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職官部·卷十四

作者:李昉

○吏部郎中

《六典》曰:吏部郎中掌考天下文吏之班秩階品。

《魏志》曰:諸葛誕,字公休,為吏部郎。人有所囑託,輒顯其言而亟用之,後有當否,則公議其得失以為褒貶。自是群僚莫不慎其所舉。

《魏志》曰:袁侃論議清當,柔而不犯,善與人同。當廢興之間,人所趨務者,常謙退不為也,時人以是稱之。歷選部郎,號為清平。

《魏氏春秋》曰:許允為吏部郎,選郡守。明帝疑其所用非次,召入將加罪。允妻阮氏跣出,謂曰:"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允領之而。帝怒詰之,允對曰:"某郡守雖限滿,文書先至,年限在後;某守雖後,日限在前。"帝取事視,乃釋遣出。望其衣敗,曰:"清吏也。"

《蜀志》曰:趙戩字叔茂,京兆長陵人。質而好學,言稱詩書;愛鄙於人,不論疏密。辟公府,入為尚書選部郎。董卓欲以所私並充台閣,戩拒不聽。卓怒召戩,欲殺之。觀者皆為戩懼,而戩自若。及見卓,列辭正色,陳說是非,卓雖凶戾,屈而謝之。

《晉書》曰:山濤為吏部郎,文帝與書曰:"足下在事,明雅邁時,念多所乏,今致錢二十萬、絲百斤、谷二百斛。"

又曰:李重字茂曾,選尚書吏部郎,詢朝眾而斥華競,存公平而塞私謁,是以群才罔不畢舉。

又曰:吏部郎缺,文帝問人於鍾會,會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皆其選也。"於是以楷為吏部郎。

又曰:徐寧,少未知名,為興縣令。時廷尉桓彝稱有人倫鑑識,護軍庾亮每屬之訪一佳吏部郎。彝嘗去職,至廣陵尋親舊;還遇風,停浦中,累日憂悒。因上岸,見一室宇,有似廨署,訪之,雲是興縣。彝乃造之,寧清惠博涉,相遇欣然,因留數夕。彝大賞之,結交而別。至都,謂庾亮曰:"吾為卿得一佳吏部郎。"亮問所在,彝曰:"人所應有不必有,人所應無不必無,徐寧真海岱清士。"因為敘之,即遷吏部郎。

又曰:杜錫字世嘏,補吏部郎,不敢用鄉曲一人。

又曰:王戎少穎悟,二十四為吏部郎。

又曰:李胤為吏部,清慎選舉。號為廉平。

荀綽《晉後略》曰:武含字景緯,官曆中庶子,散騎常侍。以母在日誨云:"汝修其志,仕當為尚書郎。"懼進敘有違前言,乃辭常侍為吏部郎。

《晉中興書》曰:阮放與從弟孚齊名,為吏部郎,銓管之任,甚有稱譽。性清約,不理產業,為郎不免飢乏。王導、庾亮以其名士,供給衣食,放由是得立。

又曰:畢卓字茂世,新蔡人。少亦放達,泰興末為吏部郎,常飲酒廢職。比舍郎釀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間取酒飲之。掌酒者不察,執而縛之。郎往視,乃畢吏部也,遽釋其縛。卓遂引主人宴於瓮側,致醉而去。卓常謂人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宋書》曰:王僧綽為吏部郎,參掌大選,究識流品,諳悉人物,拔才舉能,鹹得其分。

又曰:何尚之遷吏部郎,告休定省,傾朝廷送別於治渚。及至郡,叔度謂曰:"聞汝來此,傾朝相送,可幾客?"答曰:"殆數百人。"叔度笑曰:"此是送吏部郎耳,非關何彥德也。昔殷浩亦嘗作豫章定省,送別者甚眾,及廢徙東陽,船泊征虜亭積日,乃至親舊無復相窺者。"

又曰:王微字景玄,吏部尚書。江湛舉微為吏部郎,微與湛書曰:"君平生云:揚我名者殺我身。天爵且猶滅名,安用吏部郎哉!其舉何陋,其事不經!非獨搢紳者不道,仆妾皆笑之。"

又曰:王悅之為吏部郎,鄰舍有會同者,遺悅之餅一甌,辭不受,曰:"此費誠小,然少來不願當之。"

又曰:袁淑為吏部郎,其秋大舉北伐,淑侍坐,從容曰:"今當鳴鑾中嶽,席捲趙、魏,撿玉岱宗,今其時也。臣逢千載之會,願上《封禪書》一篇。"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當之。"

《齊書》曰:陸慧曉遷吏部郎,尚書令王晏選門生補內外要局,慧曉為用數人而止,晏恨之。送女妓一人,欲與申好,慧曉不納。吏曹都令史歷政以來,執選事,慧曉任已獨行,未嘗與語。帝遣左右單景俊以事誚問,慧曉謂景俊曰:"六十之年,不復能咨都令史。為吏部郎也,上若謂身不堪,便當拂衣而退。"帝甚憚之。

又曰:謝朓遷尚書吏部郎中,上表三讓,中書疑朓官未及讓,以問沈約,曰:"宋元嘉中,范曄讓吏部,朱循之讓黃門,蔡興宗讓中書,並三表詔答,其事宛然。近代小官不讓,遂成恆俗,恐此有乖讓意。王藍田、劉安西並貴重,初自不讓,今豈可慕此不讓耶?孫興公、孔覬並讓記室,今豈可三署皆讓耶?謝吏部今授超階,讓別有意,豈關官之大小?"

