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崔與之

崔與之

崔與之(1158~1239)南宋名臣。字正子,一字正之,號菊坡,謚清獻,原籍寧都白鹿營 (今江西省寧都縣黃石鎮營底村),幼年隨父移居廣東增城,故《宋史》載其廣州人,《中國人名大辭典》載其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人。紹熙四年(1193)進士。授潯州司法參軍,調淮西提刑司檢法官,特授廣西提點刑獄。嘉定中,權發遣揚州事、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撫使。端平元年(1234),授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二年,除參知政事。三年,拜右承相兼樞密使。嘉熙三年以觀文殿大學士奉祠。著有《崔清獻公集》。► 38篇詩文

生平

先世是河南卞京(今開封)人氏,其曾祖因亂南遷,後人先後居於江西寧都、廣東河源,至其父始定居廣東增城。崔與之出生於清貧之家,後得友人的資助才得以進入最高學府太學就讀,並於南宋紹熙四年(1193)考中進士。其後歷任地方的司法官員、知縣、戶部員外郎。由於任內政聲甚佳 ,他於嘉定七年(1214)被朝廷破格提升為直寶謨閣,代理揚州軍政,以全權籌劃抗擊金國軍隊南侵的地方防務。他依據當地人愛馬、善騎射的特長,以軍事訓練的方式組建“萬馬社”廣招民眾加入,從而形成頗具聲勢的“民間騎兵”;並與各鄉抗金的民兵加強聯繫以與軍隊聯手抗金。在他的主持下,軍民一心共同對敵,令致金兵不敢入侵揚州。

期間,浙東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無數饑民流入淮東一帶而被阻於各城門外,崔卻下令打開揚州城門迎入難民安置,從而救活流民萬餘人。嘉定十三年(1220)金兵入侵四川,崔與之被調任成都府本路安撫使組織抗金,後又升任為四川制置使。

他廣用蜀中的賢能採納良策,並重用歸降的金國將領鼓勵其反戈一擊。他在四川五年間,成功地保衛了一方的平安,不僅贏得軍民的讚譽,而且也頗受金國的將士所敬畏。他曾因病離任,而繼任者一改其施行的方略亂以他法,導致金兵乘虛侵入川境,崔扶病復職視事,金兵聞訊懾於其聲望而自行撤軍。

端平二年(1235),被任為廣東經略安撫使。其時,廣東發生兵變,叛軍圍困廣州攻城,崔與之上城牆安撫亂兵,由於他德齒具尊,譁變的軍士服其恩威而紛紛下跪棄械,兵變其後即告平定。嘉熙元年(1237)二月,被任為右丞相,但因其一再堅辭而未到任。翌年五月退休。

他從政數十年,官至顯貴而不養妓,不增置秋產,不受各方饋贈,以“無以財貨殺子孫,無以政事殺民,無以學術殺天下後世”的名句佳句自警,從而成為宋朝的一代名臣。

崔與之開嶺南宋詞之始。他的詞章造詣頗高,被認為是“開嶺南宋詞之始”,所治儒學的“菊坡學派”亦被認定是嶺南歷史上的第一個學術流派。有文集。詞存二首。嘉熙三年(1239)十一月十一日因病逝世。 諡清獻。

介紹

崔與之(1158~1239)字正子,一字正之,號菊坡,謚清獻,原籍寧都白鹿營 (今江西省寧都縣黃石鎮營底村)人,幼年隨父移居廣東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故《宋史》載其廣州人,《中國人名大辭典》載其增城人。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進士。政治家。歷任四川安撫制置使,潯州司法參軍,淮西提刑司檢法官,建昌與新城知縣,邕州通判,淮東安撫使,秘書兼太子侍講,工部侍郎,煥章閣待制、學士,成都、潭州、隆興知府,湖南、江西安撫使,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等職。召為吏部尚書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均極力辭謝。嘉熙三年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宵宮致仕,累封至南海郡公。卒年八十二歲。著有 《菊坡集》行於世。與之曾節錄劉皋語 “無以嗜欲殺身,無以貨財殺子孫,無以政事殺百姓,無以學術殺天下後世”為座右銘。為官德威並施,軍民悅服。曾是抗金功臣,金兵對其聞風喪膽。其生平事略 《中國人名大辭典》、《宋史·列傳》均有載。

