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志·地理志下

作者:班固

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樂平。戶五萬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縣九:武都,東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澤在縣西。莽曰循虜。上祿,故道,莽曰善治。河池。泉街水南至沮入漢,行五百二十里。莽曰樂平亭。平樂道,沮,沮水出東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過郡五,行四千里,荊州川。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莽曰楊德。

隴西郡,秦置。莽曰厭戎。戶五萬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二十四。有鐵官、鹽官。縣十一:狄道,白石山在東。莽曰操虜。上邽,安故,氐道,《禹貢》養水所出,至武都為漢。莽曰亭道。首陽,《禹貢》鳥鼠同穴山在西南,謂水所出,東至船司空入河,過郡四,行千八百七十里,雍州浸。予道,莽曰德道。大夏,莽曰順夏。羌道,羌水出塞外,南至陰平入白水,過郡三,行六百里。襄武,莽曰相桓。臨洮,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東入河。《禹貢》西頃山在縣西,南部都尉治也。西。《禹貢》嶓冢山,西漢所出,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過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莽曰西治。

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置。莽曰西海。戶三萬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萬九千六百四十八。縣十三:允吾,烏亭逆水出參街谷,東至枝陽入湟。莽曰修遠。浩亹,浩亹水出西塞外,東至允吾入湟水。莽曰興武。令居,澗水出西北塞外,至縣西南,入鄭伯津。莽曰罕虜。枝陽,金城,莽曰金屏。榆中,枹罕,白石,離水出西塞外,東至枹罕入河。莽曰順礫。河關,積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東北入塞內,至章武入海,過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破羌,宣帝神爵二年置。安夷,允街,宣帝神爵二年置。莽曰修遠。臨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北則湟水所出,東至允吾入河。西有須抵池,有弱水、崑崙山祠。莽曰鹽羌。

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漢陽。戶六萬三百七十,口二十六萬一千三百四十八。縣十六: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開,綿諸道,阿陽,略陽道,冀,《禹貢》朱圄山在縣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屬國都尉治滿福。莽曰紀德。成紀,清水,莽曰識睦。奉捷,隴,豲道,騎都尉治密艾亭。蘭乾。莽曰蘭盾。

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太初四年開。莽曰張掖。戶萬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萬六千四百一十九。縣十:姑臧,南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入海,行七百九十里。張掖,武威,休屠澤在東北,古文以為豬野澤。休屠,莽曰晏然。都尉治熊水障。北部都尉治休屠城。揟次,莽曰播德。鸞烏,撲褱刂,莽曰敷虜。媼圍,蒼松,南山,松陝水所出,北至揟次入海。莽曰射楚。宣威。

張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太初元年開。莽曰設屏。戶二萬四千三百五十二,口八萬八千七百三十一。縣十:觻得,千金渠西至東涫入澤中。羌谷水出羌中,東北至居延入海,過郡二,行二千一百里。莽曰官式。昭武,莽曰渠武。刪丹,桑欽以為道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莽曰貫虜。氐池,莽曰否武。屋蘭,莽曰傳武。日勒,都尉治澤索谷。莽曰勒治。驪靬,莽曰揭虜。番和,農都尉治。莽曰羅虜。居延,居延澤在東北,古文以為流沙。都尉治,莽曰居成。顯美。

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開。莽曰輔平。戶萬八千一百三十七,口七萬六千七百二十六。縣九:祿福,呼蠶水出南羌中,東北至會水入羌谷。莽曰顯德。表是,莽曰載武。樂涫,莽曰樂亭。天<阝衣>,玉門,莽曰輔平亭。會水,北部都尉治偃泉障。東部都尉治東部障。莽曰蕭武。池頭,綏彌,乾齊。西部都尉治西部障。莽曰測虜。

敦煌郡,武帝後元年分酒泉置。正西關外有白龍堆沙,有蒲昌海。莽曰敦德。戶萬一千二百,口三萬八千三百三十五。縣六:敦煌。中部都尉治步廣候官。杜林以為古瓜州地,生美瓜。莽曰敦德。冥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澤,溉民田。效穀,淵泉,廣至,宜禾都尉治崑崙障。莽曰廣桓。龍勒。有陽關、玉門關,皆都尉治。氐置水出南羌中,東北入澤,溉民田。

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戶四萬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萬三千二百九十四。縣二十一:高平,莽曰鋪睦。復累,安俾,撫夷,莽曰撫寧。朝那,有端旬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淵祠。涇陽,開頭山在西,《禹貢》涇水所出,東南至陽陵入渭,過郡三,行千六十里,雍州川。臨涇,莽曰監涇。鹵,灈水出西。烏氏,烏水出西,北入河。都盧山在西。莽曰烏亭。陰密,《詩》密人國。有囂安亭。安定,參,主騎都尉治。三水,屬國都尉治。有鹽官。莽曰廣延亭。陰槃,安武,莽曰安桓。祖厲,莽曰鄉禮。爰得,眴卷,河水別出為河溝,東至富平北入河。彭陽,鶉陰,月氏道。莽曰月順。

北地郡,秦置。莽曰威成。戶六萬四千四百六十一,口二十一萬六百八十八。縣十九。馬領,直路,沮水出西,東入洛。靈武,莽曰威成亭。富平,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渾懷都尉治塞外渾懷障。莽曰特武。靈州,惠帝四年置。有河奇苑、號非苑。莽曰令周。眴衍,方渠,除道,莽曰通道。五街,莽曰吾街。鶉孤,歸德,洛水出北蠻夷中,入河。有堵苑、白馬苑。回獲,略畔道,莽曰延年道。泥陽,莽曰泥陰。郁郅,泥水出北蠻夷中。有牧師菀官。莽曰功著。義渠道,莽曰義溝。弋居,有鹽官。大要,廉。卑移山在西北。莽曰西河亭。

上郡,秦置,高帝元年更為翟國,七月復故。匈歸都尉治塞外匈歸障。屬并州。戶十萬三千六百八十三,口六十萬六千六百五十八。縣二十三:膚施,有五龍山、帝、原水、黃帝祠四所。獨樂,有鹽民。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冢。莽曰上陵疇。木禾,平都,淺水,莽曰廣信。京室,莽曰積粟。洛都,莽曰卑順。白土,圜水出西,東入河。莽曰黃土。襄洛,莽曰上黨亭。原都,漆垣,莽曰漆牆。奢延,莽曰奢節。雕陰,推邪,莽曰排邪。楨林,莽曰楨幹。高望,北部都尉治。莽曰堅甯。雕陰道,龜茲,屬國都尉治。有鹽官。定陽,高奴,有洧水,可{難灬}。莽曰利平。望松,北部都尉治。宜都。莽曰堅寧小邑。

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龍、埤是。莽曰歸新。屬并州。戶十三萬六千三百九十,口六十九萬八千八百三十六。縣三十六:富昌,有鹽官。莽曰富成。騶虞,鵠澤,平定,莽曰陰平亭。美稷,屬國都尉治。中陽,樂街,莽曰截虜。徒經,莽曰廉恥。皋狼,大成,莽曰好成。廣田,莽曰廣翰。圜陰,惠帝五年置。莽曰方陰。益闌,莽曰香闌。平周,鴻門,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出也。藺,宣武,莽曰討貉。千章,增山,有道西出眩雷塞,北部都尉治。圜陽,廣衍,武車,莽曰桓車。虎猛,西部都尉治。離石,穀羅,武澤在西北。饒,莽曰饒衍。方利,莽曰廣德。隰成,莽曰慈平亭。臨水,莽曰監水。土軍,西都,莽曰五原亭。平陸,陰山,莽曰山寧。觬是,莽曰伏觬。博陵,莽曰助桓。鹽官。

朔方郡,武帝元朔二年開。西部都尉治窳渾。莽曰溝搜。屬并州。戶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八,口十三萬六千六百二十八。縣十:三封,武帝元狩三年城。朔方,金連鹽澤、青鹽澤皆在南。莽曰武符。修都,臨河,莽曰監河。呼遒,窳渾,有道西北出雞鹿塞。屠申澤在東。莽曰極武。渠搜,中部都尉治。莽曰溝搜。沃野,武帝元狩三年城。有鹽官。莽曰綏武。廣牧,東部都尉治。莽曰鹽官。臨戎。武帝元朔五年城。莽曰推武。

五原郡,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東部都尉治稒陽。莽曰獲降。屬并州。戶三萬九千三百二十二,口二十三萬一千三百二十八。縣十六:九原,莽曰成平。固陵,莽曰固調。五源,莽曰填河亭。臨沃,莽曰振武。文國,莽曰繁聚。河陰,蒱澤,屬國都尉治。南興,莽曰南利。武都,莽曰桓都。宜梁,曼柏,莽曰延柏。成宜,中部都尉治原高,西部都尉治田辟。有鹽官。莽曰艾虜。稒陽,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頭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虜城。莽曰固陰。莫<黑旦>,西安陽,莽曰鄣安。河目。

雲中郡,泰置。莽曰受降。屬并州。戶三萬八千三百三,口十七萬三千二百七十。縣十一:雲中。莽曰遠服。鹹陽,莽曰賁武。陶林,東部都尉治。楨陵,緣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莽曰楨陸。犢和,沙陵,莽曰希恩。原陽,沙南,北輿,中部都尉治,武泉,莽曰順泉。陽壽。莽曰常得。

定襄郡,高帝置。莽曰得降。屬并州。戶三萬八千五百五十九,口十六萬三千一百四十四。縣一十二:成樂,桐過,莽曰椅桐。都武,莽曰通德。武進,白渠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西部都尉治。莽曰伐蠻。襄陰,武皋,荒乾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中部都尉治。莽曰永武。駱,莽曰遮要。定陶,莽曰迎符。武城,莽曰桓就。武要,東部都尉治。莽曰厭胡。定襄,莽曰著武。復陸。莽曰聞武。

雁門郡,秦置。句注山在陰館。莽曰填狄。屬并州。戶七萬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萬三千四百五十四。縣十四:善無,莽曰陰館。沃陽,鹽澤在東北,有長丞。西部都尉治。莽曰敬陽。繁畤,莽曰當要。中陵,莽曰遮害。陰館,樓煩鄉。景帝後三年置。累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行千一百里。莽曰富代。樓煩,有鹽官。武州,莽曰桓州,■陶,劇陽,莽曰善陽。崞,莽曰崞張。平城,東部都尉治。莽曰平順。埒,莽曰填狄亭。馬邑,莽曰章昭。強陰。諸聞澤在東北。莽曰伏陰。

代郡,秦置。莽曰厭狄。有五原關、常山關。屬幽州。戶五萬六千七百七十一,口二十七萬八千七百五十四。縣十八:桑乾,莽曰安德。道人,莽曰道仁。當城,高柳,西部都尉治。馬城,東部都尉治。班氏,秦地圖書班氏。莽曰班副。延陵,狋氏,莽曰狋聚。且如,於延水出塞外,東至寧入沽。中部都尉治。平邑,莽曰平胡。陽原,東安陽,莽曰竟安。參合,平舒,祁夷水北至桑乾入沽。莽曰平葆。代,莽曰厭狄亭。靈丘。滱河東至文安入大河,過郡五,行九百四十里。并州川。廣昌,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過郡三,行五百里,并州浸。莽曰廣屏。鹵城,虖池河東至參戶入虖池別,過郡九,行千三百四十里,并州川。從河東至文安入海,過郡六,行千三百七十里。莽曰魯盾。

上谷郡,秦置。莽曰朔調。屬幽州。戶三萬六千八,口十一萬七千七百六十二。縣十五:沮陽,莽曰沮陰。泉上,莽曰塞泉。潘,莽曰樹武。軍都,溫餘水東至路,南入沽。居庸,有關。雊瞀,夷輿,莽曰朔調亭。寧,西部都尉治。莽曰博康。昌平,莽曰長昌。廣寧,莽曰廣康。涿鹿,莽曰抪陸。且居,陽樂水出東,南入沽。莽曰久居。茹,莽曰穀武。女祁,東部都尉治。莽曰祁。下落。莽曰下忠。

漁陽郡,秦置。莽曰通路。屬幽州。戶六萬八千八百二,口二十六萬四千一百一十六。縣十二:漁陽,沽水出塞外。東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里。有鐵官。莽曰得漁。狐奴,莽曰舉符。路,莽曰通路亭。雍奴,泉州,有鹽官。莽曰泉調。平谷,安樂,厗奚,莽曰敦德。獷平,莽曰平獷。要陽,都尉治。莽曰要術。白檀,洫水出北蠻夷。滑鹽。莽曰匡德。

右北平郡,秦置。莽曰北順。屬幽州。戶六萬六千六百八十九,口三十二萬七百八十。縣十六:平剛,無終,故無終子國。浭水西至雍奴入海,過郡二,行六百五十里。石成,延陵,莽曰鋪武。俊靡,灅水南至無終東入庚。莽曰俊麻。薋,都尉治。莽曰裒睦。徐無,莽曰北順亭。字,榆水出東。土根,白狼,莽曰伏狄。夕陽,有鐵官。莽曰夕陰。昌城,莽曰淑武。驪成,大揭石山在縣西南。莽曰揭石。廣成,莽曰平虜。聚陽,莽曰篤睦。平明。莽曰平陽。

遼西郡,秦置。有小水四十八,並行三千四十六里。屬幽州。戶七萬二千六百五十四,口三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五。縣十四:且慮,有高廟。莽曰鉏慮。海陽,龍鮮水東入封大水。封大水,緩虛水皆南入海。有鹽官。新安平。夷水東入塞外。柳城,馬首山在西南。參柳水北入海。西部都尉治。令支,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肥如,玄水東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陽。又有盧水,南入玄。莽曰肥而。賓從,莽曰勉武。交黎,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東部都尉治。莽曰禽虜。陽樂,狐蘇,唐就水至徒河入海。徒河,莽曰河福。文成,莽曰言虜。臨渝,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又有侯水,北入渝。莽曰馮德。絫。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揭石水、賓水,皆南入官。莽曰選武。

遼東郡,秦置。屬幽州。戶五萬五千九百七十二,口二十七萬二千五百三十九。縣十八:襄平。有牧師官。莽曰昌平。新昌,無慮,西部都尉治。望平,大遼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莽曰長說。房,候城,中部都尉治。遼隊,莽曰順睦。遼陽,大梁水西南至遼陽入遼。莽曰遼陰。險瀆,居就,室偽山,室偽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高顯,安市,武次,東部都尉治。莽曰桓次。平郭,有鐵官、鹽官。西安平,莽曰北安平。文,莽曰文亭。番汗,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沓氏。

玄菟郡,武帝元封四年開。高句驪,莽曰下句驪。屬幽州。戶四萬五千六。口二十二萬一千八百四十五。縣三:高句驪,遼山,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隊入大遼水。又有南蘇水,西北經塞外。上殷台,莽曰下殷。西蓋馬。馬訾水西北入鹽難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過郡二,行二千一百里。莽曰玄菟亭。

