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膀胱腑方·三焦虛實第五

作者:孫思邈

(論三首 方十八首 灸法七首)

論曰∶夫上焦如霧(霧者霏霏起上也),其氣起於胃上脘,並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腋,循足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於手陽明,上至舌下注足陽明,常與營衛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日夜五十周身,周而復始,大會於手太陰也。主乎少陽心肺之病內而不出。人有熱則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身中皆熱,不循衛氣之道而出者何也?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名曰漏氣,其病則肘攣痛。食先吐而後下,其氣不續,膈間厭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後下也。寒則精神不守,泄下便痢,語聲不出。若實則上絕於心。若虛則引氣於肺也。

澤瀉湯
通脈瀉熱治上焦,飲食下胃,胃氣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熱,名曰漏氣方澤瀉 半夏 柴胡 生薑(各三兩) 桂心 甘草(各一兩) 人參 茯苓(各二兩) 骨皮(五兩) 石膏(八兩) 竹葉(五合) 心(一升)

上十二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五服。

  麥門冬理中湯
治上焦熱腹滿,不欲飲食,或食先吐而後下,肘攣痛方。

麥冬 生蘆根 竹茹 廩米(各一升) 心(五合) 甘草 茯苓(各二兩) 橘皮 人參 葳蕤(各三兩) 生薑(四兩) 白朮(五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胸中膈氣聚痛好吐方∶

灸厥陰俞,穴在第四椎,兩邊各相去一寸五分,隨年壯。

  黃理中湯
治上焦虛寒,短氣不續,語聲不出方。

黃 桂心(各二兩) 五味子 桔梗 乾薑 茯苓 甘草 川芎(各三兩) 丹參 杏仁(各 ?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黃連丸
治上焦冷下痢,腹內不安,食即注下方。

川連 烏梅肉(各八兩) 桂心(二兩) 乾薑 附子 阿膠(各四兩) 櫸皮 川芎 黃柏(各?

上九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濃朴湯
治上焦閉塞乾嘔,嘔而不出,熱少冷多,好吐白沫清涎吞酸方。

濃朴 茯苓 川芎 白朮 元參(各四兩) 桔梗 附子 人參 橘皮(各三兩) 生薑(八兩) 吳茱萸(八合)

上十一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分為五服。

論曰∶中焦如漚(漚者,在胃中如漚也),其氣起於胃中脘,在上焦之後。此受氣者,主化水谷之味,秘糟粕,蒸津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奉以生身,莫貴乎此,故獨行於經隧,名曰營氣。主足陽明,陽明之別號曰豐隆,在外踝上,去踝八寸,別走太陰絡諸經之脈,上下絡太倉,主腐熟五穀,不吐不下。實則生熱,熱則閉塞不通,上下隔絕。

虛則生寒,寒則腹痛,洞泄便痢霍亂,主脾胃之病。夫血與氣異形而同類,衛氣是精,血氣是神,故血與氣異名同類焉。夫脫血者無汗,此是神氣。奪汗者無血,此是精氣,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猶精神之氣隔絕也。若虛則補於胃,實則瀉於脾,調其中和其源,萬不遺一也。

  大黃瀉熱湯
開關格通隔絕,治中焦實熱閉塞,上下不通,不吐不下,腹滿膨膨喘急方?

川大黃(切,以水一升浸) 黃芩 澤瀉 升麻 芒硝(各三兩) 羚羊角 梔子(各四兩)元參(八兩) 地黃汁(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下大黃更煮兩沸,去滓,下硝,分三服。

  藍青丸
治中焦熱下痢水谷方。

藍青汁(三升) 川連(八兩) 黃柏(四兩) 烏梅肉 地膚子 地榆 白朮(各二兩) 阿膠( ?