為官生涯

崔與之(1158-1239),字正子,晚年號菊坡,廣東省增城市中新坑背崔屋村人。是南宋著名的治國能臣、政治家、軍事家。 生活在偏安半壁河山的南宋時期,崔與之選擇了一條為國為民的人生道路。

立志報國家
崔與之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還在少年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因病去世了,因此家境清貧。但崔與之少年有大志,立志救國濟民。他刻苦讀書,鑽研經史,務求通曉大義,文章寫作樸實得體。待人接物,辦理事情,他也十分機警。不過命運似乎有些與他作對,青年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他都沒有中榜。於是崔與之寄望於出外求學。直到三十二歲時,由於得到增江書友林仲介等人的慷慨資助,崔與之終於能夠跨出增城,一酬宏願。離家前,他向親友表示,決心三年學成。
崔與之單身遠涉關山,步行到南宋京師臨安(杭州),入太學讀書。此時的臨安,南宋小朝廷苟安一隅,城內十萬人家,欄院酒館林立,城外西湖名勝,景色迷人,達官富賈過著紙醉金迷、歌舞昇平的日子,早已把中原父老忘到九霄雲外。崔與之在學舍埋頭苦讀,三年里不曾踏足臨安街市。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年後,他學得滿腹經綸,果然高中一甲進士,成為嶺南第一個由太學生考上進士的人,從此步入仕途。
只是“朝中無人難做官”,崔與之被調往荒遠的廣西潯州(桂平),做了個“從八品”小官——司法參軍。只要能為社稷盡力,崔與之就不計較官職低微,就不避艱苦。有一次,巡按到潯州視察,但接待用的驛所卻因年久失修而不能使用。郡守要崔與之主持維修,限令幾日內完成。倉猝之下難以找到屋瓦,崔與之就叫屬下用茅草蓋屋頂,將屋內整飾一新,按時完成了任務。不久,用來儲備穀物、調節物價、賑濟災荒的糧食倉庫也因久未修葺而漏雨,郡守便打算賣掉儲糧。崔與之得知,不顧官卑言輕,堅決反對。郡守改變主張,命崔與之負責修糧倉。崔與之以保糧為重,將自己居所的屋瓦拆下換用茅草,而把屋瓦蓋在糧倉上。郡守因此賞識他的膽識才幹,推薦他轉任淮西提刑司檢法官。
在淮西,一個大京官的兒子稱霸鄉里,人們告狀,許多官吏都不敢受理。狀紙遞到崔與之那裡,他拍案而起,不畏權勢,秉公判決,責令鄉霸退還民田。那京城裡的大官聞訊,非但沒有怪罪崔與之,還表示讚許,把他推薦給朝廷。
其後,崔與之先後調任建昌(江西南城)新城縣知縣、邕州(廣西南寧)通判等職務。在新城,他整頓賦稅,減免各種中間環節和費用。他規定,百姓應繳納的錢糧直繳官衙,已繳納的不準濫追,未繳納的不準隨便責罰,改變以前官差追繳賦稅使不少民戶傾家蕩產的陋習。這一來,百姓爭先恐後繳稅,開創了未有施一次刑罰而辦好賦稅的德政。在邕州,知州盤剝士卒,不按時發衣服糧餉,激起士卒譁變。上司下令崔與之攝理知州職事並處理事件。崔與之從自己駐守的賓陽趕到邕州,叛軍在城門口阻攔。他不顧危險,沖門而入,執行公務。待叛軍有所安定之後,他查出一名為首滋事者處斬,其餘不究,迅速平定兵變,使全州恢復安寧。
轉眼間二十年過去了,五十三歲那年,崔與之升任提點廣西刑獄。廣西路包括海南島和雷州,大部分是荒寂之地,屬邊遠軍州,海南島更是沒有朝廷要員去過。崔與之不辭勞苦,跑遍全地區的二十五個軍州。準備去海南時,他的下屬說:“海濱有神靈,要渡海先得求神禱告,否則很難成功。”崔與之不以為然:“海南各地官吏長期違法魚肉百姓,我去為民除害,哪裡需要神靈批准庇佑!”儘管第一次渡海因風浪大作船舵折斷被迫返航,他仍然不懈努力,第二次出海終於到達瓊山縣。每次到各地巡察,他都自帶費用,一切公務開支按日計給,不用地方一分一毫。每到一地,他就張榜明示獎廉肅貪,公正判案,官吏百姓深為震撼。往返辛勞,殫精竭慮,沒幾年,崔與之鬢髮全白了。

