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平脈法

作者:張仲景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

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鏇,水下二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

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畜,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里,三焦別焉,知其所舍,訊息診看,料度府藏,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

師曰:病家人請雲,病人若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師曰:病家人來請雲,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汝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里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其脈自澀,唇口乾燥也。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者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是肝藏傷,故知死也。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脈來頭小本大者,故名復,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脈屬木,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命死生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苦。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搏,名曰強也。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隱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膚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一作下)。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隔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谷。緊者,病難治。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而入於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膚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隔,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當刺期門、巨闕。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郁冒不仁,以胃無谷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栗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問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師曰:諸陽浮數為乘府,諸陰遲澀為乘藏也。

譯文

問:人的脈象有寸關尺三部,是陰陽相互依存、維繫的反映。脈的搏動與營衛氣血及肺氣密切相關。在人體內,營衛氣血隨呼吸出入、氣息的活動而循環上下、敷布周身,故有脈的跳動。人與天地相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勢必產生影響,故脈隨四時而有變化,呈現多種多樣的形態。例如春天脈象弦,秋天脈象浮,冬天脈象沉,夏天脈象洪。同時,病人的脈象,有大小的區別,即使在一個時間內,也往往變化不定。此外,尺部和寸部脈象可參差不齊,或見短脈,或見長脈;上部和下部的脈象可以不一,有的有脈搏存在,有的脈搏消失。並且,人一生病脈搏就會發生變化,或見脈搏跳的快,或見脈搏跳的慢,或見脈浮,或見脈沉。這些都容易使人心迷意惑,動輒就丟掉綱領,請老師詳加陳述,以便清楚明白。老師答:你所問的,正是醫道中的根本問題。脈有三部,就是寸關尺。營衛氣血的流行,如尺之量長短,秤之稱輕重,準確無誤。所以腎脈沉,心脈洪,肺脈浮,肝脈弦,這是各髒正常的本脈,不會有絲毫差錯。隨呼吸出入,人體營衛之氣流行,按漏刻時間循環周身。漏刻中水下二刻,則循環一周。因此,按寸口之脈,就可察人體虛實,觀病情的變化,明陰陽的偏盛偏衰。如果感受風邪,則脈象浮虛,感受寒邪則脈象牢堅,沉伏之脈主水飲停蓄,急弦之脈是支飲為害,動脈主痛,數脈主熱甚。假如脈與病症不相對應,必須了解變化的根源。寸關尺三部的脈象不同,疾病也就相異。脈搏太過是病態,不及也是病態。總之,邪氣不是空無所見的,如果窮究其源,必能找到病變根本。因此,必須審查病在表在里,分辨在上焦、中焦、還是下焦,明確邪氣所侵犯的部位,診查推斷臟腑的盛衰。如果掌握這些,就會有獨到、高超的見解。為此,分條記述如後,以傳給有知識的人。

老師說:脈隨呼吸之氣的出入而行。初按脈搏時,其脈來的快,去的慢,這是因為呼吸之氣呼出的快吸進的慢,叫做內虛外實。初按脈時,其脈來的慢,去的快,這是因為呼吸之氣呼出的慢吸進的快,名叫內實外虛,。

問:高明的醫生,通過察顏觀色就能知道病情,一般的醫生,通過問診就能知道病情,水平低下的醫生通過診脈才能知道病情,請老師給以指教。老師答:假如病人家屬來請醫生時說,病人發熱厲害,身體疼痛,卻能自然安睡。到病家後診病人的脈為沉而遲,知道疾病將要痊癒。根據什麼知道的呢?這是因為,患者發熱、身體疼痛,是表證之見症,表證脈應浮大,現在脈反見沉遲,為表證而得里脈,由此可知邪氣已衰,疾病將要痊癒。假如病人訴腹部突然疼痛,卻能安然自坐,切其脈為浮大,也可知道疾病將愈。根據什麼知道的呢?這是因為,患者腹內疼痛,是病在里,里有病脈應當沉而細,現脈浮大,是陰證而見陽脈,為正復邪退之兆,所以知道疾病將愈。

老師說:病人家屬來請醫生時說,病人發熱很厲害。第二天醫生到了病家,見病人朝牆安然入睡,這是熱已經退了。此時,即使脈象還未趨調和,也可以斷言疾病已經痊癒。假如病人朝牆而睡,醫生來後,並不驚坐而起,卻盯著醫生,說話吞吐支吾、欲言又止,給他診查時,卻吞咽唾液,這是病人假裝生病。假如病人的脈象正常,醫生就可故意說這個病很重,應當服涌吐藥及瀉下藥,並須針刺、艾灸數十、數百個穴位,以嚇唬病人,這樣才能痊癒。

