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卷十三

作者:魏慶之

三百篇

晦庵謂學詩者必本之三百篇

詩之為經,人事浹於下,天道備於上,而無一理之不具。學詩者當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之於雅以大其規,和之於頌以要其止,此學詩之大旨也,於是乎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德性顯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則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於此矣。

三百篇,情性之本。離騷,詞賦之宗。學詩而不本於此,是亦淺矣。

晦庵論讀詩看詩之法

詩須是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須是先將詩來吟詠四五十遍了,方可看注。看了又吟詠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浹洽,方有見處。

詩全在諷誦之功。

看詩不須著意去裡面分解,但是平平地涵泳自好。

因論詩曰:古人情意溫厚寬和,道得言語自恁地好。

看詩義理外,更好看他文章。

詩,古之樂也。亦如今之歌曲,音各不同。

晦庵論國風雅頌

大率國風是民庶所作之詩,雅是朝廷之詩,頌是宗廟之詩。

晦庵論六義

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此一條乃三百篇之綱領管轄。風、雅、頌者,聲樂部分之名也。風則十五國風、雅則大小雅、頌則三頌也。賦、比、興則所以製作風、雅、頌之體也。賦者直陳其事,如葛覃、卷耳之類是也。比者以彼狀此,如螽斯、綠衣之類是也。興者托物興詞,如關雎,兔罝之類是也。蓋眾作雖多,而其聲音之節,製作之體,不外乎此。故大師之教國子,必使之以是六者三經而三緯之,則凡詩之節奏指歸,皆將不待講說,而直可吟詠以得之矣。

溪論四始六義

古今論四始、六義者多矣,無若伊上老人之說當也。若如鄭說,則二者相亂:風、雅、頌既重出,賦、比、興終無歸著。四始者,言風、賦、雅、頌之四種。六義則凡詩中皆有此六義也。一曰風,非國風之風;五曰雅,六曰頌,非大雅、小雅之雅,商頌、周頌之頌也。詩固云:風、風也,教也。凡風化之所系,皆風也。賦者鋪陳其事,比者引物連類,興者因事感發,雅者陳其正理,頌者美而祝之。以詩考之,則“采采卷耳,不盈傾筐”為興,“天上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原誤作尋好是懿德”為雅也。自漢以來,各自立一家之體,則詩人之風,如建安之風豪健,晉宋之風放蕩,齊梁之風流麗,其餘隨其所長,各自為一家之風。然古人不必指事言情,而後鑑戒。其剛柔、緩急、喜怒、哀樂之間,風教存乎其中矣。所以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感人也遠,入人也深。自詩人之後失其本。餘五者古今甚同,不可移易。立此六義,該括盡矣。毛公解詩,多云:興也,與鄭說便自不同。然則古人之論殆如此。自鄭氏以來,遂汨之也耶。

陵陽發明思無邪之義

仆嘗論為詩之要。公曰:詩言志,當先正其心志,心志正,則道德仁義之語、高雅淳厚之義自具。三百篇中有美原誤作羞有刺,所謂“思無邪”也。先具此質,卻論工拙。室中話

楚 詞

晦庵論楚詞

楚詞平易,後人學做者反艱深了,都不可曉。

離騷初無奇字,只恁說將去,自是好。後來如魯直恁地著氣力做,只是不好。

古賦須熟看屈、宋、韓、柳所作,乃有進步處。入本朝來,騷學殆絕。秦、黃、晁、張之徒,不足學也。

詩音律是自然如此,這個與天通。古人音韻寬,後人分得密,後隔了。離騷句中,發兩個例在前:“朕皇考曰伯庸”、“庚寅吾以降洪”、“又重之以修能耐”、“紉秋蘭以為佩”,後人不曉,卻謂只此兩韻如此。某有楚辭叶韻,作子厚名氏,刻在漳州。

荀卿所作成相,凡三章,雜陳古今治亂興亡之效,托聲詩以風時君,若將以為工師之誦於賁之規者。其詞亦托於楚而作,頗有補於治道。

越人歌乃楚王之弟鄂君,泛舟於新波之中,榜枻越人擁棹而歌此詞。其義鄙褻不足言。特以其自越而楚,不學而得其餘韻,且於周師六詩之所為興者,亦有契焉。知聲詩之體,古今共貫,胡越一家,有非人之所能為者。

