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兵部·卷八十七

作者:李昉

○甲下

《吳越春秋》曰:勾踐使大夫種於吳曰:"竊聞大王興大義,誅強救弱,越使賤臣種以先人藏器及甲二十領以賀君。"

又曰:公子光伏甲士於私室,具酒而請王僚。王僚乃被棠夷之甲三重,使兵衛至光家之門,夾陛帶甲左右皆王僚之親戚也。專諸置魚腸劍炙魚腹中而進之,刺王僚,貫達背,王僚立死。

《獻帝春秋》曰:越騎校尉伍孚以董卓無道,欲身自殺之。內貫小鎧拔佩刀詣卓。卓送出閣,執手告別。孚引刀刺卓。卓多力,卻不中。即殺孚,夷其族。

《董卓傳》曰:卓孫年七歲,愛以為己子。為作小鎧胄,使騎駃(音決)騠(音啼)馬,與玉甲一具。俱出入,以為麟駒鳳雛,至殺人之子,如蚤虱耳。

《晉建武故事》曰:王敦死,秘不發喪。賊於水南北渡攻宮壘柵,皆重鎧浴鐵。都督應詹等出精銳距之。

《宋元嘉起居注》曰:御史中丞劉損奏:前廣州刺史韋朗於廣州所部作犀皮鎧六領,請免朗官也。

《鄴中記》曰:石季龍左右置直衛萬人,皆五色細鎧,光曜奪目。

伏侯《古今注》曰:章帝建初三年,丹陽宛陵入掘地得甲一。

《述異記》曰:乾羅者,慕容廆之十一世祖也。著金銀襦鎧,騎白馬,金銀鞍勒,自天而墜,鮮卑神之,推為君長。

《家語》曰:孔子言於定公曰:"家不藏甲,古之制也。今三家過制,請皆損之。"

《管子》曰:葛盧之山,發而出黃金。蚩尤受之,制以為劍鎧。(言其始也。)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趙岐章句曰:矢,箭也。函,鎧也。)

《孫卿子》曰: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堅如金石。

《慎子》曰:藏甲之國,必有兵道。

《鹽鐵論》曰:強楚勁鄭,有犀兕之甲。

《呂氏春秋》曰:田贊補衣而見荊王,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惡也?"贊曰:"衣又有惡於此者。"王曰:"可得而聞乎?"對曰:"甲惡於此。"王曰:"何謂也。"對曰:"甲冬日則寒,夏日則暑,衣無惡乎?(惡乎甲者。)贊也貧,貧故衣惡。今大王萬乘之主,富厚無敵,而好衣民以甲,臣弗得也。意者為其義也。甲之事,兵之事也。刈人之頸,刳人之腹,墮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其名又甚不榮也。"

《呂氏春秋》曰:邾之故法,為甲裳衣帛。(以帛綴甲。)公息忌謂邾君曰:"不若以組。凡甲之所以為固者,以滿竅也。今竅滿矣,而任力者半。組則不然,竅滿則盡任力矣,"邾君以為然,曰:"將何所得組?"公息忌對曰:"上用之,則民為之矣。"邾君曰:"善。"下令,令官為甲必以組。公息忌知說之行也,因令其家皆為組。人有傷之者,曰:"公息忌知所以欲用組者,其家多為組也。"邾君不說,於是乎止官無以組,(以用。)邾君有所尤也。為甲以組而便,公息忌雖多為組何損?以組不便,公息忌雖無為組,亦何益?為組與不為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說,用組之心,不可不察。

又曰:趙攻中山。中山有多力者曰:"丘鳩衣鐵甲,操杖,擊無不碎,沖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

《說苑》曰:孔子之匡,簡子殺陽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圍孔子之舍。子路怒,備戟將下斗,孔子止之,曰:"何仁義之不免俗也。夫詩書之不習,禮樂之不修,是吾之過也。若非陽虎而以為陽虎,則非丘之罪也夫!由歌,方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終而甲罷。

崔寔《政論》曰:貪饕之吏,競納財用,狡猾之工,復盜竊之。至以麻枲被弓弩,鐵淬醘中令脆易治,鎧孔又褊小不足容入。凡漢所以能制胡者,徒襦鎧弩之利也,今鎧則不堅,弩則不勁,永失所恃矣。