淮東抗金兵
南宋時期,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南宋晚期,金國強於宋,不斷南侵,而新興的蒙古族政權也屢次大規模進攻金國。金人為避蒙古兵,企圖南掠宋土,南宋朝野震動。但諱言戰爭的宰相史彌遠把持朝政,朝廷上下一片主和投降之聲。當時將帥乏人,宋寧宗破格起用崔與之,任命他為抗金前線淮東路的軍政長官。崔與之成為高級幹部了。宋寧宗召見崔與之,詢問戰守之策,崔與之說,要選擇好的守將,集合官軍和民眾的戰鬥力量,才能鞏固邊防。只有邊強防務,才進可以攻,退可以和。
崔與之抵達揚州,認真籌劃守御事務。他整修城防,歷時一年多重修護城河,在城外廣植柳樹,在城內接近河流運輸的地方建倉庫十二座,儲備了充足的軍糧。崔與之一貫主張,兵不在多而在精,兵精緣於訓練有素。他統率的軍隊,步兵的弓箭手和長槍手,按身材年齡技術分成三等進行教習,騎兵則以騎術精湛和武藝精熟為標準進行訓練。崔與之身為統帥,每五日親率幕僚到校場督促,月終更要考核,獎優罰劣。部隊出城野練,他率將校隨後視察,要求部隊遇到山崗溝澗不得繞道,必須勇往直前。整訓揚州守軍之後,他又命令下屬州縣守軍依照執行,效果明顯。於是淮東軍威大振。
淮東一帶有民間自衛組織萬弩社,崔與之深入考察了解,認為萬弩社有利於組織民眾防禦金兵,於是奏請朝廷將萬弩社定為各縣民兵組織。他又招募當地青壯年創立萬馬社,平時配給農田耕作,戰時集中調用。
崔與之守邊五年,邊境沒有戰亂。宰相史彌遠見邊防鞏固,又有山東起義軍歸宋,想撈取邊功,緊急密令都統劉王卓率領所部渡江攻取泗州,結果劉王卓全軍覆沒。崔與之事後得知,悲憤上書史彌遠:“今以萬人之命,坏於一夫之手!”金兵乘勢入境,史彌遠驚慌失措,三次下令崔與之與金“和議”。崔與之回書拒絕,據理力爭:“金兵得勢之際,我方求和,必遭屈辱。”他積極加強戰備,調遣精銳部隊扼守要衝之地。金兵入侵無功而退,和議之事遂不再提及,淮東局勢又趨於穩定。