《梁書》曰:顧憲之字士思,為吏部郎。初,其祖凱之嘗為吏部,於庭列植嘉樹,謂人曰:"吾為憲之種耳!"至是,憲之果為此官。

又曰:王亮字奉叔,為吏部郎,銓序著稱。及後為吏部尚書,拘資次而已,當代謂為不能。

《後魏書》曰:宋繇,沮渠蒙遜平酒泉,於繇室得書數千卷,鹽米十斛而已。蒙遜嘆曰:"孤不喜克李歆,欣得宋繇耳。"拜尚書吏部郎中,委以銓衡之任。

又曰:鄧淵博覽經書,長於《易筮》。太祖定中原,擢為吏部郎。淵明解制度,多識故事,與崔玄伯參定朝儀、律令、音樂,及軍國文記、詔策多淵所為。

又曰:孝文帝欲創革舊制,選置百官,謂群臣曰:"為朕舉一吏部郎,給卿三日假。"尋曰:"朕已得之矣。"乃征崔亮為之。亮字敬儒。自參選事,垂將二十年,廉慎明決。尚書曰:"非崔郎中,選事不辦。"

又曰:韋瑒為吏部郎,性貪婪,鬻賣官吏,皆有定價。

《王蘊別傳》曰:蘊字叔仁,為吏部郎。欲使時無屈滯,曾下鼓急出,日暝乃至。家去台數里,高褰車帷先後與語,不得進也。一官缺,求者十輩,蘊連狀呈宰錄曰:"某人有地,某人有才。"不得者,甘心無怨。

《晉懷帝永嘉官名》曰:吏部郎太原溫畿字元甫,世論以其為人夷曠似玉。

《郭子》曰:劉道真少時,漁釣草澤,善歌嘯,聞之者莫不留連。有一老嫗識其非人,甚樂其歌嘯,乃殺豚進之,道真食豚盡,了不謝。嫗見其不飽,又進一豚,又食半,餘半還之。後道真為吏部郎,嫗兒為小令史,道真乃超用之。兒不知所由,問母而後知之。於是齎牛酒以詣道真,道真笑曰:"去!去!無可復相報者。"

《世說》曰:山濤舉阮鹹為吏部郎,白曰:清直寡慾,萬物不能移也。

《山濤啟事》曰:人才既自難知,中人已下情偽又難,吏部郎以碎事日夜相接,非但當正已而已,乃當能正人。議郎杜默,德履亦佳,太子庶子崔諒、中郎陳淮皆有意,正又其次,不審有可用者不?

《袁宏與謝僕射書》曰:"聞見擬為吏部郎,不知審爾?果當至此,誠相遇之過。"

梁·陸倕《拜吏部郎表》曰:銓衡庶品,歷選賓實。阮鹹真素,屢薦未登;陸亮忠心,裁居散職。自非季重清識,李毅恬正,何以區分管庫,式鑒胥吏。

○吏部員外郎

《六典》曰:吏部員外郎二人,一人掌判南曹,每歲選人有解狀、簿書、資歷、考課,必由之以覆其實,乃上三銓;其三銓進甲則署焉。一人掌判曹務,凡預太廟齋郎帖試,如貢舉焉。

《唐書》曰:崔郾為吏部員外,奸吏不敢欺,孤寒無援者未嘗留滯。銓敘之美,為時所稱。

《五代史·後唐書》曰:蕭頃遷吏部員外郎。先是,張濬由中書出為右僕射,曲為朱溫判官高邵使祖蔭求一子出身,官省寺,皆稱無例。濬指揮甚急,吏徒惶懼,頃乃判狀云:"僕射未集,郎官未赴省,上指揮吏曹公事,且非南宮舊儀。"濬聞之,慚悚致謝,頃由是名振。

○司封郎中 司封員外郎

《六典》曰: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萬戶。二曰郡王,從一品,食邑五千戶。三曰國公,從一品,食邑三千戶。四曰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戶。五曰縣公,從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戶。六曰縣侯,從三品,食邑一千戶。七曰縣伯,正四品,食邑七百戶。八曰縣子,正五品,食邑五百戶。九曰縣男,從五品,食邑三百戶。

