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滕文公章句下·第四節

作者:佚名

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於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彭更問:“後面跟隨著數十輛車,又跟隨著幾百人,在客館裡吃遍了諸侯各國,不以為過分嗎?”
孟子說:“如果不想走一條道路,即使一碗飯也不接受;如果同走一條道路,那舜接受堯的天下,也不以為過分,你以為過分嗎?”
彭更說:“不,但讀書人不做事而吃飯,是不可以的。”
孟子說:“你不通曉用成效交換之事,以多餘的補充不足的;那么農民有餘糧,婦女有多餘的布帛就不知道如何交換。你如果通曉這些事,那么造禮器的梓人、掌土木的匠人、造車輪的輪人、制車廂的輿人都能從你這裡得到飯吃。有這樣一個人,在家孝順,在外友愛,能守先輩君王的道路,以此扶持後來的學者,卻不能從你那裡謀食,你為什麼能尊重造禮器的梓人、掌土木的匠人、造車輪的輪人、制車廂的輿人卻輕視為了仁義而奔走的人呢?”
彭更說:“造禮器的梓人、掌土木的匠人、造車輪的輪人、制車廂的輿人,他們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求飯吃;君子追求人生的道路,其目的也是為了求飯吃嗎?”
孟子說:“你何必管動機目的呢?他對你有勞績,你可以供養就供養,你是按動機供養人,還是按成效供養人呢?”
彭更說:“供養求飯吃的人。”
孟子說:“有這樣一個人,他打壞瓦,又亂塗牆,他的目的也是為了求飯吃,你供養他嗎?”
彭更說:“不。”
孟子說:“那么你不是因人的動機而供養,而是按他的貢獻而供養了。”

注釋
1.彭更:孟子的學生。
2.傳:(zhuàn轉)《戰國策·齊策五》:“昔者趙氏襲衛,車舍人不休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後漢書·陳忠傳》:“發人修道,繕理亭傳。”《三國志·張魯傳》:“作義舍,如今之亭傳。”這裡用為古時招待賓客的館舍之意。
3.泰:通“太”;過於。《莊子·漁父》:“不泰多事乎?”《禮記·曲禮上》假爾泰龜有常。”《淮南子·原道》:“泰古二皇。”這裡用為過分之意。
4.簞:(dan單)《左傳·宣公二年》:“簞食與肉。”《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禮記·曲禮》:“苞苴簞笥。”《儀禮·士冠禮》:“櫛實於簞。”《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說文》:“簞,笥也。從竹,單聲。”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
5.功:《書·益稷》:“惟荒度土功。”《·豳風·七月》:“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莊子·天地》:“事求可,功求成。”這裡用為成效之意。
6.羨:《詩·小雅·十月之交》:“四方有羨。”《管子·國蓄》:“鈞羨不足。”《周禮·小司徒》:“以其餘為羨。”《晏子春秋》:“喜樂無羨賞,忿怒無羨刑。”《史記·平準書》:“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貨,以致富羨。”這裡用為富裕有多之意。
7.墁:(man慢)這裡用指為土牆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