《抱朴子》曰:屠犀為甲,給乎專政之服;裂翠為華,集乎后妃之首。雖出於幽谷,遷於喬木,然為二物之計,未若棲竄於林薄,攝生乎榛藪。

《文選》曰:介冑被霑汗。

又曰:金練照海浦。(註:練,甲也。)

又曰:玄甲耀日。

陳林《武庫賦》曰:鎧則東胡闕鞏,百鍊精剛。函師震椎,韋人制縫。玄羽縹甲,灼龠流光。

孔融《寘刑論》曰:古聖作犀兕革鎧,今盆領鐵鎧,絕聖甚遠。

魏武《軍策令》曰: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見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是時士卒精練,不與今時等也。

曹植表曰: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具,兩當鎧一領,環鎖鎧一領,馬鎧一領,今世以昇平,兵革無事,乞悉以付鎧曹。

殷仲堪《相王箋》曰:奉所賜馬鎧,既足以獎厲懦心,又以光華遠任。

庾翼《與燕王書》曰:今致襦鎧一領,兜鍪一副。

又曰:鄧百川昔送此犀皮兩當鎧一領,雖不能精好,復是異物,故復致之。

李尤《鎧銘》曰:甲鎧之施,扞御鋒矢。尚其堅剛,或用犀兕。內以存身,外不傷害。有似仁人,厥道廣大。好德者寧,好戰者危。專智恃力,君子不為。

○兜鍪

《廣雅》曰:兜鍪謂之胄,錏鍛謂之鏂鍭。(上音歐,下音侯。)

《說文》曰:兜鍪,首鎧也。

《易》曰:離為甲冑。

《詩》曰:公徒三萬,貝胄朱綅。(毛萇曰:貝胄,具飾也。朱綅,以朱綅綴之。綅,子林功。)

《禮記》曰:獻甲者執胄,獻杖者執末。

又曰:臨哀則必有哀色,執紼(甫勿切。)不笑,臨樂不嘆。甲冑則必有不可犯之色。(貌與事宜相配也。)

又曰:車則梚綏,執以將命。甲若有以前之,則執以將命,無以前之,則袒櫜奉胄。(鄭玄注曰:袒其衣,出兜鍪以致命。櫜,鎧衣也。)

《左傳》曰:公及邾師戰於升陘,我師敗績。邾人獲公胄,懸諸魚門。(杜預曰:胄,兜鍪也。魚門,邾城門。)

又曰:秦師襲鄭,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

又曰:晉侯敗狄於箕。先軫曰:"匹夫逞志於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免胄入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

又曰:晉楚戰於鄢陵,郄至見楚子必下免胄而趨風。(疾如風也。)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問,遺也。)郄至見客,免胄承命曰:"君之外臣,從寡君之戎事,以君之靈,間蒙甲冑,(間,尤近也。)不敢拜命。"(介者不拜。)三肅使者而退。

又曰:楚白公亂,葉公亦至,及北門,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盜賊之矢若傷君,是絕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進。又遇人曰:"君胡胄?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日月以冀,若見君面,是得艾也。(艾,安也。)而又掩面以絕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進。(言葉公得民心也。)

《穀梁傳》曰:古者被甲嬰胄,非以興國也,則以征無道。豈曰以報其恥哉!

《漢書》曰:《王莽傳》云:元始五年,策王莽加九命之錫,於是稽首拜受甲冑一具。

《後漢書》曰:劉虞積忿公孫瓚不已,自率兵十萬攻瓚。將出,從事代郡程緒免胄而前曰:"公孫瓚雖有過惡,而罪名未正。明公不先告曉使得改行,以武臨之,瓚必悔禍謝罪,所謂不戰而服人也。"虞以緒臨事沮議,斬之以徇,戒軍士曰:"無傷餘人,殺一伯珪而已。"虞遂大敗,斬虞於薊市。

《東觀漢記》曰:祭遵薨,喪至河南。博士范升上疏曰:"遵為將軍,雖在軍旅,心存王室,不忘俎豆,可謂守死善道者也。"乃贈將軍給侯印綬,遣校尉發騎士四百人被玄甲兜鍪,兵車軍陣送葬。

又曰:建武六年,馬武與眾將上隴擊隗囂,身被甲兜鍪,持戟奔擊,殺數十人。囂追兵盡還,武中矢傷。

又曰:上征彭寵,朱浮上疏切諫曰:"連年距守,吏士疲勞,甲冑生蟣虱,弓弩不得弛。上下相率焦心,大兵冀蒙救護生活之恩,陛下輟忘之於河北,誠不知所以然。"

