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告子章句上·第六節

作者:佚名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公都子說:“告子認為:‘人性本沒有善也沒有不善。’有人說:‘人性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所以文王、武王興起,人民就喜好善;幽王、厲王興起,人民就喜好暴行。’還有人說:‘有的人本性善,有的人本性不善;所以當堯為君主時就有象這樣的壞人;有瞽瞍這樣壞的父親時就有舜這樣好的兒子;有紂王這樣的兄長的兒子,而且做了君主,就會有微子啟、王子比干這樣好的人。’如今說‘人性本善’,那么他們說的都不對嗎?”
孟子說:“至於人本來的性情,則是可以為善的,這就是我所說的人性本善。至於有的人行為不善,不是人本質的過錯。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恥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就是表現為相互親愛;羞恥之心,就是表現為行為方式;恭敬之心,就是表現為社會行為規範;是非曲直之心,就是表現為人的智慧。與人建立相互親愛的關係、選擇最佳行為方式、遵守社會行為規範,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滲入到我內心的,是我本來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罷了。所以說:‘探求就可以獲得,放棄就是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無數倍,他們就是沒有發揮出善的本質的人。《經》上說:‘上天生育了眾多的人民,有萬物就會有準則。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崇尚那修美的規律。’孔子說:‘作這首詩的人,大概已經知曉事物的道路了,所以他說有萬物必然有其準則;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所以才崇尚那修美的規律。’”

注釋
1.鑠:(shuo碩)《六書故·地理一》:“鑠,消滲因謂之鑠。”這裡用為滲入之意。
2.蓰:(xi洗)《孟子·滕文公上》:“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金史·宗敘傳》:“官吏為奸,率斂星火,新費倍蓰。”《集韻·紙韻》:“蓰,物數也,五倍為蓰。”這裡用為五倍之意。
3.烝:《詩經"豳風"東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詩"小雅"常棣》:“每有良朋,蒸也無戎。”《詩·小雅·漸漸之石》:“有豕向蹄,烝涉波矣。”《詩·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爾雅·釋詁下》:“烝,眾也。”這裡用為眾多之意。
4.彝:《書·洪範》:“皇極之敷言,足彝是訓。”《詩·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這裡用為常道、法度之意。
5.懿:(xi意)《詩·豳風·七月》:“女執懿筐,遵彼微行。”《詩·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毛傳:“懿,美也。”《爾雅·釋詁上》:“懿,美也。”《易·小畜·象》:“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說文·壹部》:“懿,專久而美也。”段玉裁註:“專一而後可久,可久而後美。”這裡用為動詞,猶言“修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