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兵智部·趙充國

作者:馮夢龍

【原文】

先零、罕、開皆西羌種,各有豪,數相攻擊,成仇。匈奴連合諸羌,使解仇作約。充國料其到秋變必起,宜遣使行邊預為備。於是兩府白遣義渠安國行視諸邊,分別善惡。安國至,召先零諸豪三十餘人,以尤桀黠,皆斬之,縱兵擊斬千餘級,諸降羌悉叛,攻城邑,殺長吏。上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無逾於老臣者矣。”充國時年七十餘。上問:“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充國至金城,須兵滿萬騎,方渡河,恐為虜所遮,即夜遣三校銜枚先渡,渡輒營陣。及明,以次盡渡。虜數十百騎來,出入軍旁。充國意此驍騎難制,且恐為誘,戒軍勿擊,曰:“吾士馬新倦,不可馳逐,擊虜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也。”

遣騎候四望峽中,亡虜。夜引兵至落都,謂諸校司馬曰:“吾知羌無能為矣。使發數千人守杜四望、峽中,兵豈得人哉!”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饗軍士,士皆欲為用。虜數挑戰,充國堅守。(邊批:節節持重。)初罕開豪靡當兒使弟雕庫來告都尉曰:“先零將反。”後數日,果反。雕庫種人頗在先零中,都尉趙充國即留雕庫為質。充國以為亡罪,遣歸告種豪:“大兵誅有罪,毋取並滅,能相捕斬者,除罪:斬大豪有罪者一人,賜錢四十萬,中豪十五萬,下豪二萬,大男三千,女子及老小千錢。又以所捕妻子財物與之。”欲以威信招降罕開及劫略者,解散虜謀。酒泉太守辛武賢上言:“今虜朝夕為寇,土地寒苦,漢馬不能冬,可益馬食,以七月上旬齎三十日糧,分兵並出張掖、酒泉,合擊罕開。”天子下其議,充國以為:“佗負三十日食,又有衣裝兵器,難以追逐。據前險,守後阨,以絕糧道,必有傷危之患。且先零首為畔逆,宜捐罕開暗昧之過,先誅先零以震動之。”朝議謂:“先零兵盛而負罕開之助,不先破罕開,則先零未可圖。”(邊批:似是而非。)天子遂敕充國進兵。充國上書謝罪,因陳利害曰:“臣聞兵法:‘攻不足者守有餘。’‘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即罕羌欲為寇,宜簡練以俟其至,以逸待勞,必勝之道也。今釋致虜之術,而從為虜所致之道,愚以為不便。先零羌欲為背畔。故與罕開解仇結約。然其私心,亦恐漢兵至而罕開背之。其計常欲先赴罕開之急,以堅其約。先擊罕羌,先零必助之。今虜馬肥、食足,擊之未見利,適使先零得施德於罕羌以堅其約。黨堅勢盛,附者浸多,臣恐國家之憂不二三歲而已。於臣之計,先誅先零,則罕開不煩兵而服;如其不服,須正月擊之未晚。”上從充國議,充國引兵至先零,虜久屯聚,解弛,望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道阨狹,充國徐行驅之。(邊批:又持重。)或曰:“逐利宜亟。”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諸校皆曰:“善。”虜赴水溺死數百,降及斬首五百餘人。兵至罕地,令軍毋燔聚落芻牧田中。罕羌聞之,喜曰:“漢果不擊我矣。”豪靡忘來自歸,充國賜飲食,遣還諭種人,時羌降者萬餘人。充國度羌必壞,請罷騎兵,留萬人屯田,以待其敝。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漢朝時,先零、罕、開都是西羌的種族,各有自己的酋長,因為彼此互相攻擊而成為仇家。後來匈奴聯合羌人各部,互相訂立了盟約,才將仇恨解除。趙充國認為等到秋天馬肥之時,一定會有羌變發生,於是建議先派遣使者去巡視邊境的守衛部隊,讓他們預先做好防備。於是丞相和御史兩府就派遣義渠安國去巡視邊境,了解羌人逆順的情形。義渠安國到了羌地,便召集了三十多個先零各族的酋長,將其中特別傲慢、不順從的人都殺了,還任由軍隊去攻打先零人,殺死羌人好幾千,各個部族的羌人都起來反抗,攻陷城池,殺死長吏。昭帝問:“可以任命誰為將軍帶兵去平定叛亂呢?”趙充國回答說:“再也沒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選了。”趙充國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昭帝說:“將軍能否預算到當前羌人的勢力?您打算帶多少兵馬去呢?”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打仗的事是很難去憑空構想的。老臣想先到金城走一趟,然後再計畫攻討的策略。”趙充國到了金城,徵調了一萬名士兵想要渡河,又怕遭到羌人的截擊,於是便趁著夜晚派三個營的士兵先悄悄渡河。渡過河之後,立即紮營以防羌人來進犯。到第二天天亮,軍士們已依次全都安然渡過了河,羌人發覺之後,派了數百名騎兵,在漢軍營帳附近出沒進行騷擾。趙充國心想羌人的騎兵一向都驍勇善戰,很難制服,再說這也很有可能是羌人的誘敵之計,於是下令說:“我軍兵馬剛剛渡過河,略微有些疲倦,不必追擊羌騎,攻擊羌人要以將他們消滅為目標,區區數百名羌騎,沒有必要去貪求。”