上八味為末,以藍青汁和微火煎,丸如杏仁大,飲服三丸,日二。以七月七日合大良,當並手丸之。

黃連煎
治中焦寒洞泄下痢,或因霍亂後瀉黃白無度,腹中虛痛方。

黃連 酸石榴皮 地榆 阿膠(各四兩) 黃柏 當歸 濃朴 乾薑(各三兩)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阿膠更煎取烊,分三服。

治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方∶

灸大橫隨年壯,穴在挾臍兩邊各二寸五分。

論曰∶下焦如瀆(瀆者如溝,水決泄也),其氣起胃下脘,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主足太陽,灌滲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別於清濁,主肝腎之病候也。若實則大小便不通利,氣逆不續,嘔吐不禁,故曰走哺。

若虛則大小便不止,津液氣絕。人飲酒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何?蓋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滑,故後谷入而先谷出也,所以熱則瀉於肝,寒則補於腎也。

柴胡通塞湯
治下焦熱大小便不通方。

柴胡 羚羊角 黃芩 橘皮 澤瀉(各三兩) 香豉(一升別盛) 生地(一升) 芒硝(一兩) 梔子(四兩) 石膏(六兩)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分為三服。

  赤石脂湯
治下焦熱或下痢膿血,煩悶恍惚方。

赤石脂(八兩) 烏梅(二十枚) 梔子(十四枚) 廩米(一升) 白朮 升麻(各三兩) 乾薑(二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米,取熟去米下藥,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

  止嘔人參湯
治下焦熱盛,氣逆不續,嘔吐不禁,名走哺方。

人參 葳蕤 黃芩 知母 茯苓(各三兩) 生蘆根 梔子仁 白朮 橘皮(各四兩) 石膏(八兩)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香豉湯
治下焦熱毒痢,魚腦雜痢赤血,臍下小腹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方。

香豉 薤白(各一升) 川連 黃柏 白朮 茜根(各三兩) 梔子 黃芩 地榆(各四兩)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腸中寒熱,赤白泄痢,及腰脊痛,小便不利,婦人帶下方∶

灸小腸俞五十壯。

  黃柏止泄湯
治下焦虛冷,大小便洞泄不止方。

黃柏 人參 地榆 阿膠(各三兩) 川連(五兩) 茯苓 櫸皮(各四兩) 艾葉(一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消盡,分三服。

人參續氣湯
治下焦虛寒,津液不止,短氣欲絕方。

人參 橘皮 茯苓 烏梅 麥冬 黃 乾薑 川芎(各三兩) 吳茱萸(三合) 桂心(二兩) 白朮 濃朴(各四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茯苓丸
治下焦虛寒損,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聞人語,胸中噎塞而短氣方。

茯苓 地黃 當歸(各八分) 甘草 乾薑 人參(各七分) 黃 (六分) 川芎(五分)桂心(四分) 濃朴(三分) 杏仁(五十枚)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初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為度,日二,清飲湯下。

伏龍肝湯
治下焦虛寒損,或先見血後便轉,此為近血,或利不利方。

伏龍肝(五合末) 地黃(五兩,一方用黃柏) 阿膠 牛膝(一作牛蒡根) 甘草 乾薑 黃?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膠煮消,下發灰,分為三服。

治下焦虛寒損,或先便轉後見血,此為遠血,或利或不利,好因勞冷而發,宜續斷止血方∶

續斷 當歸 桂心 蒲黃 阿膠(各一兩) 甘草(二兩) 乾薑 地黃(各四兩)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膠取烊,下蒲黃,分三服。

當歸湯
治三焦虛損,或上下發泄吐唾血,皆從三焦起,或熱損發,或因酒發宜此方當歸 乾薑 小薊 阿膠 羚羊角 地黃 柏枝皮(各三兩) 芍藥 白朮(各四兩) 蒲黃(五合) 青竹茹(半升) 伏龍肝(一升) 發灰(雞子大一枚) 黃芩 甘草(各二兩)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膠取烊,次下發灰,蒲黃,分為三服。

  灸法
五臟六腑,心腹滿,腰背疼,飲食吐逆,寒熱往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灸三焦俞,隨年壯。腹疾腰痛,膀胱寒 飲注下,灸下極俞,隨年壯。三焦膀胱,腎中熱氣,灸水道,隨年壯,穴在挾屈骨,相去五寸。(屈骨在臍下五寸,屈骨端水道挾兩邊各二寸半)。三焦寒熱,灸小腸俞,隨年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