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燕二·蘇代為奉陽君說燕於趙以伐齊

作者:劉向

蘇代為奉陽君說燕於趙以伐齊,奉陽君不聽。乃入齊惡趙,令齊絕於趙。齊已絕於趙,因之燕,謂昭王曰:“韓為謂臣曰:‘人告奉陽曰:使齊不信趙者,蘇子也;今齊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蘇子也;與齊王謀道取秦以謀趙者,蘇子也;令齊宋趙之質子以甲者,又蘇子也。請告子以請齊,果以守趙之質子以甲,吾必守子以甲。’其言惡矣。雖然,王勿患也。臣故知入齊之有趙累也。出為之以成所欲,臣死而齊大惡於趙,臣猶生也。令齊、趙絕,可大紛已。持臣非張孟談也,使臣也如張孟談也,齊、趙必有為智伯者矣。

“奉陽君告朱讙與趙足曰:‘齊王使公王曰命說曰,必不反韓珉,今召之矣。必不任蘇子以事,今封而相之。令不合燕,今以燕為上交。吾所恃者順也,今其言變有甚於其父,順始與蘇子為仇。見之知無厲,今賢之兩之,已矣,吾無齊矣!’

“奉陽君之怒甚矣。如齊王王之不信趙,而小人奉陽君也,因是而倍之。不以今時大紛之,解而複合,則後不可奈何也。故齊、趙之合苟可循也,死不足以為臣患;逃不足以為臣恥;為諸侯,不足以臣榮;被發自漆為厲,不足以為臣辱。然而臣有患也。臣死而齊、趙不循,惡交分於臣也,而後相效,是臣之患也。若臣死而必相攻也,臣必勉之而求死焉。堯、舜之賢而死,禹、湯之知而死,孟賁之勇而死,烏獲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臣以為不若逃而去之。臣以韓、魏循自齊,而為之取秦。深結趙以勁之。如是則近於相攻。臣雖為之累燕,奉陽君告朱讙曰:‘蘇子怒於燕王之不以吾故,弗予相,又不予卿也,殆無燕矣。’其疑至於此,故臣雖為之不累燕,又不欲王。伊尹再逃湯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湯,果與鳴條之戰,而以湯為天子,伍子胥逃楚而之吳,果與伯舉之戰,而報其父之讎。今臣逃而紛齊、趙,始可著於春秋。且舉大事者,孰不逃?桓公之難,管仲逃於魯;陽虎之難,孔子逃於衛;張儀逃於楚;白珪逃於秦;望諸相中山也使趙,趙劫之求地,望諸攻關而出逃;外孫之難,薛公釋戴逃出於關,三晉稱以為士。故舉大事,逃不足以為辱矣。”

卒絕齊於趙,趙合於燕以攻齊,敗之。

譯文

蘇秦遊說奉陽君聯合燕國、趙國進攻齊國,奉陽君沒有聽從。蘇秦就進入齊國中傷趙國,讓齊國周趙國絕交。齊國同趙國絕交後,蘇秦就派人到燕國,對燕昭王說:“韓為對臣下說:‘有人告訴奉陽君說:讓齊國不相信趙國的,是蘇秦;讓齊王召蜀子,使蜀子沒有攻打宋國的,是蘇秦;同齊王謀劃,推行聯合秦國共謀趙國策略的,是蘇秦;讓齊國吊士兵看守趙國做人質的公子的,又是蘇秦。請讓我忠告您,請齊國不要這樣做,如果真的讓士兵看守趙國做人質的公子,我一定要讓士兵看守您。’他的話惡毒極了。儘管如此,大王也不要擔憂。臣下本來就知道進入齊國要受趙國的禍害,臣下出使促成此事就是為了實現您的願望。臣下死去,齊國就會萬分憎恨趙國,臣下雖死猶生。讓齊、趙兩國絕交,就可以使天下大亂。只是臣下不是張孟談,如果讓臣下像張孟談一樣行事,齊、趙兩國一定有做智伯的。

“奉陽君告訴朱譴和趙足說:‘齊王讓公玉丹傳命說,堅決不準韓珉來齊國,如今卻召他來。堅決不委派給蘇秦政事,如今卻封賞他,任命他為相國。堅決不同燕國聯合,如今卻把同燕國的邦交當成最緊密的邦交。我所依靠的人是順子,現在他的話比他父親的變化還大,順子開始的時候同蘇秦為仇。見到蘇秦後知道蘇秦對他沒有什麼損害,觀在竟認為蘇秦賢能,與蘇秦和平共處,完了,我失去齊國的支持了!’奉陽君非常惱怒。如果齊王不信任趙國,奉陽君這個小人,就會因此而背叛齊國。不趁觀在大亂的時機離散齊、趙兩國,它們的矛盾解開後重新聯合起來,那么以後對它們就無可奈何了。所以齊、趙兩國的聯合假如能夠改善,死不足以作為對臣下的懲罰,逃亡隱居不足以雪臣下的羞恥,做諸侯也不能使臣下引以為榮,披散頭髮漆黑臉面滿身長癩也不足以除去臣下的恥辱。然而臣下仍有擔心的事,臣下死去,齊、趙兩國不和,它們邦交的惡化以臣下作為分界,臣下死後,它們又互相效力,這是臣下憂慮的。如果臣下死去它們互相攻伐,臣下一定勉力自己去捨生求死。堯舜那樣賢能都死去了,禹、湯那樣智慧都死去了,孟賁那樣勇猛都死去了,烏獲那樣有力也死去了,活著的萬物難道有不死約嗎?順應必然的事理,完成您的願望,大王還有什麼疑慮的嗎?

“臣下認為不如逃離這裡。臣下假道韓國、魏國來到齊國,為齊國聯合秦國:又努力結交趙國來加強它的勢力,如砘齊、趙兩國互相進攻的形勢就接近形成了,臣下雖然這樣傲,仍怕連累燕國。奉陽君告訴朱灌說:‘蘇秦惱恨燕王因為我的緣故沒有任命他為相國,又沒給他卿士的地位,大概不會同燕國有什麼聯繫了。’他懷疑到這種程度,所以臣下這樣做,也不會連累燕國,又不用大王出兵。伊尹兩次從商湯那裡逃到夏桀處,又兩次從夏桀那裡逃到商湯處,最後果然參與鳴條之戰,擁戴商湯做了天子。伍子胥逃離楚國到了吳國,果然通過柏舉之戰,報了自己父親被殺的深仇。如今臣下的逃亡造成齊、趙兩國之間的大亂,也將可以載入史冊。再說那些幹大事的人,哪個沒有逃亡的經歷呢?齊桓公遭難時,管仲逃到魯國;陽虎之亂時,孔子逃到衛國;張儀逃到楚國;白矽逃到秦國,望諸做中山國的相國,到趙國出使,趙國挾持他索取土地,望諸打下關隘逃出趙國;外孫之難時,田文捨棄車輛逃出關隘,三晉稱他為義士。所以幹大事,逃跑也不能算做恥辱。”蘇秦終於分裂了齊國、趙國,趙國聯合燕國攻打齊國,打敗了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