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盡心章句下·第三十七節

作者:佚名

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狂簡,進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獧乎!狂者進取,獧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曰:“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

“何以謂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萬章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萬章問:“孔子在陳國時說:‘為什麼不回去呢?我的那些學生弟子狂放不羈然而卻倨傲怠慢,不斷進取卻沒有忘掉根本。’孔子在陳國,怎么會想到在魯國的那些狂士呢?”
孟子說:“孔子認為‘如果不能得到言行不過激也不保守的相從方法,那必然只好狂放不羈或者是拘謹正直?狂放不羈者有進取精神,拘謹正直者有所不為也。’”孔子難道不想言行不過激也不保守的相從方法嗎?因為不可以必然得到,所以取其次。”
萬章又問:“冒昧地請問什麼樣的人才稱為狂放不羈呢?”
孟子說:“比如琴張、曾皙、牧皮這一類的人,孔子就叫他們是狂放不羈的人。”
萬章又問:“為什麼說他們狂放不羈呢?”
孟子說:“他們志向大而自滿,動不動就說‘古代的人怎樣,古代的人怎樣。’用常道考察他們的行為卻發現他們的言談掩蓋不了他們的行為。真正狂放不羈的行為他們又得不到,想得到那些不屑於不潔之士做朋友,就是拘謹正直,這比狂放不羈又差一等了。孔子說:‘路過我家門口而不進我的房中,我並不感到遺憾,這些人只是滿足於鄉鎮裡的願望,是對天地、國家發展規律的傷害。’”
萬章又問:“什麼樣的人稱為是滿足於鄉鎮裡的願望的人呢?”
孟子說:“什麼是志向大而自滿?就是言談不顧及行為,行為不顧及言論,他們動不動就說:‘古代的人怎樣,古代的人怎樣。’他們自己的行為卻為什麼如此孤獨冷漠呢?生在這個世界上,行為於這個世界上,好好地活著就可以了。曲意逢迎獻媚於世俗的人,就是只有鄉鎮裡的願望的人。”
萬章又問:“全鄉鎮裡的人都稱讚有願望的人,所到之處無人不是有願望的人,孔子卻認為他們是對天地對國家發展規律的傷害,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想否定他們卻舉不出什麼過錯,想諷刺他們卻無法諷刺,他們和同於市俗,融合於污濁的社會,住在那裡好象是忠實誠信,行為方式好象是很廉潔,大家都喜歡,自以為是,但卻進入不了堯、舜的人生道路,所以稱他們是‘對天地對國家發展規律的傷害’的人。孔子說:‘我羞恥於似是而非的人,羞恥於莠草,害怕它們混淆了真正的禾苗;羞恥於巧言令色的人,害怕他們混淆了最佳行為方式;羞恥於尖酸刻薄巧言善辯的人,害怕他們混淆了真正的誠信;也羞恥於那鄭國的音樂,害怕攪亂了真正的雅樂。我羞恥於那紫色,害怕它們搶奪了朱紅色的地位。也羞恥於只有鄉鎮裡的願望的人,害怕它們傷害了國家發展的規律。’君子只要返回到治理的根本上就行了。治理正確了,那么百姓就會興盛起來,百姓興盛起來,就不會有邪惡的念頭了。”

注釋
1.陳:周代的一個諸侯國,故都在今淮陽縣。
2.盍:《左傳·桓公十一年》:“盍請濟師於王?”《左傳·成公六年》:“子盍從眾?”《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子盍詰盜?”《論語·顏淵》:“盍徹乎!”《國語·晉語一》:“盍殺我?”《孟子·梁惠王上》:“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玉篇》:“盍,何不也。”這裡用為“何不”之意。
3.黨:《周禮·大司徒》:“五族為黨。”註:“百家辨說得其黨。”《論語·里仁》:“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鄉黨》:“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禮記·仲尼燕居》:“黨正,各掌其黨之政令教治。”《禮記·坊記》:“睦於父母之黨。”《資治通鑑》:“操當以肅還付鄉黨。”這裡用為朋輩之意。指意氣相投的人。
4.狂:《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幼而狂。”《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論語·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這裡用來形容志向遠大,狂放不羈的形態。
5.簡:《"邶風"簡兮》:“簡兮簡兮,方將萬舞。”《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孟子·離婁下》:“孟子獨不與驩言,是簡驩也。”《荀子·議兵》:“簡禮賤義者,其國亂。”這裡用為怠慢、倨傲之意。如:簡侮(輕侮)、簡薄(鄙薄輕視)、簡倨(猶高傲)、簡恣(簡慢放肆)、簡褻(怠慢,失敬不恭)、簡弛(惰慢弛廢)、簡怠(怠慢)等。
6.狷:《國語·晉語二》:“小心狷介,不敢行也。”《國語·楚語》:“彼其父為戮於楚,其心又狷而不挈。”《論語·子路》:“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集韻·線韻》:“狷,有所不為也。”這裡用為拘謹、正直之意。
7.琴張:疑即子張,子張:姓顓(zhuan)孫,名師,字子張。孔子的學生。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省淮陽)人。少孔子四十八歲。
8.牧皮:人名,事跡不詳,疑是孔子的學生,所以孟子將他們列在一起。
9.嘐:(ciao驕)《說文·口部》:“嘐,夸言也。”這裡用為自滿,大言不慚之意。
10.夷:《易·明夷·辭》:“明夷,利,艱貞。”《詩·小雅·節南山》:“式夷式已,無小人殆。”《詩·大雅·瞻卬》:“蟊賊蟊疾,靡有夷屆。”毛傳:“夷,常也。”鄭玄箋:“天下騷擾……於民如蟊賊之害禾稼然,為之無常,亦無止息。”《老子·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王弼註:“無狀無象無聲,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逸周書·武穆》:“昭天之道,熙帝之載,揆民之任,夷德之用。”孔晁註:“夷,常。”《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德經》作:“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史記·宋微子世家》:“王極之傳言,是夷是訓,於帝其順。”這裡用為形容無狀無象無聲之“道”之平常、常法、常道之意。
11.原:古通願。願:《大戴禮記·官人》:“言願以為質。”《論語·陽貨》:“鄉愿,德之賊也。”《孟子·公孫丑上》:“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史記·項羽本紀》:“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這裡用為願望、希望之意。
12.賊:《詩·大雅·抑》:“不僭不賊,鮮不為則。”《左傳·文公十八年》:“毀則為賊。”杜預註:“毀則,壞法也。”《老子·六十五章》:“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論語·先進》:“賊夫人之子!”《論語·陽貨》:“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莊子·秋水》:“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荀子·修身》:“害良為賊。”《說文》:“賊,敗也。”這裡用為傷害、坑害之意。
13.閹:這裡用為曲意逢迎之意。
14.惡:(wù務)《詩"鄭風"遵大路》:“無我惡兮,不寁故也!”《老子·二十章》:“美之與惡,相去若何?”《論語·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孟子·公孫丑上》:“無蓋惡之心,非人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集韻·莫韻》:“惡,恥也。”這裡用為羞恥、羞愧之意。
15.經:《易·頤·六二》:“顛頤,拂經於丘頤,征凶。”《詩·大雅·靈台》:“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曰成之。”《書·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陰陽。”《易·屯·象》:“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周禮·天官·太宰》:“以經邦國,以治官府。”賈公彥疏:“經者,所以經紀為名,故云經。”《字彙·糸部》:“經,經理。”這裡用為治理、度量之意。經綸,唐玄應《一切經言義》卷一:“綸,經理也。”這裡用為治理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