醫生診脈時,病人打哈欠的,這是沒有病。醫生診脈時,病人呻吟的,這是有病。如果說話遲鈍不靈活的,是風病;搖頭說話的,是里有疼痛的病症;行動遲緩的,是筋脈強急的病變;俯伏而坐的,是短氣;不能正坐的,是腰痛;雙手護腹,好象懷抱雞蛋不肯放手,懼怕人觸碰的,這是脘腹疼痛。

老師說:伏氣這種病,必須時時留意觀察,注意及時發現病人,以便儘早治療。假如過去確有邪氣內伏,就應該及早診查。如果脈象微弱的,就會出現咽喉疼痛劇烈,好象創傷一樣,這不是喉痹證。病人說:咽喉的確疼痛。雖然如此,現在又想腹瀉。

問:人在恐懼驚怕的時候,脈的形態怎么樣?老師答:脈形好象用手指按絲線,纖細而連貫,同時,病人的面部失色而顯蒼白。

問:人如果不飲水,以致津液虧虛,脈的表現怎么樣?老師答;脈象澀,並見唇、口乾燥。

問:人羞愧時,脈的表現怎么樣?老師答:脈象浮,並見面色忽紅忽白。

問:《難經》說:脈有三菽重、六菽重的,是怎么回事?老師答:醫生用手指按脈,如三粒小豆一樣的重量就能切得脈搏的,是肺氣之脈;如六粒小豆一樣的重量而切得脈搏的,是心氣之脈;如九粒小豆一樣的重量而切得脈搏的,是脾氣之脈;如十二粒小豆的重量而切得脈搏的,是肝氣之脈;重按至骨始得脈搏的,是腎氣之脈。假如病人腹瀉,寸關尺均摸不到脈搏,但尺部時而出現脈微微搏動,隨呼吸而至的,這是腎氣尚未竭絕;如果出現一息而脈二至的損脈,則是難治之證。

問:脈象有相互乘侮、有縱橫、有順逆,講的是什麼呢?老師答:四時各有平脈,五臟之氣與之相應,所以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之脈。如果五臟之氣相乘相剋,則為病脈。其中,如果臟腑之氣相乘,克其所勝的,例如夏令脈應洪,反見沉脈,是腎水乘心火;春季脈應弦,反見浮脈的,是肺金乘肝木,這些就叫縱。如果臟腑之氣反侮,反乘其不勝的,例如冬季脈應沉,反見洪脈的,是心火反侮腎水;秋令脈當浮,反見弦脈的,是肝木反侮肺金,這些就叫橫。如果秋令反見沉脈,是腎水乘肺金;春季反見洪脈,是心火乘肝木,這些是子氣克母,名叫逆。如果冬令反見浮脈,是肺金乘腎水;夏令反見弦脈,是肝木乘心火,這些是母氣乘子,名叫順。

問:脈象中有邪氣傷人的病脈,是怎么回事?老師答:脈象中有弦、緊、浮、滑、沉、澀,這六種脈象就是邪氣傷人所致的病脈,是邪氣侵害各經脈所致病變的反映。

問:脈象中有災怪,是怎么回事?老師答:假如有一個病人,既有太陽之脈,又有太陽之證,脈與證相應,於是製作湯藥治療,待到服藥後約一頓飯左右的時間,病人突然出現劇烈嘔吐,或者嚴重腹瀉,並見腹中疼痛。而醫生就診時沒有這些見症,是現在才發生的意外變化,這就叫災怪。又問: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嘔吐、腹瀉?老師答:可能是以前服的其它藥,現在才發生作用,所以引起了嘔吐、腹瀉等症,產生了意外變化。

問:東方肝脈,它的表現怎么樣?老師答:肝,屬木,又叫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的平脈,如果肝病而見濡弱之脈,示疾病將愈。假如為單純弦脈的,預後不良。為什麼呢?因為其脈如弓弦一樣直,這是肝臟損傷,所以知道預後不良。

南方心脈,它的表現怎么樣?老師答:心屬火,又叫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的平脈。心病而見洪大脈,是疾病將愈。假如脈象來時微弱去時大,這是反常的現象,叫做“反”,主病在里。如果脈來時小而去時大,這叫“覆”,主病在表。如果脈浮取而微來時小的,就會出現汗出。如果脈沉取微而去時大的,則會出現關格不通,沒有小便。此時,倘若頭部無汗的,其病尚可以治療;倘若有汗的,屬於死候。

