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粵西遊日記八

作者:徐弘祖

十六日 余暫憩趙寓,作寄衡州金祥甫書,補紀游之未盡者。

十七日 雨。余再憩趙寓,作家報並祥甫書,簡點所市石。是日下午,輒閉諸城門,以靖蒲燔靈也。先是,數日前先禮懺、演劇於藩城後,又架三木台於府門前。有父、母及妃三靈,故三台。至是夜二鼓,遍懸白蓮燈於台之四旁,置火炮花霰xiàn禮花於台上,奉靈主於中,是名“升天台”。司道官吉服奠觴敬酒,王麻冕拜,復易吉服再拜,後乃傳火引線發炮,花焰交作,聲震城谷。時合城士女喧觀,詫為不數見之盛舉。促余往寓目,余僵臥不起,而得之靜聞者如此。

十八日 托靜聞從朝雲岩覓融止上人入寓。飯後,以所寄金祥甫書及家報、石帳付之,托轉致於衡,囑祥甫再寄家中。

十九日 以行囊簡付趙主人時雨。余雨中出浮橋,將附舟往陽朔。時即開之舟,挨擠不堪;姑入空舟避雨,又不即去,乃托靜聞守行李於舟,余復入城。登城樓,欲覓逍遙樓舊跡,已為守城百戶置家於中。遂由城上南行,二里,抵文昌門。門外為五勝橋,漓之支流與陽江之分派交通於下。復循城外西過寧遠門,乃南越南門橋,覓摹碑者,已他出。余初期摹匠同往水月,拓陸務觀、范石湖遺刻。至是失期,乃赴雉山別鄭、楊諸君,以先兩日二君托人來招也。比至,又晤白益之,名弘謙,真謙謙君子也。時楊君未至,余少待之,雨大至,遂坐雉岩亭,方伸紙欲書補紀游,而楊君、朱君繼至,已而鄭君書《小序》見投,而朱君之弟滌凡亦以詩貺kuàng贈與,余交作詩答之。暮,抵水月岩西舟中,宿。

二十日 舟猶欲待附者乘船的人,因令顧仆再往覓拓工。遂同抵水月觀洞,示所欲拓,並以紙價付之,期以陽朔游還索取所拓。是日補紀遊程於舟中。舟泊五勝橋下,晚仍北移浮橋,以就眾附也。是日晴麗殊甚,而暑氣逼人。當午有王孫五人入舟強丐乞討焉,與之升米而去。

二十一日 候附舟者,日中乃行。南過水月洞〔東〕,又南,〔雉山、穿山、鬥雞、劉仙、崖頭諸山,皆從陸遍游者,惟鬥雞未到,今舟〕出鬥雞山東麓。〔崖頭有石門淨瓶勝,舟隔洲以行,不能近悉。去省已十里。〕又東南二十里,過龍門塘,江流浩然,南有山嵯峨駢立,其中峰最高處,透明如月掛峰頭,南北相透。又東五里,則橫山岩屼突江右。漸轉漸東北行,五里,則大墟在江右,後有山自東北迤邐來,中有水口,疑即大澗榕村之流南下至此者。於是南轉又五里,江右復有削崖屏立。共隔江為逗日井,亦數百家之市也。又南五里,為碧崖,崖立江左,亦西向臨江,下有庵。橫山、碧崖二岩夾江右左立,其勢相等,俱不若削崖之崇擴也。碧崖之南,隔江石峰排列而起,橫障南天,上分危岫,幾埒巫山,下突轟崖,數逾匡老。於是扼江而東,江流齧其北麓,怒濤翻壁,層嵐倒影,赤壁、采磯,失其壯麗矣。崖間一石紋,黑鏤白章,儼若泛海大士,名曰沉香堂。其處南雖崇淵極致,而北岸猶〔夷〕豁,是為賣柴埠。共東五里,下寸金灘,轉而南入山峽,江左右自是皆石峰藿珮,爭奇炫詭,靡不出人意表矣。入峽,又下斗米灘,共南五里,為南田站。百家之聚,在江東岸,〔當臨桂、陽朔界。〕山至是轉峽為塢,〔四面層圍,僅受此村。〕過南田,山色已暮,舟人夜棹不休。江為山所託,佹guǐ偶然東佹南,盤峽透崖,二十五里,至畫山,月猶未起,而山色空濛,若隱若現。又南五里,為興平。群峰至是東開一隙,數家綴江左,真山水中窟色也。月亦從東隙中出,舟乃泊而候曙,以有客欲早起赴恭城耳。由此東行,有陸路通恭城。