樂浪郡,武帝元封三年開。莽曰樂鮮。屬幽州。戶六萬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萬六千七百四十八。有雲鄣。縣二十五:朝鮮,讑邯,浿水,水西至增地入海。莽曰樂鮮亭。含資,帶水西至帶方入海。黏蟬,遂成,增地,莽曰增土。帶方,駟望,海冥,莽曰海桓,列口,長岑,屯有,昭明,高部都尉治。鏤方,提奚,渾彌,吞列,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蟬入海,行八百二十里。東暆,不而,東部都尉治。蠶台,華麗,邪頭昧,前莫,夫租。

南海郡,秦置。秦敗,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萬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有圃羞官。縣六:番禺,尉佗都。有鹽官。博羅,中宿,有洭浦官。龍川,四公,揭陽,莽曰南海亭。

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溪川水七,並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平。屬交州。戶萬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縣十二:布山,安廣,阿林,廣郁,郁水首受夜郎豚水,東至四會入海,過郡四,行四千三十里。中留,桂林,潭中,莽曰中潭。臨塵,朱涯水入領方。又有斤南水。又有侵離水,行七百里。莽曰監塵。定周,周水首受無斂,東入潭,行七百九十里。增食,驩水首受牂柯東界,入朱涯水,行五百七十里。領方,斤南水入郁。又有墧水。都尉治。雍雞。有關。

蒼梧郡,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新廣,屬交州。有離水關。戶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萬六千一百六十。縣十:廣信,莽曰廣信亭。謝沐,有關。高要,有鹽官。封陽,臨賀,莽曰大賀。端溪,馮乘,富川,荔浦,有荔平關。猛陵。龍山,合水所出,南至布山入海。莽曰猛陸。

交趾郡,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九萬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七。縣十:羸<阝婁>,有羞官。安定,苟屚,麋泠,都尉治。曲易,此帶,稽徐,西於,龍編,朱■。

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桓合。屬交州。戶萬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萬八千九百八十。縣五:徐聞,高涼,合浦。有關。莽曰桓亭。臨允,牢水北入高要入郁,過郡三,行五百三十里。莽曰大允。朱盧,都尉治。

九真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有小水五十二,並行八千五百六十里。戶三萬五千七百四十三,口十六萬六千一十三。有界關。縣七:胥浦,莽曰驩成。居風,都龐,餘發,鹹驩,無切,都尉治。無編。莽曰九真亭。

日南郡,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水十六,並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屬交州。戶萬五千四百六十,口六萬九千四百八十五。縣五:朱吾,比景,盧容,西卷,水入海,有竹,可為杖。莽曰日南亭。象林。

趙國,故秦邯鄲郡,高帝四年為趙國。景帝三年復為邯鄲郡,五年復故。莽曰桓亭。屬冀州。戶八萬四千二百二,口三十四萬九千九百五十二。縣四:邯鄲。堵山,牛首水所出,東入白渠。趙敬侯自中矣徙此。易陽,柏人,莽曰壽仁。襄國。故刑國。西山,渠水所出,東北至任入浸。又有蓼水、馮水,皆東至朝平入湡。

廣平國,武帝征和二年置為平乾國,宣帝五鳳二年復故。莽曰富昌。屬冀州。戶二萬七千九百八十四,口十九萬八千五百五十八。縣十六:廣平,張,朝平,南和,列葭水東入氵虒。列人,莽曰列治。斥章,任,曲周,武帝建元四年置。莽曰直周。南曲,曲梁,侯國。莽曰直梁。廣鄉,平利,平鄉,陽台,侯國。廣年,莽曰富昌。城鄉。

真定國,武帝元鼎四年置。屬冀州。戶三萬七千一百二十六,口十七萬八千六百一十六。縣四,真定,故東垣,高帝十一年更名。莽曰思治。稾城,莽曰稾實。肥累,胡肥子國,綿曼。斯洨水首受太白渠,東至鄡入河。莽曰綿延。

中山國,高帝郡,景帝三年為國。莽曰常山,屬冀州。戶十六萬八百七十三,口六十六萬八千八十。縣十四:盧奴,北平,徐水東至高陽入博。又有盧水,亦至高陽入河。有鐵官。莽曰善和。北新成,桑欽言易水出西北,東入滱,莽曰朔平,唐,堯山在南。莽曰和親。深澤,莽曰翼和。苦陘,莽曰北陘。安國,莽曰興睦。曲逆,蒲陽山,蒲水所出,東入濡,又有蘇水,亦東入濡,莽曰順平。望都,博水東至高陽入河。莽曰順調。新市,新處,毋極,陸成,安險。莽曰寧險。

信都國,景帝二年為廣川國,宣帝甘露三年復故。莽曰新博。屬冀州。戶六萬五千五百五十六,口萬三十萬四千三百八十四。縣十七:信都,王都。故章河、故虖池皆在北,東入海。《禹貢》絳水亦入海。莽曰新博亭。歷,莽曰歷寧。扶柳,辟陽,莽曰樂信。南宮,莽曰序下。下博,莽曰閏博。武邑,莽曰順桓。觀津,莽曰朔定亭。高提,廣川,樂鄉,侯國。莽曰樂丘。平堤,侯國。桃,莽曰桓分。西梁,侯國。昌成,侯國。東昌,侯國。莽曰田昌。脩。莽曰脩治。

河間國,故趙,文帝二年別為國。莽曰朔定。戶四萬五千四十三,口十八萬七千六百六十二。縣四:樂成,虖池別水首受虖池河,東至東光入虖池河。莽曰陸信。候井,武隧,莽曰桓隧。弓高。虖池別河首受虖池河,東至平舒入海。莽曰樂成。

廣陽國。高帝燕國,昭帝元鳳元年為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更為國。莽曰廣有,戶二萬七百四十,口七萬六百五十八。縣四:薊,故燕國,召公所封。莽曰伐戎。方城。廣陽,陰鄉。莽曰陰順。

甾川國,故齊,文帝十八年別為國。後並北海。戶五萬二百八十九,口二十二萬七千三十一。縣三:劇,義山,蕤水所出,北至壽光入海。莽曰俞。東安平,菟頭山,女水出,東北至臨甾入巨定。樓鄉。

膠東國,故齊,高帝元年別為國,五月復屬齊國,文帝十六年復為國。莽曰郁秩。戶七萬二千二,口三十二萬三千三百三十一。縣八:即墨,有天室山祠。莽曰即善。昌武,下密,有三石山祠。壯武,莽曰曉武。郁秩,有鐵官。挺,觀陽,鄒盧。莽曰始斯。

高密國,故齊,文帝十六年別為膠西國。宣帝本始元年更為高密國。戶四萬五百三十一,口十九萬二千五百三十六。縣五:高密,莽曰章牟。昌安,石泉,莽曰養信。夷安,莽曰原亭。成鄉。莽曰順成。

城陽國,故齊。文帝二年別為國。莽曰莒陵。屬兗州。戶五萬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二十萬五千七百八十四。縣四:莒,故國,盈姓,三十世為楚所滅。少昊後。有鐵官。莽曰莒陵。陽都,東安,慮。莽曰著善。

淮陽國,高帝十一年置。莽曰新平。屬兗州。戶十三萬五千五百四十四,口九十八萬一千四百二十三。縣九:陳,故國,舜後,胡公所封,為楚所滅。楚頃襄王自郢徙此。莽曰陳陵。苦,莽曰賴陵。陽夏。寧平,扶溝,渦水首受狼湯渠,東至向入淮,過郡三,行千里。固始,圉,新平,柘。

梁國,故秦碭郡,高帝五年為梁國。莽曰陳定。屬豫州。戶三萬八千七百九,口十萬六千七百五十二。縣八:碭,山出文石。莽曰節碭。甾,故戴國。莽曰嘉穀。杼秋,莽曰予秋。蒙,獲水首受甾獲渠,東北至彭城入泗,過郡五,行五百五十里。莽曰蒙思。已氏,莽曰已善。虞,莽曰陳定亭。下邑,莽曰下洽。睢陽。故宋國,微子所封。《禹貢》盟諸澤在東北。

東平國,故梁國,景帝中六年別為濟東國,武帝元鼎無年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為東平國。莽曰有鹽。屬兗州。戶十三萬一千七百五十三,口六十萬七千九百七十六。有鐵官。縣七:無鹽,有郈鄉。莽曰有鹽亭。任城,故任國,太昊後,風姓。莽曰延就亭。東平陸,富城,莽曰成富。章,亢父,詩亭,故詩國。莽曰順父。樊。

魯國,故秦薛郡,高后元年為魯國。屬豫州。戶十一萬八千四十五,口六十萬七千三百八十一。縣六:魯,伯禽所封。戶五萬二千。有鐵官。卞,泗水西南至方與入沛,過郡三,行五百里,青州川。汶陽,莽曰汶亭。蕃,南梁水西至胡陵入沛渠。騶,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嶧山在北。莽曰騶亭。薛。夏車正奚仲所國。後遷於邳,湯相仲虺居之。

楚國,高帝置,宣帝地節元年更為彭城郡,黃龍元年復故。莽曰和樂。屬徐州。戶十一萬四千七百三十八,口四十九萬七千八百四。縣七:彭城,古彭祖國。戶四萬一百九十六。有鐵官。留,梧,莽曰吾治。傅陽,故逼陽國。莽曰輔陽。呂,武原,莽曰和樂亭。甾丘。莽曰善丘。

泗水國,故東海郡,武帝元鼎四年別為泗水國。莽曰水順。戶二萬五千二十五,口十一萬九千一百一十四。縣三:氵夌,莽曰生夌。泗陽,莽曰淮平亭。於。莽曰於屏。

廣陵國。高帝六年屬荊州,十一年更屬吳。景帝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廣陵。莽曰江平。屬徐州。戶三萬六千七百七十三,口十四萬七百二十二。有鐵官。縣四:廣陵,江都易王非、廣陵厲王胥皆都比,並得鄣郡,而不得吳。莽曰安定,江都,有江水祠。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陽入湖。高郵,平安。莽曰杜鄉。

六安國。故楚,高帝元年別為衡山國,五年屬淮南。文帝十六復為衡山,武帝元狩二年別為六安國。莽曰安風。戶三萬八千三百四十五,口十七萬八千六百一十六。縣五:六,故國,皋繇後,偃姓,為楚所滅。如溪水首受沘,東北至壽春入芍陂。蓼,故國,皋繇後,為楚所滅。安豐,《禹貢》大別山在西南。莽曰美豐。安風,莽曰安風亭。陽泉。

長沙國,秦郡,高帝五年為國。莽曰填蠻。屬荊州。戶四萬三千四百七十,口二十三萬五千八百二十五。縣十三:臨湘,莽曰撫睦。羅,連道,益陽,湘山在北。下雋,莽曰閏雋。攸,酃,承陽,湘南,《禹貢》衡山在東南,荊州山。昭陵,荼陵。泥水西入湘,行七百里。莽曰聲鄉。容陵,安成。廬水東至廬陵,入湖漢。莽曰思成。

本秦京師為內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漢興,以其郡太大,稍復開置,又立諸侯王國。武帝開廣三邊。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訖於孝平,凡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提封田一萬萬四千五百一十三萬六千四百五頃,其一萬萬二百五十二萬八千八百八十九頃,邑居道路,山川林澤,群不可墾,其三千二百二十九萬九百四十七頃,可墾不可墾,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極盛矣。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捨,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慾,故謂之俗。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言聖王在上,統理人倫,必移其木,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後王教成也。漢承百王之末。國土變改,民人遷徙,成帝時劉向略言其地分,丞相張禹使屬潁川朱贛條其風俗,猶未宣究,故輯而論之。終其本末著於篇。

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農故關以西,京兆、撫風、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南有巴、蜀、廣漢、犍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巂、益州,皆宜屬焉。

秦之先曰柏益,出自帝顓頊,堯時助禹治水,為舜朕虞,養育草木鳥獸,賜姓嬴氏,歷夏、殷為諸侯。至周有造父,善馭習馬,得華騮、綠耳之乘,幸於穆王,封於趙城,故更為趙氏。後有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氵幵、渭之間。孝王曰:“昔伯益知禽獸,子孫不絕。”乃封為附庸,邑之於秦,今隴西秦亭秦谷是也。至玄孫,氏為莊公,破西戎,有其地。子襄公時,幽王為犬戎所敗,平王東遷雒邑。襄公將兵救周有功,賜受支阝、酆之地,列為諸侯。後八世,穆公稱伯,以河為竟。十餘世,孝公用商君,制轅田,開仟伯,東雄諸侯。子惠公初稱王,得上郡、西河。孫昭王開巴蜀,滅周,取九鼎。昭王曾孫政並六國。稱皇帝,負力怙威,燔書坑儒,自任私智。至子胡亥,天下畔之。

故秦地於《禹貢,時跨雍、梁二州,《詩·風》兼秦、豳兩國。昔后稷封斄,公劉處豳,大王徙支阝,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牆,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始皇之初,鄭國穿渠,引涇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饒。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於長陵。後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併兼之家於諸陵。蓋亦以強幹弱支,非獨為奉山園也。是故五方雜厝,風俗不純,其世家則好禮文,富人則商賈為利,豪桀則遊俠通姦。瀕南山,近夏陽,多阻險輕薄,易為盜賊,常為天下劇。又郡國輻湊,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貴人車服僣上,眾庶放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靡,送死過度。

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故《秦詩》曰“在其板屋”;又曰“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及《車轔》、《四載》、《小戎》之篇,皆言車馬田狩之事。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孔子曰:“君子有勇而亡誼則為亂,小大有勇而亡誼則為盜。”故此數郡,民俗質木,不恥寇盜。

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時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絕南羌、匈奴。其民或以關東下貧,或以報怨過當,或以誖逆亡道,家屬徙焉。習俗頗殊,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保邊塞,二千石治之,鹹以兵馬為務;酒禮之會,上下通焉。吏民相親。是以其俗風雨時節,谷糴常賤,少盜賊,有和氣之應,賢於內郡。此政寬厚,吏不苛刻之所致也。

巴、蜀、廣漢本南夷,秦並以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南賈滇、棘僮,西近邛、莋馬旄牛。民食稻魚,亡凶年憂,俗不愁苦,而輕易淫泆,柔弱褊厄。景、武間,文翁為蜀守,教民讀書法令,未能篤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譏,貴慕權勢。及司馬相如遊宦京師諸侯,以文辭顯於世。鄉黨慕循其跡。後有王褒、嚴遵,揚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為之師,故孔子曰:“有教亡類。”

武都地雜氐,羌,及犍為、牂柯、越巂,皆西南外夷,武帝初開置。民俗略與巴、蜀同,而武都近天水,俗頗似焉。

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吳札觀樂,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舊乎?”

