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鄭虔

鄭虔

鄭虔(691—759),字趨庭,又字若齊(一字弱齊、若齋),河南滎陽滎澤人,《新唐書》卷二〇二有傳。盛唐著名文學家、詩人、書畫家,又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博物、兵法、醫藥近乎百科全書式的一代通儒,詩聖杜甫稱讚他“滎陽冠眾儒”、“文傳天下口”。鄭虔學富五車,精通經史,書畫成就卓然一家,傳略廣泛見諸於《辭海》、《辭源》等辭書,以及歷代文學家、詩人、書畫家、書法家等專業性辭典之中,是中國歷史文化名人。► 1篇詩文

生平

他出身的滎陽鄭氏家族,史稱“累數世而屢顯,終唐之世而不絕”,“簪纓門第,禮傳家”。少時即聰穎好學,資質超眾,弱冠時,舉進士不第,困居長安慈恩寺,學書無錢買紙,見寺內有柿葉數屋,逐借住僧房,日取紅葉肄書,天長日久,竟將數屋柿葉練完,終成一代名家,成為士林佳話。開元始(約714),初仕通直郎行率更寺主薄,為東宮椽屬,專掌薄書事務,位任輕,卻因才學出眾,見賞於宰相蘇頲,“臨以忘年之契”。後仕左監門錄事參軍。開元中,任協律郎,正八品上,掌“調和律呂,監試樂人典課”,為宮廷文藝總管,公務之餘集綴當朝異聞,初成草稿八十餘卷,不幸遭人誣告“私撰國史”,倉惶焚稿,因罪外貶十年。

少時

鄭虔出身的滎陽鄭氏家族,史稱“累數世而屢顯,終唐之世而不絕”,“簪纓門第,詩禮傳家”。少時即聰穎好學,資質超眾,弱冠時,舉進士不第,困居長安慈恩寺,學書無錢買紙,見寺內有柿葉數屋,逐借住僧房,日取紅葉肄書,天長日久,竟將數屋柿葉練完,終成一代名家,成為士林佳話。開元始(約714年),初仕通直郎行率更寺主薄,為東宮椽屬,專掌薄書事務,位任輕,卻因才學出眾,見賞於宰相蘇頲,“臨以忘年之契”。後仕左監門錄事參軍。

外任做官

開元中,任協律郎,正八品上,掌“調和律呂,監試樂人典課”,為宮廷文藝總管,公務之餘集綴當朝異聞,初成草稿八十餘卷,不幸遭人誣告“私撰國史”,倉惶焚稿,因罪外貶十年。

天寶五年(746年),唐玄宗李隆基愛其才,召還京師,然不了了之。

九年,虔自作山水畫一幅,並自題詩獻上,玄宗大加讚賞,御署“鄭虔三絕”,並特置廣文館於最高學府國子監,詔授首任博士,從此揚名天下,史稱“名士”、“高士”,時號鄭廣文。

天寶十三載(754年),遷著作郎,從五品上,掌撰朝廷碑誌、祝文、祭文等。十五載,安史之亂爆發,文武百官被擄去洛陽,安祿山偽授水部郎中之職,虔託病未就,潛以密章致肅宗,以表忠心。

安史之亂平息後,卻以三等罪流貶台州司戶參軍。在長安期間,鄭虔與杜甫一見如故,常飲酒唱和,遂成莫逆。杜甫敬佩有加,尊稱“鄭老”、“老畫師”,寫有《何將軍山林十首》、《醉時歌》、《送鄭十八虔》等名詩。那時鄭虔知識已臻於融會貫通境地,才藝發揮得淋漓盡致,除創作大量詩歌外,還寫有《天寶軍防錄》、《胡本草》、《會粹》等截然不同學科的專著,並在長安等地遍留水墨、水山畫、壁畫、人物畫和書法等作品,備受世人推崇。