直言薦賢
朝廷決定升任崔與之為秘書少監,調他去當京官。揚州軍民聞悉崔與之離任赴京,萬人夾道垂淚相送。
到達臨安就任,崔與之第一次提出奏章就闡述了自己的獨立見解:“我從外地來,只知道對外患未息深感憂慮;到了內地,才知道治理國家的重要。”他分析道,內外之情不通是當今大患,而人才的進退、言路的通塞則與國家安危緊密聯繫在一起。他建議朝廷,用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他在任內一直“以致君澤民,經邦輔國,進賢退不肖為己任”。他舉薦人才的標準,是德才兼備,而且將德放在首位。
這時候,朝廷議論有一種不正之風,稱“直言”是貪圖好名聲。崔與之抨擊這種歪風:倘若有識之士不敢公開在朝廷明說己見,而只在家裡憂心忡忡,不敢對君王直言,而只在朋友間私下談論,國家就危險了。
有一天上朝,宋寧宗問崔與之家鄉有什麼人才,崔與之當即推薦吳純臣有監管之才。不久朝廷提拔吳純臣擔任提點廣西刑獄。崔與之推薦溫若春適宜擔任清要之職,於是朝廷任命溫若春為秘書郎。他們都成為稱職的官員。
崔與之當京官或地方官期間,先後向朝廷舉薦了數十人。這些人才“各以道德文章功名表表於世”,有的後來甚至成為高官顯宦或出名學者。
有個學子叫李心傳,他鄉試落第後,不再應舉,閉門著書。崔與之等推薦他,平民之身的李心傳被召入史館,賜為進士。李心傳主修多部史書,成為南宋有名的史學家。後來官至工部侍郎,以敢於上疏直言聞名。
被崔與之推薦過的游似,擔任過許多職務,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他建議宋寧宗之後的宋理宗要看清“艱危之勢”,做到“從諫”、“檢身”、“節用”、“選廉”。
崔與之舉薦的人,絕大多數與他沒有私交,只有吳純臣、李昴英等出身同邑或門下。無論對誰,崔與之都出於公心。他的弟子李昴英應試榮登榜首之後,寫信向老師致謝。崔與之告訴他,讀書人成名後要堅持操守,盛名之下,更要謙虛;初入仕途不必挑揀官職和地方,樸素謹慎是日後發展的開始。後來李昴英官至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為官不畏強權、敢於伸張正義。崔與之一個同鄉人的孫子,姓呂,考試及第初出茅廬,就來求崔與之疏通舉薦。崔與之正色道:“入仕之初,應當以職業為重,不要擔心別人或上司不了解自己。”以後崔與之知道他居官清廉謹慎,就向有關方面推薦。那小老鄉升遷了,還不知道崔與之出了力。崔與之的姐姐也曾為她兒子求官的事向崔與之說情,但崔與之卻說:“當官賢能與否,事關百姓的歡樂和憂愁,官位斷不可私相授受。”他始終沒有循朝廷恩例為外甥求官。

福星臨川
金兵進犯四川,四川制置使董居宜棄職逃跑,蜀地大亂,人心驚惶。朝廷調安丙為四川安撫使,調崔與之為知成都府本路安撫使。安丙久在蜀中握有重兵,以攻為守,甚得朝廷倚重,但他一向猜忌朝廷從東南調來的人。崔與之赴任後,卻能與安丙以誠相處,迅速穩定四川局勢。一天,西夏國來書安丙,約他夾攻金國。崔與之知道此事後,以為不可,急致書安丙說:金國已處於頹勢,我方宜於此時招納豪傑,選將練兵,鞏固陣地,等候時機。四川連年動兵,士氣未振,不宜輕率舉兵。西夏只是區區小國,不足以作為我方犄角。一旦出戰失利,就後悔莫及。不料安丙不聽勸阻,出兵攻打秦州、鞏州,拿不下來,大將王仕信還兵敗皂郊,西夏兵也退走了。時局發展一如崔與之所料,安丙不得不深表敬服。
安丙任內去世後,朝廷任命崔與之為四川路安撫制置使,統率四川全軍。崔與之整肅軍政紀律,扭轉各州軍政不合局面,訓令諸將汲取教訓,同心衛國,告誡邊防將領不能隨便接納西夏請兵要求。
後來西夏又出兵攻打金國,派百餘騎兵到鳳州請宋軍守將增援。崔與之命都統李沖前去答覆,說:兩國交往應派使節持國書傳達信息,不應派兵直入,邊民不了解情況,如果誤傷西夏人,便損害了兩國友好,還請西夏兵退回原駐地。西夏人知崔與之不為所動,不再提夾攻金國之事。
金國名將呼延棫及其部屬誠心投宋,崔與之大膽收留並使用他們,讓呼延棫在抗金作戰中發揮特殊作用,造成金人內部互相猜疑殘殺,使部署於川、陝、甘的金兵再無力侵犯宋境。
崔與之善於理財,他調整糧食徵購措施,發展邊境貿易,通過邊民買賣,將金、夏統治區大批戰馬、糧食買入,使四川很快成為軍政協調、紀律嚴明、兵精糧足、百姓富裕的地區,出現了多年來少有的安定局面。
一日,他同部屬到大慈寺遊覽。看河山壯麗,滿目蔥蘢,崔與之神清氣爽,儀態安詳。幕僚洪平齋見狀,不禁贊道:“大帥真是嶺南古佛,西蜀福星!”
宰相史彌遠見蜀中局勢安穩,便派心腹鄭損替代崔與之。朝廷調崔與之回京,崔與之移交了大量庫存金錢物資給鄭損,自己不取絲毫。金國得到情報,馬上調集大兵侵蜀。崔與之這時年已六十七歲,正請求歸粵養病,目睹此情此景,奮然再次親臨前線。金兵見崔與之仍在,懼而撤軍。那鄭損乃趨炎附勢的無能之輩,他放棄崔與之重兵扼守的要地,致令宋軍失勢,又揮霍無度,使軍需無以為繼。西蜀自此一蹶不振。