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謂之鶉首之次,秦之分也。

魏地,觜觿、參之分野也。其界自高陵以東,盡河東、河內,南有陳留及汝南之召陵、氵隱強、新汲、西華、長平,潁川之舞陽、郾、許、傿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皆魏分也。

河內本殷之舊都,周既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詩·風》邶、庸、衛國是也。鄁,以封紂子武庚;庸,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臨殷民,謂之三監。故《書序》曰“武王崩,三監畔”,周公誅之,盡以其地封弟康叔,號曰孟侯,以夾輔周室;遷邶、庸之民於洛邑,故邶、庸、衛三國之詩相與同風。《邶詩》曰“在浚之下”;《庸》曰“在浚之郊”;《邶》又曰“亦流於淇”,“河水洋洋”,《庸》曰:“送我淇上”,“在彼中河”。《衛》曰:“瞻彼其奧”,“河水洋洋”。故吳公子札聘魯觀周樂,聞《邶》、《庸》、《衛》之歌,曰:“美哉淵乎!吾聞康叔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至十六世,懿公亡道,為狄所滅。齊桓公帥諸侯伐狄,而更封衛於河南曹、楚丘,是為文公。而河內殷虛,更屬於晉。康叔之風既歇,而紂之化猶存,故俗剛強,多豪桀侵奪,薄恩禮,好生分。

河東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本唐堯所居,《詩·風》唐、魏之國也。周武王子唐叔在母未生,武王夢帝謂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之參。”乃生,名之曰虞。至成王滅唐,而封叔虞。唐有晉水,及叔虞子燮為晉侯雲,故參為晉星。其民有先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故《唐詩·蟋蟀》、《山樞》、《葛生》之篇曰:“今我不樂,日月其邁”;“宛其死矣,它人是媮”;“百歲之後,歸於其居”。皆思奢儉之中,念死生之慮。吳札聞《唐》之歌,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

魏國,亦姬姓也,在晉之南河曲,故其詩曰“彼汾一曲”;“寘諸河之側”。自唐叔十六世至獻公,滅魏以封大夫畢萬,滅耿以封大夫趙夙,及大夫韓武子食采於韓原,晉於是始大。至於文公,伯諸侯,尊周室,始有河內之士。吳札聞《魏》之歌,曰:“美哉渢々乎!以德輔此,則明主也。”文公後十六世為韓、魏、趙所滅,三家皆自立為諸侯,是為三晉。趙與秦同祖,韓、魏皆姬姓也。自畢萬後十世稱侯,至孫稱王,徙都大梁,故魏一號為梁,七世為秦所滅。

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也。今之河南雒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是其分也。

昔周公營雒邑,以為在於土中,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師。至幽王淫褒姒,以滅宗周,子平王東居雒邑。其後五伯更帥諸侯以尊周室,故周於三代最為長久。八百餘年至於赧王,乃為秦所兼。初,雒邑與宗周通封畿,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千里。至襄王以河內賜晉文公,又為諸侯所侵,故其分地小。

周人之失,巧偽趨利,貴財賤義,高富下貧,憙為商賈,不好仕宦。

自柳三度至張十二度,謂之鶉火之次,周之分也。

韓地,角、亢、氐之分野也。韓分晉得南陽郡及潁川之父城、定陵、襄城、潁陽、潁陰、長社、陽翟、郟,東接汝南,西接弘農得新安、宜陽,皆韓分也。及《詩·風》陳、鄭之國,與韓同星分焉。

鄭國,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虛也。及成皋、滎陽,潁川之崇高、陽城,皆鄭分也。本周宣王弟友為周司徒,食采於宗周畿內,是為鄭。鄭桓公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四方之國,非王母弟甥舅則夷狄,不可入也。其濟、洛、河、潁之間乎!子男之國,虢、會為大,恃勢與險,崇侈貪冒,君若寄帑與賄,周亂而敝,必將背君;君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亡不克矣。”公曰:“南方不可乎?”對曰:“夫楚,重黎之後也,黎為高辛氏火正,昭顯天地,以生柔嘉之材。姜、嬴、荊、羋,實與諸姬代相干也。姜,伯夷之後也;嬴,伯益之後也。伯夷能禮於神以佐堯,伯益能儀百物以佐舜,其後皆不失祠,而未有興者,周衰將起,不可逼也。”桓公從其言,乃東寄帑與賄,虢、會受之。後三年,幽王敗,桓公死,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卒定虢、會之地,右雒左泲,食溱、洧焉。土<阝醫>而險,山居谷汲,男女亟聚會,故其俗淫。《鄭詩》曰:“出其東門,有女如雲。”又曰:“溱與洧方灌灌兮,士與女方秉菅兮。”“恂盱且樂,惟士與女,伊其相謔。”此其風也。吳札聞《鄭》之歌,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之乎?”自武公後二十三世,為韓所滅。

陳國,今淮陽之地。陳本太昊之虛,周武王封舜後媯滿於陳,是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婦人尊貴,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陳詩》曰:“坎其擊鼓,宛丘之下,亡冬亡夏,值其鷺羽。”又曰:“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此其風也。吳札聞《陳》之歌,曰:“國亡主,其能久乎!”自胡公後二十三世為楚所滅。陳雖屬楚,於天文自若其故。

潁川、南陽,本夏禹之國。夏人上忠,其敝鄙朴。韓自武子後七世稱侯,六世稱王,五世而為秦所滅。秦既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故其俗夸奢,上氣力,好商賈漁獵,藏匿難制御也。宛。西通武關,東受江、淮,一都之會也。宣帝時,鄭弘、召信臣為南陽太守,治皆見紀。信臣勸民農桑,去末歸本,郡以殷富。潁川,韓都。士有申子、韓非,刻害餘烈,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貪遴爭訟生分為失。韓延壽為太守,先之以敬讓;黃霸繼之,教化大行,獄或八年亡重罪囚。南陽好商賈,召父富以本業;潁川好爭訟分異,黃、韓化以篤厚。“君子之德風了,小人之德草也”,信矣!

自東井六度至亢六度,謂之壽星之次,鄭之分野,與韓同分。

趙地,昴,畢之分野。趙分晉,得趙國。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陽、鄚、州鄉;東有廣平、巨鹿、清河、河間,又得渤海郡之東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陽、內黃、斥丘;西有太原、定襄、雲中、五原、上黨。上黨,本韓之別郡也,遠韓近趙,後卒降趙,皆越分也。

自趙夙後九世稱侯,四世敬侯徙都邯鄲,至曾孫武靈王稱王,五世為秦所滅。

趙、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亂余民。丈夫相聚遊戲,悲歌忼慨,起則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為倡優。文子彈弦跕麗,游媚富貴,遍諸侯之後宮。

邯鄲北通燕、涿,南有鄭、衛,漳、河之間一都會也。其土廣俗雜,大率精急,高氣勢,輕為奸。

太原、上黨又多晉公族子孫,以詐力相傾,矜誇功名,報仇過直,嫁取送死奢靡。漢興,號為難治,常擇嚴猛之將,或任殺伐為威。父兄被誅,子弟怨憤,至告訐刺史二千石,或報殺其親屬。

鍾、代、石、北,迫近胡寇,民俗懻忮,好氣為奸,不事農商,自全晉時,已患其剽悍,而武靈王又益厲之。故冀州之部,盜賊常為它州劇。

定襄、雲中、五原,本戎狄也,頗有趙、齊、衛、楚之徙。其民鄙朴,少禮文,好射獵。雁門亦同俗,於天文別屬燕。

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於燕,其後三十六世與六國俱稱王。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雁門,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樂浪、玄菟,亦宜屬焉。

燕稱王十世,秦欲滅六國,燕王太子丹遣勇士荊軻西刺秦王,不成而誅,秦遂舉兵滅燕。

薊,南通齊、趙,勃、碣之間一都會也。初,太子丹賓養勇士,不愛後宮美女,民化以為俗,至今猶然。賓客相過,以婦侍宿,嫁取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為榮。後稍頗止,然終未改。其俗愚悍少慮,輕薄無威,亦有所長,敢於急人,燕丹遺風也。

上谷至遼東,地廣民希,數被胡寇,俗與趙、代相類,有漁鹽棗栗之饒。北隙烏丸、夫餘,東賈真番之利。

玄菟、樂浪,武帝時置,皆朝鮮、濊貉、句驪蠻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為民,欲猶羞之,嫁取無所讎,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其田民飲食以籩豆,都邑頗放效吏及內郡賈人,往往以懷器食。郡初取吏於遼東,吏見民無閉臧,及賈人往者,夜則為盜,俗稍益薄。今於犯禁浸多,至六十餘條。可貴哉,仁賢之化也!然東夷天性柔順,異於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設浮於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

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齊地,虛、危之分野也。東有甾川、東萊、琅邪、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西有濟南、平原,皆齊分也。

少昊之世有爽鳩氏,虞、夏時有季崱,湯時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為諸侯,國此地。至周成王時,薄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師尚父,是為太公。《詩·風》齊國是也。臨甾名營丘,故《齊詩》曰,“子之營兮,遭我乎嶩之間兮。”又曰:“俟我於著乎而。”此亦其舒緩之體也。吳札聞《齊》之歌,曰:“泱泱乎,大風也哉!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

古有分土,亡分民。太公以齊地負海舄鹵,少五穀而人民寡,乃勸以女工之業,通魚鹽之利,而人物輻湊。後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設輕重以富國,合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歸。故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

初,太公治齊,修道術,尊賢智,賞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經術,矜功名,舒緩闊達而足智。其失夸奢朋黨,言與行繆,虛詐不情,急之則離散,緩之則放縱。始桓公兄襄公淫亂,姑姊妹不嫁,於是令國中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為俗。痛乎,道民之道,可不慎哉!

昔太公始封,周公問:“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上功。”周公曰:“後世必有篡殺之臣。”其後二十九世為強臣田和所滅,而和自立為齊侯。初,和之先陳公子完有罪來奔齊,齊桓公以為大夫,更稱田氏。九世至和而篡齊,至孫威王稱王,五世為秦所滅。

臨甾,海、岱之間一都會也。其中具五民雲。

魯地,奎、婁之分野也。東至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睢陵、僮、取慮,皆魯分也。

周興,以少昊之虛曲阜封周公子伯禽為魯侯,以為周公主。其民有聖人之教化,故孔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言近正也。瀕洙泗之水,其民涉度,幼者扶老而代其任。俗既益薄,長老不自安,與幼少相讓,故曰:“魯道衰,洙泗之間齗齗如也。”孔子閔王道將廢,乃修六經,以述唐虞三代之道,弟子受業而通者七十有七人。是以其民好學,上禮義,重廉恥。周公始封,太公問:“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而親親。”太公曰:“後世浸弱矣。”故魯自文公以後,祿去公室,政在大夫,季氏逐昭公,陵夷微弱,三十四世而為楚所滅。然本大國故自為分野。

今去聖久遠,周公遺化銷微,孔氏庠序衰懷。地陿民眾,頗有桑麻之業,亡林澤之饒。俗儉嗇愛財,趨商賈,好訾毀,多巧偽,喪祭之禮文備實寡,然其好學猶愈於它俗。

漢興以來,魯東海多至卿相。東平、須昌、壽良,皆在濟東,屬魯,非宋地也,當考。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

周封微子於宋,今之睢陽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虛也。濟陰定陶,《詩·風》曹國也。武王封弟叔振鐸於曹,其後稍大,得山陽、陳留,二十餘世為宋所滅。

昔堯作游成陽,舜漁雷澤,湯止於亳,故其民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穡,惡衣食,以致畜藏。

宋自微子二十餘世,至景公滅曹,滅曹後五世亦為齊、楚、魏所滅,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陳留,齊得其濟陰、東平,楚得其沛。故今之楚彭城,本宋也,《春秋經》曰“圍宋彭城”。宋雖滅,本大國,故自為分野。

沛楚之失,急疾顓己,地薄民貧,而山陽好為奸盜。

衛地,營室、東壁之分野也。今之東郡及魏郡黎陽,河內之野王、朝歌,皆衛分也。

衛本國既為狄所滅,文公徙封楚丘,三十餘年,子成公徙於帝丘。故《春秋經》曰“衛遷於帝丘”,今之濮陽是也。本顓瑣之虛,故謂之帝丘。夏後之世,昆吾氏居之。成公後十餘世,為韓、魏所侵,盡亡其旁邑,獨有濮陽。後秦滅濮陽,置東郡,徙之於野王。始皇既並天下,猶獨置衛君,二世時乃廢為庶人。凡四十世,九百年,最後絕,故獨為分野。

衛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故俗稱鄭、衛之音。周末有子路、夏育,民人慕之,故其俗剛武,上氣力。漢興,二千石治者亦以殺戮為威。宣帝時韓延壽為東郡太守,承聖恩,崇禮義,尊諫爭,至今東郡號善為吏,延壽之化也。其失頗奢靡,嫁取送死過度,而野王好氣任俠,有濮上風。

楚地,翼、軫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盡楚分也。

周成王時,封文、武光師鬻熊之曾孫熊繹於荊蠻,為楚子,居丹陽。後十餘世至熊達,是為武王,浸以強大。後五世至嚴王,總帥諸侯,觀兵周室,併吞江、漢之間,內滅陳、魯之國。後十餘世,頃襄王東徙於陳。

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火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此曰}蓏偷生,而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漢中淫失枝柱,與巴、蜀同俗。汝南之別,皆急疾有氣勢。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雲夢之饒,亦一都會也。

吳地,斗分野也。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

殷道既衰,周大王亶父興支阝梁之地,長子大伯,次曰仲雍,少曰公季。公季有聖子昌,大王欲傳國焉。大伯、仲雍辭行採藥,遂奔荊蠻。公季嗣位,至昌為西伯,受命而王。故孔子美而稱曰:“大伯,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提而稱焉。”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大伯初奔荊蠻,荊蠻歸之,號曰句吳。大伯卒,仲雍立,至曾孫周章,而武王克殷,因而封之。又封周章弟中於河北,是為北吳,後世之謂之虞,十二世為晉所滅。後二世而荊蠻之吳子壽夢盛大稱王。其少子則季札,有賢材。兄弟欲傳國,札讓而不受。自壽夢稱王六世,闔廬舉伍子胥、孫武為將,戰勝攻取,興伯名於諸侯。至子夫差,誅子胥,用宰嚭,為粵王句踐所滅。

吳、粵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

粵既並吳,後六世為楚所滅。後秦又擊楚,徙壽春,至子為秦所滅。

壽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鮑、木之輸,亦一都會也。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後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以顯名。漢興,高祖王兄子濞於吳,招致天下之娛遊子弟,枚乘、鄒陽、嚴夫子之徒興於文、景之際。而淮南王安亦都壽春,招賓客著書。而吳有嚴助、朱買臣,貴顯漢朝,文辭並發,故世傳《楚辭》。其失巧而少信。初淮南王異國中民家有女者,以待游士而妻之,故至今多女而少男。本吳、粵與楚接比,數相併兼,故民俗略同。