〔灕江自桂林南來,兩崖森壁回峰,中多洲渚分合,無翻流之石,直瀉之湍,故舟行屈曲石穴間,無妨夜棹;第月起稽緩,闇行明止,未免悵悵。〕

二十二日 雞鳴,恭城客登入去,即棹舟南行。曉月漾波,奇峰環棹,覺夜來幽奇之景,又翻出一段空明色相矣。南三里,為螺螄岩。〔一峰盤鏇上,轉峙江右,〕蓋興平水口〔山〕也。又七里,東南出水綠村,〔山乃斂峰〕。天猶未曉,乃掩篷就寐。二十里,古祚驛。又南十里,則龍頭山錚錚露骨,〔而陽朔〕縣之四圍,攢作碧蓮玉筍世界矣。

陽朔縣北自龍頭山,南抵鑒山,二峰巍峙,當灕江上下流,中有掌平之地,乃東面瀕江,以岸為城,而南北屬於兩山,西面疊垣為雉,而南北之屬亦如之。西城之外,最近者為來仙洞山,而石人、牛洞、龍洞諸山森繞焉,通省大路從之,蓋陸從西而水從東也。其東南門鑒山之下,則南趨平樂,水陸之路,俱統於此。正南門路亦西北轉通省道。直南則為南斗山延壽殿,今從其旁建文昌閣焉,無徑他達。正北即陽溯山,層峰屏峙,東接龍頭。東西城俱屬於南隅,北則以山為障,竟無城,亦無門焉。而東北一門在北極宮下,僅東通江水,北抵儀安祠與讀書岩而已,然俱草塞,無人行也。惟東臨灕江,開三門以取水。從東南門外渡江而東,瀕江之聚有白沙灣、佛力司諸處,頗有人煙雲。

上午抵城,入正東門,即文廟前,從其西入縣治,荒寂甚。縣南半里,有橋曰“市橋雙月”,八景之一也。〔橋下水西自龍洞入城,〕橋之東,飛流注壑。〔壑大四五丈,四面叢石盤突,〕是為龍潭,入而不溢。橋之南有峰巍然獨聳,詢之土人,名曰易山,蓋即南藉以為城者。其東麓為鑑山寺,亦八景之一。“鑒寺鐘聲。”寺南倚山臨江,通道置門,是為東南門。山之西麓,為正南門。其南崖之側,間有罅如合掌,即土人所號為雌山者也。從東南門外小磴,可至罅傍。余初登北麓,即覓道上躋,蓋其山南東二面即就崖為城,惟北面在城〔內〕,有微路級,久為莽棘所蔽。乃攀條捫隙,久之,直造峭壁之下,莽徑遂絕。復從其旁躡巉石,緣飛磴,盤鏇半空,終不能達。乃下。已過午矣。時顧仆守囊於舟,期候於東南門外渡埠旁。於是南經鑒山寺,出東南門,覓舟不得,得便粥就餐於市。詢知渡江而東十里,有狀元山,出西門二里,有龍洞岩,為此中名勝,此外更無古蹟新奇著人耳目者矣。急於覓舟,遂復入城,登鑒山寺,寺倚山俯江,在翠微中,城郭得此。沈彬詩云“碧蓮峰里住人家”,誠不虛矣。時午日鑠金形容天氣酷熱,遂解衣當窗,遇一儒生以八景授告訴。市橋雙月,鑒寺鐘聲,龍洞仙泉,白沙漁火,碧蓮波影,東嶺朝霞,狀元騎馬,馬山嵐氣。復由二門覓舟,至文廟門,終不得舟。於是仍出東南門,渡江而東,一里至白沙灣,則舟人之家在焉。而舟泊其南,乃入舟解衣避暑,濯足沽醪,竟不復搜奇而就宿焉。

