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劉子翬

劉子翬

劉子翬(huī)(1101~1147)宋代理學家。字彥沖,一作彥仲,號屏山,又號病翁,學者稱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屬福建)人,劉韐子,劉子羽弟。以蔭補承務郎,通判興化軍,因疾辭歸武夷山,專事講學,邃於《周易》,朱熹嘗從其學。著有《屏山集》。► 691篇詩文

生平

劉子翬之父劉韐在靖康之難時奉命出使金營,拒絕金人誘降,自縊而死。劉子翬時年30歲,接到噩耗後,悲憤交集,與其兄劉子羽、劉子翼扶柩返里,守制廬墓三年。服除後,以父蔭補承務郎,為興化軍(治今福建莆田)通判,後因體弱多病辭職。辭歸武夷山,主管沖佑觀,講學傳道,常徘徊涕泗於父兄墓地,累日不返。妻死不再娶,事繼母呂氏,教育侄子劉珙,克盡孝友之道。

朱松在建州臨終時,以子朱熹託付劉子翬教養,並對朱熹說,“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彥沖,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學皆有淵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聽,則吾死不恨矣。”朱熹向劉子翬請教入道門徑和次第,劉子翬告訴朱熹從《易經》中得到入道的門徑,並以“不遠復”三字告誡朱熹。劉子羽待朱熹如子侄,為朱熹之義父,給朱熹取字元晦,希望他成為一個外表不露、道德內蓄之人。朱熹自認為元者四德之首,愧不敢當,就自己改字仲晦。朱熹後來將儒學發揚光大,成為理學大師,得益於劉子翬的悉心培養。

劉子翬無子,以兄劉子羽最小兒子劉玶為後,47歲時病逝,追諡文靖公。遺著由嗣子劉玶編為《屏山集》20卷,朱熹為之作序。宗杲曾作《劉子翬像贊》,稱其“財色功名,一刀兩斷。立地成佛,須是這漢。”

文學創作

劉子翬是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就是他的學生。錢鍾書先生稱朱熹是“道學家中間的大人”,而稱他是“詩人里的一位道學家”(《宋詩選注》),在宋代諸多道學和詩歌兼習的作家中,他是沾染“講義語錄”習氣、“頭巾氣”最少的一位。與韓駒、呂本中、曾幾等交遊唱和,故詩歌造詣頗高。風格比較清爽明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風格高秀,不襲陳因”。其五言詩感慨含思,“幽淡卓練,及陶、謝之勝,而無康樂繁縟細澀之態”(《宋詩鈔·屏山集鈔序》)。朱熹在《屏山集跋》中評價說:“先生文辭之偉,固足以驚一世之耳目,然其精微之學、靜退之風,形於文墨,有足以發蒙蔽而銷鄙吝之心者,尤覽者所宜盡心也。”(《屏山集跋》)在他的五言,尤其是五言古詩中可以獲得這種印象。他的絕句佳作頗多,寫景抒情擅長以明快的筆調錶現深細的構思,表現出一個理學家特有的格物和體驗工夫。

劉子翬受其父愛國思想影響很深,早年游秦、洛、趙、魏時,就注意搜訪古蹟,了解歷史,以體會國家興衰規律,南渡後雖隱居鄉里,但無時不憂國,唯因病魔纏身,無力請纓,壯志難酬,因而寫入詩中,多以長篇或組詩全景式地反映社會時事,如《望京謠》、《諭俗十二首》等。《汴京紀事》二十首前七首紀國都淪陷,後十三首憶往日繁華,以對比見感憤,殆若“詩史”,歷來為人矚目。

劉子翬的詩文

汴京紀事

宋代劉子翬

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
縷衣檀板無顏色,一曲當時動帝王。

絕句送巨山

宋代劉子翬

二年寄跡閩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還照讀書窗。

醉歌贈金元白

宋代劉子翬

南遊會稽今十年,重來風物皆依然。
一時冠蓋零落盡,故人獨老空江邊。
西陵倉曹實冗散,出無車馬眾所憐,
江亭曳履偶識面,凜凜瘦骨余雙顴。
談兵自是一敵國,屢薦不用寧非天。
胸中跧伏萬貔虎,靜若女子容娟娟。
我家光祿新出塞,群彥入幕君宜先。
自言衰發已種種,豈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