吳東有海鹽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之一都會也。豫章出黃金,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費。江南卑濕,丈夫多夭。

公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

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

其君禹後,帝少康之庶子云,封於會稽,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後二十世,至句踐稱王,與吳王闔廬戰,敗之雋李。夫差立,句踐乘勝復伐吳。吳大破之,棲會稽,臣服請平。後用范蠡、大夫種計,遂伐滅吳,兼併其地。度淮與齊、晉諸侯會,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使賜命為伯,諸侯畢賀。後五世為楚所滅,子孫分散,君服於楚。後十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漢興,復立搖為越王。是時,秦南海尉趙佗亦自王,傳國至武帝時,盡滅以為郡雲。

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

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州,東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為儋耳、珠厓郡。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男子耕農,種禾稻、紵麻,女子桑蠶織績。亡馬與虎,民有五畜,山多麈麖。兵則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骨為鏃。自初為郡縣,吏卒中國人多侵陵之,故率數歲一反。元帝時,遂罷棄之。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厓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齎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譯文

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設定。王莽時叫樂平郡。有五萬一千三百七十六戶,二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口人。有九個縣:武都縣,束漢水接受氐道水的水源,一叫沔水,經過江夏,稱為夏水,流入長江、天池大澤在縣的西面。王莽時叫循虜縣。上祿縣,故道縣,王莽時叫善治縣。河池縣,泉街水向南到沮縣流入漢水,行程五百二十里。王莽時叫樂平亭縣。平樂道縣,沮縣,沮水發源於東狼谷,向南到沙羡縣的南面流入長江,經過五個郡,行程四千里,是荊州的河流。嘉陵道縣,循成道縣,下辨道縣。王莽時叫楊墮墨。

隴西郡,秦時設定,王莽時叫厭戎郡。有五萬三千九百六十四戶,二十三萬六乾八百二十四口人。有鐵官、鹽官。有十一個縣:狄道縣,A石山在東。王莽時叫操虜縣。上邦縣,安故縣,氐道縣,《禹貢》上養水的發源地,到武都就成為漢水。王莽時叫亭道縣。首陽縣, 《禹貢》上的烏鼠同穴山在西南,是?胃水的發源地,向東到船司空進入黃河,經過四個郡,行程一千八百七十里,是雍州的灌渠。予道縣,王莽時叫德道縣。大夏縣,王莽時叫順夏縣。羌道縣,羌水流出塞外,向南到陰平縣流入白水,經過三個郡,行程六百里。襄武縣,王莽時叫相桓縣。臨洮縣,洮水流出西羌中,向北到袍罕束面流入黃河。《禹貢》上的西頃山在縣西,南部由都尉治理。西縣。《禹貢》上的幡冢山,是西漢水的發源地,向南流入廣漢縣的白水,向東南到江州縣流入長江,經過四個郡,行程二千七百六十里。王莽時叫西治縣。

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設定。王莽時叫西海郡。有三萬八千四百七十戶,十四萬九千六百四十八口人。有十三個縣:允吾縣,烏亭逆水流出參街谷,向東到枝陽縣流入湟水。王莽時叫修遠縣。浩疊縣,浩疊水流出西塞外,向東到允吾縣流入湟水。王莽時叫興武縣。令居縣,澗水流出西北塞外,到縣的西南,流入鄭伯津。王莽時叫罕虜縣。枝陽縣,金城縣,王莽時叫金屏縣。榆中縣,抱罕縣,白石縣,離水流出西塞外,向東到袍罕縣流入黃河。王莽時叫順礫縣。河關縣,積石山在西南羌中。黃河水在塞外流動,向東北流入塞內,到章武縣流入大海,經過十六個郡,行程九千四百里。破羌縣,宣帝神爵二年設定。安夷縣,允街縣,宣帝神爵二年設定。王莽時叫修遠縣。臨羌縣。西北到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北面則是湟水的發源地,向東到允吾縣流入黃河。西面有須抵池,有弱水、崑崙山祠。王莽時叫鹽羌縣。

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設定。王莽時叫填戎郡。髓改為泌。有六萬三百七十戶,二十六萬一千三百四十八口人。有十六個縣:平襄縣,王莽時叫平相縣。街泉縣,戎邑道縣,王莽時叫填戎亭縣。望垣縣,題,阿陽縣,王莽時叫望亭縣。罕開縣,綿諸道略陽道縣,曲, 《禹貢》上的圭旦山在縣南的梧中聚。王莽時叫冀治縣。勇士縣,附屬的侯國的都尉治理滿福。王莽時叫紀德縣。成紀縣,清水縣,王莽時叫識睦縣。奉捷縣,隴縣,礫道縣,騎都尉治理密艾亭。蘭乾縣。王莽時叫蘭盾縣。

武威郡,原來匈奴休屠王的地方。武帝太初四年設定。王莽時叫張掖郡。有一萬七千五百八十一戶,七萬六千四百一十九口人。有十個縣:姑臧縣,谷水發源於南山,向北到武威縣流入大海,行程七百九十里。張掖縣,武威縣,休屠澤在東北,古代文字記載認為是豬壁澤。休屠縣,王莽時叫晏然縣。都尉治理熊水障。北部都尉治理休屠城。揞次縣,王莽時叫播德縣。鸞烏縣,撲刺縣,王莽時叫敷虜縣。媼圍縣,蒼松縣,柑陝水發源於南山,向北到揞次縣流入大海。王莽時叫射楚縣。宣威縣。

張掖郡,以前匈奴昆邪王的地方,武帝太初元年設定。王莽時叫設屏縣。有二萬四千三百五十二戶,八萬八千七百三十一口人。有十個縣:鰈得縣,千金渠向西到樂涫流入湖澤中。羌谷水從羌中流出,向東北到居延縣流入大海,經過兩個郡,行程二千一百里。王莽時叫官式縣。昭武縣,王莽時叫渠武郡。刪丹縣,桑欽認為從這裹開始疏通弱水,向西到酒泉合黎。王莽時叫貫虜縣。氐池縣,王莽時叫否武。屋蘭縣,王莽時叫傳武。 曰勒縣,都尉的治所在澤索谷。王莽時叫勒治。驪軒縣,王莽時叫揭虜。番和縣,農都尉治理。王莽時叫羅虜縣。居延縣,居延澤在東北,古文記載認為是流沙。都尉治理。王莽時叫居成縣。顯美縣。

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設定。王莽時叫輔平郡。有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七戶,七萬六千七百二十六V1人。有九個縣:祿福縣,呼蠶水發源於南羌中,向東北到會水流入羌谷。王莽時叫顯德縣。表是縣,王莽時叫載武縣。樂涫縣,王莽時叫樂亭。天噥縣,玉門縣,王莽時叫輔平亭。會水縣,北部都尉治偃泉障。東部都尉治束部障。王莽時叫蕭武縣。池頭縣,綏彌縣,乾齊縣。西部都尉治西部障。王莽時叫測虜瑟。

敦煌郡,武帝後元年分酒泉郡而設定。正西關外有白龍堆沙,有蒲昌海。王莽時叫敦德郡。有一萬一千二百戶,三萬八千三百三十五口人。有六個縣:敦煌縣,中部都尉治步廣設候官。杜林認為是古代瓜州地,出產美瓜。王莽時叫敦德縣。冥安縣,南面籍端水發源於南羌中,向西北流入湖澤,灌溉民田。效谷縣,淵泉縣,廣至縣,宜禾都尉治崑崙障。王莽時叫廣桓縣。龍勒縣。有陽關、玉門闐,都由都尉治理。氐置水發源於南羌中,向東北流入湖澤,灌溉民田。

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設定。有四萬二千七百二十五戶,十四萬三千二百九十四口人。有二十一個縣:高平縣,王莽時叫鋪睦縣。復累縣,安俾縣,撫夷縣,王莽時叫撫寧縣。朝那縣,有端旬祠十五所,胡人的巫祝。還有湫淵祠。涇陽縣,開頭山在西面, 《禹貢》上涇水的發源地,向東南到陽陵流入渭水,經過三個郡,行程一千零六十里,是雍州的河流。臨涇縣,王莽時叫監涇縣。鹵縣,灑水從西面流出。烏氏縣,烏水從西面流出,向北流入黃河。都盧山在西面。王莽時叫烏亭縣。陰密縣,《》上的密人國。有囂安亭縣。安定縣,參縑縣,主騎都尉治理。三水縣,附局侯國的都尉治理。有鹽官。王莽時叫廣延亭縣。陰槃縣,安武縣,王莽時叫安桓縣。祖厲縣,王莽時叫鄉禮縣。爰得縣,晌卷縣,黃河水分流出成為河溝,向東到富平縣流入黃河。彭陽縣,鶉陰縣,月氏道縣。王莽時叫別。頃縣。

北地郡,秦時設定。王莽時叫威成郡。有六萬四千四百六十一戶,二十一萬零六百八十八171人。有十九個縣:馬領縣,直路縣,沮水向西流出,向東流入洛水:靈武縣,王莽時叫威成亭。富平縣,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渾懷都尉治塞外的渾懷障:王莽時叫特武縣。靈州縣,惠帝四年設定。有河奇苑、號非苑:王莽時叫令周縣。晌衍縣,方渠縣,除道縣,土莽時叫通道縣。五街縣,王莽時ou吾街縣:鶉孤縣,歸德縣,洛水從北面蠻夷中流出,流入黃河。有墮壟、旦晝壟。回獲縣,略畔道縣,王菱時叫延年道縣。泥陽縣,王莽時叫泥陰縣。郁郅縣,泥水從北蠻夷中流出。有牧師菀官。王莽時叫功著縣。義渠道縣,王莽時叫義溝縣: 弋居縣,有鹽官。大變縣,廉縣。卑移山在西北。王莽時叫西河亭。

上郡,秦時設定,高帝元年改為翟國,後來又恢復原名:匈歸都尉治理塞外的匈歸障:屬於并州。有十萬三千六百八十三戶,六十萬六千六百五卜八人。有二十三個縣:膚施縣,有五龍山、帝、原水、黃帝祠四所。獨樂縣,有鹽官。陽周縣,橋山在南面,有黃帝冢。王莽時叫上陵峙。木禾縣,平都縣,淺水縣,王莽時叫廣信縣。京室縣,王莽時叫積粟縣。洛都縣,王莽時叫卑順縣。白土縣,圜水從西流出,向東流入黃河:王莽時叫黃上縣。襄洛縣,王莽時叫上黨亭。原都縣,漆垣縣,王莽時叫漆牆縣。奢延縣,王莽時叫奢節縣。雕陰縣,推邪縣,王莽時叫排邪縣。楨林縣,王莽時叫楨幹縣。高望縣,北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堅寧縣。雕陰道縣,龜茲縣,屬國都尉治理。有鹽官。定陽縣,高奴縣,有洧水,叮點燃。王莽時叫利平縣。望松縣,北部都尉治理。宜都縣。王莽時叫堅寧小邑。

西河郡,亘造互塑四年設定。南部都尉治理塞外的翁龍縣、埤是縣。王菱時叫歸新郡,屬韭州。有十三萬六千三百九十戶,六十九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口人。有三十六個縣:富昌縣,有鹽官。王莽時叫富成縣。騮虞縣,鵠澤縣,平定縣,王莽時叫陰平亭:美稷縣,屬國都尉治理。中陽縣,樂街縣,王莽時叫截虜縣。徒經縣,士莽時叫廉恥縣。皋狼縣,大成縣,王莽時叫好成縣。廣田縣,王莽時叫廣翰縣。圜陰縣,惠帝五年設定。王莽時叫方陰縣,益闌縣,王莽時叫香闌縣。平周縣,鴻門縣,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底噴出。藺縣,宣武縣,王莽時叫討貉縣。千章縣,增山縣,有道路向西面出眩雷塞,北部都尉治理。圜陽縣,廣衍縣,武車縣,王莽時叫桓車縣。虎猛縣,西部都尉治理。離石縣,谷羅縣,武澤在西北。饒縣,王莽時叫饒衍縣。方利縣,王莽時叫廣德縣。隰成縣,王莽時叫慈平亭。臨水縣,王莽時叫監水縣。土軍縣,西都縣,王莽時叫五原亭:平陸縣,陰山縣,王莽時叫山寧縣。魷是縣,王莽時叫伏脫縣。博陵縣,王莽時叫助桓縣。鹽官縣。

朔方郡,武帝元朔二年設定。西部都尉治理窳渾:王莽時叫溝搜郡。屬於并州:有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八戶,十三萬六千六百二十八口人。有十個縣:三封縣,武帝元狩三年築城。朔方縣,金連鹽澤、青鹽澤都在南。王莽時叫武符縣。修都縣,臨河縣,王莽時叫監河縣。呼遒縣,窳渾縣,有道路向西北;一雞鹿塞。屠申澤在束面。王莽時叫極武縣。渠搜縣,中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溝搜縣。沃壁縣,武帝元狩三年建城:有鹽官。王莽時叫綏武縣。廣牧縣,東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鹽官。臨戎縣。武帝元朔五年建城一王莽時叫推武縣。

五原郡,秦時叫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改名。東部都尉治理桐陽縣。王莽時叫獲降縣。屬於并州。有三萬九乾三百二十二戶,二十三萬一千三百二十八口人。有十六個縣:九原縣,王莽時叫成平縣。固陵縣,王莽時叫固調縣。五原縣,王莽時叫填河亭。臨沃縣,王莽時叫振武縣。文國縣,王莽時叫繁聚縣。河陰郡,蒲澤郡,屬國都尉治理。南興縣,王莽時叫南利縣。武都縣,王莽時叫桓都縣。宜梁題,曼柏縣,王莽時叫延柏縣。成宜縣,中部都尉治理區高,西部都尉治理田辟。有鹽官。王莽時叫艾虜縣。梱陽縣,向北流出石門障形成光祿城,又西北形成支就城,又向西北得到頭曼城,又向西北得到庫河城,義向西得到宿虜城。王莽時叫固陰縣。莫膽縣,西安陽縣,王莽時叫鄣安縣。河目縣。

姜中郡,秦時設定。王莽時叫受降郡。屬於并州。有三萬八千三百零三戶,十七萬三千二百七十口人。有十一個縣:雲中縣,王莽時叫遠服縣。鹹陽縣,王莽時叫賁武縣。陶林縣,東部都尉治理。楨陵縣,緣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楨陸縣。犢和縣,沙陵縣,王莽時叫希恩縣。原陽縣,沙南縣,北輿縣,中部都尉治理。武泉縣,王莽時叫順泉縣。陽壽縣。王莽時叫常得縣。

