一方諸侯之長自稱‘天子之老’,士大夫辭官退休稱‘老’,自稱也叫‘老’。從蠻夷方面講,有尉佗稱‘老’的先例;從中國來講,也有一方諸侯之長和辭官退休稱‘老’的源頭。漢代也有老上單于的稱號,把‘太’改成‘老’沒有損害。或者去掉‘上’字留下‘太’字,稱太王的則有古公,三太、三少,太宰、少宰,所以‘太’與‘少’是有區別的。稱父親為太,那么兒子就是少。從尊的方面稱太,則有太后、太妃、太子、太孫;從卑的方面稱太,則有太史、太卜、太祝、樂太、師太,‘太’字,本來是上下通用的。”當時歐陽守道腳患病,沒能議論到底。

歐陽守道被升為校書郎兼景憲府教授,升為秘書郎,在百官輪次奏對時,他說“:陛下要想做到家家富裕,人人豐足,一定要讓朝內外的群臣百姓不再像以前那樣只講求利,然後才能達到目的。要改變只講求利的風氣,只能從自身做起。用勤儉教化群臣百姓,但他們不做勤儉的事,陛下就只能不建高大的宮殿、在飲食上簡單和平常;用廉潔教化群臣百姓,但他們不做廉潔的事,陛下就只有對那些難得到的東西不看重,不儲藏那些沒有好處的東西。”歐陽守道因講政事得失被罷官。歐陽守道徒步走出錢塘門,只帶了兩箱書而已。理宗的遺詔傳來,歐陽守道和他的弟子們相視痛哭,書僮、僕人也都很悲哀。鹹淳三年(1267),皇上特下詔旨給他管理宮觀的閒職。皇上下詔讓大臣們推舉賢能的人才,少傅呂文德推舉了九十六人,其中有歐陽守道。歐陽守道為添差通判建昌軍,他用書感謝宗廟明堂說“:史書稱讚大將軍不推薦讀書人,現在大將軍推薦讀書人了。而我憑什麼能得到大將軍的推薦呢?我曾經有幸蒙受皇恩被召用,提升為館職,以後或許有人認為我是一個沒有什麼才能的廢人,只因巴結權貴才被推薦的,這對國家不利,所以我寧可解除職務,願意仍舊領朝廷給的管宮觀的俸祿,這就足夠了。”歐陽守道升為著作佐郎兼崇政殿說書兼權都官郎官。他在為皇帝講讀時,都結合當時的政務,皇上為此也很激動。歐陽守道升為著作郎,他去世,他的家一貧如洗。

歐陽守道的哥哥和嫂子都死得早,他們的兒子歐陽演五歲多,而且常有病,歐陽浚生下才幾個月,歐陽守道三十歲還沒成家,沒有哺乳孩子的能力,他就日夜抱著兩個孩子哭,鄰里們都可憐他們。歐陽演長大後,出去不知到了什麼地方,歐陽守道哭著在田野里尋找,始終沒找到,因此他三年不吃肉,失去歐陽演的痛苦折磨他一生。吉州有位賢德的郡守但大家怨恨他,說了很多誣陷他貪污的話,郡守被交給常平使者處治。恰好天大旱,人們祈雨,歐陽守道說:“不用祈禱了,雨神,是唐代的郡守吳侯。冤屈沒有比前任郡守大的,冤屈不伸,那么吳侯對祈雨的人也有話回答了。一個婦人的冤屈,或許還要大旱三年,郡守的冤屈,災害也不能小啊。”歐陽守道反覆講了一千多句這種話,有的人就嘲笑他,歐陽守道仍然不動搖,不知疲倦地對來祈雨的人說,郡守的冤案終於得到平反。歐陽守道著有《易故》、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