司馬相如之文,能侈而不能約,能謟而不諒。其上林、子虛之作,既以誇麗而不得入於楚詞。大人之於遠遊,其漁獵又泰甚,然亦終歸於諛也。特長門賦、哀二世賦為有諷諫之意。而哀二世賦所為作者,正當時之商監,尤當傾意極言,以寤主聽。顧乃低徊侷促,而不敢盡其詞焉,亦足以知其阿意取容之可賤也。不然,豈其將死,而猶以封禪為言哉。

顧況詩有集,然皆不及其見於韋應物詩集者之勝。歸來子錄其楚詞三章,以為可與王維相上下,予讀之信然。然其朝上清者有曰:“利為舟兮靈為馬,因乘之觴於瑤池之上兮,三光羅列而在下。”則意非維所能及。然他語殊不近也。獨日晚歌一篇,亦以為氣雖淺短,而意若差健雲。

韓愈所作十操,如將歸、龜山、拘幽、殘形四操近楚詞,其六首似詩。愈博學群書,奇辭奧旨,如取諸室中物,以其所涉博,故能約而為此也。夫孔子於三百篇,皆弦歌之操,亦弦歌之辭也。其取興幽眇,怨而不言,最近離騷,本古詩之衍者,至漢而衍極,故離騷亡。操與詩賦同出而異名,蓋衍復於約者。約故去古不遠。然則後之欲為離騷者,惟約猶迨之。

柳宗元竄斥,崎嶇蠻瘴間,堙阨感郁,一寓於文,為離騷數十篇。懲咎者,悔志也。其言曰:“苟余齒之有懲兮,蹈前烈而不頗。”後之君子欲成人之美者,讀而悲之。

邢居實自少有逸才,大為蘇黃諸公所稱許,而不幸早死。其作秋風三疊時,年未弱冠。然味其言神會天出,如不經意,而無一字作今人語。同時之士,號稱前輩,名好古學者,皆莫能及。使天壽之,則其所就,豈可量哉。

滄浪論楚詞

楚詞惟屈宋諸篇當熟讀,外此惟賈誼懷沙、淮南王招隱、嚴夫子哀時命宜熟之,其它亦不必。九章不如九歌。九章哀郢尤妙。前輩謂大招勝招魂,不然。讀騷之久,方識其味。須歌之抑揚,涕洟滿襟,然後為真識離騷,否則如戛釜撞瓮耳。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騷學,退之、李觀皆所不及。若皮日休九諷不足為騷。

兩 漢

古詩十九首

古人渺邈,人代難詳;推其文體,固是炎劉之制,非衰周之唱。鍾嶸詩評

讀古詩十九首,及曹子建詩如“明月入高樓,流光正徘徊”之類詩,皆思深遠而有餘意,言有盡而意無窮也。學者當以此等詩常自涵養,自然下筆高妙。呂氏童蒙訓

蘇 李

蘇子卿、李少卿之徒,工為五言,雖文律各異,雅鄭之音亦雜,而詞意簡遠,指事言情,自非有為而為,則文不妄作。唐元稹撰子美墓誌

秦少游云:蘇李之詩,長於高妙。

酶庵論垓下帳中之歌

項羽所作垓下、帳中之歌,其詞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餘憤。若其成敗得失,則亦可以為強不知義者之深戒。

晦庵論大風歌

文中子曰:大風安不忘危,其霸心之存乎!美哉乎其言之大也。漢之所以有天下,而不能為三代之王,其以是夫!然自千載以來,人主之詞,亦未有若是其壯麗而奇偉者也。嗚呼,雄哉!