定襄郡,高帝時設定。王莽時叫得降郡。屬於并州。有三萬八千五百五十九戶,十六萬三千一百四十四口人。有十二個縣:成樂縣,桐過縣,王莽時叫椅桐縣。都武縣,王莽時叫通德縣。武進縣,白渠水流出塞外,向西到沙陵流入黃河。西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伐蠻縣。襄陰縣,武皋縣,荒乾水流出塞外,向西到沙陵流入黃河。中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永武縣。駱縣,王莽時叫遮要縣。定陶縣,王莽時叫迎符縣。武城縣,王莽時叫桓就縣。武要縣,東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厭胡縣。定襄縣,王莽時叫著武縣。復陸縣。王莽時叫聞武縣。

雁弓郡,秦時設定。句注山在陰館。王莽時叫填狄郡。屬於并州。有七萬三千一百三十八戶,二十九萬三千四百五十四E1人。有十四個縣:善無縣,王莽時叫陰館縣。沃陽縣,鹽澤在東北,有長丞。西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敬陽縣。繁峙縣,王莽時叫當要縣。中陵縣,王莽時叫遮害縣。陰館縣,有樓煩鄉。景帝後三年設定。治水發源於累頭山,向東到泉州流入大海,經過六個郡,行程一千一百里。王莽時叫富代縣。樓煩縣,有鹽官。武州縣,王莽時叫桓州縣。窪陶縣,劇陽縣,王莽時叫善陽縣。崞縣,王莽時叫崞張縣。平城縣,東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平順縣。埒縣,王莽時叫填狄亭。馬邑縣,王莽時叫章昭縣。彊陰縣。諸聞澤在東北。王莽時叫伏陰縣。

代郡,秦時設定。王莽時叫厭狄郡。有五原關、常山關。屬於幽州。有五萬六千七百七十一戶,二十七萬八乾七百五十四口人。有十八個縣:桑乾縣,王莽時叫安德縣。道人縣,王莽時叫道仁縣。當城縣,高柳縣,西部都尉治理。馬城縣,東部都尉治理。班氏縣,秦時地圖上寫的是班氏。王莽時叫班副。延陵縣,標氏縣,王莽時叫標聚縣。且如縣,於延水發源於塞外,向東到寧縣流入沽水。中部都尉治理。平邑縣,王莽時叫乎胡縣。陽原縣,束安陽縣,王莽時叫竟安縣。參合縣,平舒縣,祁夷水向北到桑乾流入沽水。王莽時叫平葆縣。代縣,王莽時叫厭狄亭。靈丘縣,淀河向東到文安縣流入大河,經過五個郡,行程九百四十里。是并州的河流。廣昌縣,淶水向東南到容城流入黃河,經過三個郡,行程五百里,是并州的灌渠。王莽時叫廣屏縣。鹵城縣。庫池河向東到參戶流入庫池支流,經過九個郡,行程一千三百四十里,是并州的河流。從河東到文安縣流入大海,經過六個郡,行程一千三百七十里。王莽時叫魯盾縣。

上谷郡,秦時設定。王莽時叫朔調郡。屬於幽州。有三萬六千零八戶,十一萬七千七百六十二口人。有十五個縣:沮陽縣,王莽時叫沮陰縣。泉上縣,王莽時叫塞泉縣。潘縣,王莽時叫樹武縣。軍都縣,溫余水向東到路縣,向南流入沽水。居庸縣,有關口。雊瞀縣,夷輿縣,王莽時叫朔調亭。寧縣,西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博康縣。昌平縣,王莽時叫長昌縣。廣寧縣,王莽時叫廣康縣。涿鹿縣,王莽時叫怖陸縣。且居縣,陽樂水向東流出,南面流入沽水。王莽時叫久居縣。茹縣,王莽時叫谷武縣。女祁縣,束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祁縣。下落縣。王莽時叫下盅題。

漁陽郡,秦時設定。王莽時叫通路郡。屬於幽州。有六萬八千八百零二戶,二十六萬四千一百一十六口人。有十二個縣:漁陽縣,沾水流出塞外,向東南到泉州流入大海,行程七百五十里。有鐵官。王莽時叫得漁縣。狐奴縣,王莽時叫舉符縣。路縣,王莽時叫通路亭。雍奴縣,泉州縣,有鹽官。王莽時叫泉調縣。平谷縣,安樂縣,厙奚縣,王莽時叫敦德縣。獷平縣,王莽時叫平獷縣。要陽縣,都尉治理。王莽時口u要術縣。白檀縣,洫水流i~-IL蠻夷。滑鹽縣。王菱時叫匡齟。

右北平郡,秦時設定。王莽時叫北順郡。屬於幽州。有六萬六千六百八十九戶,三十二萬七百八十口人。有十六個縣:平剛縣,無終縣,是以前的無終子國。冱水向西到雍奴縣流入大海,經過兩個郡,行程六百五十里。石成縣,廷陵縣,王莽時叫鋪武縣。俊靡縣,漫水向南到無終東流入庚水。王莽時叫俊麻縣。舊縣,都尉治理。王莽時叫哀睦縣。徐無縣,王莽時叫北順亭。字縣,榆水從東面流出。上垠縣,白狼縣,王莽時叫伏狄縣。夕陽縣,有鐵官。王莽時叫夕陰縣。昌城縣,王莽時。u淑武縣。驪成縣,大揭石山在縣的西南面。王莽時叫揭石縣。廣成縣,王莽時叫平虜縣。聚陽縣,工莽時叫篤睦縣、平明縣。王莽時叫平陽縣。

遼西郡,秦時設定:有小河四十八條,並行三千零四十六里。屬於幽州。有七萬二千六百五十四戶,三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五口人。有十四個縣:且慮縣,有高廟:王莽時叫組慮縣。海陽縣,龍鮮水向東流入封大水。封大水、緩虛水都向南流入大海。有鹽官。新安平縣,夷水向東流入塞外。柳城縣,馬首山在西南。參柳水向北流入大海。西部都尉治理。令支縣,有孤竹城。王莽時叫令氏亭。肥如縣,玄水向東流入濡水。濡水向南流入海陽水。還有盧水,向南流入玄水。王莽時叫肥而縣。賓從縣,王莽時叫勉武縣。交黎縣,渝水首先從塞外接受水源,向南流入人海。東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禽虜縣。陽樂縣,狐蘇縣,唐就水到徒河流入大海。徒河縣,王莽時叫河福縣。文成縣,王莽時叫言虜縣。臨渝縣,渝水首先接受白狼水的水源,向東流入塞外。還有侯水,向北流入渝水。王莽時叫馮德縣。縈縣。 F官水向南流入人海。還有揭石水、賓水,都向南流入官水。王莽時叫選武豎。

遼東郡,秦時設定。屬於幽州。有五萬五千九百七十二戶,二十七萬二千五百三十九口人。有十八個縣:襄平縣,有牧師官。王莽時叫昌平縣。新昌縣,無慮縣,西部都尉治理。望平縣,大遼水流出塞外,向南到安市縣流人大海,行程一千二百五十里。王莽時叫長說縣。房縣,候城縣,中部都尉治理。遼隊縣,王莽時叫順睦縣。遼陽縣,大梁水向西南到遼陽縣流入遼水。王莽時叫遼陰縣。險瀆縣,居覦,室偽水發源於室偽山,向北到襄平流入梁水。高顯縣,安市縣,武次縣,東部都尉治理。王莽時叫桓次縣。平郭縣,有鐵官、鹽官。西安平縣,王莽時叫北安平縣。文縣,王莽時叫文亭縣。番汁縣,沛水流出塞外,向西南流入大海。沓氏縣。童鉍,!墮五旦四年設定。塵蟈,王菱時叫翅。屬於刨:有四萬五千零六戶,二十二萬一千八百四十五E1人。有三個縣:高句驪縣,遼Zb發源於產山,向西南到遼墜整流A。一k~一Tk。又有直筮水,向西北流過塞外。上殷台縣,土莽時叫下殷縣。西蓋馬縣。馬訾水向西北流入鹽難水,西南到西安平縣流入大海,經過兩個郡,行程:千一百里。王莽時叫玄蘊空。

樂浪郡,武帝元封二年設定。王莽時叫樂鮮郡,屬於幽州。有六萬二千八百一十二戶,四十萬六千七百四十八口人。有雲鄣,有二十五個縣:朝鮮縣,欣邯縣,湏水縣,水流向西到增地縣流入大海。王莽時叫樂鮮亭縣。含資縣,帶水向西到帶方縣流入大海。黏蟬縣,遂成縣,增地縣,王莽時叫增土縣。帶方縣,駟望縣,海冥縣,王莽時叫海桓縣:列口縣,長岑縣,屯有縣,昭明縣,南部都尉治理。鏤方縣,提奚縣,渾彌縣,吞列縣,列水發源於分黎山,向西到黏蟬縣流入大海,行程八百::十里。東噸縣,不而縣,束部都尉治理。蠶台縣,華麗縣,邪頭昧縣,前莫縣,夫租縣。

南海郡,秦時設定。秦國敗亡後,尉佗在這裡稱王。武帝元鼎六年設定。屬於交州。有一萬九千六百一十三戶,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口人。有圃羞官。有六個縣:番禺縣,是尉佗王的都城。有鹽官。博羅縣,中宿縣,有漚浦官。龍川縣,四會縣,揭陽縣。王莽時叫南海亭。

鬱林郡,以前秦國的桂林郡,屬於尉佗。武帝元鼎六年設定,並改名。有小溪河水七條,並行三千一百一十里。王莽時叫郁平縣,簡於交州。有一萬二千四百一十五戶,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口人。有十二個縣:布山縣,安廣縣,阿林縣,廣郁縣,郁水首先從夜郎豚水接受水源,向東到四會縣流入大海,經過四個郡,行程四千零三十里。中留縣,桂林縣,潭中縣,王莽時叫中潭縣。臨塵縣,朱涯水流入領方。又有斤南水。還有侵離水,行程L百里。王莽時叫監塵縣。定周縣,周水首先從無斂接受水源,向東流入潭。行程匕百九十里。增食縣,驥水首先從烊柯束界接受了水源,流入朱涯水,行程五百七十里。領方縣,斤南水流入郁水。還有墦水。都尉治理。雍雞縣。有關。

蒼梧郡,武帝元鼎六年設定。王莽時叫新廣郡。屬於交州。有離水關。有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九戶,十四萬六千一百六十口人。有十個縣:廣信縣,王莽時叫廣信亭。謝沐縣,有關。高要縣,有鹽官。封陽縣,臨賀縣,王莽時叫大賀縣。端溪縣,馮乘縣,富川縣,荔蒲縣,有荔平關。猛陵縣。合水發源於龍山,向南到布山流入大海。王莽時叫猛陸縣。

交趾郡,武帝元鼎六年設定,屬於交州。有九萬二千四百四十戶,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七口人。有十個縣:羸嘍縣,有羞官。安定縣,苟屆縣,麓泠縣,都尉治理。曲易縣,北帶縣,稽徐縣,西於縣,龍編縣,朱載縣。

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設定。王莽時叫桓合郡。屬於交州。有一萬五千三百九十八戶,七萬八千九百八十口人。有五個縣:徐聞縣,高涼縣,合浦縣,有關。王莽時叫桓亭縣。臨允縣,牢水向北流入高要,再流入郁水,經過三個郡,行程五百三十里。王莽時叫大允縣。朱盧縣。都尉治理。

九真郡,武帝元鼎六年設定。有小河五十二條,並行八千五百六十里。有三萬五千七百四十三戶,十六萬六千零一十三E1人。有界關。有七個縣:胥浦縣,王莽時叫驅成縣。居風縣,都龐縣,余發縣,鹹驥縣,無切縣,都尉治理。無編縣。王莽時叫立真皇。

日南郡,以前秦國的象郡,武帝元鼎六年設定,並改名。有河十六條,並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屬於交州。有一萬五千四百六十戶,六萬九千四百八十五口人。有五個縣:朱吾縣,比景縣,盧容縣,西卷縣,河流流入大海,有竹子,可作拐杖。王莽時叫日南亭。象林縣。

趟國,以前秦國的邯鄲郡,高帝四年成為趟國,景帝三年恢復為邯鄲郡,五年又恢復為原名。王莽時叫桓亭。屬於冀州。有八萬四千二百零二戶,三十四萬九千九百五十二口人。有四個縣:邯鄲縣,牛首水發源於堵山,向東流入白渠。趙敬侯從中牟遷到造裹。易陽縣,柏人縣,王莽時叫壽仁縣。襄國縣。是以前的邢國。渠水發源於西山,向東北到任縣流入灌渠。又有蓼水、馮水,都向束到朝平縣流入渦水。

廣平國,武帝征和二年設定為平乾國,宣帝五鳳二年恢復原名。王莽時叫富昌郡。屬於冀州。有二二萬七千九百八十四戶,十九萬八千五百五十八口人。有十六個縣:廣平縣,張縣,朝平縣,南和縣,列葭水向東流入灑水。列入縣,王莽時叫列治縣。斥章縣,任縣,曲周縣,武帝建元四年設定。王莽時叫直周縣。南曲縣,曲梁縣,是侯國。王莽時叫直鑿鱷。廣鄉縣,平利縣,平鄉縣,陽台縣,是侯國。廣年縣,王莽時叫富昌縣。城鄉縣。

真定國,武帝元鼎四年設定。屬於冀州。有三萬七千一百二十六戶,十七萬八千六百一十六口人。有四個縣:真定縣,是原來的束垣縣,高帝卜一年改名。王莽時叫思治縣。稿城縣,工莽時叫稿實縣。肥匯縣,是以前的肥子國。綿曼縣。斯汶水首先從太白渠接受水源,向東到墊毖流入董回。王菱時叫鍾至遞。

中山國,高帝時的郡,景帝三年成為國。王莽時叫常山國。屬於冀州。有十六萬零八百七十三戶,六十六萬八千零八十El人。有十四個縣:盧奴縣,北平縣,徐水向東到高陽流入博水。還有盧水,也到高陽流入黃河。有鐵官。王莽時叫善和縣。北新成縣,桑欽說易水從西北流出,向東流入淀水。王莽時叫朔平縣。唐縣,堯山在南面。王莽時叫和親縣。深浬縣,王莽時叫翼和縣。苦陘縣,王莽時叫北陘縣。安國縣,王莽時叫興睦縣。曲逆縣,蒲陽山是蒲水的發源地,向東流入濡水。還有蘇水,也向東流入濡水。王莽時叫順平縣。望都縣,博水向東到高陽流入黃河。王莽時叫順調縣。新市縣,新處縣,毋極縣,陸成縣,安險縣。王莽時叫寧險縣。