《獻帝春秋》曰:孫策獲太史慈,謂曰:"孤昔與卿神亭之役,若為卿先如何?"慈謂曰:"不敢面欺,若兜鍪帶不斷,未可量也。"

《吳志》曰:太史慈與孫策戰於神亭,策得慈兜鍪。

《吳歷》曰:諸葛修作東興遏,魏軍拒之。時寒雪,恪使丁奉等皆解鎧,但著兜鍪,持刀緣遏上,北軍見祼身緣遏,皆大笑,不即嚴兵。便亂斫,遂破北軍。

《晉書·天文志》曰:魏文帝黃初六年十月,有星孛於少微,歷軒轅,占曰:"兵喪,除舊布新之象。"時帝軍廣陵,辛丑,帝親御甲冑觀兵。

沈約《宋書》曰:元嘉二十七年,北討至陝。虜多縱突騎,眾軍患之。薛安都怒甚,乃脫兜鍪,解所帶鎧,惟著絳納兩當,械馬亦去具裝馳奔,以入賊陣。猛氣咆哮,所向無前。當其鋒者,應刃而倒。賊忿之,夾射不能中。如是者數四,每一入,眾無不披靡。

王琰《宋書》曰:晉康太守劉思道攻廣州殺刺史羊希。龍驤將軍陳伯紹討之,思道迎擊之,殺傷甚眾。會紹髻解,兜鍪墜地,退走見禽。

車頻《秦書》曰:苻登,堅族曾孫。堅死,登自立,皆刻兜鍪作"死休"字示士。以必死為度,故戰所向無前。

崔鴻《前秦錄》曰:苻堅末,慕容沖率眾登城,堅身貫甲冑,飛矢滿身。

《後周書》曰:突屈之先臣於茹茹,居金山之陽,為茹茹鐵工。金山形似兜鍪,其後謂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

《春秋繁露·服制象》曰:夫執介冑而後能距敵者,固非人之所貴也。

《孝經援神契》曰:欲去惡鬼,須具五刑,五人皆持大斧,著鐵兜鍪,將之,常使去四五十步,不可令近人也。

《戰國策》曰:蘇秦說韓王曰:"韓之劍,當敵則斬甲盾鞮鍪。"

《國語》曰:靡笄之役,郄獻子傷,曰:"余病矣。"張御曰:"受命於廟,受服於社,甲冑而效死,戎之政也。"

又《晉語》曰:郄至甲冑而見客,免胄而聽命。

樂資《春秋後傳》曰:吳越令魏武侯厲眾。五年,秦人興師而臨西河,魏士聞之,介冑不待令而奮擊,殺秦人者萬數。

《英雄記》曰:袁紹為公孫瓚所圍,別駕田豐扶紹入空垣。紹脫兜鍪抵地云:"丈夫當前斗死,而返逃入牆間,豈可得活。"(一云:入匿牆間。)

盧綝《晉書四王起事》曰:建武元年,天子還洛陽。右將軍張方啟曰:"陛下自鄴來還,宜詢宗廟。"天子出,因便刦(居鄴切。)啟移都。其夜,方悉引兵從西明、廣陽諸城門入,自領五千騎,皆捉鐵纏槊擊。兜鍪燋苷皆用涼州白鶡毛,望之若茶。

周遷《輿服雜事》曰:刺挍者,挍人之執刺兵者也。首戴虎皮胄。

《傳》曰:蒙皋貔比以犯陳蔡,因是有虎皮胄焉。蜀隊戴貝胄被犀角,此古制也。《詩》云:貝胄朱綅,謂以貝齒飾胄,朱縷綴之也。胄插以翟尾,垂以紅絮,朱綅之象也。

《晉令》曰:軍列營,步騎士以下,皆著兜鍪。

郭義恭《廣志》曰:獠(音老)在牜羊柯,興古、鬱林、交趾、蒼梧,皆以朱漆皮為兜鍪。

《家語》曰:孔子對魯哀公曰:"介冑執戈者,無退懦之氣,非體純猛,服使之然。"

《孔叢子》曰:陳王曰:"將居軍之禮,勝敗之變,如之何?"太師曰:"介冑在身,執銳在列,雖君父不拜。"

