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卷十六·小貞大貞

作者:洪邁

人君居尊位,倒持太阿,政令有所不行,德澤有所不下,身為寄坐,受人指麾,危亡之形,且立至矣。故《易》有“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之戒,謂當以漸而正之。說者多引魯昭公、高貴鄉公為比。予謂此自系一時國家之隆替,君身之禍福,蓋有剛決而得志,隱忍而危亡者,不可一概而論也。漢宣帝之誅霍禹,和帝之誅竇憲,桓宗之誅梁冀,魏孝莊之誅爾朱榮,剛決而得志者也。魯昭公之討季氏,齊簡公之謀田常,高貴鄉公之討司馬昭,晉元帝之徵王敦,唐文宗之謀宦者,潞王之徒石敬瑭,漢隱帝之殺郭威,剛決而失者也。若齊鬱林王知鸞之異志,欲取之而不能;漢獻帝知曹操之不臣,欲圖之而不果;唐昭宗知朱溫之必篡,欲殺之而不克,皆翻以及亡,雖欲小正之,豈可得也?

譯文

君主處在尊貴的地位,把權柄授給他人,自己反受其害,政令不能實行,恩德不能施予,自身寄在客坐,受別人的指揮,危急覆亡的情形,就要到了。因此《 易經》 有“屯積那些恩惠膏澤,稍作糾正,吉祥;大作改正,兇險”的戒言,說的是應當慢慢地改變地位。談論的人多引用魯昭公、高貴鄉公作為例子。我認為這即使關係到一個時期國家的興隆衰替,關係到君王的災禍福份,卻也有剛烈果決而實現志願的,也有勉強忍耐而遭到危亡的,不能夠一概而論。漢宣帝誅殺霍禹,漢和帝誅殺竇憲,漢桓帝誅殺梁冀,魏孝莊帝誅殺爾朱榮,這都是剛烈果決而實現志願的例子。魯昭公討伐季氏,齊簡公策劃對付田常,高貴鄉公討伐司馬紹,晉元帝征伐王敦,唐文宗圖謀誅除宦官,潞王讓石敬瑭遷徒,漢隱帝殺郭威,這都是剛烈果決卻失敗了的。象齊鬱林王知道蕭鸞有叛逆之心,想要收取他卻不能夠;漢獻帝知道曹操不守臣道,想要除掉他卻不成功;唐昭宗知道朱溫一定會篡奪皇位,想要殺了他卻做不到;這些人都反而導致了自己的滅亡,雖然想稍作糾正,難道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