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趙汝愚

趙汝愚

趙汝愚(1140--1196),字子直,饒州餘干人,宋代漢恭憲王元佐七世孫。卒於宋寧宗慶元二年。宋建炎(1117—1130),遷居崇德縣洲錢(今桐鄉市洲泉鎮)。父應善,字彥遠,性孝悌,工詩翰,官至江南西路兵馬都監。早有大志。擢進士第一,簽書寧國事節度判官。召試職館,除秘書省正字。歷遷集英殿修撰,帥福建。紹熙二年,公元一一九一年召為吏部尚書。遷知樞密院事,辭不拜。孝宗卒,適光宗疾,不能執喪。汝愚遣韓侂胄以內禪意請於憲聖太后,奉嘉王即皇帝位,即喪次命朱熹待制經筵,悉收召士君子之在外者進右丞相。► 13篇詩文

生平

汝愚(1140年-1196年2月20日)少年勤學有大志,曾說:“大丈夫留得汗青一幅紙,始不負此生,”孝宗乾道二年(1166),考中進士第一(狀元),授秘書省正字,遷著作郎,知信州、台州.改任江西轉運判官,後入朝為吏部郎兼太子恃講,遷秘書少監兼代給事中。淖熙八年(1181),代理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明年,以集英殿修撰出任福建軍帥。後進直學士,出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時羌族四處騷擾,汝愚以計分散其勢力,始相安多年。孝宗讚揚他有文武全才。光宗接位,進為敷文閣學士,知福州。紹熙(1983年版《辭源》作紹興,誤)二年(1191)。召為吏部尚書.四年,升知樞密院事。五年,太上皇孝宗病死,子光宗向與父不和,稱病不執喪禮。於是兩宮隔絕,大臣累奏不復,遷延多日,朝野憂慮,左丞相留正稱病他去,官僚幾欲解散,人心益浮動。汝愚以國事為重,臨危不懼,屋進兩宮疏通,又與工部尚書趙彥邊等密議,派知閣門事韓侂胄進宮稟請憲聖太后垂簾,主持喪事:並逼使光宗退位,擁其子嘉王趙擴即皇帝位.嘉王恐負不手之名堅辭。汝愚勸道:“天子當以安社稷、定國家為孝,今中外憂亂,萬一生變,將置太上皇於何地?”於是嘉王即位,是為寧宗.改元慶元。命汝愚兼代參知政事,特進右丞相樞密使。推辭不就,並請召還留正,使續居相位,又薦朱熹待制經箍;召回外出之官員,以安定朝政。留正還朝,汝愚自請免兼職,改任為光祿大夫,右丞相.力辭再三,寧宗不允,遂與留正同心輔政、時外戚韓惋胄以擁戴定策有功,出入皇宮,漸見親幸,居中用事,乘問爭權。待制朱熹、吏部侍郎彭龜年,以韓侂胄竊弄威福,不去必為後患,提出彈劾,未果。朱熹主張以厚賞酬勞,勿使干預朝政,而汝愚為人疏坦,不以為慮。侂胄遍植黨羽,壟斷言路。排斥賢良,汝愚勢孤。天子更無所倚信。侂胄誣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必不利於社稷,因而罷右丞相.以觀文殿學士出知福州。國子祭酒李詳、博士楊簡,太府丞呂祖儉等,以汝愚勳勞卓著,精忠貫於天地.先後上疏挽留,太學生客人伏閘上書,皆遭貶斥。有人以汝愚“倡引偽徒,圖為不軌”,詔謫寧遠軍節度副使,貶放永州(今湖南零陵)。汝愚怡然就道,對送行者說:“看侂胄用意,必欲殺我。我死,君等方可無事。”寧宗慶元二年(1196)正月,行至衡州,得病,為守臣錢鍪所窘,壬午日(2月20日)暴卒(《慶元黨案>>什遂服藥而卒)。寧宗開禧三年(1207).侂胄被誅,黨禁漸解,盡復汝愚原官,賜謚忠定,贈太師,追封沂國公。理宗詔配享寧宗廟廷.追封福王,義進封周王。有子九人。《宋史>)卷三九二有傳。

汝愚學務實用,常以司馬光范仲淹等自期。著有《忠定集》十五卷、《太祖實錄舉要》若干卷、《類宋朝諸臣奏議》三百卷等。

洲錢趙氏,聚族而居,汝愚所得廩食常分與旗人,而自奉甚薄。雖貴為丞相,仍布衣蔬食. 鄉人盛讚其清正賢能,故命其故巷為生賢里、巷東小橋為生賢橋,相沿至今。又於隔河梁代古剎柢園寺建趙忠定祠。祠後毀於火,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重建,錢夢得為之撰《重建趙忠定公祠記》清光緒間(1875~1908)又重建。

趙汝愚的詩文

雨後送李將軍還祠偕同寅飲一杯亭

宋代趙汝愚

民感桑林雨,雲施李靖龍。
精誠天地動,意願鬼神從。
村喜禾花實,峰看嶺岫重。
白旗輝烈日,遙映一杯濃。

致爽軒

宋代趙汝愚

濃陰夾道水流渠,吹盡殘花不復余。
唯有范家千畝竹,青青依舊色侵書。

同林擇之姚宏甫游鼓山

宋代趙汝愚

幾年奔走厭塵埃,此日登臨亦快哉。
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
故人契闊情何厚,禪客飄零事已灰。
堪嘆世人只如此,危欄獨倚更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