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鄭之珍

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明萬曆補邑庠生。後來祁門縣文化部門,在渚口鄉清溪村發現了鄭之珍夫婦合葬墓及《清溪鄭氏族譜》,確認他為祁門縣渚口鄉清溪人。鄭之珍在《新編目連戲救母勸善戲文》序中自述:“幼學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趨時,而學不獲遂,於是萎念於翰場,而 游心於方外。► 1篇詩文

家世

其一世祖選,二世祖灣,三世祖傳,四世祖延暉,五世祖德謙,六世祖文旦,七世祖齊鳴,八世祖忠,九世祖世賢,十世祖金,十一世祖淵,十二世祖舜壽,十三世祖禹貢,十四世祖彥四,十五世祖俊思,十六世祖大六,十七世祖細一,十八世祖文政,十九世祖慶六,二十世祖住卿,二十一世祖仲友,仲友生四子,分為貞一、貞二、貞三、貞四四房,鄭之珍高祖、二十二世祖為子章,鄭之珍曾祖、二十三世祖為平安,二十四世為德容,為鄭之珍祖父,鄭之珍父親雲,屬二十五世。

鄭之珍父親雲,字天麗,號西庵,卷二有其詳細傳記,說他“幼遭痘毒,手足不能動,履人以廢篤目之”,到嘉靖壬午年痊癒,和同族弟、侄“且賈且商”;他也喜愛讀書,“凡過目者徹首尾可以背誦”;同時還精於卦命,“遠近之人,凡決疑者常填門,所斷禍福、得失、生死,一毫不爽,人遂號為‘西庵先生’”。鄭之珍的母親鮑氏,名寶貞,她“出自名門,飽諳婦道”,卷二“世德”中也有她的傳記。鄭之珍兄弟七人,他居長,六個弟弟依次為之班、之璪、之環、之珀、之珊、之瑜。

關於鄭之珍的生平,卷二收載有他的女婿葉宗泰的《高石鄭先生傳》,較之民國十一年重修的《清溪鄭氏宗譜》詳細許多,這裡轉錄於下:

高石鄭先生諱之珍,字汝席,高石其別號也。先生生於正德戊寅年九月二十四日。先是七月,先生有兄名富,以痢疾殤,大父德容公甚哀悼之;時二女歸寧,共為吊釋,幸先生生焉,舉家欣喜,以骨肉完聚,因名集;適以鄉里俗議,帶子哭子則防難育,於是因以先生寄養於鄰家。

先生自幼病目,雖入蒙學,記名而已。至嘉靖甲午,先生自奮入大學,每遇晨昏,聽人讀書,讀者未熟,先生已洞然於心胸矣。初與少潭兄弟受業於一山先生,又同予兄鶴墩受業於伯光山門下習《春秋》,最後又受業於陳文溪先生門下習《禮記》,又同王之翰等受《禮記》於劉蘇庵先生門下。

先生性敏學博,讀書過目不忘,蘇庵先生甚奇之。自補邑庠,小試屢捷,大考則終坐,目病艱於書寫。娶蘆溪汪氏姤真,性賢淑端重,助夫讀書。先生同母兄弟凡五人,嘉靖壬子以母倦勤分?,時先生遊學於太平,孺人治家,井井有條,雖老嫗莫過。先生好義廣交,朋友絡繹不絕,孺人竭力款待,多方輻輳,並無吝心難色,不惟朋友莫知其艱,雖先生亦莫之知也。事舅姑至孝,姑卒,舅納婢董氏,生子二人,孺人皆保抱之,絕無忌心。妯娌雖多,孺人以和養率之,雍雍然而無爭競,夫婦同心,內外一致。嘉靖庚子生長子為德,即為元,娶正沖陳氏;癸卯生長女蓬仙,即宗泰之配也;已酉生次女萊仙,適浮北城門廩生吳時相;丁巳年生次子四壽,即調元,初聘在城謝氏,將娶而卒,繼娶式溪程氏。孫男光祖、啟祖、弘祖、紹祖、明祖、奇祖,女孫妙金,長子之所出也。孫男昭祖、女孫愛金,次子之所出也。光祖娶泰之侄女葉氏,生子大聲;啟祖聘汪村汪說之女,怡祖聘竹源陳善政之女,皆名門。余孫尚未之聘。時先生之年六旬有六,孺人之年六旬有三,各各強健;子媳雙雙,各能克家;孫男曾孫,繩繩聰慧。

