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顏之推

顏之推

顏之推(531年-約595年),字介,漢族,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中國古代文學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間。顏之推著有《顏氏家訓》,在親職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是北朝後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齊書》本傳所載《觀我生賦》,亦為賦作名篇。► 2篇詩文

教育方法

顏之推宣揚性三品說,他把人性分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說:“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認為上智之人是無須教育的,因為上智是天賦的英才,不學自知、不教自曉。其次,下愚之人“雖教無益”,儘管教他,都是無效果的,因為“下愚”是無法改變的。顏之推強調中庸之人必須受教育,因為不受教育就會無知識,陷於“不知”的愚昧狀態。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長知識。

關於教育的目的,顏之推指出:“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已,修身以求進也。”行道的“道”自然是儒家之道,即儒家宣揚的那一套政治理想和道德修養的內容;“修身以求進”思想淵源於孔子的“修已以安人”,善於“為已”(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更有效地“利世也”(治國平天下)。從這一教育目的出發,顏之推批判當時士大夫教育的腐朽沒落,嚴重脫離實際,培養出來的人庸碌無能,知識淺薄,缺乏任事的實際能力。他認為傳統的儒學教育必須改革,培養的既不是難以應世經務的清談家,也不是空疏無用的章句博士,而是於國家有實際效用的各方面的統治人才,它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軍旅之臣、蘺屏之臣、使命之臣、興造之臣。從政治家到各種專門人才,都應培養。這些人才應專精一職,具有“應世任務”的能力,是國家實際有用的人才。顏之推的這種觀點,衝破了傳統儒家的培養比較抽象的君子、聖人的教育目標,而以各種實用人才的培養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

生平

顏之推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於士族官僚家庭,世傳《周官》、《左氏春秋》。他早傳家業,12歲時聽講老莊之學,因“虛談非其所好,還習《禮》、《傳》”,生活上“好飲酒,多任縱,不修邊幅。”他博覽群書,為文辭情並茂,得梁湘東王賞識,19歲就被任為國左常侍。後投奔北齊,歷20年,官至黃門侍郎。公元577年 ,北齊為北周所滅,他被征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北周,他又於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不久以疾終。依他自敘,“予一生而三化,備苶苦而蓼辛”。嘆息“三為亡國之人”。傳世著作有《顏氏家訓》和《還冤志》、《集靈記》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是顏之推為了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孫,以保持自己家庭的傳統與地位,而寫出的一部系統完整的親職教育教科書。這是他一生關於士大夫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封建親職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後世稱此書為“家教規範”。

祖籍鄒魯,東漢關內侯顏盛之後。大通三年辛亥(531年)生於江陵(湖北江陵),有顏之儀、顏之善兩兄。七歲能誦《魯靈光殿賦》。大同八年壬戌(542年),隨湘東王蕭繹在江州(江州治尋陽,今江西九江)。十九歲時(547年),為湘東王蕭繹右常侍,加鎮西墨曹參軍,駐江陵。550年為蕭方諸中撫軍外兵參軍。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顏之推被俘,因侯景行台郎中王則相救未被殺害,囚送建康。552年,侯景敗死,獲釋還江陵。蕭繹在江陵自立,承聖元年王申(552年),為散騎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書。554年,西魏攻陷江陵,再次被俘,遷移長安;後出逃北齊,出逃之日,“值河水暴漲,具船將妻子來奔,經砥柱之險。”。北齊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在北齊任官。557年,北周兵陷晉陽,之推出任平原太守,守河津。北周大象(579年—580年)末,為御史上士。隋朝開皇中,太子楊勇召為學士,甚見禮重。尋以疾終。。開皇十一年(591年)卒。

