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果部·卷六

作者:李昉

○梨

《爾雅》曰:梨,山樆。(即今梨樹,樆音離。)梨曰鑽之。(啖食治擇之名。)

《漢書》曰:淮北滎南河濟之間千樹梨,其人皆與千戶侯等。

《晉書·載記》曰:符雙據上邽,符柳據蒲坂,叛于堅。符武據安定,並應之,將共伐長安。堅遣使諭之,各齧梨以為信,皆不受堅命。

《宋書》曰:王玄謨征滑台,一匹布責民八百大梨。

又曰:張敷,小名楂;父邵,小名梨。文帝常戲謂之曰:"查如何梨?"答曰:"梨,萬果之宗,查何敢比也!"

《齊書》曰:扶桑國有赤梨,經年不壞。兼多蒲桃。

《唐書》曰:貞觀中,杭州言:木連理二十四株;有樗沔,二木合為一體。

又曰:玄宗至馬嵬驛,令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之梨樹。

又曰:崔遠,文才清麗,風神峻整,人皆慕其為人。當時目為釘卓孺,言席上之珍。

《韓子》曰:夫樹樗沔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

《莊子》曰:樗沔橘柚,其味搜梆,各適其口。

《淮南子》曰: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面,而皆悅於目;(佳,美也。)梨橘棗栗不同味,而皆調於口。(調,適也。)

應劭《漢官儀》曰:光武封太山上壇,見酢梨酸棗,主者云:"百官上者所置。"

《晉令》曰:諸宮有梨,守護者置吏一人。

《晉宮閣名》曰:明光殿前梨一株。

《世說》曰: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云:"君得哀家梨,復蒸食否?"舊說秣陵有哀仲家梨,其大如升,入口消釋。言愚人不別。得好梨,蒸食之。

又曰:安公講十常數百。習鑿齒常餉十梨,正值講,安公便於座中手自剖分梨,盡人遍,都無偏頗。

《山海經》曰:洞庭擲晷,其木多梨。

盧毓《冀州論》曰:常山好梨,地產不為無珍。

《關令尹喜內傳》曰:老子西遊,省太真王母,共食紫梨。

《漢武內傳》曰:太上之藥,有心摑梨。

《曹瞞別傳》曰:王自漢中至洛陽起建始殿,使工蘇黃越徙美梨,掘之,根盡血出。越以狀聞王,王躬自視之,以為不祥。還,遂寢疾。

《神仙傳》曰:介像言病,帝使左右以美梨一奩賜像。像死,帝殯而埋之。以日中時死,其日晡時到建業,以所賜梨付苑吏,種之。後吏以狀聞,既發像棺,棺中有一奏符。

《文士傳》曰:孔融年四歲,與諸兄食梨,輒取其小者。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此宗族奇之。

《西京雜記》曰:上林有紫梨、芳梨、(實小。)青梨、大谷梨、金柯梨、(出琅琊王野家,太守王唐所獻。)縹蒂梨、紫條梨、潮海梨、(山瀚海,耐寒,不枯。)青玉梨。

《廣志》曰:洛陽北有張公夏梨,海內惟有一樹。常山真定梨,山陽鉅野梨,梁國睢陽梨、齊都臨淄梨,鉅野膏梨,上黨槨梨,小而甘。新豐箭谷梨。關以西,弘農、京兆、右扶風界,谷中梨多供御。廣都梨,重六斤,可數人分食之。

《嵩高山記》曰:東嶽腳上有梨樹,雲是武帝果園,山中諸生皆取食之。

辛氏《三秦記》曰:漢武帝園,一名樊川,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落地則破。其主取者,以布囊盛之,名含消梨。

《三晉山險記》曰:山陽縣北有谷,通登蘅馬。石勒十八騎昔在此啖梨生樹,今有梨園。

段龜龍《涼州記》曰:呂光時,敦煌太守宋歆獻同心梨。

《永嘉記》曰:青田村民家多種梨樹,名曰官梨。子大一圍五寸。樹老,今不復結子。此中梨子佳,甘美少比,實大出一圍,恆以供獻,名為涌孺。吏司守視,土人有未知味者。梨實落至地,即融釋。

郭子橫《洞冥記》曰:途山之北有梨,大如斗,色紫,千年一花,冬月乃實。煎之有膏,食者身輕。亦曰紫輕梨。

《博物志》曰:梨類甚多,楂杜朴皆是,有大小甜酢之異耳。

《神異經》曰:東方有樹焉,高百丈,敷張自輔,葉長一丈,廣六七尺,名曰梨。其子徑三尺,剖之白如素。食之,為地仙。(張華注曰:是故今梨樹大耳。)

《幽明錄》曰:成彪兄喪,晝夜哭泣。兄提二升酒、一盤梨就之,引酌相勸。

《廣五行記》曰:宋廢帝大始年,江南盛傳種蕭梨。先無此樹,百姓爭欲植之。識者曰:"當有姓蕭人王者!"後齊受禪。

楊咳戤《洛陽伽藍記》曰:歡農里報德寺有園,珍異出焉。有含消梨,重六斤,禁苑所尾蘙。從樹投地,盡散為水焉。世人云:"報德之梨,承光之柰。"承光寺亦多果木,柰味甚美,冠於京師。

《李鄴侯傳》曰:唐肅宗常夜坐,召潁王等三弟馱蔌於地爐罽毯上。時李泌多絕粒,上每為自燒二梨以賜之。潁王恃恩,固求上與,曰:"汝恆飽肉食,先生絕粒,何乃爭之?"潁王曰:"臣等試大家心,何乃偏耶?不然,三弟共乞一顆,可乎?"上亦不許,賜以索妍。潁王等又曰:"臣等以大家自燒,故乞。他果何用?"因曰:"先生恩渥如此,臣等請聯句,以為他年故事。"潁王曰:"先生年幾許,顏色似童兒。"信王曰:"夜抱九仙骨,朝被一品衣。"一王曰:"不食千鍾粟,惟餐兩顆梨。"既而三王請上成之,上曰:"天生此間氣,助我化無為。"