泰雖不才,二婿亦皆儒流。泰有二子一女,而姨氏亦同是,皆天倫至樂,不可以幸得也。噫嘻難哉!先生天性好善嫉惡,雖未大行於天下,然《勸善》一記,千載不磨;且倡議率族置祀產、創祀屋、立祀戶,奉先御下,睦鄰恤貧,政施於家,炳炳朗朗,較之卑官一任,澤及何如!先生修家乘將成,於己無一言,余適至,因略敘先生夫婦之名號於此。

論曰:世稱大丈夫之生也,貴於立德立功立言。先生立德於孝弟,立功於宗族,立言於文章,實無忝於所生也。故天錫之以家業優裕,多富也;皓首齊眉,多壽也;桂蘭茁秀,多男也。古之“三祝”兼之矣!若先生者,世豈多見哉!

由這篇傳記我們可知,鄭之珍從小眼睛不好,也由於“目病艱於書寫”,所以“大考則終坐”,未能博得功名。他曾入多人門下習學《春秋》《禮記》,並遊學太平(從上文其母鮑氏的囑咐看,似應是塾師)。他有子二,名為元(卷一世系表為“政元”)、調元,有女二,名蓬仙、萊仙。

時寓秋浦之剡溪,乃取目連救母之事,編為勸善記三冊。敷之聲歌,使有耳者之共聞;著之象形,使有目者之共睹。”鄭之珍屢考不第,直至中年棄考從教,便座學於祁門、石台一帶山村,塾教之餘,據《佛說孟蘭盆經》情節將徽州民間傳說、愛情故事揉和進去,瀟瀟灑灑編成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三冊100折。

鄭之珍編寫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在民間舞台上久演不衰,“支配三百年來中下社會之人心”,並隨徽商流寓大半箇中國,對徽劇、川劇、漢劇、豫劇、崑曲等諸大劇種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古墓

尋找鄭氏宗祠“敘倫堂”,去瞻仰晚唐時期鄭傳的“司徒世家”。然而,“敘倫堂”宗祠已失去了昔日“司徒世家”那種輝煌與宏偉,宗祠的門廳與寢堂已全倒塌了,只剩下享堂孤零零在秋風中吟呻。再也找不到“清溪魚躍禹門浪,幽谷蔦遷喬木林”那種美景了。享堂中那幅“目連戲演不盡奇觀迪吉避允可當春秋全部,高石公具如斯卓見勸善懲惡何如講演十篇”對聯早已成為歷史。站在“敘倫堂”廢墟上,我們很難想像出那“通宵達旦”俗稱“兩頭紅”打目連的那種熱鬧的場面。

介紹

明代諸生,篤信佛教,一生宣揚佛理,勸人為善,以正社會風氣,1579年在變文的基礎上,撰寫《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分上、中、下3卷,共一百零二出,廣泛流傳於民間,成為今日之“祁門目連戲”。

1、他生於正德戊寅九月二十四日,卒年是萬曆乙未三月初四,即公元1518年—1595年,一生歷經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2、他準確的籍貫不僅是徽州(新安),而且是祁門縣清溪村;

3、他的妻子姓汪,叫究真,是蘆溪汪以金的女兒;

4.、他曾經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卻“屢蹶科場”,後來雖然只是“搶道自娛,著作林間”,卻也有一定的聲譽。

5、他的戲曲創作除了《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外,還有《五福記》一種,並且後者的編撰地是在太平焦村。

6、名言: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

鄭之珍的詩文

鐵杵磨針

明代鄭之珍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