他結合自己從國小的親職教育和切身經歷,寫了一本《顏氏家訓》(420年—581年),主張早教。他認為,人在小的時候,精神專一;長大以後,思想分散,不易學習。袁衷稱:“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周作人對顏之推和《顏氏家訓》極為佩服,《夜讀抄》里寫了一篇《顏氏家訓》讀書筆記。《欽定四庫全書》雜家類有《顏氏家訓》二卷。

有三子:長子顏思魯,次子顏愍楚,三子顏游秦。

學習態度

顏之推提倡虛心務實的學習態度,他反對妄自尊大,驕傲浮誇的學風。

顏之推指出:“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他認為只有儘可能地擴大獲取知識的範圍,並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比較、鑑別,才能更接近客觀的真理。他提倡既要博覽群書,又要接觸世務,籍以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所謂“博學求之,無不利於事也。”

顏之推強調學習要刻苦鑽研,勤勉努力,他羅列了歷史上許多動人事例,說明即使遲鈍的人,只要勤學不倦,也可以達到學識精通和技藝熟練的程度。同時,他認為人的一生都要學習,應珍惜時光,年幼“固須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機”,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他說早年學習“如日出之光”,前途無量;而“老而學者”,雖然如“秉燭夜行”,但總比“瞑目而無見”要好得多。

顏之推讚賞《尚書》中的“好問則裕”和《學記》中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說法,提倡師友之間相互切磋,相互啟明,認為只有在學習上好問求教與切磋交流,才能較快地增進知識而避免錯誤。

教育內容

為了培養“行道以利世”的實用人才,顏之推提倡“實學”的教育內容。他認為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德藝同厚”。所謂“德”,即恢復儒家的傳統道德教育,加強孝悌仁義的教育。所謂“藝”,即恢復儒家的經學教育併兼及“百家之書”,以及社會實際生治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藝。

關於“藝”的教育,當然是以五經為主。他認為學習五經,主要是學習其中立身處世的道理,“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但讀書不能止限於《五經》,還應博覽群書,通“百家之言”。此外,他還重視學習“雜藝”。他認為在社會動盪的非常時期,學習“雜藝”可以使人在戰亂“無人庇蔭”的情況下“得以自資”,保全個體的生存和士族的政治、經濟地位。顏之推倡導的“雜藝”內容相當廣泛,主要包括文章、書法、彈琴、博弈、繪畫、算術、卜筮、醫學、習射、投壺等,這些技藝在生活中有實用意義,也有個人保健、娛樂的價值。但這些“雜藝”“可以兼明,不可以專業”。

值得注意的是,顏之推強調士大夫子弟要“知稼穡之艱難”,學習一些農業生產知識,這與孔子輕視農業生產的態度有所不同。

教育主張

提倡儘早施教
顏之推認為親職教育要及早進行,有條件的還應在兒童未出生時就實行胎教。兒童出生之後,便應以明白孝仁禮義的人“導習之”。稍長,看他“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之時,就該加意“教誨”,該做的事就引導他去做,不該做的就不讓他做。如此教育下去,到9歲以後,自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顏之推認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兩條原因:其一,幼童時期學習效果較好,得益較大。他說:“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他根據幼童階段與成年以後的不同心理特徵,說明幼年時期受外界干擾少,精神專注,記憶力旺盛,能保持長久的記憶。而成年人思想複雜,精神不易集中,記憶力逐漸衰退。其二,人在年幼時期,心理純淨,各種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顏之推認為這個時期,兒童受到的好的教育與環境影響,抑或壞的教育與環境影響,都會在兒童心靈上打上很深的烙印,長大以後也難以改變。

提倡嚴格教育
顏之推認為親職教育應當從嚴入手,嚴與慈相結合,不能因為兒童細小而一味溺愛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嚴肅莊重,有一定威信。他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認為善於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對子女的愛護和教育結合起來,便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沒有處理好兩者關係,“無教而有愛”,讓孩子任性放縱,必將鑄成大錯。