辭官歸故里
崔與之四川為帥五年,清廉自持,政績斐然。朝廷召崔與之入京任禮部尚書,但他三次上疏請辭,毅然返粵。離蜀之際,各路官員特來相送。四川盛產美錦、奇玉,五年前崔與之到任之初,下屬眾官爭相饋贈,全被崔與之推卻了。現在送別,各路官員的贈禮更加可觀,登時五彩繽紛,光艷奪目。但崔與之看都不看一眼,一一婉拒,分毫不取。
回到廣州,崔與之建住宅於城西(今朝天路崔府街),從此深居簡出,不再過問地方政事。次年,宋寧宗駕崩,並非太子的宋理宗繼位。為了報答史彌遠擁立之功,宋理宗任史彌遠為太師、右丞相樞密使,讓史彌遠獨攬大權九年,到史彌遠死後,他才主理朝政。這時他御筆詔令崔與之赴京,稱崔與之“年高德邵,國之望也”。崔與之答覆說:“我已經七十有六,老病纏身,實在不能從命。”
然而一起事件令崔與之又一次為國出力。
廣州有支部隊,叫摧鋒軍,被調到建康(江蘇南京)駐守,長達四年。撤離衛戍後未過五嶺,又在江西逗留了四年。這支部隊轉戰各地,所向披靡。但幕府不上報功勞,駐守期滿又不讓回廣東,於是激發兵變。
叛軍由曾忠帶領自江西經梅州返粵,焚惠陽扣官員,陷博羅殺知縣,直取廣州。廣州知府曾治風連夜逃遁,庾使黃山成見事態緊急,率一班官員到崔與之住所,請崔與之出面撫諭。事關全城百姓安危,崔與之沒有推託。他登上城樓與叛軍相見,查問叛亂原因。叛軍一見,立即拜伏於城下,說明兵變緣由。崔與之派弟子李昴英、楊汪中坐吊籃從城牆上縋下,到叛軍營中曉之以逆順禍福道理,宣諭允許叛軍自新。叛軍大部分人歸家散去,曾忠帶少數人退踞端州(肇慶)。
朝廷得知廣東動亂,任命崔與之為廣東經略安撫使,兼廣州知府。崔與之臨危受命,在家裡辦理公務。
崔與之調集各路軍隊合圍叛軍,並且對叛軍進行政治瓦解,使叛軍最終盡數投降。崔與之將曾忠等幾名首領以軍法處死,降兵分散編入各軍。摧鋒軍兵變平息了。
崔與之向朝廷舉奏黃山成等有功人員,並要求解除自己的職務。他將為帥廣州六個月所得的薪俸、大米,全部交回官庫,分文不受。