晦庵論賈誼

賈誼以長沙卑濕,自恐壽不得長,故作鵩賦以自廣。太史公讀之,嘆其同死生,輕去就,至為爽然自失。以今觀之,凡誼所稱,皆列禦寇、莊周之常言,又為傷悼無聊之故,而藉之以誑者。夫豈真能原始及終,而得夫朝聞夕死之實哉。誼有經世之才,文章蓋其餘事。其奇偉卓絕,亦非司馬相如輩所能仿佛,而揚雄之論,常高彼而下此。而韓愈亦以馬、揚廁於孟子、屈原之列,而無一言以及誼,余皆不識其何說也。

晦庵論班倢伃蔡琰

班倢伃所作自悼賦,歸來子以為其詞甚古,而侵尋於楚人,非特婦人女子之能言者,是固然矣。至於情雖出於幽怨,而能引分以自安,援古以自慰,和平中正,終不過於慘傷,又其德性之美、學問之力,有過人者,則論者有不及也。嗚呼賢哉!柏舟、綠衣,見錄於經。其詞義之美,殆不過此雲。

蔡琰所作胡笳,雖不規規於楚語,而其哀怨發中,不能自已之言,要為賢於不病而呻吟者也。范史乃棄此而獨取其悲憤二詩。二詩詞意淺促,非此詞比。眉山蘇公,已辨其妄矣。蔚宗文下固有不察,歸來子祖屈而宗蘇,亦未聞此,何耶。琰失身胡虜,不能死義,固無可言,然猶能知其可恥。則與揚雄反騷之意,又有間矣。

建 安

總 論

建安詩辯而不華,質而不俚,風調高雅,格律遒壯。其言直致而少對偶,指事情而綺麗,得風、雅、騷人之氣骨,最為近古者也。一變而為晉、宋,再變而為齊、梁。唐諸詩人,高者學陶、謝,下者學徐、庾,惟老杜、李太白、韓退之早年皆學建安,晚乃各自變成一家耳。李太白多建安句法,而罕全篇,多雜以鮑明遠體。東坡稱蔡琰詩筆勢似建安諸子。前輩皆留意於此,近來學者遂不講耳。詩眼

魏文帝

魏文帝其源出於李陵,頗有仲宣之體則。新歌百許篇,率皆鄙直如偶語。惟“西北有浮雲”十餘首殊美,體贍可觀,始見其功矣。不然,亦何以銓衡群英,對揚厥弟之美。詩評

曹子建

子建詩其源出於國風,骨氣高奇,辭采華茂,情兼雅怨,體備文質,粲然溢古,卓爾不群。嗟乎!陳思王之於文章也,譬如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爾懷鈆吮墨之士,宜乎拘篇章而景慕,仰餘輝以自燭。故孔氏之門如用詩,則公幹升堂,思王入室,景陽、潘、陸,自可坐於廊廡間矣。鍾嶸詩評

王仲宣

仲宣詩,其源出於李陵,若發愀愴之辭,文秀而質羸;在曹、劉間別構一體。方陳思不足,比魏文有餘。詩評

劉公幹

公幹詩,其源出於古詩,仗氣愛奇,動多振絕;貞骨陵霜,高風跨俗。但氣過其文,然陳思已往,稍稱獨步。詩評

六 代

總 論

漢魏後陵遲衰微,訖於有晉太康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勃然復興,踵武前王,流風末派,亦文章之中興也。永嘉時貴黃老,尚虛談,於時篇什,理過其辭,淡然寡慾。爰及江表,微波尚傳,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以道德論,建安風力盡矣。於是郭景純用俊上之才,變創其體;劉越石仗清剛之氣,贊成厥美。然彼眾我寡,亦未動俗。逮義熙中,謝益壽斐然之作;永嘉有謝靈運,才高辭盛,富艷難蹤,固以含劉跨郭,凌轢潘、左。故知陳思為建安之傑,公幹、仲宣、陸機為輔,此皆五言之冠冕,文辭之命世也。詩評

晦庵云:齊梁間人詩,讀之使人四肢皆懶慢不收拾。

褒貶不同

六朝諸人之詩,不可不熟讀。如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鍛鍊至此,自唐以來,無人能及也。退之云:“齊梁及陳隋,眾作等蟬噪。”此語吾不敢議,亦不敢從。許彥周詩話