注重環境習染
顏之推繼承孔子、孟子等儒家學者關於“慎擇友”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視讓兒童置身於比較優良的社會交往的環境之中。他認為親職教育要注意選鄰擇友,是因為兒童的心理處於發展階段,尚未定型,而兒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強,總在觀看模仿別人的一舉一動,無形之中,周圍人的為人處世給兒童以“熏漬陶”、“潛移暗化”。因此,鄰友對於兒童的影響,有時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還大。這就是“必慎交遊”的道理。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擇友確實不是一件易事,賢人是難以找到的,但有優於我者,便很可貴的了。對他就應景仰嚮慕,與之交遊,向他學習。

重視家庭的語言教育
他認為語言的學習應該成為兒童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親職教育中,子女學習正確的語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責任。一事一物、不經查考,不敢隨便稱呼。學習語言應注意規範,不應強調方言,要重視通用語言。

注重道德教育
顏之推承襲了孔孟以孝悌仁義等道德規範為主要內容的傳統,十分注意對子女道德的教育。他認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應該“德藝周厚”,以德育為根本。他指出知識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礎,並為道德教育服務。由於德藝二者關係的密切,因此有可能、也有必要通過閱讀記載前人道德範例書籍的途徑來進行道德教育。
顏之推對子女的道德教育,是以孝悌等人倫道德教育為基礎,以樹立仁義的信念為主要任務,以實踐仁義為最終目的。他教育子女為實踐仁義道德的準則,應不惜任何代價,以至犧牲生命。他認為立志尤為重要,士大夫子弟只有確立遠大的志向、理想,才經得起任何磨難,堅持不懈,成就大業。他說:“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他教育子女以實行堯舜的政治思想為志向,繼承世代的家業,注重氣節的培養,不以依附權貴、屈節求官為生活目標。

重視人之道教育
顏之推根據自己積累的經驗與當時的現實,還特別重視為人之道的教育。他所強調的為人之道,首先是“厚重”(“輕薄”的反義)。他認為“自古文人,多陷輕薄”,歷史上許多文人都由“輕薄”而終為敗累,殘遇殺禍。他認為要吸取這個慘痛的教訓,就必須養成忠君、孝順、謙恭、禮讓這些“厚重”的道德品質。其次,他主張“少欲知足”。如果“不知其窮”的情性任其發展,不加以限制,就是如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的大人物,也會自取敗累,至於一般士庶更不用說了。其三,“無多言”、“無多事”。顏之推欣賞“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的銘言,認為“天道”,原來如此。所以,“論政得失”、“獻書言計”等,都屬於多言性質。同理,也不應該多做事。如果不是你份內的事,你就不必想它,不必做它。至於主持公道,打抱不平,“遊俠之徒,非君子之所為也”。由此可見,顏之推所傳授給子女的為人之道,是他歷官四朝的經驗總結,在政治腐敗、朝政多變的封建專制社會裡,不失為一種在喪亂之世明哲保身,以免“殺身之禍”的處世哲學。然而,在今天看來,這種做人處世方法是不足為訓的,它反映了消極遁世、利己主義的思想情緒,與先秦儒家的積極入世態度也有很大的距離。

顏之推的詩文

古意·十五好詩書

南北朝顏之推

十五好詩書,
二十彈冠仕。
楚王賜顏色,
出入章華里。
作賦凌屈原,
讀書夸左史。
數從明月宴,
或侍朝雲祀。
登山摘紫芝,
泛江采綠芷。
歌舞未終曲,
風塵暗天起。
吳師破

古意

南北朝顏之推

十五好詩書,二十彈冠仕。
楚王賜顏色,出入章華里。
作賦凌屈原,讀書夸左史。
數從明月宴,或侍朝雲祀。
登山摘紫芝,泛江采綠芷。
歌舞未終曲,風塵暗天起。
吳師破九龍,秦兵割千里。
狐兔穴宗廟,霜露沾朝市。
璧入邯鄲宮,劍去襄城水。
未獲殉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