鄭虔的書畫墨寶尤為後代皇室及達官貴人所珍藏,歷代美術史家認為鄭虔與王維一樣是中國文人山水畫的開創者,草書成就可與張旭媲美,高於懷素

赴台州

至德二年(757年)寒冬臘月,鄭虔以老弱殘身,長途跋涉來到台州。時“台州地闊海冥冥”地處荒僻,文風未開,虔衣冠言動,不同時俗,有詩曰:“一州人怪鄭若齊,鄭若齊怪一州人。”虔自嘆:“著作無功千里竄,形骸違俗一州嫌”。繼又自勉:孔子雖澤加天下,猶有陽春照不到陰崖,“夫君子過者化”,我今謫此,當有教化之責。遂大闡文教,以地方官員身份首辦官學,選民間優秀子弟教之,“大而冠婚喪祭之禮,少而升降揖遜之儀,莫不身帥之”,一時郡城“弦誦之聲不絕於耳”,“自此民俗日淳,士風漸進焉。”(參見《台州府志》、《臨海縣誌稿》)。

鄭虔當年設帳授徒的地點,就在唐台州司戶衙門裡,即所居地。宋《嘉定赤城志·坊巷》:“戶曹巷,在州東一里,以唐鄭虔為戶曹日居此,故名。”又《祠廟門》:“鄭戶曹祠,在州東一里戶曹巷。祀唐鄭虔,巷蓋其所居地。俗訛為興福將軍。”民國《臨海縣誌》卷十一《鄭戶曹祠》條、《鄭虔宅》條,均有同樣記載。經過鄭虔的人文一脈,薪盡火傳,至北宋,台州官府倡辦教育事業明顯發展。

康定二年(1041年)知台州州軍事李防於州治後建州學,廟學合一,是為州學之始;景佑四年(1037年)臨海縣令范師道於先聖廟建縣學其他各縣先後即廟建縣學。

南宋時,理學大家朱熹講學臨海、黃岩等地,至台州列為輔郡,台州文化教育事業得到了迅猛發展,至嘉泰元年(1201年)“舉進士者逾七千”,(《臨海墓誌集錄》)已有“小鄒魯”之稱。景定三年(1262年),台州有縣以上書院 12處,成了浙東學派的策源地之一。《臨海縣誌稿宅第》引《輿地紀勝》和《輟耕錄》載:元,集賢院待制黃岩人周仁榮,在鄭虔故,宅原址建義塾,曾出土有落款的硯台兩方,識為原故物,遂名義塾為“雙硯堂”。

至治元年狀元泰不華是雙硯堂學生,蒙古人,隨父居台,曾仕台州路達魯花赤。

建學堂

清同治六年至十年北固山麓建廣文書院,繼稱孝廉堂,後改額三台書院,設孝廉、五貢等課,奉祀廣文先生,供考生參拜,清末民初,移至府學宮東南隅;民國時,三台書院改名台州府中學堂、浙江省立第六中學,經不斷發展,成為今天的台州第一名校——台州中學。

上元至寶應年間(760年~862年),肅宗、代宗多次下詔“大赦天下”,左降官及流人“釋放”或“還之”。鄭虔欲歸長安,台人懇留。一日虔與弟子林元籍等游於西郊八疊嶺腳,見筍出石旁,出對曰:“石壓筍斜出,”林元籍應曰:“谷陰花後開。”教化如此有效!虔大為驚喜,遂留台不歸,此村命名“留賢”至今。

上元二年(761年)虔有《進表》上皇帝,懇辭復仕,願遁跡林泉。

寶應元年(762年)袁晁農民軍一度攻陷台州等浙江州縣,虔暫避寧海亭旁丹丘寺,留詩五首。廣德二年(764年)鄭虔歿,台人以禮葬於城東三十裏白石金雞山。為頌公之德,不忘啟蒙之功,特以其故居立祠,以官名地。唐宋有戶曹巷、戶曹祠、留賢村,元有雙硯堂(硯為虔故物),明清有廣文祠、廣文坊、若齊巷,近現代有廣文坊井、廣文路等。

鄭虔的詩文

閨情

唐代鄭虔

銀鑰開香閣,金台照夜燈。長征君自慣,獨臥妾何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