晚節留香
崔與之謝絕政事之後,安居廣州。他一生酷愛菊花,更喜歡北宋名臣韓琦的名句佳句:“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親筆書寫這句懸於崔府堂前。他很讚賞韓琦之言:“士之保初節易,保晚節難。”將自己寢室題匾“晚節堂”,表示自己將永遠保持清白晚節的操守。他將處士劉皋的語句修改後命門客寫成隸書貼於書齋:“無以嗜欲殺身,無以貨財殺子孫,無以政事殺民,無以學術殺天下後世。”作為座右銘。又自號為“菊坡”。
崔與之中年喪偶之後,不再續娶。做了大臣,生活仍然儉樸,不養歌姬。老來居家,左右只有書籍相伴,家裡連亭園台榭都沒有增建。一生所得俸祿,除自用外,其餘都用來接濟親友。退休以後,朝廷發給的退休金,則一概辭謝不受。有人問他為什麼,崔與之說:“我當官受薪,尚且怕尸位素餐;現在退休了,怎么還能貪圖朝廷的俸祿呢?”聞者無不讚嘆。他兒子崔叔似結婚,媳婦帶來七百多畝“嫁妝田”,他讓兒子盡數退回外家。
宋理宗一直想讓崔與之赴京主政,親自下七道詔書,任崔與之為右丞相,前後四年留著相位等待崔與之赴任。宋理守甚至命令在京當官的李昴英暫停公務,去廣州專門勸說崔與之,侍候崔與之出發。但崔與之終因年老體衰,數月間先後上疏十三次請求辭免。這一年,他已八十一歲。
次年,八十二歲的崔與之溘然長逝。
臨終,他囑咐家人:不許作佛事,薄葬就行了。
崔與之病故後,有一次李昴英為宋理宗講學,談到他老師一生的事跡與操守,宋理宗深為感動,愈加讚嘆,於是大書“菊坡”二字賜給崔與之家人。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這樣讚譽崔與之:“盛德清風,跨映一代。”

後世紀念

祠堂
崔清獻公祠位於佛岡縣水頭鎮下豐村西側,是佛岡縣文物保護單位。該祠建於明代中葉,清末毀於火,民國六年(1917年)重建,祠深三進,兩邊有青雲巷間隔,面積225平方米。

祠堂是磚木結構,門匾額題曰“清獻崔公祠”,是明代學者陳獻章(陳白沙)手筆,第二進懸有“嶺南間氣”牌匾。

銅像
崔與之銅像由廣東著名雕塑家梁君令、卓國平設計製作,高2.48米,崔與之銅像造型飽滿,外表忠厚有張力,符合其“儒帥”的氣質。

崔與之的詩文

水調歌頭·題劍閣

宋代崔與之

萬里雲間戍,立馬劍門關。亂山極目無際,直北是長安。人苦百年塗炭,鬼哭三邊鋒鏑,天道久應還。手寫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對青燈,搔白髮,漏聲殘。老來勳業未就,妨卻一身閒。梅嶺綠陰青子,蒲澗清泉白石,怪我舊盟寒。烽火平安夜,歸夢到家山。

張秘書分符星渚同舍烏別用山谷晚風池蓮香度

宋代崔與之

堂堂間世英,大名赫而烜。
全才得之天,學力培其本。
孤高壁萬仞,清郁蘭九畹。
胸中富甲兵,馳聚菁華苑。
文武康濟才,孤忠尤蹇蹇。
入可運籌幄,出可臨邊閫。
自許何太廉,一麾江湖遠。
我來陪雋游,方恨合併晚。
盍簪遽分袂,此情殊繾綣。
高牙奉親行,

張進武善風鑒謂予豸骨日他早晚入台求詩贈之

宋代崔與之

瘦插秋山聳兩肩,荒寥不直半文錢。
孤山放鶴林和靖,風雪騎驢孟浩然。
萬事轉頭渾是夢,一身安分總由天。
煩君束起前途事,我欲滄江買釣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