五言之警策

阮籍詠懷,子卿雙鳧,嵇康雙鸞,茂先寒食,平叔單衣,安仁倦暑,景陽苦雨,靈運鄴中,士衡擬古,越石感亂,景純遊仙,王微風月,謝客山水,叔元離燕,明遠戍邊,太沖詠史,顏延入洛;陶公詠貧之制,惠連搗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謂篇章之珠澤,文彩之鄧林乎。鍾嶸詩評,下同

阮嗣宗

嗣宗詩,其源出於風雅,無雕蟲之巧,而詠物詠懷,可以陶性靈,發幽思;言猶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外。洋洋乎源於風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大。詩評

張茂先

茂先詩,其源出於王粲,其體浮艷,興托多奇,巧用文字,務其妍冶,雖名高曩代,而敦亮之士,猶恨兒女情多,風雲氣少。謝康樂云:張公雖復千箱,猶一體耳。今置之甲科疑弱,乙之中品恨少,在季孟之間耳。詩評

潘安仁

安仁詩,其源出於仲宣,翰林嘆其翩翩弈弈,如翔禽之羽毛,衣帔之綃縠,猶尚淺於陸機,則機為深矣。謝混云:潘詩爛若舒錦,無處不佳;陸文如披沙揀金,往往得寶。余嘗言陸才如海,潘才如江。詩評

張景陽

景陽詩,其源出於王粲,文體華淨,少病累,有巧構形似之言;雄於潘岳,靡於太沖,風流調達,實曠代之高才。其辭蔥蒨,音韻鏗鏘,使人味之,亹亹不絕。詩評

陸士衡

士衡詩,其源出於陳思,才高辭贍,舉體華密。氣少於公幹,文劣於仲宣,但尚規矩,不貴綺錯;有傷直寄之奇也,然且咀嚼英華,厭飫膏澤,故文章之源泉也,張嘆其大才,信矣。人云古詩其源出於國風,陸機擬詩十二首,文溫以麗,意悲而切,驚心動魂,幾於一字千金。詩評

劉越石

越石詩,其源出於王粲,善為悽戾之辭,且有清拔之氣。琨既體良才,又離厄運;故善敘喪亂,多感恨之言。詩評

晦庵曰:劉琨詩高,東晉詩已不逮前人,齊、梁益浮薄矣。

郭景純

景純詩憲潘岳,文體相輝,彪炳可玩。變中原平淡之體,故稱中興第一。翰林以為詩首。遊仙之作,辭多慷慨,垂玄遠之宗。詩評

文選注云:遊仙之制,文多自敘,志狹中區,而辭無俗累。

三 謝

唐子西語錄云:三謝詩,靈運為勝。當就選中寫出熟讀,自見其優劣也。又云:江左諸謝詩文,見文選者六人:希宋本此下脫三葉逸無詩,宣遠、叔源有詩不工,今取靈運、惠連、元暉詩合六十四篇,為三謝詩;是三人者,詩至元暉,語益工,然蕭散自得之趣,亦復少減,漸有唐風矣。於此可以觀世變也。又云:靈運在永嘉因夢惠連,遂有“池塘生春草”之句;元暉在宣城,因登三山,遂有“澄江淨如練”之句;二公妙處,蓋在於鼻無堊,目無膜爾。鼻無堊,斤將曷運;目無膜,鎞將曷施?所謂混然天成,天球不琢者歟!靈運如“矜名道不足,適己物可忽。”“清暉能娛人,遊子澹忘歸。”元暉詩如“春草秋更綠,公子未西歸。”“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等語,皆得三百篇之餘韻。是以古今以為奇作。

靈 運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世人多不解此語為工。蓋欲以奇求之爾。此語之工,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備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之所能到。詩家妙處,當須以此為根本。而思苦言艱者,往往不悟。石林詩話

惠 連

二謝才思富健,恨其蘭玉早凋,長轡未聘。秋懷、搗衣之作,雖靈運銳思,何以加焉!詩評

元 暉

元暉詩,其源出於謝琨,微傷細密,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足使叔原失步,明遠變色。詩評

靖 節

清淡之宗

淵明意趣真古,清淡之宗;詩家視淵明,猶孔門視伯夷也。西清詩話

蕭統論淵明

鍾嶸評淵明詩,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余謂陋哉斯言,豈足以盡之!不若蕭統云:淵明文章不群,詞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乾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道篤志,與道污隆,孰能如此乎!此言盡之矣。漁隱

