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余菊庵

余菊庵

余菊庵,名潛,宇行,號海棠花館主。為我國當代書畫家、詩人,擅長中國畫、篆刻,其“詩書畫印”被譽為“四絕”。同時他也被藝術界公認為藝壇上繼陳子莊黃秋園之後的又一被發現的,被譽為走中國傳統藝術一路的,“詩、書、畫、印”造詣達到“四絕”境界的藝術家。► 0篇詩文

人物生平

余菊庵,清光緒32年(1907年)生於廣東中山沙溪下澤鄉,少貧好學,酷愛書畫藝術和文學。1919年隨家遷居縣城石岐,先後就讀於粹存國文專修學校及縣立鄉村師範學校。 1931年到廣州隨關金鰲等師學畫素描一年,並加入了“尺社”。但因生活所迫中斷學業,返中山任國小教師,教授國文、英文、圖畫,為時四年多。後再到廣州在山南畫社繼續學藝,隨趙浩公、盧振寰習傳統國畫,學習北宋山水和院體工筆花烏畫技法。同時,又隨易大廠、鄧爾疋學習書法、篆刻。日寇侵華時,又被迫中斷學習,回鄉避難。期間,幸得友人薦任縣立中學美術及文學教師,才勉強維生。就在此時,他開始了寫,抒懷言志。1949年秋,中山解放,他以無比興奮的心情寫下了“掃蕩妖氛劃一時,飄揚遍插五星旗。今年不作登高客,擠向街頭看會師”一詩,表達了多年的嚮往和祈盼。當時,為了生計,他在石岐設攤接受書畫篆刻書寫和製作。但以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及不肯遷就俗流的個性,生活窮困是不言而喻的,但他仍安貧樂道。之後,他的妻子被批准赴香港定居,繼而,長女和幼女也隨母赴港生活,生活才有所改善。六十年代,他的小攤檔被歸併入刻字合作社。除日常工作外,經常還要下鄉支農,但他仍不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不久,刻字合作社也解散了。年近花甲的余老與全國人民一道遇上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此時期中國的山水花鳥畫亦被視作“封、資、修”的產物而被封禁。他唯有無奈地、偷偷地進行創作。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他的妻子、小女及大女婿一年內相繼去逝,這又是他一生中的一個極大打擊,幸好他老人家還是挺了過來。改革開放的到來,令年逾古稀的余老看到了希望,並全情地投入到藝術創作中去,達到了“人書俱老”的藝術高峰。

