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付囑·第一節

作者:佚名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譯文

有一天,慧能大師叫來門徒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人,對他們說:“你們和其他人不一樣,等到我圓寂以後,你們要成為一方的禪宗領袖,我現在教授你們怎樣宣講佛法,以不失去本教的宗旨。講佛法時,先要舉出三科法門,運用三十六相對法,這樣就能自如地講說,說一切法門,都不要離開本性。假如突然有人向你提問,回答時要語義雙關,都要用相對法,來和去互為因果,最終連來和去相對二法也要予以消泯,不執著任何一面。”“所謂三科法門,就是指陰、界、入。陰是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入指的是十二入,就是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和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界是十八界,就是六塵、六門和六識的合稱。自己的本性中能包含萬種佛法,名叫含藏識。如果心中產生了思量,就是轉識。這時就會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像這樣的十八界,都是從自己的本性中發生和運用的。自己的本性如果邪惡,就會產生十八種邪見;自己的本性如果正派,就會產生十八種正見。如果用惡念那就是眾生的行為,如果用善念那就是佛的行為。這種運用從何而來?是從自己的本性中來的。”“外界的相對,有無情五對:天與地相對,日與月相對,明與暗相對,陰與陽相對,水與火相對,這就是五對。現象語言有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這是十二對。從自己的本性發生作用的有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這就是十九對。”大師說這三十六種相對的法則,如果會用,就能用其本質貫穿一切經法,就能自如運用,不生偏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