趙充國一面派出騎兵去四望和峽中偵察,發現那裡並沒有羌人出沒。於是趁著夜色引兵到落都,召集各部的將領說:“我知道羌人不善於用兵,假如他們派遣幾千人防守四望和峽中這兩個地方,我軍哪能再向前推進呢?”於是向西推進到西部的都尉府,日日宴饗軍士,士卒們都願意為他效力。羌人好幾次前來挑釁,趙充國都下令堅守。(邊批:步步持重。)開始,罕開的酋長靡當兒派遣他的弟弟雕庫告訴都尉說:“先零人想要造反。”過了幾天,先零人果然叛變了。但是有很多雕庫的族人也在先零的部隊中,都尉就將雕庫留下來做人質。趙充國認為雕庫沒有罪,就將他放了,讓他回去告訴各個酋長說:“漢朝大軍是來誅討有罪之人的,並不是要將所有的羌人都趕盡殺絕,犯法的人如果能夠戴罪立功,斬殺其他已犯罪的人,可以免去罪罰:殺死大頭目的人賞賜錢財四十萬,中頭目的人十五萬,小頭目的人三萬,男人三千,女子以及老弱各賞給一千,同時俘虜所獲的女子以及財物也都完全歸那個人所有。”趙充國想憑藉自己的威信去招降羌人以及那些被劫持而反叛的人,來瓦解羌人的陰謀。酒泉太守辛武賢上奏說:“現在羌人早晚都會來騷擾邊境。羌地苦寒,漢朝的戰馬沒有辦法適應北方冬天的氣候,可以增加馬飼料,不如在七月上旬,攜帶三十天的糧食,分別從張掖、酒泉兩地,合攻罕開。”昭帝把奏章交給趙充國謀劃。趙充國認為:“馬匹背負三十天的糧食,再加上衣服、武器等裝備,難以追擊敵人。如果羌人再提前占據險要關塞,然後嚴守厄塞,斷絕官兵的糧道,那么對官軍來說是十分不利的,必定會有傷亡危險的顧慮。再說首先謀反的是先零人,其他羌族只是因為受到了先零的脅迫才跟隨作亂的,因此應該先把罕開附和先零反叛的愚昧過失,放在一邊不予追究,先對先零進行誅討,以威服其他羌人。”然而群臣卻認為:“先零兵力強大,又依靠罕開的幫助,如果不先攻破罕開,很難平服先零。”(邊批:這是似是而非的論斷。)於是昭帝下令趙充國對罕開發起進攻。趙充國上書請罪,剖陳利害,說:“臣看《孫子兵法》上說過,‘兵力不足以進攻的就要防守’,又說,‘善作戰的人,能掌握敵人,卻不被敵人所掌握’。現在羌人入寇,我們應該做的是整飭兵馬,訓練戰士,以逸待勞,才是制勝的關鍵;如今放棄制敵的先機,落入敵人的戰術,愚臣認為是萬萬不可的。先零想要反叛大漢,因此才和罕開化解了過去的仇恨,訂立盟約;但是他們心中也在擔心萬一漢兵一到,罕開或許會背叛他們,因此先零希望漢軍能先攻打罕開,他們好出兵救助罕開,以表示自己在堅守彼此的盟約。先攻擊罕開羌,先零一定幫助他。現在羌馬肥壯,糧食充足,我們出兵攻擊,恐怕沒有任何好處,只是正好讓先零有機會有恩於罕開,更加堅定了他們之間的盟約。先零的勢力也會日漸壯大起來,歸附的羌人也會越來越多。老臣擔心到那時候,先零或許會成為我朝的大患,到那時就不僅僅是兩三年的外患而已了。依老臣之見,如果能夠先消滅先零,即使不討伐罕開,罕開也會自然歸順我朝;萬一先零已經被消滅,而罕開仍然沒有順服,那么,到正月的時候再進攻也不晚。”昭帝接受了趙充國的意見。趙充國於是率領軍隊進攻先零,先零因為長時間的安逸生活,已是防備鬆懈,看到漢朝大軍之後,紛紛丟下車輛輜重,想要渡湟水逃命,由於道路狹隘,趙充國只緊緊地跟隨在這些潰逃的敵人後面,慢慢地驅趕,並沒有急著追趕。(邊批:又是持重。)有人說:“追擊先零的逃兵,正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趙充國說:“這些都是走投無路的窮寇,不可過分地逼迫他們,慢慢地追趕他們,他們便會沒命地逃走;但是如果將他們逼急了的話,他們或許會回過頭來拚命的。”諸將都認為他說的有道理。結果羌人有好幾百個人被水淹死了,投降或被砍頭的有五百多個人。漢軍來到罕羌人居住之地後,趙充國下令:不準燒毀他們的部落,也不可在他們田裡收割農作物或者放牧馬匹。罕羌聽說這件事,都非常高興地說:“漢軍果然不是來消滅我們的啊。”羌酋靡忘於是自動前來歸順,趙充國賜給他食物以後,將他放回去勸說其他的族人。一時之間,有一萬多名羌人請求投降,趙充國預料羌人會自動瓦解,因此遣回了全部騎兵,並請準予留下一萬名兵士在當地屯田,靜觀其變。

注釋
①桀黠:桀,執拗、不順從。黠,惡。
②隃度:遙測。
③金城:今蘭州。
④種人:其部族之人。
⑤毋燔聚落芻牧田中:不要焚燒村落及在田中刈草、放牧。
⑥壞:謂其內部生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