信都國,景帝二年為廣川國,宣帝甘露三年恢復原名。王莽時叫新博。屬於冀州。有六萬五千五百五十六戶,三十萬四千三百八十四口人。有十七個縣:信都縣,是諸侯王的都城。原章河、原庫池都在北面,向東流入大海。 《禹貢》的絳水也流入大海。王莽時叫新博亭。歷縣,王莽時叫歷寧縣。扶柳縣,辟陽縣,王莽時叫樂信縣。南宮縣,王莽時叫序下縣。下博縣,王莽時叫閏博縣。武邑縣,王莽時叫順桓縣。觀津縣,王莽時叫朔定亭。高堤縣,廣川縣,樂鄉縣,是侯國。王莽時叫樂丘縣。平堤縣,是侯國。桃縣,王莽時叫桓分縣。西梁縣,是國。昌成縣,是侯國。束昌縣,是侯國,王莽時叫田昌縣。脩縣。王莽時叫脩治縣。

河間國,原來的趙國,文帝二年另立為諸侯國。王莽時叫朔定。有四萬五千零四十三戶,十八萬七千六百六十二口人。有四個縣:樂成縣,庫池別水首先從庫池河接受水源,向東到束光縣流入庫池河。王莽時叫陸信縣。候井縣,武隧縣,王莽時叫桓隧縣。弓高縣。庫池別河首先從摩池河接受水源,向東到乾舒縣流入大海。王莽時叫樂成縣。廣陽國,高帝時的燕國,昭帝元鳳元年成為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改為國。王莽時叫廣有國。有:二萬零七百四十戶,七萬零六百五十八口人。有四個縣:薊縣,原燕國,召公的封地。王莽時叫伐戎縣。方城縣,廣陽縣,陰鄉縣。王莽時叫陰順縣。

甾川國,原齊國,文帝十八年另立為國。後來合併到北海郡。有五萬零二百八十九戶,二十二萬七千零三十一口人。有三個縣:劇縣,蕤水發源於義山,向北到壽光縣流入大海。王莽時叫俞縣。東安乾縣,女水發源於菟頭山,東北到臨甾縣流入鉅定。樓鄉縣。

膠東國,原來的齊國,高帝元年另立為諸侯國,五月又重新屬於齊國,文帝十六年恢復為諸侯國。王莽時叫郁秩。有七萬二千零二戶,三十二萬三千三百三十一口人。有八個縣:即墨縣,有天室山祠。王莽時叫即善縣。昌武縣,下密縣,有三石山祠。壯武縣,王莽時叫曉武縣。郁秩縣,有鐵官。挺縣,觀陽縣,鄒盧縣。王莽時叫始斯縣。

高密國,以前的齊國,文帝十六年另立為膠西國。宣帝本始元年改為高密國。有四萬零五百三十一戶,十九萬二千五百三十六口人。有五個縣:高密縣,王莽時叫章牟縣。昌安縣,石泉縣,王莽時叫養信縣。夷安縣,王莽時叫原亭縣。成鄉縣。王莽時叫嫗盛晝。

城陽國,以前的齊國。文帝二年另立為諸侯國。王莽時叫莒陵。屬於兗州。有五萬六千六百四十二戶,二十萬五千七百八十四口人。有四個縣:莒縣,以前的諸侯國,盈姓,三一之時被楚國所滅。是,p吳的後代。有鐵官,王莽時叫莒陵縣。陽者6縣,束安縣,慮縣。王莽時叫著善縣。

淮陽國,高帝十一年設定。王莽時叫新平。屬於兗州。有十三萬五千五百四十四戶,九十八萬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人。有九個縣:陳縣,原來的諸侯國。舜的後代,胡公的封地,被楚國所減。楚頃襄王從郢遷到這裹。王莽時叫陳陵縣。苦縣,王莽時叫賴陵縣。陽夏縣,寧平縣,扶溝縣,渦水首先從狼湯渠接受水源,向東到向縣流入淮水,經過三個郡,行程一千里。固始縣,圉縣,新平縣,柘縣。

梁國,原秦國的陽郡,高帝五年成為梁國。正莽時叫陳定。屬於豫州。有三萬八乾七百零九戶,十萬六千七百五十二L1人。有八個縣:陽縣,lu L出產紋石。王莽時叫節碣縣。甾縣,原來的戴國一上莽時叫嘉穀縣。朽:秋縣,王莽時叫予秋縣。蒙縣,獲水首先從甾獲渠接受水源,東北到彭城流入泗水,經過五個郡,行程五百五十里。王莽時。叫蒙恩縣。已氏縣,王莽時叫已善縣。虞縣,王莽時叫陳定亭。下邑縣,王莽時叫下洽縣。睢陽縣。原來的宋國,微子的封地。《禹貢》上的盟諸澤在東北面。

束平國,原來是梁國,景帝中六年另立為濟束國,武帝元鼎元年成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為柬平國。王莽時叫有鹽。屬於兗州。有十三萬一千七百五十三戶,六十萬七千九百七十六口人。有鐵官。有七個縣:無鹽縣,有邱鄉。王莽時叫有鹽亭。任城縣,原來的任國,太昊的後代,風姓。王莽時叫延就亭。東平陸縣,富城縣,王莽時叫成富縣。章縣,亢父縣,詩亭,是原來的詩國。王莽時I]qJll~父縣。樊縣。

魯國,原來秦國的薛郡,高后元年成為魯國。屬於豫州。有十一萬八千零四十五戶,六十萬七千三百八十一口人。有六個縣:魯縣,伯禽的封地:有五萬二千戶。有鐵官。卞縣,泅水西南到方與流入沛水,經過三個郡,行程五百里,是青州的河流。汶陽縣,王莽時叫汶亭縣。蕃縣,南梁水向西到胡陵流入沛渠水。鞠縣,原邾國,曹姓,二十九代被楚國所滅。嗶山在北面。王莽時叫騮亭。薛縣。夏朝的車正奚仲的封國,後來遷到邳,湯的相仲虺居住在那裹。

楚國,高帝時設定,宣帝地節元年改為彭城郡,黃龍元年恢復原名。王莽時叫和樂。屬於徐州。有十一萬四千七百三十八戶,四十九萬七千八百零四E1人。有七個縣:彭城縣,原來的彭祖國。有四萬零一百九十六產。有鐵官。留縣,梧縣,王莽時叫吾治縣。傅陽縣,原來的偭陽國。王莽時叫輔陽。 呂縣,武原縣,王莽時叫和樂亭縣。甾丘縣。王莽時叫姜旦瑟。

泅水國,原束海郡,武帝元鼎四年另立為泅水國。王莽時叫水順郡。有二萬五千零二十五戶,十一萬九千一百一十四口人。有三個縣:濬縣,王莽時叫生麥縣。泗陽縣,王莽時叫淮平亭。於縣。王莽時叫工區題。

廣陵國,高帝六年屬於荊州,十一年改屬於吳國,景帝四年改名為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改名為廣陵。王莽時叫江平。屬於徐州。有三萬六千七百七十三戶,十四萬零七百二十二口人。有鐵官。有四個縣:廣陵縣,江都易王非、廣陵厲王胥都在這裹建都,並得到鄣郡,但沒有得到吳國。王莽時叫安定縣。江都縣,有江水祠。渠水首次從長江接受水源,向北到射陽流入湖泊。高郵縣,平安縣。王莽時叫杜鄉縣。

六安國,原來的楚國,高帝元年另立為衡山國,五年屬於淮南,文帝十六年重新為衡山國,武帝元狩二年另立為六安國。王莽時叫安風。有三萬八千三百四十五戶,十七萬八乾六百一十六口人。有五個縣:六縣,原是諸侯國,皋繇的後代,偃姓,被楚國所減。如溪水首先從沘水接受水源,向東北到壽春流入芍陂。蓼縣,原是諸侯國,皋繇的後代,被楚國所滅。安豐縣, 《禹貢》上的大別山在西南。王莽時叫美豐縣。安風縣,王莽時叫安風亭。陽泉縣。

長沙國,秦國的郡,高帝五年成為國。王莽時叫填蠻國。屬於荊州。有四萬三千四百七十戶,二十三萬五千八百二十五E1人。有十三個縣:臨湘縣,王莽時叫撫睦縣。羅縣,連道縣,益陽縣,湘山在北面。下雋縣,王莽時叫閏雋縣。攸縣,酃縣,承陽縣,湘南縣,《禹貢》上的衡山在東南面,是荊州的山。昭陵縣,荼陵縣,泥水向西流入湘水,行程七百里。王莽時叫聲鄉縣。容陵縣,安成縣。廬水向東到廬墮瑟流入塑選。王菱時叫墨盛鍾。

本來秦國的京師叫內史,把天下分為了三十六郡。漢朝建立後,由於秦朝的郡太大,就逐漸重新加以開闢設定,又建立了諸侯王的封國。武帝時廣泛開拓三面邊境土地。所以從高祖時起增加了二十六郡,文帝、景帝各增加了六郡,武帝時增加了二十八郡,昭帝時增加了一郡,到孝平帝時止,共有郡國一百零三個,縣邑一千三百一十四個,道三十二個,侯國二百四十一個。:七地東西向有九千三百零二里,南北向有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全部疆域內的田地共有一億四千五百一十三萬六千四百零五頃,其中一億零二百五十二萬八千八百八十九頃,是人們群居的地方和道路,以及山河林澤,都不可開墾,其中三千二百二十九萬九百四十七頃,有可開墾的,有不可開墾的,確定開墾的田地有八百二十七萬零五百三十六頃。有民戶一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零六十二,人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朝達到了極盛。

大凡百姓都含有五常的本性,而他們剛柔緩急,音和聲有所不同,是由於水和土的風氣不同,所以稱為風;好惡取捨,動和靜沒有常態,跟隨著君上的情慾,所以稱為俗。孔子說: “移風易俗,沒有比音樂更好的了。”這是說聖王在上位,統一管理人間倫理,一定要改變他們的根本,轉變他們的末節,這是把天下混同為一,加以中和,然後君王的教化就形成了。漢朝繼承百王的末端,國家土地改變了,人民遷徙了,成帝時劉向簡單地述說了它的土地劃分,丞相張禹讓部屬穎Ji!朱贛分條陳述它們的風俗,還沒有全部考察,所以集中起來進行評論,把它的本末全部寫成篇章。

秦國的土地,在天官束井、輿鬼的分野處。它的界線是從弘農郡的舊關往西,有京兆郡、扶風郡、馮翊郡、北地郡、上郡、西河郡、安定郡、天水郡、隴西郡,往南有巴郡、蜀郡、廣漠郡、犍為郡、武都郡,西面有金城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還有向西南有群柯郡、越雋郡、益州郡,都應分屬於它。秦國的祖先叫柏益,出生於帝顓頊的家庭,堯時幫助大禹治水,是舜帝的朕虞官,養育草木鳥獸,賜給他蠃氏的姓,經過夏、商時為諸侯。到周朝時有造父,善於駕馭訓練馬匹,得到毛色像花一樣紅,耳朵是綠色的四匹馬,受寵於穆王,被封到趟城,所以改姓為趙氏。後來有非子,為周孝王在沂水和渭水之間養馬。孝王說: “以前伯益懂得禽獸,他的子孫也沒有斷絕。”於是被封為諸侯的小國,在秦地建邑,現在隴西秦亭的秦谷就是。到玄孫時,就是莊公,打敗了西戎,占有了它的土地。到莊公兒子襄公時,幽王被犬戎打敗,平王束遷都到雒邑。襄公帶兵救周朝有功,被賜給郊、酆的上地,列為諸侯。八代後,穆公稱霸,以黃河作為邊境。十多代後,孝公任用商君,制定轅田,開闢阡陌,向東稱雄諸侯。兒子惠公剛一稱王,就得到上郡、西河。孫子昭王開拓巴、蜀,消滅周朝,取得九鼎。昭王曾孫嬴政吞併六國,稱皇帝,倚仗威力,焚書坑儒,白行其事。到兒子胡亥時,天下就反叛了他。

原來秦國的土地在《禹貢》時橫跨雍、梁二州,《詩》上的《風》中兼有秦、豳兩國。以前后稷分封在簾,公劉居住在豳,大王遷徙到鄖,文王建造了酆,武王治理鎬,他們的百姓有先代君王的遣風,喜愛稼穡,致力於本業,所以《豳詩》上說的農桑衣食的根本相當完備。有鄂、杜的竹林,南山的檀木和柘木,號稱高陸的大海,是九州肥沃的地方。秦始皇初期,鄭國鑿通水渠,引涇水來灌溉農田,肥沃的田野上千里,百姓因此富饒。漢朝建立後,在長安建都,遷徙齊國所有姓田的,楚國姓昭、屈、景的以及所有功臣的家屬到長陵。後來世代都遷徙二千石官吏、多財的富人以及豪傑兼併的家屬到各陵。大概也是用來加強主幹,削弱枝節,並不單是為了事奉山地園陵。因此五方錯雜,風俗不純正。世家就喜好禮儀文章,富人就靠買賣來獲利,豪傑就行俠仗義,與奸人相通。臨近南山,靠近夏陽,有很多險阻,放蕩的人容易成為盜賊,經常成為天下最動盪的地方。還有郡國像車的輻湊一樣,吃白食的人相當多,百姓丟掉根本,趨向末節,列侯和顯貴的人車服僭越君上,眾人仿效,毫不感到羞恥,嫁和娶更加崇尚奢侈,父母喪葬主事超過限度。

天水和隴西,山中盛產林木,百姓用木板來建造房屋。至於安定、北地、上郡、西河,都靠近戎狄,講求戰備,崇尚氣節與力量,以射獵為先進。所以《秦詩》說“在他們的木板屋裡”;又說“君王發動軍隊,我就整理鎖甲和兵器,同兒子一同前行”。還有《車轔》、《四載》、《小戎》幾篇,都是說車馬打獵的事。漢朝建立後,前面六郡清白人家的兒子選拔供應羽林、期門,憑藉勇力為官,名將多數產生在這裹。孔子說: “君子有勇力而沒有義氣就會不太乎,小人有勇力而沒有義就會成為偷竊的人。”因此這幾個郡,民間習俗質樸,不以盜賊感到恥辱。

從武威郡往西,本來是匈奴昆邪王、休屠王的地方,武帝時侵奪了這片地,剛開始設定了四個郡,用來貫通西域,隔絕南羌和匈奴。這裡的百姓有的因為關東極其貧困,有的因為報復怨恨超過限度,有的因為叛逆無道,家屬被遷徙到這裹。習俗相差相當懸殊,土地廣闊,百姓稀少,水草適合餵養牲畜,所以涼州的牲畜是天下最多的。保衛邊塞,二千石官員來治理它,都以兵器和馬匹作為業務;酒宴禮節的聚會,上下都相通,官民相互親近。因此這裹的習俗是風雨時節,谷賣的經常價很低,盜和賊都比較少,有和諧的氣氛相對應,比內地的郡要通情理。這是政令寬厚,官吏不苛刻所帶來的結果。

巴郡、蜀郡、廣漢郡本來是南夷,秦朝吞併後就作為郡,土地肥沃,有江水灌溉田野,有山林竹木疏菜果實的富饒。南面滇、焚多出僮僕,西面邛、榨多產馬和氂牛。百姓以稻和魚為食物,沒有災年的憂患,習俗就沒有愁憂和辛苦,因此容易遇度放縱,體格柔弱,心胸偏狹。景帝、武帝間,文翁為蜀郡郡守,教導百姓讀書和遵守法令,沒有達到誠信道德,反而喜歡用文章來諷諫,崇尚羨慕權威和勢力。等到司馬相如離家在京師和諸侯處做官,以文章辭令顯著於當世,鄉里仰慕追循他的事跡。後來有王褒、嚴遵、揚雄之類的人,文章位居天下第一。通過文翁倡導這種主張,司馬相如作為榜樣,所以孔子說:“施教不分對象。”

武都郡的土地上雜居著氐人和羌人,還有犍為郡、胖柯郡、越侖郡,都是西南外面的夷族,武帝時開始設定。民俗大致同巴郡、蜀郡相同,而武都郡又靠近天水郡,民俗相當相似。原來秦國的土地,占天下的三分之一,但人口不超過天下的十分之三,計算它的財富,卻占天下的十分之六。吳札觀賞音樂,就創作《秦》這首歌,說:“造就叫做中原的音聲。能親善中原就盛大,是盛大的極至,這難道是周朝的舊樣嗎?”