他的大半生坎坷、苦澀、窮困甚至潦倒。尚幸的是晚年欣逢盛世,在他有生之年漸漸被人們發現並被肯定,這是他比陳子莊、黃秋園的幸運之處。他以頑強而堅韌的執著在藝術的道路上走過了八個多個寒暑,致使他在藝術上達到了至高的境界,給中國美術史留下了一筆珍貴的藝術遺產。他的書法,碑帖味兼備,真、草、篆、隸無一不精,功力深厚精湛,形成鮮明的自家面目。他的繪畫,早年偏重工筆重彩花烏畫,之後,他完全走上傳統文人畫的路子,重氣韻與筆墨,尤重傳統。從青年時代始他就對裝裱店、書畫展覽中的佳作心摹手追,揣摸品讀。他堅持藝術從學養中來,並注重遊歷於名山大川、文化古城。八十年代初,年逾古稀的余老,攜弟子暢遊黃山、廬山、九華山、長江、黃河、北京、南京、西安、上海及蘇杭等地,領略自然,參觀藝術展覽,不斷淨化自己的人格,開拓自己的胸襟。他的詩, 以陶淵明之作為典範,極少用典故,甚至以家常口語入詩。用最平常、最自然的語言表達最真摯、最深切的情感,也是他的真本性與真情的流露。他的金石,上溯秦璽漢印,下追西泠諸家,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古拙中顯秀雅,方寸間見靈氣。他的詩、書、畫、印均明顯地形成了自家風格。余老耗盡一生的精力追求藝術,他精湛的技法和高層次的格調,加上藝術天賦具有的大家風範,致使他的藝術達至極高的境界。他的一生,經歷了生存的艱難困苦,炎涼的世態以及晚年欣逢盛世,他都能寵辱不驚的一一處之泰然。他不悲觀自棄,不怨天尤人,他所書的隸書對聯“不共世人爭得失,須逢精鑑定媸妍”以及他的常用印“任其自然”正是他人生哲學的表達。他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一生安貧樂道,將藝術追求化作精神世界,超脫於物質欲望之外。體現出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可在他的詩中得到詮釋:“前賢作畫志終身,耐得辛勤耐得貧。默默不求時輩譽,飄飄風格出人群”。這也是他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宗旨的寫照。從有分量的藝術家及鑑定家的口中、筆下權衡出他的藝術成就和價值。他的作品無論是從技術層面、審美層面以至文化層面看,均顯示出完美的結合和大家之風範。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在廣州學藝期間,著名藝術評論家沈演公偶見其榜書則評道:“非時輩所及也”。之後,夏承濤見其山水畫作就十分讚賞,欣然親筆題上“和雲流出空山”之句。易大廠、吳子復、朱庸齋、李曲齋、王貴忱、傅靜庵等,亦因對其書畫讚賞有加而題詩、題句或撰文。這些讚譽和評價由於是來自偶然的機會,余老對此亦只視作一種鼓勵而並沒因此大做文章而大肆宣傳,因此也沒廣泛引起人們的注意。這與他從小就養成的甘乾寂寞、不求聞達的個性關係很大。也正因此奠定了他做學問、搞真藝術的先決條件。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當時作為縣級市的中山文化部門,分別陸續為他舉辦了書畫展覽,出版篆刻集、詩詞集和書畫集,才逐漸引起了省內外藝術界的重視。這時候的余老已年逾八十了,也因為這個“春天”的遲到,令他老人家在這大半輩子中排除了諸多不必要的應酬和名利干擾,擁有極為寶貴的時間和空間,專注於“詩、書、畫、印”的學習和研究,才臻至“四絕”的境界。大鑑藏家歐初博古通今,慧眼洞出余老之藝術“是有妙宰”和超卓,主動為其在廣州籌辦個人書畫展覽,撰文發表於省港澳報刊,並建議中山有關部門解決余老生活上的困難,認為余老不但是中山,而且是本省乃至全國藝術界之寶。中國美協副主席關山月為其作品集題上: “雪泥鴻爪”之詞。中國美協副主席林墉在撰文中感嘆其際遇道:“人世間怎么這等忽視藝術!”以鳴不平。廣東美協副主席、廣州美院院長郭紹綱被邀出席在中山的“余菊庵書畫展”後,評道: “在全國範圍內,在走傳統路子的書畫藝術家中間,他屬於第一流的”,並邀請其赴廣州美術學院講學及舉辦個人書畫展以及親為余老繪畫彩色肖像。廣州美院副院長楊之光在“余菊庵藝術研討會”上稱余老的詩、書、畫、印已達到了“四絕”,至少也是“四好”的至高境界。九十年代,余老越來越受到藝術界及海內外人士的尊崇,被聘為中國書協會員、廣東省文史館館員、省美協會員、中山市美術研究會會長、市書協主席、市美協顧問、中山詩社顧問等。社會上對他藝術的肯定,越發激起他老人家攀登藝術高峰的“不達頂峰誓不罷休”的勇氣以及對晚景倍加珍惜的“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心境,這正如他在詩中所述的“興至竟忘倦,揮毫夜未休。深更萬籟寂,細雨一燈秋。重染才完畫,永不論藝儔。飛騰吾已矣,老境幸優遊”的情景和心態。這也反映出作為一個窮畢生精力執著追求藝術的真正的藝術家所具有的奉獻精神,就是這精神特質奠定了余菊庵先生達至極高藝術成就的基礎。他以個人的成就為中國美術史寫下了濃重的一筆,這必將使其帶來身後乃至永久備受藝術界尊崇的地位和美譽。

相關事件

捐贈書畫作品

余菊庵書畫作品捐贈儀式於2006年3月30日下午在中山市博物館舉行。此次捐贈作品為余菊庵先生生前保存的部分書畫精品,共32幅,有水墨山水、花鳥蟲魚、行書、篆書等,另外還有歐初、劉斯奮、王貴忱給余菊庵的題字。其中,余菊庵的《蓮塘魚樂圖》、《煙江漁艇》、《墨梅》、《墨竹》、《壽石圖》、《梅石圖》、行書對聯《曬書因閱畫、閒坐但焚香》等十分珍貴。其中29幅作品由其女兒余潔嬋、余秋文女士,3幅作品由其學生路京先生無償捐贈給中山市博物館。捐贈儀式上,余潔嬋、余秋文女士、路京先生先後表達了他們此次捐贈的心意,追思余老先生一生獻身藝術事業、熱愛家鄉的精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鄭集思局長隨後講話,談及余菊庵先生的許多往事,既為他的寶貴精神感慨,也誠摯地感謝余老先生的親屬和學生。之後,胡頌科副局長代表市文廣新局接受了捐贈。鄭集思局長向三位捐贈者分別頒發了證書和紀念品。