西方肺脈,它的表現怎么樣?老師答:肺屬金,又叫太陰,其脈如毛之浮,是肺的平脈。如果肺病而見此脈,或見緩遲的,是疾病將愈。如果出現數脈的,那么疾病就將增劇。為什麼呢?脈數,主南方火邪盛,火克西方金,就會形成癰腫,是難治之證。

問:二月見毛浮脈,根據什麼斷言到秋天就會死亡?老師答:二月期間,脈象應當濡弱,反而出現毛浮(如毛之浮),所以知道到冬天會死。二月是肝氣當令的時候,肝屬木,脈應濡弱,卻反而見毛浮脈,毛浮是肺脈,肺屬金,金來克木,所以知道到秋天就會死亡。其它各季的脈象都可依此類推。

老師說:給肥胖人診脈,如果脈浮,應當尋求致浮的原因;為瘦弱人診脈,如果脈沉,應當查找致沉的根源。這是因為,肥胖人脈象本應當沉,現反而見浮;瘦弱人脈象本應浮,現反而見沉,都是反常之脈,所以應當查找原因。

老師說:寸脈下不及關,是陽絕於上;尺脈上不達關,是陰絕於下,這都是不治之候,必死無疑。如果要預測病人的死期,可以根據月令季節與疾病相剋的規律來推算。

老師說:脈象有病而外形無病的,叫做行屍,是臟腑生氣已竭的表現,如果突然昏眩仆倒不省人事的,就會夭折而死亡。如果外形病而脈象正常的,叫做內虛,這是缺乏水谷之氣所致,雖然身體困苦,也無危害。

問:脈來大而盛,又忽然沉下,象轉珠一樣的,叫做滑脈,這是什麼意思?老師答:沉脈是少陰純陰之象,脈大而盛是陽明正陽之象。少陰為先天之本,陽明是後天之本,陽明少陰兩相結合,則氣血充盈,流行疾急,所以脈滑,而其關尺脈必自然相平。如果關脈不平而微沉的,是陽明里實未甚,則飲食尚可;如果尺脈不平而微浮緊的,這是少陰陰盛,病人一定會出現兩大腿內側出汗、陰部潮濕的症狀。

問:我曾被人問難,緊脈是怎樣產生的?老師答:假如發汗太過,或者催吐,導致肺臟虛寒,可致緊脈;假如咳嗽的病人,因喝冷水,致寒飲內停,也能產生緊脈;如果患虛寒腹瀉,因胃中虛寒,同樣可致緊脈。

寸口衛氣過盛的,叫高;營氣過盛的,叫章;營衛之氣均盛的,名叫綱。衛氣弱的叫惵;營氣弱的叫卑;營衛之氣均弱的,名叫損。衛氣調和的,名叫緩;營氣調和的,名叫遲;營衛之氣均調和的,名叫沉。

寸口脈緩而遲,緩脈是衛氣調和之象,衛氣充盛於外,所以其人皮膚顏色鮮明,有光澤,聲音清晰高亢,毛髮生長旺盛;遲脈為營衛調和之象,營血盛於內,所以其人骨髓生長,血脈充盛,肌肉豐腴結實。陰陽相互促進,營衛之氣流通,剛柔相濟,所以身體強壯無病。

趺陽脈滑而緊,滑主胃有實邪,緊主脾有實邪。脾胃之邪相互搏擊,各持其強,自相傷害,這就好象用手握住刀口,因而產生創傷。寸口脈浮而大,浮主正氣虛,大主邪氣實。浮大脈見於尺部的,是正虛於下,邪氣關閉下焦,而致小便不通,這就叫“關”;浮大脈見於寸部的,是正虛於上,邪氣格拒上焦,所以吐逆,這就叫“格”。