不可及

淵明詩所不可及者,沖澹深粹,出於自然,若曾用力學,然後知淵明詩非著力之所能成。龜山語錄

悠然見南山

東坡以淵明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無識者以“見”為“望”,不啻碔砆之與美玉。予觀樂天效淵明詩,有云:“時傾一樽酒,坐望東南山。”然則流俗之失久矣。惟韋蘇州答長安丞裴稅詩,有云:“採菊露未晞,舉頭見秋山。”乃知真得淵明詩意,而東坡之說為可信。復齋漫錄

晦庵論歸去來辭

歐陽公言: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辭一篇耳,然其詞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雲。

歐陽公論歸去來辭

六一居士惟重陶淵明歸去來,以為江左高文,當世莫及。涪翁云:顏、謝之詩,可謂不遺爐錘之功矣;然淵明之牆數仞,而不能窺也。東坡晚年尤喜淵明詩,在儋耳遂盡和其詩。荊公在金陵,作許多用淵明詩中事,至有四韻詩,全使淵明詩者。遯齋閒覽

李格非論歸去來辭

李格非善論文章,嘗曰:諸葛孔明出師表,劉伶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李令伯乞養親表;皆沛然如肝肺中流出,殊不見斧鑿痕。是數君子在後漢之末,西晉之間,初未嘗欲以文章名世,而其詞意超邁如此!冷齋夜話

休齋論歸去來辭

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聲律,蓋其詞高甚。晉宋而下,欲追躡之不能。漢武帝秋風詞盡蹈襲楚辭,未甚敷暢;歸去來則自出機杼,所謂無首無尾,無終無始,前非歌而後非辭,欲斷而復續,將作而遽止;謂洞庭鈞天而不淡,謂霓裳羽衣而不綺,此其所以超然乎!先秦之世,而與之同軌者也。

詞簡理足

飲酒詩云:“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山谷云:此是西漢人文章,他人多少言語,盡得此理。溪詩話

詩人以來無此句

荊公嘗言:其詩有奇絕不可及之語,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由詩人以來,無此句也。然則淵明趣向不群,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人而已。苕溪漁隱曰:荊公詩云:“先生歲晚事田園,魯叟遺書廢討論。問訊桑麻憐已長,按行松菊喜猶存。農人調笑追尋壑。稚子歡呼出候門。遙謝載醪祛惑者,吾今欲辨已忘言。”所謂四韻全使淵明詩者,即此詩是也。

得此生

東坡云:“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笑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靖節以無事為得此生,則見役於物者,非失此生耶!

酒 詩

飲酒詩云:“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寶不過軀,軀化則寶亡矣。人言靖節不知道,吾不信也。

知 道

東坡拈出淵明談理之詩,有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二曰:“笑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三曰:“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皆以為知道之言。蓋絺章繪句,嘲風弄月,雖工何補!若觀道者出語,自然超詣,非常人能蹈其軌轍也。韻語陽秋

悟 道

彭澤歸去來辭云:“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是此老悟道處。若人能用此兩句,出處有餘裕也。許彥周詩話

辨詩品所論淵明詩

魏晉間人詩,大抵專攻一體,如侍宴、從軍之類。故後來相與祖習者,亦但因所長而取之耳。謝靈運擬鄴中七子與江淹雜擬是也。梁鍾嶸作詩品,皆云:某人詩出於某,人亦以此為然。論陶淵明,乃以為出應璩。此語不知其所據。應璩詩不多見,惟文選載其百一詩一篇,所謂“下流不可處,君子慎厥初”者,與陶詩了不相類。五臣注引文章錄云:曹爽多違法度,璩作詩以刺在位,若百分有補於一者。淵明正以脫略世故,超然物外為適,顧區區在位者,何足累其心哉!且此老何嘗有意欲以詩自名,而追取一人而模仿之?此乃當時文士與進取而爭長者所為。何期此老之淺!蓋嶸之陋也。石林詩話

