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周敦頤

周敦頤

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周敦頤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後世的理學家反覆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36篇詩文 ► 11條名句佳句

古詩文網APP客戶端立即打開

介紹

周敦頤(1017.5.5~1073),字茂叔,號濂溪,漢族,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

生平

北宋天聖二年(公元1031年),頤8歲(虛歲九歲),其父病逝三年後,他與同母異父之兄盧敦文隨母投靠衡陽舅父鄭向,至1037年鄭向調任兩浙轉運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頤同母隨遷潤州丹徒縣(今江蘇鎮江市丹徒區)。因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向喜愛,又酷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今衡陽市二中)構亭

墓址

周敦頤墓又稱濂溪墓,位於九江市廬山區蓮花鎮周家灣之栗樹嶺,墓區總占地面積4.3萬平方米。十年動亂期間,濂溪墓地面建築遭到嚴重破壞,但地下墓仍保存完好。1999年,在香港周氏宗親總會的資助下,完成了濂溪墓第一期修復工程,使珍貴歷史遺蹟得以保存。去年以來,在江西省、九江市有關部門的關心下,香港

《愛蓮說》與衡陽的淵源

周敦頤的《愛蓮說》流傳千古,感染世人。那么,《愛蓮說》的生活基礎和思想根由是什麼?蓮花對周敦頤又產生了什麼特殊的影響呢?

早在周敦頤為父守孝期間,舅父鄭向一直牽掛其胞妹與外甥孤兒寡母生計艱難。待周敦頤守制服滿後,鄭向立即派周敦頤同母異父的兄長盧敦文把妹妹和外甥敦頤、敦賁

與合川

周敦頤喜愛蓮,並與重慶合川有著特殊的淵源。1056年,皇帝御筆欽點,任命他為合州(現合川)通判。

那時,合州雖然已有一萬多戶人家,卻沒有一所全州學府,讀書人不多。周敦頤決定把州學辦起來,改變合州文化落後的狀況。

合州城外嘉陵江東岸有一座山,名叫學士山

與汝城

周敦頤(1017-1073年),字茂叔,原名惇實,避英宗舊諱而改名。北宋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學的奠基人。其在中國儒學史上有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黃百家曾評價:“孔孟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諸大儒輩出,聖學大昌

與衡陽

周敦頤於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五日(6月1 日)生於道縣樓田村,卒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六月十日(7月24日)。因貧“饘粥不給”無力回鄉,葬廬山栗樹嶺。

二十歲時隨舅任上因“一言清疑讞,為有司物色”。二十一歲母亡守制,二十四歲從分寧縣主薄(今修水縣)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