白沙灣在城東南二里,民居頗盛,有河泊所在焉。其南有三峰並列,〔最東一峰曰白鶴山。〕江流南抵其下,曲而東北行,抱此一灣,沙土俱白,故以白沙名。〔其東南一溪,南自二龍橋來,北入江。溪在南三峰之東,逼白鶴西址出。溪東又有數峰,自南趨北,界溪入江口,最北者,書童山也,江以此乃東北逆轉。〕

譯文

十六日我暫時歇息在趙家寓所,寫了寄給衡州金祥甫的信,補記遊記未完的部分。

十七日下雨。我再歇息在趙家寓所。寫家信及給祥甫的信,檢點買來的石頭。這天下午,老是關閉著各道城門,是因為靖江王府祭靈。這之前的前幾天就先在王城禮佛、演戲,又架了三座木台”在王府門前。〔有父、母及王妃的三個靈位,所以有三座木台。〕到這天夜裡二更時,在木台的四旁懸掛白色的蓮燈,在台上放置了爆竹花炮,供奉靈牌於正中,這名叫“升天台”。司、道一級的官員身穿吉服敬酒祭奠,靖江王穿著麻衣麻帽跪拜,又換了吉服兩次祭拜,然後就傳火種點燃導火繩引發鞭炮,火花焰火併作,響聲震盪城垣山谷。當時全城男女喧鬧著觀看,十分詫異認為是不多見的盛大舉動。催促我前往觀看,我僵睡床上不起,而是從靜聞那裡聽到的情況如此。

十八日託付靜聞從朝雲岩找到融止法師來到寓所中。飯後,把寄給金祥甫的信及家信、買石頭的帳單交付給融止,托他轉送到衡州,再囑託祥甫寄到家中。

十九日把行李點清託付給主人趙時雨。我在雨中走出浮橋,將要搭船前往陽朔。當時馬上要開船,人挨擠不堪;暫且進入空船中避雨,又不馬上離開;只好托靜聞在船上守行李,我再進城去。登上城樓,想要尋找逍遙樓舊跡,已經被守城的百戶在那安了家。於是由城牆上往南行,二里,抵達文昌門。門外是五勝橋,灕江的支流與陽江的支流交匯於橋下。再沿著城外向西經過寧遠門,便向南越過南門橋,尋找拓碑的人,已出門到其他地方去了。我當初與拓碑的匠人約好一同前往水月洞,去拓陸務觀、范石湖遺留下的碑刻。至此失約,只有趕到雄山辭別鄭、楊諸君,因為前兩天二位先生托人來招喚。及來到時,又會見了白益之,〔名叫弘謙。〕真是個謙謙君子。此時楊君未來,我暫時等一等他,雨大降,便坐在錐岩亭中。剛鋪開紙想要補寫遊記,楊君、朱君相繼來到,不久鄭君寫了小序來贈,而朱君的兄弟超滌、超凡也拿相贈,我先後作了詩答贈他們。傍晚,來到水月岩西側的船中,睡下。

二十日船仍想要等人來搭船,因而命令顧仆再去找拓碑的工匠。於是一同來到水月洞觀察岩洞,把想拓的碑刻指給他,並拿出紙錢付給他,約定在陽朔遊覽完返回時索取所拓的拓片。這天在船中補記遊覽的路程。船停泊在五勝橋下,到晚上仍舊往北移到浮橋下,以便大家就便搭乘。天氣特別晴朗艷麗,可暑氣逼人。當天中午有王孫五人進船來強行乞討,給了他們一升米便離開了。