坡谷嘆淵明之絕識

山谷云:東坡在潁州時,因歐陽叔弼讀元載傳,嘆淵明之絕識,遂作詩云:“淵明求縣令,本緣食不足。束帶向督郵,小屈未為辱,翻然賦歸去,豈不念窮獨!重以五斗米,折腰營口腹。云何元相國,萬鐘不滿欲?胡椒銖兩多,安用八百斛。以此殺其身,何翅抵鵲玉!往者不可悔,吾其反自燭。”淵明隱約栗里、柴桑之間,或飯不足也,顏延年送錢二十萬,即日送酒家,與蓄積不知紀極,至藏胡椒八百斛者,相去遠近,豈直睢陽蘇合彈與蜣蜋糞丸比哉!

東坡論淵明詩

東坡云:古之詩人有擬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則始於東坡。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

山谷論淵明詩

山谷云:寧律不諧,而不使句弱;寧用字不工,不使語俗,此庾開府之所長也,然有意於為詩也。至於淵明,則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者。雖然巧於斧斤者,多疑其拙;窘於檢括者,輒病其放。孔子曰:寧武子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淵明之拙與放,豈可為不知者道哉!道人曰: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說者曰:若以法眼觀,無俗不真;若以世眼觀,無真不俗。淵明之詩,要當與一丘一壑者共之耳。

秦太虛效淵明輓辭

淵明自作輓辭,秦太虛亦效之。余謂淵明之辭了達,太虛之辭哀怨。淵明三首,今錄其一云:“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魂氣散何之,枯形寄枯木。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太虛云:“嬰釁徒窮荒,茹哀與世辭。官來錄我橐,吏來驗我屍。藤束木皮棺,藁葬路傍陂。家鄉在萬里,妻子天一涯。孤魂不敢歸,惴惴猶在茲。昔忝柱下史,通籍黃金閨。奇禍一朝作,飄零至於斯。弱孤未堪事,返骨定何時?修途繚山海,豈免從闍維。荼毒復荼毒,彼蒼那得知!歲晚瘴江急,鳥獸鳴聲悲。空濛寒雨零,慘澹陰風吹。殯宮生蒼蘚,紙錢掛空枝。無人設薄奠,誰與飯黃緇!亦無輓歌者,空有輓歌辭。”東坡謂太虛齊死生,了物我,戲出此語。其言過矣。此言惟淵明可以當之,若太虛者,情鍾世味,意戀生理,一經遷謫,則不能自釋,遂怏忿而作此辭,豈真若是乎!漁隱

貧士詩

貧士詩云:“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近一名士作詩云:“九十行帶索,榮公老無依。”余謂之曰:陶詩本非警策,因有君詩,乃見陶之工。或譏余貴耳賤目,後錯舉兩聯,人多不能辨其孰為陶,孰為今詩也。則為解曰:榮啟期事近出列子,不言榮公可知;九十,則老可知;行帶索,則無依可知;五字皆贅也。若淵明意謂:至於九十,猶不免行而帶索,則自少壯至於長老,其饑寒艱苦宜如此,窮士之所以可深悲也。此所謂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古人文章,必不虛設耳。詩眼

止酒詩

止酒詩云:“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裡。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余嘗反覆味之,然後知淵明之用意,非獨止酒,而於此四者,皆欲止之。故坐止於樹蔭之下,則廣廈華堂吾何羨焉?步止於蓽門之里,則朝市聲利吾何趨焉?好味止於噉園葵,則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歡止於戲稚子,則燕歌趙舞吾何樂焉?在彼者難求,而在此者易為也。淵明固窮守道,安於丘園,疇肯以此而易彼乎?漁隱

責子詩

山谷云:陶淵明責子詩曰:“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觀淵明此詩,想見其人慈祥,戲謔可觀也。俗人便謂淵明諸子皆不肖,而淵明愁嘆見於詩耳。又云:杜子美詩:“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觀其著詩篇,頗亦恨枯槁。達士豈是足,默識蓋不早。生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子美困頓於三川,蓋為不知者詬病,以為拙於生事;又往往譏議宗文、宗武失學,故聊解嘲耳。其詩名曰“遣興”,可解也。俗人便為譏病淵明,所謂痴人前不得說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