《職員令》曰:司封郎中掌封璽,皇宗諸親、內外命婦及國官、邑官,告身並選流外親品等第等。

○司勛郎中 司勛員外郎

《六典》曰:司勛郎中員外郎掌邦國官人之勛級。凡勛十有二等,十二轉為上柱國,比正二品;十一轉柱國,比從二品;十轉為上護軍,比正三品;九轉為護軍,比從三品;八轉為上輕車都尉,比正四品;七轉為輕車都尉,比從四品;六轉為上騎都尉,比正五品;五轉為騎都尉,比從五品;四轉為驍騎尉,比正六品;三轉為飛騎尉,比從六品;二轉為雲騎尉,比正七品;一轉為武騎尉,比從七品。

○考功郎中

《六典》曰:考功郎中,員外郎,掌內外文武官吏之考課。凡應考之官,皆具錄當年功過、行能,本司及本州長官對眾讀,議其優劣,定為九等考第,各於其所由司準額校定,然後送省。

《唐書》曰:代宗幸陝,考功郎中裴諝步懷考功及南曹二印,赴行在,上見而謂之曰:"疾風知勁草,果信矣。"

○考功員外郎

《唐書》曰:席豫,襄陽人,周湖州刺史固七世孫,近徙家河南。豫進士及第,開元中累官至考功員外郎,典舉得士,為時所稱。

《唐書》曰:孫逖為考功員外郎。逖選貢士二年,多得俊才。初年則杜鴻漸至宰輔,顏真卿為尚書;後年拔李華、蕭穎士、趙驊登上第。逖為人曰:"此三人便堪掌綸誥。"

又曰:劉思立,宋州寧陵人也。遷考功員外郎,始奏請明經加帖,進士試雜文,自思立始也。

又曰:鄭澣為考功員外郎,刺史有驅迫人吏上言政績請刊石紀政者,澣探得其情,條責廉使,巧跡遂露,人服其敏識。

又曰:李渤,穆宗即位召為考功員外郎。十一月定京官考,不避權幸,皆行升黜,奏曰:"宰臣蕭亻府、段文昌、崔植,是陛下君臨之初用為輔弼,安危理亂,決在此時。況陛下思天下和平,敬大臣禮切,固未有昵比左右、侈滿自賢之心。而宰相之權、宰相之事,陛下一以付之,實君義臣行,千載一遇之時也。此時若失,他更無時。而府等上不能推至公、申烱誡、陳先王道德以沃君心;又不能正色匪躬,振舉舊法,復百司之本。如此則教化不立矣。臣聞政之興廢,在於賞罰。府等作相已來,未聞獎一人德義,舉守官奉公者,使天下在官之徒有所激勸;又不聞黜一人職事不理、持祿養交者,使尸祿之徒有所懼。如此則刑法不立矣。邪正莫辨,混然無章,教化不行,賞罰不設,天下之事,復何望哉!一昨陛下游幸驪山,宰相、翰林學士是陛下股肱心腹,宜皆知之。蕭府等不能先事未形,忘軀懇諫,而使陛下有忽諫之名流於史冊,是陷君於過也。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若府等言行計從,不當如是!若言不行,計不從,須奉身速退,不宜屍素於化源。進退戾也,何所避辭。其蕭府、段文昌、崔植三人,並翰林學士杜元穎等,並請考中下。御史大夫李絳、左散騎常侍張惟素、右散騎常侍李益等諫幸驪山,鄭覃等諫畋游,是皆恐陛下行幸不息,恣情無度;又恐馬有銜蹶不測之變、風寒生疾之憂,急奏無所詣,國璽委於婦人中幸之手。絳等能率御史諫官論列於朝,有懇激事君之禮。其李絳、張惟素、李益三人,伏請賜上下考外,特與遷官,以彰陛下優忠賞諫之美。其崔元略冠供奉之首,合考上下;緣與於翬,上下考,於翬以犯髒處死,準令須降,請賜考中中。大理卿許季同,任使於翬、韋道沖、韋正牧,皆以犯贓,或左降,或處死,合考中下;然頃者,陷劉辟之亂,棄家歸朝,忠節明著,今宜以功補過,請賜考中中。少府監裴通,職事修舉,合考中上;以其請追封所生母,而舍嫡母,是明罔於君,幽欺其先,請考中下。伏以昔在宰夫入寢,擅飯師曠、李調。今愚臣守官,請書宰相學士中下考。上愛聖運,下振頹綱,故臣懼不言之為罪,不懼言之為罪也。其三品官考,伏緣限在今月內進,輒先具如前。其四品已下官,續具條流聞奏。"狀入,留中不下。議者以宰輔曠官,自宜上疏論列,而渤越職釣名,非盡事君之道。

《唐新語》曰:李回秀任考功員外,知貢舉。有進士姓崔者,文筆非佳。回秀覽之良久,謂曰:"清河崔郎,儀貌不惡,鬚眉如戟,精彩甚高,出身何處量?豈必須進士。"再三喻而遣之。聞者大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