二十一日等人來搭船,日上中天才開船。往南經過水月洞東面,又向南,是難山、穿山、鬥雞山、劉仙岩、崖頭諸山,都是陸地所游之處,唯有鬥雞山未到過,今天船經過鬥雞山東麓。崖頭有石門、淨瓶兩處勝景,船隔著小洲行走,不能接近詳細觀看。離省城已有十里。又往東南行船二十里,經過龍門塘,江流浩浩蕩蕩,南面有山巍峨並立,此山中峰最高處有亮光透出,如同明月掛在峰頭,南北相通。又向東行五里,就見橫山岩突兀在江右。漸漸轉向東北行,五里,就見大墟在江右,後面有山從東北方透選而來,市中有河口,懷疑就是大澗榕村的水流向南下流至此的河口。於是轉向南又行五里,江右又有削崖屏風樣矗立。那隔江之處是逗日井,也是有數百家人的集市。又向南五里,是碧崖,石崖立在江左,也是向西面臨江流,下邊有寺庵。橫山、碧崖兩座高峻的山崖,夾立在江流左右,它們的山勢相等,都不如削崖那樣高大。碧崖的南邊隔江處石峰排列而起,橫向遮擋住南面的天空,上邊分出險峰,幾乎與巫山相等,下部突出崩裂的石崖,每每超過廬山。石峰在這裡扼住江流往東延去,江流啃咬著它的北麓,怒濤翻卷上石壁,層層霧氣倒映著山影,赤壁、采石磯與之相比都失去了壯麗。崖壁間有一條石紋,黑白花紋相間,儼然似飄洋過海的觀音大士,名叫沉香堂。此處南面雖然極其高峻淵深,但北岸仍然平坦開闊,這裡是賣柴埠。共往東行五里,下了寸金灘,轉向南駛入山峽間,江左右兩岸從這裡起都是突兀的石峰,爭奇夸異,無不出人意外。進入峽中,又下了斗米灘,共向南五里,是南田站。是有百戶人家的村落,在江東岸,位於臨桂縣、陽朔縣的交界處。山到了這裡峽谷變成了山塢,四面層層圍住,僅能容納此村。過了南田站,山色已晚,船夫夜間划船不止。江流被山體襯托,忽而往東忽而往南,繞著峽谷穿過山崖,行二十五里,來到畫山,月亮還未升起,可山色空壕,若隱若現。又向南五里,是興平。群峰至此在東面張開一道縫隙,幾戶人家.點綴在江左岸上,真是山水中隱居的景色呀!月亮也從東面的縫隙中露出來,船便停泊下來等待天明,因為有乘客打算一早起身趕到恭城去。〔由此往東走,有陸路通到恭城去。〕

灕江自桂林往南流來,兩岸的山崖石壁森立,峰巒迴繞,江中有許多小洲時分時合,沒有翻卷江流的岩石和直瀉的急流,所以船雖行走在彎彎曲曲的山石洞穴之間,不妨害夜裡行船,但是月亮升起得太遲緩,在暗中行船,月明了卻停下不走,心中未免悵悵不樂。

二十二日雞鳴時,去恭城的乘客登入離開了,馬上划船往南行。曉月蕩漾在碧波之中,奇峰環繞著小船,覺得夜裡幽奇的景色,又呈現出一片空曠明澈的景象來了。往南三里,是螺蜘岩。一座山峰盤鏇而上,轉峙在江右,大概是興平的水口山。又行七里,從東南方經過水綠村,山體這才收斂了鋒芒。天還未發亮,我就掩下船篷上床睡覺。二十里,到古柞騷。又向南十里獷就見龍頭山露出錚錚石骨,縣城的四周圍,山峰攢聚成碧蓮玉筍的世界了。陽朔縣北面起自龍頭山,南邊抵達鑒山,兩座山峰巍峨雄峙,正在灕江的上、下游,當中有塊手掌大的平地,卻東面瀕江,憑藉江岸築城,而南北兩面連線著兩座山,西面築牆作為城牆,而且南北兩面連線山的地方也如此。城西之外,最近的地方是來仙洞山,而石人、牛洞、龍洞諸山森然環繞著,通往省城的大路經由那裡,大概是陸路從西面走而水路從東邊走。陽朔縣城東南門的鑒山之下,是往南通向平樂府的路,水路陸路,全會聚於此。正南門的道路也是向西北轉通到省城。一直往南就是南斗山延壽殿,今夭在它旁邊建起了文昌閣,沒有路通到其他地方。正北就是陽朔山,層層山峰似屏風樣聳峙,東邊接著龍頭山。•東西兩面的城牆都連線到城南隅,北面就以山作為屏障,竟然沒有城牆,也無城門。而東北的一道城門在北極宮下,僅往東通到江水,往北抵達儀安祠與讀書岩而已,然而全被荒草堵塞了,無人行走。唯有在東邊瀕臨灕江處,開了三道城門以便取水。從東南門外渡江往東去,瀕江的村落有白沙灣、佛力司各地,有很多人煙。