從井十度到柳三度,稱做鶉首的位置,是秦國的分星。

魏國的土地,是觜鱲星、參星的分野。它的疆界從高陵往東,一直到河東、河內的盡頭,南面有陳留以及汝南的召陵、溜彊、新汲、西華、長平,穎川I的舞陽、郾、許、偽陵,河南的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都是魏國管轄的地區。

河內本來是商朝的舊都城,周朝消滅殷朝後,把它京城以內的地方分為三國,《詩。風》中的邶、庸、衛國就是。邶國是用來分封紂王的兒子武庚的;庸國,由管叔治理;衛國,由蔡叔治理:用來監視商朝百姓,稱做三監。所以《書序》上說“武王崩,三監反叛”,周公誅殺了他們,把他們的土地全部分封給周公的弟弟康叔,號稱孟侯,用來在左右輔佐周室;把邶國、庸國的百姓遷到雒邑,因此邶、庸、衛三國的詩風格相同。《邶詩》說“在浚邑的地方”,《庸詩》說“在浚邑的郊外”; 《邶詩》又說“也在淇水流淌”, “河水浩蕩”, 《庸詩》說“送我到淇水上游”,“在那條河的中間”,《衛詩》說“往淇水深處看”,“河水浩蕩”。所以吳國的公子札被請到魯國觀賞周朝的音樂,聽到邶國、庸國、衛國的歌,說: “太美太深奧了!我聽說康叔的德操像這樣,難道這是《衛風》嗎?”到十六代,懿公無道,被狄所滅。齊桓公率領諸侯討伐狄人,改封衛地到黃河南部的曹邑、楚丘邑,造就是文公。而河內的殷虛,改屬於晉國。康叔的風範消失後,紂王的教化仍在,因此民俗剛強,豪傑侵奪的事多,缺少恩惠和禮節,喜歡叛逆。

河東的土地平坦開闊,有豐富的鹽鐵,本來是唐堯居住的地方,是《詩。風》中的盤國、魏國。周武王的兒子唐叔在母親還沒生下他時,武王夢見上帝對自己說:“我給你的兒子取名叫盧,把唐這片地方給他,屬於參旦。”等到廬超出生,就給他取名叫虞。到成王消滅唐國,就把它分封給扭虞。盧厘有置丞,等到走嘍的兒子鑾成為置侯,所以參星就是晉國的星。這裹的百姓有先王遺傳下來的教化,君子周密思考,小人小氣粗俗。所以《唐詩》中的《蟋蟀》、 《山樞》、 《葛生》各篇說“現在我不行樂,歲月就要流逝了”;“如果自己死了,別人就會高興了”;“百年以後,就回到他的墳墓了”。都考慮奢侈和節儉的適度,思考死和生的憂慮。吳札聽到唐國的歌,說:“思想太深刻了!難道他們就是陶唐區的遺民嗎?”

魏國,也是姬姓,在晉國南面黃河的拐彎處,所以它的詩說“它是汾水的一處河曲”;“把它放在董回的邊上”。從:壹拯十六世到麩公,滅掉魏國用來分封大夫畢萬,滅掉耿用來分封大夫盞周,等到大夫壟亘遼分封到整厘的平原,置國於是開始壯大。到了文公的時候,稱霸諸侯,尊崇周室,開始有河內的上地。吳札聽到《魏》歌,說: “太美了!樂聲婉轉悠揚。用德來輔佐它,就是明主。”主公十六代後被韓周、至困、趟國所滅,三家都自立為諸侯,造就是三置。趟國和泰邇祖先相同,整國和魏國都是姬姓。從墾萬過了十代後就稱侯,到孫子時就稱王,把都城遷到大梁,所以魏國又稱作梁,七代後被秦國所滅。

周國的土地,是柳星、七星、張星的分野。現在2媳的晝幽、毅虛、芒壁、堡面、鞏、鑾氏,是它的地方。以前旦公建造雛旦,認為變邑在土地中央,諸侯在四周捍衛,所以建立了京

師。到周幽王時同裹姒淫亂,以致滅亡,兒子周平王往東居住到雒邑。造之後五霸重新尊崇周室,所以周朝在三代中最為長久。八百多年到周赧王時,就被秦國兼併。當初雒邑與宗周京都一帶地域相通,東西長而南北短,短和長相差千里。至襄王時以河內賞賜給晉文公,又被諸侯所侵吞,所以它的份地就減少了。

周國人的過失,在於投機取巧,趨附利益,重視財富,輕視義氣,尊重富人,輕視貧民,喜歡商人,不歡迎做官的。

從柳星三度到張星十二度,稱做鶉火的位置,是周朝的分星。

韓國上地,是角星、亢星、氐星的分野。韓國瓜分晉國得到南陽郡以及穎JI!的父城、定陵、襄城、頤陽、穎陰、長社、陽翟、郟,束面與汝南接壤,西面接上弘農郡後得到新安、宜陽,都是韓國的地方。還有《詩。風》中的陳國、鄭國,與韓國的星分相同。

鄭國,是現在河南的新鄭,本來是高卒氏的火正官祝融的廢墟。至於成皋、榮陽、穎川I的崇高、陽城,都是鄭國的地方。本來周宣王的弟弟友為周朝的司徒,分封在鏑京的京城內,因此叫鄭。鄭桓公向史伯請教說: “王室多變故,什麼地方可以逃避一死?”史伯說:“四方國土,不是王、母、弟、甥、舅的地方就是夷狄的地方,不可進入,大概濟水、洛水、黃河、穎水之間可以!子爵和男爵的國家中,以虢國和會國為最大,倚仗形勢與險要,喜歡奢侈、貪圖錢財,您如果寄托在錢財和賄賂上,周朝動盪而且衰敝,一定要背叛您;您以成周的人眾,名正言順地討伐罪人,沒有不能戰勝的。”鄭桓公說:“南方不可以嗎?”答道:“楚國是重黎的後代,重黎為高辛氏的火正官,光芒照耀天地,湧現溫和而美善的人才。姜、贏、荊、羋,實質上同各姬代代產生衝突。姜,是伯夷的後代;蠃,是伯益的後代。伯夷能尊敬神靈以輔佐堯,伯益能安定百物用來輔佐舜,他們的後代都沒失去祭祀,但沒有興盛起來的人,周朝的衰敗將要到來,不能去催逼它。”鄭桓公聽從了史伯的話,就把妻子與錢財寄託到束方,虢國、會國接受了他們。三年後,幽王衰敗,桓公死了,他的兒子武公和平王向東遷移,終於安定號國、會國的土地,右邊是雒,左邊是沸,飲用溱水和洧水。土地狹窄險要,居住在山上,汲取谷中的水,男女經常聚會在一起,所以他們的習俗放蕩。《鄭詩》說:“出了鄭國的束門,那裹的女人像雲一樣。”又說:“溱水與洧水浩浩蕩蕩,男人和女人拿著蘭花。”“男子和女子都很誠信,他們在一起相互戲諺。”這是他們的風俗。吳札聽到鄭國的歌,說: “太美了!它太細弱了,百姓不能忍受。這是它衰亡的先兆嗎?”從武公起,過了二十三代,被韓國所滅。

陳國,是現在淮陽的地方。陳國本來是太吳的廢墟,周武王把舜的後代媽滿分封到陳國,因此叫胡公,把長女大姬作為妻子。婦人受到尊貴,喜歡祭祀,任用史官和巫官,所以它的習俗是跳舞使鬼神降臨。《陳詩》說:“擊鼓聲隆隆,在宛丘下面,無論冬夏,把白鷺羽毛制的舞具立著。”又說: “在束門的白榆下,宛丘的栩樹下,子仲的兒子,在樹下婆娑起舞。”這是它們的風俗。吳札聽到陳國的歌后,說:“國家沒有君主,它能長久嗎?”從胡公開始,過了二十三代後,被楚國所減。陳國雖然屬於楚國,但在天文上仍按自己的舊樣。

穎國、南陽,本來是夏禹的國家。夏國人忠於上級,他們的弊端是粗俗質樸。韓國從武子後面的七代開始稱侯,過六代稱王,五代被秦國所滅。秦國滅掉韓國以後,把天下不守法的百姓遷徙到南陽,所以這裡風俗奢侈,崇尚氣節和力量,喜歡買賣漁獵,躲藏後難以控制。宛,西面與武關相通,束面接受長江、淮河水源,是整個都城的交會點。宣帝的時候,鄭弘、召信臣為南陽太守,治理的成績都見於記載。召信臣勉勵百姓從事農桑業,離開末節,返回根本,郡中得以很富裕。穎川,是韓國的都城。士中有曳王、鑿非刻薄遣留下來的功業,崇尚做官,喜歡法制,百姓因為貪吝爭論叛逆,形成了他們的過失。整延壽為太守,首先實行敬讓禮儀;黃霸加以繼承,教化廣泛流行,獄中有時八年沒有重罪囚犯。南陽人喜歡做買賣,召信臣勸他們務農來致富;穎Ji[人喜歡爭論分辯,黃霸、韓延壽用篤厚來教化。“君子的德行像風,小人的德行像草”,確實是這樣。

從束井六度到亢六度,稱做壽星的位置,是鄭國的分野,同韓國的分星相同。

趙國的上地,是昴星、畢星的分野。趟分晉,得到趙國。北面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到涿郡的高陽、鄭、州鄉;東面有廣平、鉅鹿、清河、河間,又得到渤海郡的束平

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在黃河以北;向南到浮水、繁陽、內黃、斥丘;西面有太原、定襄、雲中、五原、上黨。上黨,本來是韓國的邊遠郡,迷離韓國,靠近趙國,後來終於投降趙國,都是趙國的地方。

趟夙九代後稱侯,四代後敬侯遷都到邯鄲,到曾孫武靈王時稱王,過了五代,被秦國所滅。趙國、中山國地少人多,還有沙丘的紂王的放蕩的遣民。成年男子聚在一起遊樂嬉戲,慷慨悲歌,一動就殺人劫財,盜挖墓地,行為狡詐,好生事,多為歌舞雜技藝人。女子彈著琴弦,足尖輕輕著地而舞,到處獻媚於富貴之人,充斥諸侯的後宮。

邯鄲北面與燕地和涿地相通,南面有鄭、衛,是漳、河之間的一個大城市。這裹土地廣闊,民俗複雜,大致是專誠急躁,崇尚氣概與聲勢,輕視虛偽奸詐。太原、上黨地區又多是晉國公族的子孫,弄虛作假相互傾軋,誇大功名,報仇過當,嫁娶送葬奢侈浪費。漢朝建立後,逭裹號稱難以治理,經常選擇威嚴兇猛的將領,有的以任意殺人來樹立威信。父親兄長被殺,兒子弟弟就怨恨,以致揭發刺史二千石的隱私,有的還報復殺死他們的親屬。

鍾地、代地、石地、北地,靠近胡敵,民間習俗強直剛愎,喜歡氣節與狡詐,不從事農業和商業,在晉國統一的時候,就已對他們的輕捷驍勇感到擔憂,到武靈王時,又更加厲害了。所以冀州地區,盜賊經常比其它地方多。

定襄、雲中、五原,本來是戎、狄的地方,經常有趟國、齊國、衛國、楚國的人遷徙到這裹。這裹百姓簡陋樸素,缺少禮儀修飾,喜歡打獵。雁門一帶習俗也相同,在天文上與燕地的歸屬不同。

燕國的上地,是尾星、箕星的分野。武王平定殷後,把召公封到燕國,這之後過了三十六代同六國一同稱王。束面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面有上谷、代郡、雁門,南面得到涿郡的易地、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新昌,以及勃海的安次,都是燕國的地方。樂浪、玄菟,也都屬於燕國。燕國稱王十世,秦國想消滅六國,燕王太子丹派勇士荊軻西行刺殺秦王,沒有成功而被殺,秦國於是起兵減掉了燕國。薊地,南面與齊國、趟國相通,是勃海和碣石之間的一個大城市。當初太子丹以賓客禮節培養勇士,不喜愛後宮美女,民間轉化成為習俗,到現在仍是這樣。賓客相互拜訪,以婦人陪侍住宿,嫁娶的晚上,男女沒有區別,反而以為榮耀。後來漸漸停止,但終於沒有扭轉。這裹的風俗是愚昧勇敢,缺少顧慮,輕浮刻薄,沒有威嚴,也有他們的長處,敢於急人所急,是燕丹遣留下來的風氣。

上谷到遼東,土地廣闊,人民稀少,幾次遭受胡人的侵略,風俗同趟地、代地相類似,盛產魚鹽棗栗。北面接近烏丸、夫余,束面謀取真番的利益。

玄菟、樂浪,是武帝時設立的,都是朝鮮、穢貉、句驪的蠻夷。殷朝的道運衰落後,箕子離開前往朝鮮,教導他們的百姓禮節儀式,耕地養蠶織布。樂浪、朝鮮的百姓有八條違反禁令的事:殺人的人當時就被殺死償罪;傷人用谷來償罪;盜竊的人,男子就沒收作為被盜家中的奴隸,女子作為奴婢,想自己用錢抵罪的,一人五十萬。即使免罪成為百姓,民俗也為他們感到羞恥,嫁和娶不用做交易,因此這裹的百姓始終不相盜竊,不用關閉門戶,婦人堅貞誠信不淫蕩邪惡。這裹種田的人以篷豆來飲食,都城和邑地都仿效官吏以及內郡的商人,往往用杯子來盛食物。郡中當初從遼東選取官吏,官吏看到百姓沒有關閉隱藏的,等到商人去那裹後,夜晚就進行盜竊,民俗漸漸變得不厚道起來。現在違反禁令的事逐漸增多,達到六十多條。可貴啊,仁賢的教化!但柬夷天性柔順,區別於南、西、北三方之外,所以孔子哀痛道不能實行,假想乘船渡海,打算定居到九夷,真是名不虛傳啊!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一百多國,在每年來進貢時可以見到。