又曰:子高曰:"夫儒者居德行道,則袞冕之服;統師旅,則有介冑之服。"

《韓子》曰:天下無道,攻戰不已,甲冑生蟣虱,燕雀處帷幄。

虞喜《志林》曰:宋祭酒云:"可以扞御者為械。謂鎧甲兜鍪也。"

《抱朴子》曰:夫德教者,黼黻祭服也;刑罰者,扞刃之甲冑也。若以德教治狡暴,猶以黼黻御剡(音琰。)鋒也。以刑罰施平世,是以甲冑升廟堂也。

又曰:忍痛苦之藥石者,所以除伐命之疾;嬰甲冑之重冷者,所以扞鋒鏑之集。

又曰:盤鏇揖讓,非禦寇之容;貫甲纓胄,非廟堂之飾。

曹植表曰:兩當鎧二十領,兜鍪自副鎧百領。

陶侃《答溫嶠書》曰:奉所送帳下得蘇峻兜牟。兜牟作之巧劼,用功殊多,戰器不事須此也。意謂不如三甲者,逆賊身所服,此是兇器,古人惡其名。得此兜牟者,猶以有功,令賞其細葛一端。

魏武帝《破袁尚上事》曰:臣前上言逆賊袁尚還,即厲精銳討之。今尚人徒震盪,部曲喪守,引兵遁亡。臣陳軍披堅執銳,朱旗震燿,虎士雷噪,望旃眩精,聞聲喪氣,投戈解甲,翕然沮壞。尚單騎遁走,捐棄偽節鉞鈇,大將軍、冗阝鄉侯印各一枚,兜鍪萬九千六百二十枚,其矛盾弓戟,不可勝數。(冗阝,苦浪切,又古衡切。)

乾寶《百志詩》曰:壯士稟傑資,氣烈有自然。俯仰民眾中,胡能救世艱?閱鞏代縫掖,兜鍪易進賢。

楊雄《長楊賦》曰:高祖奉命順斗極運,天關橫鉅,海漂崑崙,提劍而叱之。所過靡城摲邑,下將降旗,一日之戰不可殫記。當此之勤,鞮鍪生蟣虱,介冑被霑汗。

《文選》曰:朝食不免胄,夕息常負戈。

又曰:貝胄星離。

○盾上

《釋名》曰:盾,遁也,跪其下避刃以隱遁也。大而平者曰吳魁,本出於吳,為魁師者所持也。隆者曰滇盾,本出於蜀,蜀滇所持也。或曰羌盾,言出於羌也。約脅而鄒者曰陷虜,言可陷破虜敵,今謂之曰露是也。狹而長者曰步盾,步兵所持,與刀相配者也。狹而短者曰狹子盾,車上所持者也。子,小稱也。以〈革逢〉(音逢。)編板者,謂之木絡盾,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為名也。

許慎《說文》曰:楯〈盾戈〉(音伐。)也。所以扞身、蔽目,從目,象形聲也。樐,大楯也。

揚雄《方言》曰:楯,自關而東或謂之〈盾戈〉,或謂之乾,(乾者,桿也。)關西謂之楯。

張楫《埤蒼》曰:〈旱戈〉,盾也。

《廣雅》曰:果科乾〈盾戈〉扌鹵戟,盾也。

《龍魚河圖》曰:盾名自障。

《禮記》曰:仲夏之月,命樂師修鞀(音桃。)鞞鼓,均琴瑟管簫,執乾戚戈羽。

又曰:春秋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

又曰:季夏以禘禮祀周公於太廟,朱乾三戚,冕而舞大武。(鄭玄曰:朱乾,亦大盾也。)

《周禮》曰:旅賁氏掌執戈盾,夾王車而趨。喪紀則衰葛執戈盾。

又曰: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衣朱裳,執戈楊盾,帥百隸而時儺。

又曰: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辯其物與之等,以待軍事。(鄭玄曰:五盾,乾櫓之屬,其名未盡聞也。)

又曰: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頒之。

又曰:魯及齊戰於炊鼻。(杜預曰:炊鼻,魯地。)齊子泉捷從泄聲子。(聲子,魯大夫也。)射之中盾瓦。(瓦,盾脊也。)繇〈車勾〉(音鉤。)汰輈匕,入者三寸。(入盾瓦也。繇過汰矢激也。)

又曰:宋樂祁獻趙簡子楊盾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