余菊庵人淡如菊

余之愛菊,在眾花之上,大半生之中有幾年家住菊城,時至秋天,百花凋零,唯菊花獨放,大街小巷處處可見,倘碰上那十年一度或六十年一遇的菊花盛會,更是萬民空巷,錦簇花城。由愛菊延至愛以菊為題材的書畫又成了我的至好。余公名潛,鄉中名人,以詩、書、畫、印四絕聞名遐爾,尤以印功深。那年我陪被喻為中國當代詩、書、畫三絕的劉海粟大師中山之行半月,期間親耳聽到大師對他的稱讚。

余公作畫題詩落款菊庵。其實,菊也帶潛意,古詩云:春花已開盡,菊蕊獨盈枝。菊不爭春,潛隱於山野東籬,剛貞不俗,秋來時發,可見余公是個人淡如菊、心儀陶令公之人,恰巧陶淵明其名,也是一個潛字,潛淵之龍,何其深也。

我和余公交往不算很多,卻是言淺交深,他長我一輩有多,我們也算是忘年交了,他稱我世兄,我稱他菊老。

我對菊老以四絕功夫描繪的菊花自然是情有獨鍾,最愛的是他那幅作於庚申年秋天的水墨《菊花圖》,真令我陶醉不已,其中表現出來的詩情畫意,全在這不經不意的輕描淡寫之中,菊老用他那別具一格的行草書法撰寫的題詩更是讓人回味無窮:非關造物有偏私,裝點秋容遣送遲,瞥眼紛華詎足道,任他桃李競趨時。菊花不與桃李爭春,菊老將其灑脫怒放之勢,獨步天下自得之樂,表現得暢快淋漓。此畫現存市博物館,為館藏珍品。

他的另一幅專門為我作於壬申新春之磐石菊竹,則又是另一番境界,潑墨傾情,汪洋恣肆,粗獷豪放,將磐石之堅、山竹之節與菊花之淡,加上那點睛之金石,可謂是力透紙背,渾然天成。沒有題詩,但卻讓我領略到了“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瀟灑意境。

菊老無論是人品或是藝品,在故鄉中都是深孚眾望的,當年故鄉的當家人謝明仁先生在為《余菊庵畫冊》所作的序中,評價他的藝術是“高古奇逸,自然渾成”;評價他的為人則是“淡薄名利,不事標榜,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冷落”。他的作品常被作為故鄉對外交往的珍貴禮品,其本人則被公推為中山市第一屆美術研究會主席。現任美協主席梁欣基評價菊老的藝術成就時說,菊老的藝術凝聚了他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功底,他的文學修養和造詣極高,以詩言志,畫言情,書入畫,畫入金石,爐火純青,後人難以望其項背。八十年代初,我在廣州工作,那天菊老來穗辦個展,我前往參觀祝賀,其影響之大,記憶尤深。期間,菊老訪問廣州美院,院長正給學生授課,聞訊立即放下手中筆,對學生說,現有大師來訪,臨時停課。說完匆匆趕往迎接,足見菊老聲名猶如磐石秋菊,香遠益清。

我下了幾次決心跟他學畫,他欣然應允,並同時收我母子為徒,為此,還親手繪製了一本圖文並茂的水墨入門簡明教材,只可惜我是淺嘗輒止,僅學了一回。可就那一回,我也感到是受用終生。那回他從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開始,邊講邊動筆給我示範。遺憾的是緣份中遇到的這么一位詩、書、畫、印皆通的大師,我就只跟他學了畫柳枝,倒是我的母親比我有毅力,花甲之年拜他為師,以畫畫療疾,堅持不懈,菊老常給她予指導,甚至還給她的習作補筆,點石成金,使母親信心大增,學有所成,老有所樂,兼且卻病延年,應了那句“黃花晚節香”的詠菊金句。

菊老已乘黃鶴去,體現其詩、書、畫、印四大成就的遺世大作有《海棠花館吟草》、《海棠花館印賞》、《余菊庵畫冊》等,對我而言,彌足珍貴的是那本大師的手繪教本,足令我學一輩子。正所謂:志士如菊,過時有餘香。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詩詞秀

余菊庵的詩文

賦得四十明朝過二首 其一

近現代余菊庵

四十明朝過,前塵一啞然。無聞空自惕,守份坐時遷。

迎歲童應樂,祈神婦最虔。未來寧復計,拼醉即酣眠。

喜晤黃孟徒九叔

近現代余菊庵

亂後忽相見,驚呼別六年。昔曾求拙作,為道尚高懸。

鼉鱉憐同調,滄桑欲悟禪。早歸游釣地,莫負好山川。

喜晴

近現代余菊庵

雨止萬條寂,涼生一院秋。風過蛛網動,日上灶煙浮。

曝藥研寒燥,攤書別去留。推窗天宇碧,心共白雲遊。

詩詞秀
關注教你賞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