從危星四度到斗星六度,稱作析木的位置,是燕國的分星。

齊國的土地,在虛星和危星的分野處。束面有甾JI[、東萊、琅邪、高密、膠束,南面有泰山、城陽,北面有乾乘,清河以南,是勃海的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西面有濟南、平原,都是齊國的地方。少吳時代有爽鳩氏,虞、夏的時候有季勛,湯的時候有逢公柏陵,殷代未有薄姑氏,都是諸侯,在逭裹建立國家。到周成王的時候,薄姑氏同四國共同作亂,成王消滅了他們,把師尚父分封在那裹,造就是太公。《詩風》中的齊國就是。臨甾名叫營丘,所以《齊詩》說:“你到營丘,和我在島山相逢。”又說: “請在著地等我。”這也是他們舒展和緩的風格。吳札聽到齊國的歌后,說:“盛大啊,像大風一樣!難道是太公嗎?國家不可估量。”

古代有土地分割,沒有人民的分割。太公因為齊國的土地近海而形成瘠薄的鹽鹹地,缺少五穀,因而人口稀少,於是鼓勵以女工的工作,暢通魚鹽的利益,人和物就像輻湊一樣多了。過了十四代後,齊桓公任用管仲,設立輕重以富強國家,聯合諸侯成就霸王功業,位在陪臣而娶了三姓的女子。因此這裹民俗更加奢侈,織做細潔雪白的絲織品和細綾繡花的絲織物以及精美華麗的衣物,號稱是帽、帶、衣、鞋的天下。

當初太公治理齊國,整治道德學術,尊重賢能智慧,獎賞有功的人,所以到現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大多喜歡經學,以功名感到驕傲,從容謙虛開闊豁達而足智多謀。他們的弊端就是過分奢侈,勾結同類,言和行不相一致,虛偽狡詐,不合實情,危急時就離散,平緩時就放任自流。開始時,齊桓公的哥哥襄公淫亂,姑和姊妹不嫁,於是命令國中的百姓家的大女兒不得出嫁,名叫“巫見”,在家中主持祭祀,出嫁的對家中不利,百姓到現在還作為風俗。悲痛啊,引導人民的道德,能不謹慎嗎!

以前太公剛被分封時,周公問“用什麼來治理齊國?”太公說道: “選舉賢能,獎勵有功的人。”周公說: “後代一定有篡位謀殺的臣子。”這之後二十九代被強臣田和所滅,田和自己立為齊侯。開始,田和的先人陳公子完因有罪投奔查,齊桓公任他為大夫,更改稱呼為田氏。九代後到田和時而篡奪齊國,到孫子威王時就稱王,過了五代,被秦國消滅。

臨甾,是海和岱之間的一座大城市,其中五方的人民都全了。

魯國的土地,是奎星和婁星的分野。東到束海,南面有泗水,到淮水,得到臨淮的下相、睢陵、僮、取慮,都是魯國的地方。

周朝建立後,把少昊的廢墟曲阜封給周公的兒子伯禽作為魯侯,以他為周公祭祀的主宰。這裹的人民有聖人的教化,所以孔子說“齊國一變到了魯國,魯國一變就達到了道”,是說接近正道。地方瀕臨洙水和泅水,這裹的百姓涉水渡河,年輕的扶著老人並替代他們背負東西。民俗已變得更加刻薄後,年長的老人不能感到安全,就同年輕人相爭吵,所以說:“魯國道德衰敗後,洙水和泅水之間斷斷爭辯。”孔子哀痛五道即將衰敗,就撰修六經,以記述唐、虞和三代的王道,弟子接受傳授而精通的人有七十七個。因此造裹的百姓喜歡學習,崇尚禮義,重視廉恥。周公開始分封時,太公問“怎么去治理魯國呢”?周公說: “尊重尊貴的人親愛親人。”太公說:“後代將逐漸變弱。”因此魯國從文公以後,官俸到了各諸侯,政權在大夫手中,季公驅逐了昭公,逐漸衰弱,過了三十四代被楚國所減。但魯國本來是大國,因此自己有自己的分野。

現在距離聖人已很久遠了,周公遣留的教化逐漸微弱消亡,孔子的學校也已衰壞。土地狹小,人El眾多,有很多桑麻的生產,沒有山林湖澤的富饒。民俗吝嗇貪財,熱心做買賣,喜歡誹謗,多虛偽奸詐,喪祭的禮儀表面上齊備而實際上少,但他們的好學仍比其它地方的風俗要強。

漢朝建立以來,魯國束海很多人到達7HIJ~H之位。東平、須昌、壽良,都在濟水的束面,屬於魯國,不是宋國的地方,應當加以考證。宋國的土地,是房星、心星的分野。現在的沛、梁、楚、山陽、濟陰、束平以及束郡的須昌、壽張,都是宋國的地方。周王把微子封到宋,就是現在的睢陽,本來是陶唐氏的火正板伯的廢墟。濟陰的定陶,是《詩。風》中的曹國。武王把弟弟叔振鐸分封到曹國,這之後漸漸變大,得到山陽、陳留,過了二十多代被宋國所滅。

以前堯從成陽開始旅遊,舜在露澤捕魚,湯在亳落腳,所以這裹的百姓仍有先王的遣風,厚道多君子,喜歡從事農業,不喜歡享受穿和吃,致力於蓄積收藏。

宋國從微子起過了二十多代,到景公時消滅了曹國,消滅曹國後過了五代也被齊國、楚國、魏國所滅,把它的土地劃成三份。魏國得到了它的梁和陳留地區,齊國得到了它的濟陰、東平地區,楚國得到了沛。所以現在楚國的彭城,本來是宋國的地方,《春秋經》上說“包圍宋國的彭城”。宋國雖然被消滅了,但他本來是大國,所以自成分野。沛和楚的弊端,是性格狹隘而專橫,土地貧瘠,人民貧困,而山陽人喜歡違法盜竊。

衛國的土地,是營室星、東壁星的分野。現在的東郡以及魏郡的黎陽,河內的野王、朝歌,都是衛國的地方。衛國本國被狄所滅後,文公遷徙到楚丘,三十多年後,兒子成公遷徙到帝丘。所以《春秋經》上說“衛國遷移到了帝丘”,就是現在的濮陽。本來是顓項的廢墟,所以稱做帝丘。夏後時代,昆吾氏居住在那裹。成公十多代後,被韓國、魏國所侵略,周圍的邑地全部喪失,衹剩下濮陽。後來秦國滅掉濮陽,設定束郡,把它遷到野王。秦始皇吞併天下後,仍單獨設立衛君,秦二世時就被廢為平民。共四十代,九百年,最後滅絕,所以單獨進行分野。

衛國土地上有桑地間濮陽上的險要的地方,男女也常聚集在一起,就產生了音樂和女色,所以習俗上稱鄭衛之音。周朝末期有子路、夏育,人民仰慕他們,所以這裹的風俗剛強勇武,崇尚氣節和力量。漢朝建立後,二千石官員來治理的也以殺戮來樹立威信。宣帝的時候,韓延壽任束郡太守,秉承聖恩,崇尚禮義,尊重規勸爭辯的人,到現在束郡號稱善於做官,這是韓延壽的教化。他們的弊端就是很奢侈浪費,嫁娶送葬超過限度,但野王地區尊尚氣節,打抱不平,有濮陽地區的風範。

楚國的土地,是翼星和軫星的分野。現在的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和漠中、汝南郡,都是楚國的分地。周成王的時候,把文王、武王的前輩老師鬻熊的曾孫熊繹封到荊蠻,稱楚子,定居在丹陽。過了十多代到熊達的時候,就是武王,逐漸變得強大。過了五代到嚴王,他統率諸侯,檢閱軍隊示周朝以兵威,吞併了長江、漢水之間的地方,內部消滅了陳國、魯國。十多代後,頃襄王向東遷移到陳國。

楚國有長江、漢水、河流湖澤高山森林的富饒;江南地區土地廣闊,有的地區進行著火耕水耨。百姓以魚和稻為食,以捕魚打獵伐山取竹木作為本業,果蔬、蝸牛和蛤等食物經常很充足。所以這裹的人苟且懶惰,沒有積蓄,飲食供給跟得上就不擔憂凍和餓,也沒有家有千金的家庭。迷信巫鬼,重視不合禮制的祭祀。漢中地區的人縱慾放蕩,性格不順從,同巴郡和蜀郡的風俗相同。汝南的區別,都是性情急躁,有氣概和聲勢。江陵是原先的郢都,四面通巫山和巴郡,東面有雲夢地區的富饒,也是一個大城市。

吳國土地,是斗星的分野。現在的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全是吳國的地方。

殷朝衰敗後,周大王宜父興建了郊地和梁地,長子大伯,次子仲雍,少於公季。公季有一個聰明的兒子昌,周大王打算把國家傳給他。大伯、仲雍告辭去採藥,於是投奔荊蠻。公季繼

位,到昌的時候為西伯,受天命而稱王。所以孔子讚美地稱:“大伯,可以稱得上是最有道德的了!三次以天下相讓,百姓沒有不稱道的。”說“虞仲逃隱到蠻夷,隱居不言,身心清潔,所摒棄的合乎權道。”大伯當初投奔荊蠻,荊蠻歸順了他,號為句吳。大伯卒後,仲雍立位,到曾孫周章時,武王打敗了殷,因此封了周章。又把周章的弟弟周中分封到河北,這就是北吳,後世稱它為虞,過了十二代被晉所滅。遇了兩代後,荊蠻的吳子壽夢強大起來,稱為王。他的小兒子就是季札,有賢能之才。兄弟相互讓位,季札辭讓而不接受。從壽夢稱王起,過了六代,闔廬推舉伍子胥、孫武為大將,打仗就取勝,進攻就奪取,在諸侯中建立起了霸名。到兒子夫差時,誅殺了子胥,任用宰餡。被粵王勾踐所滅。

吳地、粵地的君主都喜好勇武,所以這裹的百姓到現在都喜歡用劍,輕死,容易衝動。粵國吞併吳國後,過了六代被楚國所減。後來秦朝又攻打楚國,楚國遷徙到壽春,到兒子的時候被秦朝所滅。壽春、合肥地區接受南北湖皮革、鮑魚、樹木的輸給,也是一個大城市。開始時楚國的賢臣屈原遭到讒言被放逐,創作《離騷》各賦來抒發自我的傷痛。後來有宋玉、唐勒之類仰慕稱讚他,都因此而著名。漢朝建立後,高祖王兄的兒子劉濞在吳國,招來天下遊玩娛樂的子弟,枚乘、鄒陽、嚴夫子之類的人在文、景時興起。淮南王劉安也在壽春定都,招聘賓客來著書。吳國有嚴助、朱買臣,在漢朝尊貴顯名,文采辭章一同傳播,所以世間流傳著《楚辭》。他們的不足是奸巧失信。當初淮南王特別對待國中百姓家有女兒的,以等待有游士來娶她們,所以到現在女多男少。本來吳國和粵國同楚國接壤,幾次相互兼併,所以民俗大致相同。

吳國束面有海鹽和章山的銅,有三江、五湖的優勢,也是江束的一個大城市。豫章出產黃金,但黃金的儲量不多,採取的金不足以用來獎賞。江南地低潮濕,男子大多夭折。

會稽海外有束鰓人,分為二十多國,在每年進貢的時候出現。

粵國的土地,是牽牛星、婺女星的分野。現在的蒼梧、鬱林、合浦、交恥、九真、南海、日南,都是粵國的地方。粵國的君主是大禹的後

代,帝少康的庶子,分封到會稽,在身體上刺畫有色的圖案,剪斷頭髮,以躲避蛟龍的傷害。過了二十代,到勾踐的時候稱為王,同吳王闔廬作戰,被打敗在雋李地方。夫差登基後,勾踐乘著勝利又討伐吳國,吳國大敗勾踐,勾踐棲身於會稽,稱臣屈服,請求和平。後來勾踐採用范蠡、大夫種的計謀,便討伐滅掉了吳國,兼併了吳國的土地。渡過淮河同齊國、晉國等諸侯相會,給周朝進貢。周元王派遣使者賞賜並任命勾踐為霸王,諸侯全都來慶賀。過了五世後,粵國被楚國所滅,子孫分散,眾君主一樣事奉楚國並服從它。過了十代,到閩君搖的時候,輔佐諸侯平定了秦國。漢朝建立後,重新立閩君搖為越王。這時候,秦國的南海尉趙佗也自稱為王,國家延續到武帝時,全都被消滅作為郡地。

地方靠近大海,多犀牛、大象、玳瑁、珠璣、銀、銅、果、布的聚合,中原到那裹去的商人大多謀取到富利。番禺是它的一座大城市。

從合浦的徐聞向南進入大海,是大州。東西南北方圓千里,武帝元封元年奪取作為儋耳、珠厘郡。百姓都單被著布,把衣服從頭上穿進去。男子耕作務農,種植禾稻紆麻,女子養桑蠶紡織。沒有馬和虎,百姓養牛、羊、豬、雞、犬五畜,山中多塵麖。兵器則有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者用骨箭鋒。從剛開始為郡縣,官吏士兵以及內地的人大多去欺辱他們,所以大致過幾年就有一次反叛。元帝的時候,便撤銷拋棄了粵國。

從日南地區堡寨、徐聞、合浦乘船運行大約五個月,有都元國;又乘船運行大約四個月,有邑盧沒國;又乘船運行大約二十多天,有諶離國;步行大約十多天,有夫甘都盧國。從夫甘都盧國乘船走大約兩個多月,有黃支國,民俗同珠莊郡大致相同。這個州面積廣大,戶VI多,有很多奇怪的東西,從武帝以來都進貢過。有譯長官,屬於黃門官,與應徵的人一同入海購買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帶著黃金雜絲前往。所到國家都供給他們食物並跟他們一同前行,蠻夷的商船,輾轉把他們運送到所要到的地方。也有追逐交易的利益,搶劫殺人的。另外還有遭受風浪溺死的艱苦,沒有這些艱苦的也要幾年才能返回。大珠最大的是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佐政治,想炫耀威武德行,厚厚地賞賜黃支王,讓其派遣使者進獻活著的犀牛。從黃支乘船而行大約八個月,到達皮宗;船行大約兩月,到達旦直、象撻的邊界。童主厘的南面,有已程不國,漢朝的翻譯使者從這裊就返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