上午到達縣城,進入正東門,就是文廟前,從文廟西邊走入縣衙,十分荒涼寂寥。縣城南面半里,有座橋叫“市橋雙月”,是八景之一。橋下的水流自西邊龍洞岩流入城中,橋的東面,飛流注入壑谷中。壑谷大四五丈,四面成叢的岩石盤結飛突,這是龍潭,水流進去卻不見溢出。橋的南邊有山峰巋然獨聳,向本地人打聽它,名叫易山,大概就是南面藉以築城的山。它的東麓是鑒山寺,也是八景之一。〔叫“鑒寺鐘聲”。〕寺南面依山臨江,通有道路,設定了城門,這就是東南門。山釣西麓,是正南門。山南面山崖的側邊,壁間有裂縫如像合起來的手掌,就是當地人號稱為雌山的地方了。從東南門外的小石瞪,可走到裂縫旁。我起初登上北麓,馬上找路上登,原來此山南東兩面便就著山崖築城,唯有北面在城內,有小路石階,長期被叢莽荊棘所遮蔽。只好攀著枝條抓住石縫走,很久,徑直到達峭壁之下,叢草雜生的小徑便斷了。再從峭壁旁踩著高險的岩石,沿著飛空的石瞪,盤鏇在半空中,始終不能到達。只好下山,已過了中午了。此時顧仆在船上守行李,約定在東南門外的渡口碼頭旁等候。從這裡往南經過鑒山寺,出了東南門,找不到船,在市場上買到些方便稀粥就餐。問知渡江後往東走十里,有座狀元山,出了西門走二里,有個龍洞岩,是這一帶的名勝,此外再無古蹟與新奇的景色能吸引人的耳目了。急於找到船,便再次進城,登上鑒山寺。寺院靠山臨江,在一片翠微之中,在城郭中能有此種景色,沈彬的詩所說的“碧蓮峰里住人家”,確實不假呀l此時正午的太陽能熔化金屬,便解開衣服站在窗前,遇到一位儒生把八景講筍我聽。〔八景是市橋雙月,鑒寺鐘聲,龍洞仙泉,白沙漁火,碧蓮波影,東嶺朝霞,狀元騎馬,馬山嵐氣。〕再向北經過兩道城門去找船,走到文廟門,始終找不到船。於是仍出了東南門,渡江後往東走,二里路來到白抄,就是船夫的家在這裡。但船停泊在他家南邊,於是進船脫衣避,洗腳買酒,居然不再去埠尋奇景就上床睡下了。

自沙灣在縣城東南二里處,居民十分興盛,有河泊所在這裡。它南邊有三座山峰並列,最東的一座山峰叫白鶴山。江流向南流抵山下,曲向東北流去,圍抱著這一處水灣,沙土都是白色的,所以用白沙來起名。一它東南方有一條溪流,在南面自二龍橋流來,往北流入灕江。溪該在南邊三座山峰的東面,逼近白鶴山西面的山腳流出去。溪東又有幾座山峰,自南奔向北,隔在溪流的入江口處,最北面的是書童山,江水從此處便向東北逆轉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