趺陽脈伏而澀,伏為中焦壅塞,水谷不化,所以吐逆;澀為髒氣內結,脾虛不運,所以飲食不能入口,這也叫關格。

脈象浮而大,浮是感受風邪,大是邪氣盛。風邪與正氣相互搏結,輕的邪犯肌表而出現皮膚出疹,身體搔癢、名叫泄風;重的風邪久羈不去,皮膚潰爛結痂,而形成痂癩。

寸口脈弱而遲,弱是衛氣虛弱,遲是營中有寒。營是血,血中受寒就發熱;衛是氣,氣不足就會出現胃脘痞滿,雖感覺飢餓卻不能飲食。

趺陽脈大而緊,脈大為虛,緊為寒盛,正虛而陰寒邪甚,應當見腹瀉等症,治療較為困難。

寸口脈弱而緩,弱主陽氣不足,運化不及;緩主胃中谷氣有餘,飲食停滯,所以出現噯氣、吞酸、飲食不下、胸脘滿悶的症狀。

趺陽脈浮而緊,浮為氣虛,緊為寒甚,氣虛則腹部脹滿,寒甚則腹中絞痛。氣虛寒甚相合,就會出現腸鳴,腹中氣機轉動,氣機一轉動則胸膈壅滯之氣得以下行。如果少陰脈不現的,是虛寒之氣結於下焦,可致外陰部腫大而疼痛。

寸口脈微而澀,微是衛氣虛運行不力,澀是營陰不足。衛虛而營不足,營衛不能相互協調,三焦失去依靠,就會導致身體麻痹不仁。營氣不足,筋脈失養,則身體疼痛劇烈、口難說話;衛氣虛弱,不能衛外,則怕冷、呵欠連連。營衛俱虛,三焦失養,不能各司其職,上焦失職,則噯氣吞酸;中焦失職,則不能消化飲食;下焦失職,則大小便失禁。

趺陽脈沉而數,沉主邪實於里,數主熱,熱能消化水谷,治療較易。如果脈不沉數而沉緊,為里寒甚,屬難治之候。

寸口脈微而澀,微主衛氣虛,澀主營氣不足。衛氣虛弱,則面色萎黃;營氣不足,則面色發青。營好比樹根,衛好比枝葉,營衛俱虛,則根本枝葉皆枯萎,所以出現畏寒戰慄、咳嗽氣逆、唾吐腥臭膿血及涎沫。

趺陽脈浮而芤,浮主衛氣虛,芤主營氣傷,營衛之氣衰微,不能充養形體,所以身體消瘦、皮膚粗糙,甚至皮膚乾燥成鱗甲之狀。

寸口脈微而緩,微為衛氣不足,不能固外,則肌腠空虛;緩是胃氣有餘,胃氣充盛則能消化飲食、吸取水分。飲食入胃,才能生成營衛,運行於脈道;水分經胃的吸收,輸送於經脈,才有血液的生成。營氣雖盛而衛氣弱,外則不能固護肌表,內則不能固其血,就會產生血崩之證。

趺陽脈微而緊,緊為里寒,微為氣虛。微緊相合,為脾胃虛寒、中氣不足,所以產生短氣。

少陰脈弱而澀,弱為陰虛,陰虛心火上炎,則微見心煩;澀為血少,陰血虛少,血行不暢,不能溫暖四肢,則為四肢厥冷。

趺陽脈隱伏不顯,主脾陽衰微。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不能營養周身上下,所以身體冷而皮膚硬。

少陰脈象不現,是腎氣衰竭、精血不足。腎陰虛竭,不能潛陽,陽氣上奔,迫促胸膈,宗氣反而被阻,聚而不行,致血結心下。陽氣若退於下,陽氣下行,則陰部及兩大腿內側發熱;陽與陰相爭,陰陽之氣兩相郁遏,營衛俱不通行,所以出現身體厥冷不仁,失去感覺,狀若死人,這就叫屍厥,應當針刺期門,巨闕穴。

寸部脈微,尺部脈緊,微為陽氣衰微,緊是陰寒內盛。陰邪常盛而陽衰,所以病人虛弱多汗。

一般說來,寸口脈微主陽虛,濡主血少,弱主陰虛發熱,緊主寒。凡陽虛血少而又被寒邪所乘,氣血不能通達內外,輕則出現口緊急,不能言語、畏寒戰慄;重則出現四肢厥冷、昏暈而失去知覺。究其根源,在於胃虛不能納谷,脾虛不能運化,外不能滋養形骸,內不能營養五臟。

問:濡弱脈為什麼對十一髒都適宜?老師答:濡弱是胃氣調和之脈,五臟六腑相生相剋,俱賴胃氣以滋生,所以濡弱脈對十一髒都適宜。

問:根據什麼知道病入於腑?根據什麼知道病入於髒?老師答;凡見陽脈如浮或數的,是病入於腑;凡見陰脈如遲或澀的,是病入於髒。