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詩文/作者/古籍2 / 4頁

本草綱目·水部·浸藍水

考釋李時珍在該藥發明項下曰:“藍水、染布水,皆取藍及石灰能殺蟲解毒之義。”又在草部藍澱一藥的釋名項下曰:“南人掘地作坑,以藍浸水一宿,入石灰攪至千下,澄去水,則青黑色。亦可乾收,用染青碧。”據考,藍是指加工藍色染料的植物,主要為蓼科植物蓼藍... 閱讀全文

本草綱目·石部·曾青

釋名曾,音層。曾青,即層青。就是成為層狀的空青。李時珍說:“曾青治目,義同空青”。氣味酸、小寒、無毒。主治風熱目疾(眼紅或爛,怕太陽光,眼屎多,常流淚,或癢或痛)。用曾青四兩,蔓荊子二兩,炮姜、防風各一兩,共研細,經常以少許吸入鼻中,有效。... 閱讀全文

本草綱目·草部·桔梗

釋名亦名白藥、梗草、薺氣味(根)辛、微溫、有小毒。李時珍認為:“當以苦、辛、平為”。主治胸滿不痛。用桔梗、枳殼等分。煎水二杯,成一杯,溫服。傷寒腹脹(陰陽不和)。用桔梗、半夏、陳皮各三錢,生薑五片,煎水二杯,成一杯服。此方名“桔梗半夏湯”。... 閱讀全文

本草綱目·草部·淫羊藿

釋名亦名仙靈脾、放杖草、棄杖草、千兩金、乾雞筋、黃連祖、三枝九葉草、剛草。氣味辛、寒、無毒。李時珍說:“淫羊藿味甘氣香,性溫不寒,能益精氣。......真陽不足者宜之”。主治陽痿,腰膝冷。用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泡三天后,常飲服。此方名“仙靈... 閱讀全文

本草綱目·草部·杜衡

釋名亦名杜葵、馬蹄香、土鹵、土細辛。氣味(根)辛、溫、無毒。主治治各病,與細辛相近,而力量較弱。李時珍說本品“功雖不及細辛,而亦能散風寒,下氣消痰,行水破血”。風寒頭痛發熱。用杜衡研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痰氣哮喘。用杜衡焙過,研細。每服二... 閱讀全文

本草綱目·草部·前胡

釋名《唐韻》作湔胡。氣味苦、微寒、無毒。李時珍認為:前胡味甘辛,氣微平。主治肺熱、痰熱、風頭痛、反胃嘔逆、小兒疳氣等症。李明珍指出:前胡,“其功長於下氣,故能治痰熱、喘嗽、痞膈、嘔逆諸疾。氣下則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陳致新之績,為痰氣要藥... 閱讀全文

本草綱目·草部·白芷

後服,一天服二次。此方名“還睛丸”。口齒氣臭。用白芷七錢,研細。每服一錢,飯後服,清水送下。附方肺、胃、大腸三經的疾病。李時珍說:白芷“所在之病不離三經。如頭目眉齒諸病,三經之風熱也;如漏帶癰疽諸病,三經之濕熱也。風熱者,辛以散之;濕熱者,... 閱讀全文

本草綱目·草部·牡丹

附方牡丹的功用。在於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能治心、腎、肝等經的伏火(陰火,相火)。治伏火,許多人多用黃櫱;其實,牡丹更勝於黃櫱。李時珍指出:牡丹只取紅、白兩色的單瓣者入藥,其他品種皆人工培育而成“氣味不純,不可用”紅花者偏於利,白花者偏於補。... 閱讀全文

本草綱目·草部·杜若

釋名杜蘅、杜蓮、若芝、楚蘅、山姜。氣味(根)辛、微溫、無毒。主治胸脅逆氣,頭痛流涕,皮間風熱等。附方李時珍說:“杜若乃神農上品,治足少陰、太陽諸證要藥,而世不知用,惜哉。”(意思是說,杜若在《神農本草經》里列為“上品”,是治腎、膀胱諸經的要... 閱讀全文

本草綱目·草部·蓽茇

去涎。又方:蓽蘢、胡椒,等分為末,化蠟調末成丸子,如麻子大。用時取一丸,塞孔中。附方蓽蘢氣熱,味辛,入手足陽明經(即胃、大腸經),功能溫中散寒。蓽蘢又是治“頭痛、鼻淵、牙痛要藥”(李時珍)。但它能動脾肺之火。多用能令人目昏,尢不宜用作食料。...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