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盧仝

盧仝

盧仝tóng〈形〉(約795-835) 唐代詩人,漢族,“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祖籍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生於河南濟源市武山鎮(今思禮村),早年隱少室山,自號玉川子。他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不願仕進。後遷居洛陽。家境貧困,僅破屋數間。但他刻苦讀書,家中圖書滿架。仝性格狷介,頗類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種雄豪之氣,又近似韓愈。是韓孟詩派重要人物之一。► 115篇詩文

軼事典故

盧仝是范陽人。最初隱居在少室山,號玉川子。他的家及其貧困,只有圖書堆積。後來以占卜選擇住在洛城,只有破屋幾間而已。有一僕人留著長鬍子,不用頭巾裹頭;一奴蜱也光腳,且老掉了牙。終日苦吟,靠附近僧人送米維持生活。朝廷了解到他有清高耿介的節操,共兩次以周到的禮節召他為諫議大夫,他都沒有出仕。當時韓愈做河南行政長官,欣賞他的節操,很尊敬地對待他。盧全曾經被惡少恐嚇,向韓愈訴說,韓愈要為他評理,盧仝考慮到不法之人會恨韓愈,不想再追究此事,韓愈更加佩服他的度量。元和年間,逢月蝕,盧仝賦一首,意在譏諷當道宦官結成的黨羽,韓愈非常讚賞其文辭精巧,其他很多人都很不滿。

等到甘露禍起之時,盧仝恰巧與宰相王涯的幾位幕僚在相府的書館中吃飯,於是留宿在此,吏卒秘密行捕,盧全說:“我是盧山人,和大家沒有結怨,(我)有什麼罪?”官吏說:“既然是山人,來宰相的宅院,難道不是有罪嗎?”倉促忙亂中自己也不能辯解清楚,竟然一同遭受了甘露之禍。盧仝年老沒有頭髮,太監就在他的腦後訂個釘子(以行刑)。先前盧仝生個兒子取名“添丁”,人們認為是中了預示吉凶的隱語。盧仝性格清高不俗耿介偏執,見識高遠不凡。唐代詩體都有創作,卻與他人所作不同,自成一家,用詞推崇奇崛怪異,一般讀的人不理解,了解他的人還是容易領會明白的。後世的人效仿模擬他,於是成為獨具一格的一代宗師。有文集一卷傳至今。古詩寫到:“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作書與魴與,相戒慎出入。”這是說要防備重蹈前面的覆轍。盧仝情志如霜雪一樣純潔,節操可與松柏媲美,修養已深深達到無咎無譽的境界,還在乎什麼失去門庭戶院。

唉,一朝踏入不該去的地方,馬上跟著遇到禍殃,一塊美玉與那些凡石一同毀摔,能不令人痛心嗎!

生平

盧仝少有才名,未滿20歲便隱居嵩山少室山,不願仕進。朝廷曾兩度要起用他為諫議大夫,均不就。曾作《月食》諷刺當時宦官專權,受到韓愈稱讚(時韓愈為河南令)。甘露之變時,因留宿宰相兼領江南榷茶使王涯家,與王涯同時被宦官所害——“盧仝老無發,閹人於腦後加釘而死”。 據清乾隆年間蕭應植等所撰《濟源縣誌》載:在縣西北十二里武山頭有“盧仝墓”,山上還有盧仝當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好友賈島有《哭盧仝》詩:“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

盧仝好茶成癖,詩風浪漫且奇詭險怪,人稱“盧仝體”,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詩"之吟,最為膾炙人口:"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 生。……" 與陸羽茶經齊名。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人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也。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至今河南濟源市的九里溝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台、盧仝茶社等名勝。

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已經演變成茶道,因此盧仝在日本久負盛名。在抗日戰爭時期,“盧仝故里”碑曾震懾了日本鬼子,使全村免受塗炭。話說當年有一天,日本鬼子從南門進了村,一路燒殺搶擄還殺害了三位村民。不久,又一隊鬼子兵從村外向村東門走來,準備再次進村搶掠。奇怪的是,當他們走到“盧仝故里”碑前卻停下了,領頭的鬼子軍官端詳了一番石碑上的字跡之後,竟彎腰向石碑鞠了三個躬,然後帶領鬼子兵匆匆離去,村子因此免去了一場災禍。這個故事讓人心生感動,盧仝溫柔但是強大的力量,竟能在千年之後化解戰爭,使兇殘的侵略者躬身而退。

祖籍

盧仝生於濟源,葬於濟源,但“盧仝故里”之名鮮為人知。這大概與盧仝慘死不無關係。

公元835年,長安發生“甘露之變”,盧仝受到連累。他的好友賈島曾在《哭盧仝》一里寫道:“長安有交友,託孤遽棄移。”也就是說,盧仝臨刑前,長安的好友去送別,盧仝委託友人照顧自己的孩子。

據盧仝的第四十七代嫡系子孫盧和平講,盧氏後人將盧仝的屍骨偷運回濟源安葬,後擔心受到牽連,在安葬盧仝之後,就舉家南遷。此後幾百年間,盧仝就在故鄉銷聲匿跡了。

盧和平老人拿出祖傳的《盧氏族譜》顯示,南遷之後,盧姓一族分為兩支,一支定居於江南,另一支則在明代輾轉返回濟源定居。
據《盧氏族譜》記載:“先祖盧公諱伯通,山西洪洞城十里舖人。明洪武初年,懷府洗縣,田園荒蕪,人煙絕跡三十二年流離者悉歸故土,我先祖伯通思祖宗,懷望故鄉。遂攜四子:大公、二公、**、四公和弟伯元,回歸故里濟邑玉川鄉武山頭村。初遷時,二代祖有難色,先祖告之曰:吾本濟人唐賢全號玉川裔也。子侄欣然從來,立整建廟。”

由唐至明,幾經變遷,濟源人也漸漸忘記了這位“茶仙”,盧仝墓也淹沒在許許多多平民墓冢之間,鄉村百姓,除了盧氏後人,誰也不曾想到這裡曾是一代茶道大師的出生和葬身之地。

直到清代,盧仝故里的名聲才再次被人們記起。在思禮村村頭,有一塊石碑,上書“盧仝故里”四個大字,石碑兩側有兩行小字——“賢才工詩與日月同輝,德澤潤野使薈草爭妍”。這塊石碑立於清代末期,為當時的廣東道監察御史劉邁園所題。

據《濟源縣誌》記載,劉邁園畢生以品茗為樂,有一年回故鄉濟源探親,想拜謁盧仝。當他問當地士紳和盧氏後人盧仝墓冢在何處時,回答說墓冢已經被平了,碑文等也找不到蹤影。劉邁園大怒:“世人尚還尊敬先賢盧仝,你們是後裔,竟不尊敬先祖,真乃大不敬也,不懂事理。”

於是,劉邁園揮筆寫下“盧仝故里”四個字,便離開了。當地士紳將劉邁園的墨寶刻成石碑,立於村頭,並重新為盧仝修墓刻碑。此後,“盧仝故里”之名始從歷史煙雲中走了出來。

盧仝的詩文

有所思

唐代盧仝

當時我醉美人家,美人顏色嬌如花。
今日美人棄我去,青樓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蟬鬢生別離,一望不見心斷絕。
心斷絕,幾千里?
夢中醉臥巫山雲,覺來淚滴湘江水。
湘江兩岸花木深,美人不見愁人心。
含愁更奏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唐代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鏇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

守歲二首

唐代盧仝

去年留不住,年來也任他。當壚一榼酒,爭奈兩年何。
老來經節臘,樂事甚悠悠。不及兒童日,都盧不解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