王贊《梨頌》曰:太康十年,梨樹四枝,其條與中枝合生於玄圃園。皇太子令侍臣作頌。

《魏文帝詔》曰:真定涌孺,大若拳,甘若蜜,脆若陵,可以解煩釋臼。

傅選《七證》曰:恆陽黃梨,巫山朱橘。

何晏《九州論》曰:安平好棗,真定好梨。

左思《蜀都賦》曰:紫梨津潤。

又《齊都賦》曰:果則晌山之梨。

潘岳《閒居賦》曰:張公大谷之梨。

孫楚《秋賦》曰:朱橘甘美,紫梨甜脆,膚不隱於齗牙,融液易於含雪。

王廙《洛都賦》曰:梨則大谷冬紫,張公秋黃。

潘岳《金谷園賦》曰:靈圃繁若榴,茂林列芳梨。

宋武帝《戲馬台梨花贊》曰:嘉樹之生,於彼山基,開榮布彩,不離塵緇。

王弘《謝賜河上梨表》曰:奉賜河上梨一千,遠方味甘,每垂降及,仰佩恩逮,俯增祗愧。

魏武帝《為兗州牧上書》曰:山陽郡有美梨,謹上甘梨二箱。

○楂

《爾雅》曰:楂、梨曰鑽之。(楂似梨而酢澀,見《禮記》。)

《禮記·內則》曰:樗沔薑桂。(鄭玄注曰:楂,梨之不臧者。皆人君羞。)

《呂氏春秋》曰:箕山之東,有甘楂。

《山海經》曰:平丘有楊柳甘楂。

又曰:洞庭之上,其木多楂。

《說文》曰:楂,似梨。

《神異經》曰:南方大荒有樹焉,名曰楂。三千歲作華,九千歲作實。其花紫色,中高百丈,敷張自輔。葉長七尺,五色。實長九尺,無核,割之如凝密。(張茂先注曰:楂,梨。)

《述異記》曰:江淮南人至北,見榲勃香,以為楂子,蓋實異耳。

傅玄《瓜賦》曰:龍眼生於南極,甘楂引於崑山。

○櫻桃

《禮記·月令》曰:仲夏之月,天子羞以含桃,先薦寢廟。(鄭玄注曰:含桃,今之櫻桃也。)

《爾雅》曰:楔,(音革黠反。)荊桃。(郭璞症曰:今櫻桃。)

《廣雅》曰:含桃,櫻桃。

《漢書》曰:惠帝出離宮,叔孫通曰:"今櫻桃熟,可獻,陛下宜以櫻桃獻宗廟。"上許之。諸果獻由此興。

《唐書》曰:太宗將致櫻桃於酅公,稱"奉"則是尊,言"竿"又以卑,問之虞監,曰:"昔梁帝遺齊巴陵王稱'餉'。遂從之。

又曰:玄宗紫宸殿櫻桃熟,命百官口摘之。

又曰:蕭潁士,李林甫彩其名,欲拔用之,乃召見。時潁士寓居母喪,即衰麻而詣京師,徑謁林甫於政事省。林甫素不識,遽見衰麻,大惡之,即令斥去。潁士大忿,乃為《伐櫻桃賦》,以刺林甫,云:"嗒無庸之瑣質,因本枝而自庇。洎枝幹而非據,專階廷之右地。雖先寢而或薦,豈和羹之正味!"其狂率不遜,皆此類也。

又曰:文宗始即位,常因內園進新櫻桃,將以賜三宮太后。上曰:"送太后,焉可以為賜?"因圓凳易其文簿,曰:"奉太后"。自是以為常。

《拾遺錄》曰:漢明帝於月夜宴賜群臣櫻桃,盛以赤瑛盤。群臣視之月下,以為空盤,帝笑之。

《呂氏春秋》曰:"仲夏之月,羞含桃。"(高誘注曰:含桃,櫻桃。為鳥所含,故曰含桃。)

范汪《祠制》曰:孟夏祭,用櫻桃。

《洛陽宮殿簿》曰:顯陽殿前,櫻桃六株。明光殿前,櫻桃四株。徽音殿前,櫻桃二株。

《廣志》曰:櫻桃,大者如彈丸。有長八分者,白色多肌者,凡二種。

《虎丘山疏》曰:山下有櫻桃三株

《唐景龍文館記》曰:四年夏四月,上與侍臣於樹下摘櫻桃,恣其食。末後於蒲萄園閣陳宴席,奏宮樂,至瞑,每人賜朱櫻桃兩籠。

又曰:四年夏四月,上幸兩儀殿,命侍臣昇殿食櫻桃。其櫻桃並盛以琉璃,和以杏酪,飲塗醿酒。

《博物志》曰:櫻桃或如手指,春秋冬夏,華實竟歲。

《呂氏本草》曰:櫻桃味甘,主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顏色,美志氣,一名朱桃,一名麥英也。

傅鹹《粘蟬賦序》曰:櫻桃,為樹則多蔭,為果則先熟。故種之於廳事前,以盛暑逍遙其下。

左思《蜀都賦》曰:朱櫻春就,素柰夏成。

魏文帝與鍾繇書,報曰:臣繇言:"賜甘酪及櫻桃,惠厚意綢,非言所申。"

夏侯孝若《春可樂》曰:進櫻桃於玉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